目前,很多人以為刮痧一定是感覺到疼痛難忍、刮得“慘不忍睹”才是最高境界。其實這是錯誤觀點,刮痧並非越痛越有效,也不是刮得又黑又紫才好。其實,刮拭部位出痧後呈現微紅色或紫紅色就可以停止。刮痧部位、力道等若掌握不當,片面追求出痧的顏色,不僅無效,還可以造成皮肉損傷。有些病人刮不出痧,除了方法錯誤外,也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病得太嚴重身體太虛弱而不易刮出痧等原因造成,切忌用力過猛造成傷害。
刮痧痛不痛,“工具”“介質”“手法”很重要
刮痧器具——要在刮痧的過程中降低疼痛感,刮痧板表面必須圓滑。(澡堂大多用硬幣來刮痧,痛不痛可想而知吧~)
刮痧介質——刮痧時,刮痧介質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必須保證潤滑度,以降低疼痛。(建議大家用純植物精油,保證潤滑度的同時,能將精油中蘊含的有效物質供給組織、器官、細胞。)
刮痧手法——刮痧力度手法包括補法(速度慢,力度小)、瀉法(速度快,力度大)、平補平瀉(介於補法與瀉法之間)。專業的刮痧師一定會因人而異(虛實、 寒熱 、表裡、 陰陽、受力程度)採取不同的手法。
如果這三者均能夠達到要求,會大大降低體驗者的疼痛。
刮痧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刮痧主要通過機械刺激和熱效應發揮作用。
刮痧時,刮痧工具在皮膚表面的摩擦會產生熱量,促進局部血液迴圈。這種機械刺激還能啟動皮膚表面的感覺神經末梢,觸發神經-體液調節機制,可能對全身產生一定的調節作用。
有研究發現,刮痧後局部皮膚溫度會明顯升高,持續時間可達1小時以上。這種溫度變化可能與刮痧緩解疼痛的效果有關。
雖然刮痧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益,但它並非萬能的治療方法。對於一些嚴重的疾病,如心臟病、腫瘤等,刮痧並不能起到治療作用。盲目依賴刮痧而延誤正規治療,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
筆者曾遇到一位老年患者,他因為胸悶氣短去做了刮痧。刮痧後,症狀似乎有所緩解,他便以為沒什麼大問題。誰知一周後,他突發心肌梗死,差點喪命。事後才知道,他之前的症狀其實是心臟病的預兆,刮痧帶來的暫時緩解反而掩蓋了病情的嚴重性。
這個案例警示我們,面對身體不適時,不應盲目採用民間療法。及時就醫、明確診斷才是正確的選擇。
如何正確刮痧呢….
刮痧的工具
刮痧的工具多用有由水牛角製成的專門的刮痧板,形狀為長方形,邊緣鈍圓。
刮痧的適應症
感冒、發燒、中暑、頭痛、腸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痙攣、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
刮痧會不會有什麼副作用呀?小心是對的,有些人是不適合刮痧的。
①心臟功能弱的人不宜刮:
心臟功能弱的人很容易暈倒,尤其是坐著刮時更容易出現這個問題,一般會有心慌、頭暈、噁心的症狀。
②氣血虛弱的重病人不宜刮:
會白白耗費他的氣血,這樣的人刮出的瘀血不會被帶走,出來的痧很久都下不去。
③有皮膚病的人不宜刮:
有皮膚病的人也先別刮,因為不知皮膚病的來龍去脈,有時會把內毒引出來卻排泄不掉。
④孕婦不宜刮:
孕婦有些穴位不能刮,如果需要刮需要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⑤癌症病人不宜刮:
癌症病人也不建議刮,會出現許多不可預知的問題。
⑥出血傾向的人不宜刮:
對於有出血傾向的人來說,刮痧是雙刃劍,特效和危險並存,沒搞清病因情況下也別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