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有哪些表現?堅持走路,能保護血管嗎?

動脈的粥樣硬化除了會影響心臟血管外,也會影響身體其它各處的血管,如影響雙下肢動脈會導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準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率逐年提高。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有哪些表現?

早期患者的表現為間歇性跛行,比如患者若走路一段時間後,就會感覺到腿疼,具體可以為小腿或大腿部位,當停下來休息一段時間後,就不會感覺到疼痛了。另外,還有一些早期的患者並沒有明顯的疼痛感,走路一段時間後變現為疲乏。

而引起這些症狀的主要原因,是供應下肢的血管,由於斑塊逐漸長大,把血管堵塞,在血管狹窄慢慢變成堵塞的這個過程,痛也是會逐漸增加,從運動引起到不用運動都可以引起。

如果出現了靜息痛,也就是不動也痛的情況,證明血管可能是短期之內急性堵塞,如果不馬上處理,可能下肢會壞死,可能就需要截肢。

脚跟痛、脚底痛,经常脚痛是怎么回事?病因可能有4个,保持警惕
而根據缺血和症狀的嚴重程度,ASO可分為四個時期。

1期:基本正常或幾乎沒有症狀。此時血管只是輕微狹窄,或者沒有堵塞血管,不影響血流,供血還算正常。

2期:間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後就感覺小腿脹痛,休息後可緩解,但繼續行走時脹痛感又會出現。

3期:靜息痛期。睡覺時感覺腿腳發涼、疼痛,常因腿腳不適而無法入睡。

4期:組織潰瘍、壞疽。這是最嚴重的時期,遠端肢體因長期供血不足而破潰、發黑,形成壞疽,若合併感染,則會危及生命。

由此可見,ASO的發展需要一定的時間,及時發現是關鍵!

臨床上,ASO的檢查包括CT、超聲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等。除此之外,中老年人也可以自查,比如觸摸腳背足背動脈,若雙側跳動良好,則表示血流正常;若一側動脈跳動減弱或完全摸不到,就要提高警惕。如果還伴有上述症狀,最好能及時去醫院檢查。

脚跟痛、脚底痛,经常脚痛是怎么回事?病因可能有4个,保持警惕

二、老人腳痛的原因還有這些

生活中,這中老年人常有腳痛的症狀,其背後原因有很多,今天小九為大家介紹。

1、腳掌痛

可能是蹠痛症,主要是前腳掌疼痛,腳掌中間出現很厚的腳墊,與足部結構不正常、不正常蹠趾有關,比如穿了不合適的鞋子,長時間走路、跳舞、慢跑等。另外,隨著年齡增長,足底脂肪墊變薄也是原因之一。

2、腳跟痛

首先可能是足底筋膜炎,長時間反復的牽拉足底筋膜引起。晨起或長時間靜止後走路,腳部疼痛加重,隨著活動量增加症狀會稍微減輕,但活動量過度時又會加重。

其次還可能是脂肪墊炎,長期走路或行走姿勢不正確,都會磨損脂肪墊,繼而引發脂肪墊炎。

脚跟痛、脚底痛,经常脚痛是怎么回事?病因可能有4个,保持警惕

3、腳趾痛

首先懷疑是痛風,第一蹠趾關節最為常見,表現為局部疼痛,嚴重可致局部潰瘍且不易癒合。另外還可能是拇趾外翻,隨著外翻程度加深,可引發拇囊炎,大拇趾內側出現紅腫疼痛等不適。

4、跟腱痛

多與跟腱炎有關,長時間走路、運動時可導致跟腱急慢性損傷,突然增加訓練強度、頻率也會損傷跟腱,誘發跟腱炎。

三、堅持走路,能保護血管嗎?

走路可強身健體,並延長壽命,是所有人群都能進行的運動。今年5月,哈佛大學發表研究,對“各種形式的走路”的健康進行了分析。

結果發現不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不間斷行走一定的步數,就能降低全因死亡率。也就是說,走路對健康長壽好處與走路時間、地點、形式無關,而與實際走路的步數有關,大約4500步後,好處趨於穩定。

脚跟痛、脚底痛,经常脚痛是怎么回事?病因可能有4个,保持警惕
2020年,美國弗雷明翰心臟研究項目表明,經常步行對心血管有好處,可以降低血壓,並減少20%~40%的中風風險。

走路的益處頗多,但與是否走得科學息息相關,為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三五七”方案

“三”,即每日走路步行3公里(4800步左右),每次步行時間超過30分鐘;

“五”,即每週走路運動不少於5次;

“七”,即走路運時,心率 + 年齡 = 170最佳,要出汗但不宜大汗淋漓,要氣喘但不能氣喘吁吁。

另外,大家注意走路的四大誤區。

誤區1:

不要在飯後立馬走路,最好隔半小時,而慢跑則要飯後1小時進行,其他劇烈運動建議飯後1.5小時再進行。

誤區2:

走路不是速度越快越好,速度過快可能會損傷膝關節、踝關節,強度應當與自身素質相匹配。

誤區3:

早上鍛煉挺好,但如果不吃早餐或不喝水就進行走路鍛煉,可能會導致低血糖,增加心腦血管病風險。

脚跟痛、脚底痛,经常脚痛是怎么回事?病因可能有4个,保持警惕

誤區4:

走路不宜過多,長時間走路會損傷關節,可能誘發膝關節炎、滑膜炎等疾病,建議適可而止,每天鍛煉不超過6000步(不包括日常走路)。

誤區5:

很多老年人喜歡走路的過程中手臂前後大幅度搖晃,認為這樣既能增加運動量,又能避免四肢僵硬的問題,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的。在走路的過程中,這麼做會越走越累,越走越慢。正確的走路方式應該是手臂放鬆,自然地前後搖擺,晃動的最高點不要超過肩的水平線。

誤區6:

有些人走路時雙臂不動,或者筆直揮動雙臂,導致走路時雙手會變得腫脹。正常情況下,走路時揮臂是為了平衡雙腿的運動,如果有效擺臂,運動者不但可以走得更輕鬆,而且會獲得更大的動力。相反,如果像鐘擺一樣筆直揮動手臂,會降低速度。

誤區7:

如果走路的時候挺著肚子,不但形態看起來不好看,而且還會讓整個走路運動的過程更吃力。應該在走路的過程中挺直腰杆、收緊小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