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患者有兩種,一種是先天性的心臟病患者,另是一種老年人心臟病患者。先心性的心臟病患者主要是因為在母體內發育不全而導致的心臟出現問題。老年人心臟病患者主要是因為年紀大了,心臟出現老化,從而影響心臟功能。這兩種心臟病患者的主要表現是心跳速度快,呼吸比較急促,或者是經常有心悸和胸悶的感覺。那麼,心臟病患者需要運動嗎?有哪些運動可以緩解心臟病的症狀?

1月12日,《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雜誌發表了一項來自牛津大學的研究,研究人員對9萬名沒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英國居民進行了平均5.2年的隨訪研究,期間共有3617人患上了心血管疾病。

2020年11月,《循環(Circulation)》雜誌發表了一項來自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共有411名平均年齡為53歲的人參與研究。
研究人員讓參與者進行12分鐘的劇烈心肺運動,並測量他們運動前後的588種循環代謝產物水平,這些代謝產物與人體心臟代謝、心血管和長期健康息息相關。
Framingham心臟研究自1948年開始,如今已經包括三代參與者,結果發現,12分鐘的劇烈運動就能使參與者的代謝產物水平產生巨大變化。其中,有幾點值得注意:
·谷氨酸下降了29%,這與心臟病、糖尿病和壽命減少有關;
·二甲基胍基戊酸下降了18%,這與糖尿病、肝病風險相關;
·1-甲基菸醯胺增加了33%,這可以幫助分解現有脂肪。
研究表明,即使無法參與長時間運動,短時間的劇烈運動,對於預防慢性病和延長壽命也有一定的幫助。
二、得了心臟病,也可以繼續運動!
很多人認為,患上心臟病就不能進行運動,否則對身體不利。實際上,長期卧床不動,反而會給身體帶來很多健康危害,如體能和肌肉力量的逐漸下降,關節出現攣縮,消化不良和便秘,誘發肺部病變,降低血液循環功能等。
運動可以有效改善心功能,緩解心絞痛癥狀,降低血壓和血糖,延緩動脈硬化。有研究發現,適度運動可以直接保護受損的心臟,提高心臟病再次發作時的存活率。

心臟病患者適度運動很有好處,但畢竟不同於健康人群,該如何運動比較好?2020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發布了首份《心臟病患者運動指南》,針對不同情況,給出了實用建議。
1.冠心病患者
對於慢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如果沒有癥狀,功能成像或常規運動負荷試驗未誘導出心肌缺的患者,可以參與包括競技運動在內的所有類型運動,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
2.房顫患者
規律運動有助於預防房顫,建議在參加運動前進行評估,並管理好酗酒、濫用藥物、甲狀腺功能障礙、結構性心臟病等會導致房顫的誘因。不建議正在接受抗凝治療的患者進行容易受傷或直接身體接觸的運動。

在治療和風險控制后,心衰患者可以開始運動。最開始可以考慮低強度到中等強度的娛樂性體育活動,如果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則允許所有類型的娛樂性體育活動。常見的娛樂性體育活動有踢毽子、打太極、低強度乒乓球、羽毛球等。
注意:不推薦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衰患者、射血分數<60%的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進行高強度和耐力運動,不推薦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患者進行中等強度或高強度運動。
4.心肌病和心肌炎患者
對於有心臟癥狀、心臟驟停史、不明原因暈厥、運動引起心律失常等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不推薦進行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
對於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不推薦高強度運動或任何競技運動;
擴張性心肌病患者,不推薦參加高強度以上運動;
可能或明確診斷為心肌炎的患者,在炎症活躍時期不推薦參加休閑或競技運動;
急性心肌炎后的3到6個月不推薦參加中度以上運動。
5.先心病患者
所有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推薦定期參加中度以上運動,不推薦心功能3~4級或者有潛在嚴重心律失常的患者進行競技性運動。
四、心臟病患者運動須知
每個患者的情況都不一樣,因此很難有統一的標準,總的來說,都要在病情穩定、沒有不適、沒有運動禁忌的情況下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