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直腸癌和痔瘡是2種截然不同的疾病。這2種疾病有著一定的相似度,由於直腸癌的有些症狀和痔瘡是比較相似的。所以,很多時候,有些直腸癌早期患者,會把直腸癌當成是痔瘡,不僅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期,還會給身體帶來非常大的影響,病情症狀也會有所加重。那麼,在平時,我們該如何對痔瘡和直腸癌進行辨別呢?一起來看看。
“早發現早治療”是抗癌的黃金鐵律,但對直腸癌而言,想做到這點卻很難。肛腸科醫生指出,早期直腸癌平均誤診率可達50%以上,最常被誤診為痔瘡,其次是痢疾和腸炎。
1、進行肛門指檢
文獻指出,約80%的直腸癌可在肛門指診時被發現,而延誤的病例中,約80%的患者沒有做肛門指診。肛門指檢是發現肛腸疾病的重要檢查,也是直腸癌的初篩。做肛門指檢時,醫生會用一個手指頭大致確定肛門、直腸有無病變和病變的性質。
痔瘡和直腸癌都有出血症狀,發病部位也相同,但它們也有一些區別。
痔瘡出血呈鮮紅色,沒有粘液,無氣味,血液不會和糞便混合在一起,出血具有週期性;而直腸癌的便血顏色較深,有膿液和粘液,有腐臭氣味,糞便和血液是混合在一起的,出血是持續性的。
另外,直腸癌還會出現排便的改變,例如大便變細、次數增多、便秘與腹瀉交替等。部分患者還有腸胃症狀,例如腹部不適、腹脹感、持續性隱痛,可能伴有貧血、無力、體重減輕、低燒等。
肛門指檢和症狀判斷也可能漏診,最終應以腸鏡取活組織檢查來確診。腸鏡可以直接觀察病變並做活檢和息肉治療,檢查更加全面,但準備比較麻煩,可能需要麻醉,侵入性更強。
4、大便潛血
利用單克隆免疫試劑來檢測糞便中有無微量出血,間接判斷腸內是否有出血性病變,一般需要連續3天取早晨大便進行潛血試驗,檢查前和檢查期間不可進食動物血等食物,以免造成假陽性。
四、高危人群及時檢查
《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資料》顯示,腸癌在40-50歲後發病率顯著上升,但與其他癌症不同,腸癌的形成需5-10年時間,這給了我們早期發現的機會。腸癌是所有消化系統腫瘤中最好“治”的,早期5年生存率高達90%,晚期治療5年生存率只有12%。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發佈的《直腸癌篩查指南》指出,年齡是結直腸癌的最重要風險因素,94%的病例集中在45歲以上人群。因此,45歲以上且有以下情況,均需定期做腸癌篩查:
1、便秘人群
經常便秘的人,由於大便在體內長時間堆積,往往會導致毒素滲透到腸道之中。
這些毒素會導致腸道細胞的損傷,從而誘發癌變。
2、家族史
一般來說,假如家族之中有人患了直腸癌,其患直腸癌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直腸癌患者家族史中,大約1/4有癌腫家族史,其中半數為消化道腫瘤。
可見,患癌病人體內由於遺傳得到一種易感性。在有害因素的刺激之下,更加容易發生癌變。
3、腸道疾病人群
各種腸道疾病的存在,導致慢性炎症的長期刺激,這些都可能成為誘發指出癌的重要因素。如腸血吸蟲病、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腸息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