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洗頭,頭髮還是很油!到底多久洗一次頭髮才正確?

洗頭能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加快髮根代謝速度,對頭髮健康十分有利,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維能力,改善失眠狀況。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會不定期的洗頭髮,很多人在洗頭髮的過程中,存在誤區,方法不正確,除了頭髮洗不乾淨之外還會影響毛囊功能,影響頭皮健康.有的人天天都要洗,有的人幾天洗一次,還有一部分人在冬天洗頭頻率明顯減少。那大家是否清楚,到底多久洗一次頭髮才是最好的呢,據專家表示,洗頭次數要因人而異。以下為大家介紹了不同情況下的正確洗頭頻率:

一、到底多久洗一次才正確?

洗頭是為了洗掉頭皮和頭髮上的髒東西,讓秀髮清爽飄逸。但頭髮“髒不髒”除了與環境、生活習慣有關,還要看個人的髮質。

1、油性髮質

油性髮質的人,往往油脂分泌旺盛,頭髮非常容易出油。

明明昨天才洗的頭,不到一天,看上去就黏糊糊的”。油膩的頭髮容易沾染灰塵、漂浮物等髒物,如果不及時清潔,可能導致髮根油垢過多,造成毛囊堵塞。

因此,油性髮質洗頭髮就要勤快些了,可以每天清潔一次

晚上洗头发和早晨洗头发,哪个危害更大?多长时间洗一次靠谱?
2、幹性髮質

相對而言,幹性髮質的人由於油脂分泌不足,頭髮會比較乾枯毛躁,尤其是在氣候乾冷的地區,毛髮容易打結、拱成一團,甚至引起皮屑。

因此,幹性頭髮不宜洗得太頻,一般隔兩三天洗一次就可以

二、為什麼有些人天天洗頭,頭髮還是很油?

此時有讀者要質疑了:自己是油性髮質,基本上每天都要洗頭,但頭髮越洗越油,看上去好像幾天沒洗頭一樣,好尷尬啊。為什麼每天洗頭,還是那麼油呢?

頭皮與臉上的皮膚一樣,佈滿著許多皮脂腺,而腺體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油平衡,起到護髮的作用。但每個人出油的速度,主要受3種因素影響。

首先是頭皮屬性。

頭皮屬性也與臉部皮膚一樣,分為油性、幹性、中性。這3種性質之中,油性頭皮的皮脂腺分泌最旺盛,出油更快。

晚上洗头发和早晨洗头发,哪个危害更大?多长时间洗一次靠谱?
其次是體內雄激素水準。

皮脂腺的分泌還取決於體內的激素水準,尤其是雄激素,這也是青春期男性、孕期女性的頭皮更容易出油的原因之一。

最好,還要看個人生活習慣,是否經常熬夜、吃高油食物。

經常熬夜的人,會發現頭髮比正常作息更容易出油。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都會造成激素水準紊亂,刺激皮脂腺,導致油脂分泌速度加快。

三、早上洗頭和晚上洗頭,哪一個更健康呢?

有不少關於洗頭的傳言稱:早上洗頭容易感冒,且不利於血管健康;天天洗頭,更容易有頭皮屑……到底,洗頭有沒有最佳時間?

相對其他時間段,早上洗頭確實對身體的影響大一點。起床後,身體機能正逐步復蘇,血液循環還沒恢復到日常狀態,血壓波動大,這個時候洗頭,血液集中在頭部會加速血液供給,造成較大的負荷。

但這不是絕對的。如果想在起床後洗頭,可以先洗臉、刷牙,吃個早餐,等身體適應,血壓穩定,再進行洗頭。

晚上洗头发和早晨洗头发,哪个危害更大?多长时间洗一次靠谱?
四、4個洗頭誤區,你還在犯嗎?

•洗髮水直接倒在頭上

你洗頭時,是不是直接把洗髮水倒在頭皮上,然後慢慢用手揉搓?要改!這個習慣對頭皮傷害很大。市面上的洗髮水即使標榜著“無傷害”字樣,但本質上都是化學製劑,如果長期與頭皮直接接觸,或多或少會帶來不良刺激。

對於皮膚敏感者,甚至會出現一些過敏反應。

正確做法:先用手接住洗髮水,再抹到髮幹或髮梢上,充分搓出泡沫。

晚上洗头发和早晨洗头发,哪个危害更大?多长时间洗一次靠谱?
•用指甲抓頭皮

頭皮有點癢,先用指甲撓一撓,真舒爽啊~~但是,這個習慣要改!

你可知道,指甲其實是很鋒利的,而頭皮比身上的皮膚更脆弱,如果力度控制不當,可能就會劃傷頭皮。若是細菌從傷口處進入,可能導致頭皮炎症的發生。

即使頭皮沒傷,指甲也會對毛囊、毛孔造成刺激,增加皮脂腺的分泌。

正確做法:洗頭時,應該用指腹按摩頭皮,力度無需過大,還能緩解疲勞。

晚上洗头发和早晨洗头发,哪个危害更大?多长时间洗一次靠谱?
•護髮素當洗髮水用

用了護髮素,頭髮順滑不少,乾脆直接用護髮素洗頭,省心又省錢?要改!

護髮素不能替代洗髮水,不能與頭皮接觸,一般適用於髮幹、髮尾。如果不慎接觸到頭皮,應立即沖洗掉,否則殘留的護髮素容易堵塞毛囊,造成傷害。

頭皮與臉皮一樣,需要我們的細心對待。除了科學洗頭,日常也要注意保護頭髮,當戶外紫外線較強時,建議使用遮陽帽、遮陽傘等隔離傷害,你學會了嗎?

•洗髮精溫要合適

正確洗頭髮還要控制好水溫,很多人洗頭髮比較盲目,沒有注意水溫的合理控制,經常有這種壞習慣身體很難保持健康。用冷水洗頭髮刺激性大,頭皮在受到刺激之後血管收縮痙攣,可能更容易頭痛。用溫度太高的熱水洗頭髮,可能會讓毛囊受到損傷,溫度太高時毛囊受刺激,頭髮容易脫落。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出現,保持身體健康的過程中,洗頭髮溫度要適宜,通過合理控制水溫的方式來促進健康。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不要覺得洗頭次數多沒什麼影響,頻繁洗頭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傷髮根,還會洗掉頭皮上的一層油脂,失去了油脂的保護作用,頭髮也更容易受到損害。

綜上所述,洗頭髮也要掌握合理的方法,很多人忽略了這個問題,在洗頭髮過程中,存在不正確行為,久而久之健康會受到影響,只有控制頻率,注意水溫以及在合適的時間洗頭髮,健康才有保障。

女性生殖器官最易生病,私處要健康挑對內褲很重要

女性一生中患婦科疾病的風險極高,最常見的就是陰道炎和宮頸炎。但不少女性對婦科疾病瞭解甚少,常常因為心存尷尬而拒絕就醫,結果增加疾病治療難度,甚至會發展成癌變,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婦科病呢。

為什麼女性生殖結構易患病?

女性的生理結構較特殊,陰道口、尿道口和肛門毗鄰,陰道口常常受到殘留尿液和糞便污染,從而滋生大量病菌;月經血液中含有豐富營養物質,正適合致病菌繁殖,月經期沒有注意個人衛生可誘發婦科炎症;性生活和懷孕等因素,使得子宮頸持續受到分泌物刺激,促進上皮脫落,病原體可在宮頸內膜褶皺和腺體內潛藏,進而誘發婦科炎症。

一个月不洗内裤,24岁女生查出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离癌症多远?

雖然婦科炎症的誘因有很多,但6成以上的婦科疾病與衛生情況有關。研究發現,女性的一條內褲平均可能帶有0.1g糞便,排泄物中存在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病菌,即便是正常清洗、晾曬,也無法完全殺滅。

總而言之,女性朋友們什麼都能省,但內褲一定不能省,而且要每日清洗,定期消毒,3~6個月更換一次,減少婦科炎症的風險。

一个月不洗内裤,24岁女生查出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离癌症多远?

內褲上的分泌物都是啥?

內褲上的“分泌物”叫“白帶”,由部分的子宮頸腺體、宮內膜腺體和兩旁腺體分泌而來,也包含脫落的上皮細胞。這些分泌物可以將老舊細胞帶出,平衡私處的酸堿值,起到抑菌、清潔的作用,維持正常功能。

生理性白帶屬於正常白帶,對機體沒有損害。但當分泌物出現以下“異常”時,就要警惕疾病的可能。

1、數量增多

表現為分泌物透明,外觀類似正常白帶,但數量增多,這可能是慢性宮頸炎、卵巢功能失調或腺病造成的分泌異常。

一个月不洗内裤,24岁女生查出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离癌症多远?
2、呈豆腐渣樣

分泌物不是成“鼻涕狀”的黏液,而是凝固成乳塊狀或豆腐渣樣,常伴有瘙癢、灼痛等表現,可能是念珠菌性陰道炎。

3、呈膿樣,黃色或黃綠色

分泌物為膿性黃色或黃綠色,粘稠,伴有臭味,提示了可能被細菌感染,也可能是腫瘤的表現,需及時檢查。

4、呈水樣

分泌物如“淘米水”般持續流出,同時伴有惡臭,可能是晚期婦科腫瘤的表現,包括宮頸癌、陰道癌等。

延展——女性健康,挑對內褲很重要

小小的一條“遮羞褲”,原本是為了保護女性脆弱特殊的生殖構造,但若是挑錯了,也可能引發健康問題。女性選擇什麼樣的內褲更安全呢?

穿純棉內褲

過緊的內褲或化纖材質的內褲,首先會勒得不舒服,衣物會與皮膚不斷摩擦,引起皮炎、過敏等現象,導致皮膚瘙癢。而純棉材質較為柔軟、透氣,且親膚性強,穿起來的體驗感比較好,更加健康。

一个月不洗内裤,24岁女生查出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离癌症多远?

選擇純色或淺色內褲

在挑選內褲的時候,咱們先看色!儘量選擇一些純色和淺色的內褲,花裡胡哨或者深色的就跳過吧。本命年喜歡穿的紅色內褲也不要經常穿了!為什麼?因為內褲顏色太花或者太深,你就很難從私處的分泌物中看出自己身體的問題!

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如你現在得了陰道炎,那麼你的白帶就會很渾濁。除此之外,你的白帶顏色可能會有紅色或者是黃色的。這些都是你得了陰道炎的信號,如果你的內褲花裡胡哨,恐怕你連自己得了婦科病都不知道。

結語:內褲到了現在這個時代,確實承載了很多健康屬性之外的作用。增加情趣也許被很多人尤其是男性同胞們的最重要認知點。但是,女性們為了健康,請你挑選合適自己健康的內褲。畢竟,就算你穿的再迷人的內褲,也沒有健康來的重要。

動物也會得癌症嗎?動物癌症發病率為什麼比人的低?

近些年社會水準、醫療技術都在不斷進步和發展,人的整體壽命已經有了明顯提升,平均年齡達到了76歲左右!不過,在醫療界一直都有尚未攻克的難題存在,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兩個字:癌症!大量研究證實,在癌症面前人沒有高低貴賤、貧窮富有,任何人在一生中都有20%的患癌可能。因為癌症是惡性腫瘤,而導致腫瘤出現的就是人體內部變異的細胞,也就是所謂的“癌細胞”。只要人活著、細胞新陳代謝、分裂,就可能會出現基因複製錯誤、這些變異的細胞,有可能成為免疫系統追殺的“漏網之魚”,並最終引發癌變!

關於人患癌、死亡的情況,大家聽過太多太多了。科學家們就將癌症的突破口放在了動物身上,以此來發現和預防癌症

幾年前,義大利托斯卡納一個軍事獸醫中心曾經做過一項訓練項目——讓軍犬聞人類的尿液樣本,以此糞便哪個人是前列腺癌患者。

測試結果表明,狗不僅能清楚地分辨前列腺癌,還能知道癌症分期

动物会得癌症吗?269只家鸡11只患癌,原来癌症并非人类特有
一、動物能發現人類體內的癌症?

狗鼻子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在動物界中,除了狗可以分辨出癌症之外,經過訓練的鴿子、巨鼠等動物,也具有識別疾病的本事。

科學家解釋,狗鼻子的靈敏程度超乎我們的想像,它們的嗅覺細胞高於人類幾十倍,能輕鬆聞到異常的氣味。人體內的癌細胞會產生可揮發分子,以前列腺癌為例,前列腺癌細胞產生的揮發分子會進入尿液,使尿液散發出特殊的氣味

這種氣味,人類是聞不到的,但是狗狗可以輕易識別。

鴿子也是著名的“動物醫生”。一篇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的論文指出,鴿子的腦容量功能強大,經過訓練之後,也是可以分辨乳腺癌

动物会得癌症吗?269只家鸡11只患癌,原来癌症并非人类特有

二、動物也會得癌症嗎?

動物會分辨癌症,那麼它們會得癌症嗎?其實,動物和人類一樣,也會患癌。

科學家發現,深海中的魚類,生活環境純天然無污染,幾乎很少會患癌,但也絕不是沒有。在澳大利亞大堡礁,科學家就發現了第一例自然患上皮膚癌野生鱒魚。目前,野生鱒魚患皮膚癌的原因尚未明確,據猜測,可能與大堡礁紫外線輻射過強有關。

與深海魚類相比,雞、鴨、鵝、豬、牛、羊等養殖動物患癌的比例明顯增高。因為它們的生活環境與人類相同,每天都會接觸或者攝入各種各樣的致癌物。

动物会得癌症吗?269只家鸡11只患癌,原来癌症并非人类特有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動物之間的癌症居然會出現傳染。

目前,還沒有證據發現人類之間的癌症會發生傳染,但是英國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卻表明,有一種惡性腫瘤會在狗與狗之間傳播,傳播途徑是舔咬和交配

另外一項研究也發現,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袋獾之間,會因為撕咬造成癌症傳染。

动物会得癌症吗?269只家鸡11只患癌,原来癌症并非人类特有
那麼,動物的癌症會傳染給人嗎?

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動物的癌症可以傳染給人類。而且,人類與人類之間也暫時沒有發現會出現傳染癌症的情況。

科學家曾經做過試驗,將癌症患者體內的癌細胞植入到健康人的體內,結果癌細胞無法存活,說明人體內的癌細胞,對於生長環境的要求不是一般的苛刻。

三、唯一未被發現患癌的動物:裸鼴鼠

目前,動物界唯一被發現的沒有患癌的動物就是裸鼴鼠。

裸鼴鼠長相醜陋,渾身光禿禿的沒有毛,皮膚又皺巴巴的,長長的齙牙裸露在外,非常突兀,用“賊眉鼠眼”來形容再恰當不過。

動物會得癌症嗎?269只家雞11只患癌,原來癌症並非人類特有

但是,裸鼴鼠雖然長得醜,卻本事不小。

它們在黑暗潮濕的地道中群居,眾所周知,地道中含氧量極低,其他哺乳動物幾乎很難生存。裸鼴鼠卻可以在無氧的環境中堅持將近18分鐘,相當厲害。

而且,裸鼴鼠的壽命很長,是大部分鼠類的10多倍,連癌細胞都望而卻步。

為什麼裸鼴鼠不會患癌呢?

2013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Andrei Seluanov與Vera Gorbunova發現,裸鼴鼠的組織中有一種叫高分子量透明質酸(HMW-HA)的物質,這種物質可以阻斷惡性腫瘤的轉化過程。

2020年,英國劍橋大學Fazal Hadi等研究人員則指出,裸鼴鼠之所以不會患癌,是因為它們的微環境比較複雜,在微環境的作用下,癌細胞無法發展為腫瘤

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對於人類抗癌來說,裸鼴鼠提供了有益的靈感。如果能夠進一步瞭解裸鼴鼠的免疫系統,並且利用它們的抗癌機制研發出相應的藥物,也許是一個新的突破。

动物会得癌症吗?269只家鸡11只患癌,原来癌症并非人类特有
癌症並非人類獨有,動物也會患癌。動物總體上得癌症不如人得癌症多,

四、動物癌症發病率為什麼比人的低?

一是動物得了癌症,很多不會得到及時診治,

二是很多動物的壽命有限,對於只能活幾年或十幾年的動物來說,很多癌症還來不及得,動物就死了,因為癌症從發病到診斷,其實是需要很多年的,相當於是說,很多動物沒機會得癌症這種病,癌症的形成多數不是幾天幾個星期或幾年,而是需要很多年,少的十多年,多的幾十年,比如,吸煙幾年,儘管也有風險增加,但主要在吸煙很多年後才到了患癌高峰期,肺癌的高危人群是吸煙一天一包吸二十年以上者(吸煙指數二十年包)。所以,如果人的壽命只有幾年,十幾年,或者二三十年,那麼癌症將會是一種少見病甚至是罕見病,因為多數人活不到容易得癌症的年齡(五六十歲以後)。

老年人運動好還是靜養好?適合老年人運動的方式有哪些?

上了年紀後,身體中的各項機能明顯有退化的情況,尤其是骨骼和血管,會有老化的情況,通過運動,是可以促進體內的血液迴圈,增加血管的彈性,可以預防以及緩解血管堵塞的情況。

不過因為年紀的增長,身體素質不如年輕人,所以在運動的時候一定要控制好量,很多人不建議上了年紀的人鍛煉身體,就是怕在運動的過程中出意外,這種事也是非常的多,運動的過程中,血液流通速度過快,身體承受不住,發生腦出血的情況。還有一些老人因為長期過量的跑步,還會出現半月板損傷的情況。

若是採用靜養的方式,身體的安全性確實提高了,特別是對於一些身體不是特別好的老人,比較適合靜養,不適合大幅度的運動,若是強制運動,反而會傷了身。不過一直不動也不好,身體的活性就會下降,影響到體內新陳代謝的能力,會加速身體的衰老。

《周易》當中有記載“動則生陽,靜則生陰。”意思就是說,運動可增強精力,而靜止可降低消耗。而從養生方面來看,靜養可能是人類養生、長壽路上更大的“助力”

老人该坚持运动还是静养?提醒老人:4种不当的锻炼方式,反伤身
一、生命在於運動還是靜養?

英國頂尖雜誌《BMJ》上曾發表了一項涉及1500人,時間跨度長度5年的研究,主要研究運動能否讓老年人更長壽、更健康。

這項研究被命名為“Generation 100”,是一項因果關係研究。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為3組,第一組為“4×4模式”進行每週兩次的高強度鍛煉;第二組是每週兩天進行50分鐘中等強度的鍛煉;第三組為對照組,其鍛煉方法則根據挪威衛生當局的建議來進行。

結果顯示:5年後,定期進行規律的高強度鍛煉的效果更好,除了體能,生活品質也更高。也就是說,運動對老年人的健康是有好處的

對此,研究組教授Stensvold表示,“我認為這項研究可以證實鍛煉能延長壽命,不過鍛煉可能不是延長壽命的唯一原因。”

老人该坚持运动还是静养?提醒老人:4种不当的锻炼方式,反伤身
另外,挪威科技大學心臟運動研究組的成員Letnes,在間隔10年後對這些參與者又測量了一次體能,結果發現:

年齡對高強度鍛煉參與者的體能影響最小,10年內該組的體能僅下降了5%,而不愛鍛煉的組則下降了16%。

可見,運動對老人來說,才有助於延長壽命。

另外,對於靜養,中醫師認為:大家以為的“靜”,可能是坐著不動,但事實上正確的理解應該是養心。不管是誰,如果長時間坐著不鍛煉,器官組織都會逐漸衰退、抗病能力下降,尤其是老年人更為明顯。

所以,老年人真正的養生,並不是保持靜坐,而是合理、正確運動。

老人该坚持运动还是静养?提醒老人:4种不当的锻炼方式,反伤身
二、4種不當的鍛煉方式,反傷身

日常在清晨,可以看到不少老年人在運動,但其實有不少鍛煉的方式都是錯誤的,而這樣反而可能會使養生變傷身。

1、長時間跳廣場舞

別小看現在的廣場舞,難度也是非常大的,有的動作對身體重心控制、下肢的力量和穩定性都有很高的要求,一兩小時跳下來,關節也是很“辛苦”的,很容易因過勞而“生病”。所以要注意控制時間。

老人该坚持运动还是静养?提醒老人:4种不当的锻炼方式,反伤身
2、“燕兒飛”

其實,這本質上也是一種不錯的運動,主要以鍛煉腰背肌為主,但可能並不適合老年人。

因為老年人隨年齡增長,關節椎間盤也逐漸老化,過度伸展,可加大對關節的擠壓、碰撞,容易出現骨折的情況。所以最好避免這種鍛煉方式。

3、高強度鍛煉需量力而行

雖然上文研究指出高強度訓練有助於延長壽命,但年紀大了以後,很多事還真的是不能勉強自己,如果一開始就直接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很容易導致老年人血壓瞬間飆升、心率急速加快,造成意外的發生

因此鍛煉強度需一步步加強,量力而行,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和運動強度,一旦身體出現了不適,應馬上停止。

老人该坚持运动还是静养?提醒老人:4种不当的锻炼方式,反伤身

4、頭頸部繞圈訓練

很多人在感覺肩頸酸痛的時候,都會做頭頸部繞旋練習來緩解,甚至覺得多做這個訓練,還有助於鍛煉我們的頸椎。

但老年人頸椎是比較僵硬的,尤其是患有重度動脈硬化等情況時,再勉強進行下去,很容易引發噁心、嘔吐、暈倒等情況,是很危險的,所以應儘量避免。如果要做,要注意降低動作幅度、速度和繞旋力度。

上述這些鍛煉方式不僅不能説明老年人養生,反而會傷身,甚至導致意外發生,所以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避免。

老人该坚持运动还是静养?提醒老人:4种不当的锻炼方式,反伤身

三、老人運動,要把握好“度”

一般來說,老年人在運動的時候,如果能注意以下幾點,那一般就沒什麼大問題。

1、項目“因人而異”

在選擇運動項目的時候,要充分考慮自己的具體情況,比如體質、興趣、鍛煉的主要目的等因素,再選擇出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像散步、慢跑、游泳、交誼舞、太極拳等都是可以的。

2、強度“循序漸進”

老年人在鍛煉的時候不要急,想著短時間內就要達到某種效果,這是不切實際的,“急功近利”反而可能導致不好的結果發生。正確的做法是循序漸進,一般來說,推薦老年人選擇中低強度而持續時間較長的鍛煉方式

老人该坚持运动还是静养?提醒老人:4种不当的锻炼方式,反伤身
3、目標“持之以恆”

想要通過鍛煉達到養生、健體、防病等目的,最重要的是長期堅持,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基本是在做無用功。

4、過程“舒適安全”

運動的過程中老年人也要注意觀察自己的狀態,如果感到頭暈、呼吸困難、乏力等情況,要及時停止運動。一般來說,運動至身體微微流汗,結束運動後感到輕鬆愉快,能吃能睡,精神好,那就是合理的運動量。

老人该坚持运动还是静养?提醒老人:4种不当的锻炼方式,反伤身
適合中老年人運動的方式

年齡大了,最注重的就是身體健康。而運動多多,身體就能棒棒。可是老人該選擇什麼運動才適合呢?下麵請看。

1、散步

對於身體條件稍差的老人來說,劇烈點的運動有可能無法去做,那就去散步吧,最容易了,在馬路上,公園上隨便走走,走的時候前後甩甩雙手,抖擻一下腿,也是可以讓身體放鬆下來達到運動的目的的。

2、健身操

各種棋類活動,唱歌;跳舞; 運動要適當,要有規律和計畫老年人應當在作晨練注意早晨要到走可以促進小腦晚飯後要在1-2小時後散步有助於消化。

3、慢跑

慢跑又稱健身跑,其作為強身健體的手段已風靡世界,成為獲得智慧、健美、長葆青春的法寶,也成為現代生活中防治疾病的一種手段,為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用。

4、太極拳

太極拳具有健身和延年益壽的功效,對防治慢性疾病有較好的效果,是非常適合於老年人的一種鍛煉項目。首先,打太極拳時全神貫注,注意力高度集中。眼隨手轉,步隨身換,動作圓滑、連貫、穩健、協調,動中取靜,有利於大腦的休息;其次,有助於延緩肌力衰退,保持和改善關節運動的靈活性。

不用油的空氣炸鍋真的更健康嗎?

油炸食品口感酥脆、香氣怡人,受到很多人的喜愛。空氣炸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小夥伴都用它來炸薯條、炸雞腿等等!其一大賣點就是無油炸東西更健康,然而也有另外一種聲音:空氣炸鍋炸出來的食物會致癌。

那麼,空氣炸鍋製作的食物會致癌嗎?無油烹飪真的更健康嗎?今天我們來瞭解一下。

一、不用油的空氣炸鍋如何“炸”食物?

我們在烹調食物時一般會使用加熱的處理方式,包括直接加熱和間接加熱,而生活中常用的方式是間接加熱。

通常,間接加熱會通過傳熱介質來完成熱量的傳遞,從而加熱食物、使其熟化。

傳統油炸食品會先將油進行加熱,再將食物浸泡在熱油中,主要以熱傳導的方式來油炸食物。

而空氣炸鍋是將食物放置在密閉的小空間裡,以空氣作為傳熱介質,通過加熱空間裡的空氣,再輔以風扇來加速氣體的流動、帶走水汽、形成迴圈的熱風,它主要以對流的方式來“氣炸”食物。

無油、低脂、不上火?空氣炸鍋一推出,讓喜愛油炸口感的朋友如獲至寶。這種標榜“無油炸鍋”真的無懈可擊?

韓國消費者院曾公佈了一份空氣炸鍋檢測報告,報告抽檢了市面上在售的10款空氣炸鍋,並把冷凍薯條置於200℃高溫,再按照產品說明書進行烹飪。

結果發現,4款被炸出來的薯條,被檢測出丙烯醯胺(2A致癌物)含量超標,最嚴重的一款甚至超出標準的兩倍多。

一直以“健康、環保”為賣點的空氣炸鍋,這下被“啪啪”打臉嗎?

二、只談成分不談劑量,都是“耍流氓”

對於新生的事物,人們總是帶著質疑。韓國的這項檢測,讓不少使用者產生了不安的情緒。

空氣炸鍋致癌的論點,存在兩個巨大的邏輯。

首先,空氣炸鍋的測試都是按照說明書上最長,甚至更長的烹飪時間進行製作,烹飪時間越長,產生的丙烯醯胺隨之增加,自然會出現濃度超標。

就好比有鐵鍋燜雞,只需要大火8分鐘,有人卻燜了15分鐘,導致菜燒糊了,最終得出鐵鍋致癌,實在是有點“背鍋”了。

其次,不僅僅是空氣炸鍋烹飪會產生丙烯醯胺,不管用什麼鍋,只要溫度超過120℃,都會產生丙烯醯胺,這是蛋白質和油脂高溫作用的結果,無法改變。

空气炸锅制作的食物,真的更健康吗?想要健康使用,有2点建议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擔心:豈不是所有油炸食品,都是“致癌食品”?

大家不要談“丙烯醯胺”色變。丙烯醯胺只是2A級致癌物,也就是說它對人類的致癌性證據並不明確

另外,不要“只談成分,不談劑量”。任何物質想要達到毒性,都需要一定的劑量。

丙烯醯胺最低0.2mg/kg體重會引起神經性病變,假設一個50kg的人,需要一天吃5KG的薯片,且要長期吃,才可能中毒。一般人很難達到這個食量,所以大家不必太過於擔心。

空气炸锅制作的食物,真的更健康吗?想要健康使用,有2点建议
三、空氣炸鍋真的更健康嗎?

“少油油炸”是空氣炸鍋的一大賣點,使用空氣炸鍋是否真的比傳統油炸更健康呢?首先,我們先瞭解一下空氣炸鍋的原理。

空氣炸鍋是通過高速空氣迴圈技術,將鍋內的空氣加熱,讓食物在封閉空間形成迴圈熱流,使食物在變熟的同時,因失去水分而變得口感酥脆。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帶風扇”的烤箱

那麼空氣炸鍋是比烤箱、油炸等方式更健康嗎?相對而言,空氣炸鍋確實更健康

對比傳統油炸,空氣炸鍋並不需要過多的油溫加熱,它所烹飪出來的食物脂肪含量也會更低

而對比烤箱,烤箱只能通過上下管道發熱,形成內迴圈,可能會存在食物受熱不穩定,出現過硬,或過焦的情況,而空氣炸鍋多了一把“小扇子”,會讓受熱更穩定。

空气炸锅制作的食物,真的更健康吗?想要健康使用,有2点建议

延伸:無油烹飪真的更健康?

追求無油烹飪的人主要是擔心油脂攝入太多,甘油三酯在脂肪組織中積累從而造成肥胖。

但大家也要知道,引起肥胖最根本的原因是能量的攝入超過了能量的消耗,剩餘的能量被轉化為脂肪在體內儲存起來。

再者,脂肪(酸)是我們重要的身體成分和能量來源,每天都需要攝入一定量的脂肪酸,比如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亞油酸和α-亞麻酸,其中很大部分需要通過食用油來獲取,而且人體必須的維生素E很多也要通過食用油來獲得。另外,食用油還有助於我們對食物中一些脂溶性成分的吸收和利用。

空气炸锅制作的食物,真的更健康吗?想要健康使用,有2点建议
所以,不要過分追求無油烹飪,長期攝入過少食用油容易造成不飽和脂肪酸攝入不足,影響到記憶力和大腦的神經功能,而且還可能會影響到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誘發一些心腦血管疾病等。

房顫可以運動嗎?房顫患者做什麼運動好?

房顫是心房顫動的一種簡稱,該心律失常性疾病的發生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心房電活動紊亂,導致患者產生不規則而且快速的心律。心房失去正常的節律是導致房顫發生的主要原因。房顫的發生會導致患者的心臟功能健康受到一定的損害,是最為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疾病,心臟是血液源泉,房顫的危害極大,輕度房顫,人會感到心慌,乏力,頭暈,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重則心力衰竭,心臟跳停,導致猝死。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其發病率一直在持續增長。多項研究顯示,AF與中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據資料統計,AF 不僅增加了醫療負擔,還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品質

在AF 危險因素的管理中,定期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不僅可以改善相關心血管疾病,還可改善AF的復發率,進而提高患者生活品質。儘管運動和AF相關結果之間的聯繫已經得到了大量證據的支持,然而,目前沒有研究資料表明運動與 AF 患者心血管發病率之間的關聯。

鑒於新診斷為AF 患者與運動習慣改變有關的心血管結果的資訊很少,近日,發表在Plos Med雜誌的一項研究,調查了新診斷為AF 的患者,運動習慣與缺血性中風、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

在這項佇列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韓國國家健康保險服務的資料,對2010年至2016年間新診斷為AF的66692名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這些患者在AF診斷前後2年內接受了2次連續的健康檢查。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了AF在診斷前後2年內的鍛煉情況,並分為4類:持續不鍛煉者(30.5%)、新鍛煉者(17.8%)、鍛煉放棄者(17.4%)和鍛煉保持者(34.2%)。考慮到人口統計學、合併症、藥物、生活方式行為和收入狀況,各組之間的基線特徵差異進行平衡。在3.4±2.0年平均隨訪期內,通過Cox模型對結果進行評估。

結果顯示,與持續不鍛煉者相比,運動者和運動維持者患心力衰竭風險較低,危險比(HRs)分別為0.95和0.92(P < 0.001)。另外,與持續不鍛煉相比,在房顫診斷前後的任何時候進行鍛煉都與較低的死亡風險有關。鍛煉者的HR為0.82,放棄鍛煉者為0.83,維持鍛煉者為0.61(P < 0.001)。對於缺血性卒中,鍛煉者的 HR 估計值低 10%–14%,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7)。

研究人員進一步對鍛煉者亞組分析發現,定期適度鍛煉 170–240分鐘/周的能量消耗始終與每個結果的較低風險相關。因此,將運動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對 AF 患者進行干預,對其心血管預後有著潛在益處。

綜上,在這項全國性的佇列研究中,AF診斷後開始或繼續定期運動與較低的心力衰竭和死亡風險有關。定期適度運動170-240分鐘/周可能是在房顫診斷後開始運動的患者獲得最大心血管益處,但需要進一步的前瞻性研究來確定最佳能量消耗。

房顫患者做什麼運動好?

很多患者得知自己有了心律失常後,急著通過鍛煉運動恢復,但由於這類疾病的特異性,在房顫等急性發作時,不建議進行運動,運動的時候會進一步加重心慌症狀。但是如果房顫患者的心室率,維持正常,可以適當進行運動。此外還要取決於患者的基礎心臟病情況,心功能情況等.

房顫病人可以選擇節奏比較舒緩、便於調節運動節拍的鍛煉項目為宜,如散步、快慢走結合、健身舞、簡單會展運動、打太極拳等,在運動時要循序漸進,控制好運動頻率。

運動要講究科學,每次運動前要做準備活動,運動應從低強度向中等強度逐漸過渡,開始時,每天可運動20~30分鐘,如無不適,再逐漸增加到40分鐘,50分鐘.60分鐘,每週鍛煉不應少於4次。運動應該在飯前開始、飯後不要運動。

血型真可以預測癌症嗎?古代的滴血認親是真的嗎?

“血型”,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談論比較多的一個問題,幾乎一年四季人們都在說,如夏天看看哪種血型的人最招蚊子;冬天什麼血型最抗凍等等。

所謂的血型究竟是什麼?

目前,人們對血型的分類,最常見的就是ABO血型,少見的則是Rh型。之所以人會呈現出ABO血型,主要是因為人體內紅細胞表面存在的血型抗原所得出來的結果。

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如一個人沒有B抗原也沒有A抗原,那麼這個人就是O型血。再比如說一個人只有AB抗原,那麼他屬於AB型血,最終得出這個人的血型是什麼。

一、血型可以預測癌症是真的嗎?

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人研究過血型和癌症的關係了,當時學者通過研究三千多例癌症患者,發現不存在明顯關聯,這一研究結果還被刊登在了《柳葉刀》。如今數十年過去了,研究變化是否發生了變化?

A血型:一項涵蓋30個國家,跨越60年,納入約10萬例癌症患者和30個癌症部位的大樣本量研究顯示,A血型的患癌風險是其他血型的1.12倍,其中A血女性更易患癌。具體而言,主要是乳腺癌(12%)、卵巢癌(16%)兩種女性常見腫瘤的發生占比較大。

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A型、B型、AB型、O型血,哪种血型更健

O血型:整體患癌風險是其他血型的0.84倍,即O型血相對其他血型而言,發生癌症的風險降低16%,主要體現在結直腸癌(11%)、鼻咽癌(19%)、胰腺癌(25%)、胃癌(16%)、乳腺癌(10%)、卵巢癌(24%)等其他癌症。

2010年歐洲一項針對2000-2003年的腫瘤研究中,發現O血型的人群,患胰腺外分泌腺癌的風險降低20~47%。此外還有研究,O型血的胃癌、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相比其他血型更高。

AB血型:一般而言,AB血型的男性患癌風險更高。主要體現在中國人群的AB血型與男性肝癌風險增加有關。不過AB血型在腺癌、表皮樣癌、結腸癌等風險上發生率較低。

B血型:與A型血相比,B型血的人絕大多數發生癌症的風險較低,尤其是胃癌、結直腸癌。此外,B型血男性患膀胱癌的風險較低,但在前列腺癌的風險上卻有所增加。

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A型、B型、AB型、O型血,哪种血型更健總的來說,血型中含有A抗原者(A或AB血型)患多種癌症的可能性更高、生存率則更低;不含A或B抗原者(O血型)患多種癌症的可能性較低、相對而言,癌症生存率也較高。就A血型與B血型對比,B血型在患癌的可能性上也有明顯優勢。

二、四種血型大PK,哪種最健康?

血型可以預測患癌風險,那是不是說明患癌風險低的血型更健康嗎?《血型科學》曾經發表研究稱O型血是“最強血型”,是真的嗎?

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瘧原蟲喜歡一種RIFIN蛋白,黏附在紅細胞表面。不過這個瘧原蟲有自己的喜好,A抗原最方便結合,B抗原結合能力弱一些,對於A、B兩種抗原都不含的O型血來首,最不好粘附,瘧原蟲也不喜歡。所以O型血對瘧疾的耐性較強。但是其他優勢如陽痿、老年癡呆等疾病,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O型血確實具備這些優勢,所以這項研究的的真實性仍待考究。

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A型、B型、AB型、O型血,哪种血型更健

相反,O型血的劣勢卻也不少。有研究表明O型血人相比其他血型群體,對大腸桿菌也更敏感,容易發生十二指腸疾病、肝硬化、膽囊炎等;感染霍亂後,發展也相對其他血型更嚴重。

所以說,並不存在所謂的“百毒不侵”的“完美血型”,真要有這麼個“全能”血型,有錢人還不靠著“黑科技”來一次大換血嗎?

三、血型還可以決定性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血型決定性格”?比如下麵這張圖
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A型、B型、AB型、O型血,哪种血型更健

1972日本人古川竹二發表了他的學說“血型性格論”,全文總一句話總結為: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性格。

在此之前,大眾幾乎沒有聽過關於血型和性格聯繫,把這兩個不搭邊的概念聯繫一起,迅速引起大眾的好奇,流言肆起,越來越多人開始相信這一論調。

2014年,《日本心理學雜誌》發表了一篇名為“血型與人格的關係:日本和美國大規模調查的證據”的調查,結果顯示,血型與性格之間並沒有明確的關係

2016年,美國《國際家庭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名為“血型與人格關係”的研究,卻證實了血型與性格之間沒有必然的相關性,也就是不少人相信了約半個世紀的理論,原來是偽科學

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A型、B型、AB型、O型血,哪种血型更健

延展——關於血型的一些“玄幻”說法

1、蚊子特別鍾情於O型血的人?

“我是B型血,蚊子都愛我”

“才不,我是A型血,你看都咬好幾個包”

不少人傳,蚊子都某種血型特別“鍾愛”。但其實,蚊子愛不愛咬你,跟血型真得沒關係,二氧化碳濃度,熱量以及一些揮發性化學物質,才是蚊子的“最愛”,所以肥胖的人、孕婦、愛運動的人及喜歡穿深色衣服的人,才是蚊子叮咬的目標。

2、電視劇的“滴血認親”是真的嗎?

提起滴血認親,大家在影視劇作品看地不少。那麼真實情況又是如何?

在古代,常見的滴血認親主要是合血法,即:取一碗水,然後把兩個人的血滴進去,根據是否相融來判斷有沒有親緣關係。

使用清水的情況下,紅細胞的細胞膜由於滲透壓的關係,會在清水因吸水漲破,所以用這種方法,不管有沒有親緣關係,看上去都是融合的。

兩個人的血液混合在一起,只有兩種完全相同的血型相遇才能沒有任何凝集反應。因此,“滴血認親”,有親緣關係的血液不一定能融合,而沒有親緣關係的血也有可能融合。

3、血型與長壽有關?

O型血在某些疾病方面可能更有優勢,但這就能證明血型決定長壽嗎?

早在1961年,首次“血型與壽命”的研究就發現,在125位健康老年男性中,A型血的人更多;8年後,一項針對90歲以上居民的調查發現,ABO與血型並無關聯。2004年,日本一項關於269名百歲老人的研究發現,B型血者的占比更高,達到29.4%。

因此“O型血更長壽”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影響壽命的因素“千絲萬縷”,血型無法有效解釋,目前的這些研究,只能說是“有趣”的現象而已。

結語:我們任何時候都要鍛煉身體,增強我們的身體抵抗力,只有身體健康了,才是最基本的保障。

飲食影響多種癌症,生活中遠離這些一級致癌物

癌症預後差,很多癌症一旦患上就相當於被判了死緩!所以早期預防早期發現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我們身邊常見的那些一級致癌物吧!

首先來說說什麼是一級致癌物,所謂的一級致癌物又叫確認致癌物,就是指的目前被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明確了,有充分證據證明可以導致人體癌症的物質!

包括黃麴黴素、 甲醛、 尼古丁、 亞硝胺(前體物質是亞硝酸鹽,即亞硝酸鹽在特定條件下才轉化成亞硝胺)、苯並芘 、 砒霜、酒精等!

注意!这些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现在看还不晚
一、研究表明,飲食影響多種癌症

乳腺癌:研究表明,增加蔬菜攝入量能降低雌激素受體陰性乳腺癌風險,而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可降低乳腺癌總體風險。

肺癌:研究指出,大量吸煙會增加肺癌風險,而其中吃蔬果較多的人,患癌率較低。

結直腸癌:研究顯示,隨著肉類攝入量的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也會增加。增加牛奶和鈣的攝入量,能適度降低結直腸癌風險。多吃一些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和抗氧化劑豐富的食物,能夠有效預防結直腸癌。

肝癌:據資料顯示,飲酒是肝癌的主要飲食相關危險因素。經常吃發黴的花生、大米等,會增加患肝癌的風險。

胃癌:研究顯示,大量食用高鹽或煙熏食物,會增加胃癌患病風險。多吃蔬菜和水果,可能會降低胃癌風險。補充維生素A、E和硒能降低胃癌死亡率。

食道癌:吸煙、飲酒會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而多吃蔬菜水果則有助於預防食道癌。

二、遠離這些一級致癌物

致癌物是指那些會增加細胞基因突變幾率,繼而增加患癌風險的物質,它們源於我們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是引發癌症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細胞癌變的加速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接觸到的致癌物有很多,最為常見的有以下5種。

注意!这些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现在看还不晚
1、黃麴黴素——黴變食物

黃麴黴素有很強的毒性,一次攝入超過20mg可直接導致成年人死亡。黃麴黴素也被認為是強效的致癌物質,1毫克的黃麴黴素就能致癌,主要引起肝癌,也可誘發乳腺癌、直腸癌等多種癌症。

米、豆類、花生、堅果等澱粉量含量高的食物在黴變過程中會產生黃麴黴素。此外砧板、筷子、抹布等如果沒有清洗乾淨,殘留食物殘渣和水分,也會產生黃麴黴素。

想要減少黃麴黴素的危害,我們日常要將花生、玉米、豆類等澱粉含量高的食物儲存在低溫乾燥的環境;餐具要注意衛生,保持乾燥,並定期更換;衛生間等潮濕地方要注意多痛風。飲食中多吃點綠葉蔬菜,裡面所含的葉綠素能阻止黃麴黴素的吸收,降低黃麴黴素中毒的風險。

注意!这些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现在看还不晚
2、亞硝酸鹽——醃制食物

亞硝酸鹽本身並不致癌,但當它與肉類蛋白質反應後,可以在體內轉化為致癌物質亞硝胺。亞硝胺具有強烈肝毒性,會引起肝炎、肝硬化,還會誘發口腔癌、食道癌、肺癌、肝癌、胰腺癌等多種癌症。食物中的亞硝胺,主要引起腸胃道和肝臟的癌症。

日常生活中,亞硝酸鹽常被用來作為肉類食物防腐和預防肉毒桿菌生長的防腐劑,香腸、臘肉、培根、火腿等加工肉製品中都含有一定量的亞硝酸鹽成分。醃制類食物,例如鹹魚、海米等海產乾貨,本身蛋白質豐富且含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而鹹菜、酸菜、泡菜等,雖然新鮮蔬菜中亞硝酸鹽含量很低,但隨著儲存時間延長,亞硝酸鹽含量也會增加,再加上醃制過程會產生亞硝酸鹽,因此醃菜的亞硝酸鹽含量非常高。另外,不潔的井水、變質的蔬菜和變質的雞精等所含亞硝酸鹽也很高。

如何減少亞硝酸鹽的危害?建議日常要少吃醃制食物,如果非要吃,吃的時候要多喝水、多吃點蔬菜;另外要限制加工肉製品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克;不要亂喝井水,蔬菜變質了就不要吃;多吃一些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例如奇異果、草莓、花椰菜等,可以幫助抑制亞硝胺的合成。另外,啤酒、火鍋湯和香煙中也可能含有亞硝胺,日常要少碰。

注意!这些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现在看还不晚
3、苯並芘——燒烤、油炸食物

苯並芘屬於多環芳烴類物質,是一種公認的強致癌物質。研究指出,食品中的苯並芘達到一定劑量就有可能誘發肝癌和消化道腫瘤。

苯並芘常見於燒烤食物(如烤魚、烤肉和烤腸等)和煎炸食物(如炸油條、油煎餅、豬油渣等)中。食品在煙熏和烘烤過程中發生炭化現象時,苯並芘的生成量會顯著增加。而肉類、脂肪在高溫油炸過程中也會產生苯並芘,而且煎炸越久,苯並芘含量越高。

因此建議儘量少吃燒烤、薰制和煎炸食物,少光顧街邊攤檔。自製燒烤時,食物不要與炭火靠太近,建議可用錫箔紙包起來,燒焦的部分不要吃。在家中煎炸食物時,要儘量縮短煎炸時間,不要炸得過焦,煎炸食物後剩下的食用油儘量不要重複使用。

注意!这些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现在看还不晚
4、檳榔

檳榔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與口腔癌密切相關。已有充分證據顯示,長期嚼食檳榔會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這是口腔癌前病變的一種。而且檳榔裡含有檳榔堿、檳榔次堿等多種化合物,能直接殺死細胞,同時導致炎症,不僅影響口腔健康,更會損傷食道、胃,增加食道癌和胃癌的風險。

因此建議愛吃檳榔的朋友,從健康角度出發,儘快戒掉吃檳榔的習慣。

注意!这些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现在看还不晚
5、煙酒

煙酒與癌症密切相關。香煙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吸煙時,煙氣不僅會經過口腔或呼吸道進入體內,香煙裡的有毒物質還會隨著血液迴圈至全身,在致癌物和促癌物的共同作用下,損傷正常細胞,誘發肺癌等癌症。而二手煙同樣可以導致肺癌、乳腺癌、鼻竇癌等。酒精(乙醇)進入人體後,會經由肝臟內的酵素分解成乙醛,然後再代謝為乙酸,最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如果酒精代謝物乙醛無法代謝,長期積累在體內,會增加DNA受損情況,不僅損害身體健康,還會提高癌症發生率。經常飲酒會增加患口腔癌、咽喉癌和食道癌等癌症的風險。

注意!这些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现在看还不晚

戒煙可以降低吸煙的危害,也可以預防癌症。而喝酒也建議儘量少喝,如果非要喝的話,盡可能選擇低度酒,並將飲用量控制在限量以內,喝酒要控制量,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男性每天可攝入的純酒精量不能超過25克(相當於啤酒750ml,葡萄酒250毫升,高度白酒50克),成年女性每天可攝入純酒精量不宜超過15克(相當於啤酒450ml,葡萄酒150毫升,38度白酒50克)。

日本學者在1998年發表了一項“病例-對照”研究,探索喝酒與各種癌症風險的影響。他們發現,在排除了已知的其他因素之後,乙醛脫氫酶缺乏的人中多種癌症風險都是正常人的數倍。比如, 口咽喉癌是11.14倍,食管癌12.5倍,胃 癌3.49倍,結腸癌3.35倍,而與口咽喉或胃癌相伴隨的食道癌更高達54.2倍。所以,那些喝酒臉紅的人,當別人勸你喝酒的時候,你所承擔的多種癌症風險是正常人的幾倍甚至十幾倍!

注意!这些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现在看还不晚

芬蘭學者在200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他們招募了13個志願者,平均每週適量飲酒(不超過70克酒精)。其中6不吸煙,7個每天抽近20支煙,煙齡超過10年。不喝酒的時候,他們的唾液中幾乎檢測不到乙醛的存在。按照每公斤體重0.8克酒精的量喝酒之後(大致相當於60公斤的人喝2兩50度白酒)。漱口之後,每隔20分鐘收集唾液檢測乙醛。結果發現,40分鐘後,不吸煙者的唾液中乙醛上升到20-30微摩爾每升,而吸煙者則上升到50以上,持續到160分鐘之後。如果喝完酒之後,讓吸煙者每20分鐘抽一支煙,在抽煙時唾液中的乙醛馬上升到400以上。

這五類人更容易成為癌症候選人,防癌從現在開始

癌症,大多數人看來都覺得與自己毫不相關,然而它卻早已潛伏到了我們身邊。每天新聞裡關於癌症的報導等,都在證明癌症真的離我們不遠。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更是證實了這一點。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於近日發佈最新報告,報告顯示:全世界罹患癌症的人數在迅速增長,僅2018年就新增1810萬病例,死亡人數高達960萬,預計到本世紀末,癌症將成為全球頭號“殺手”!

報告還顯示,全球1/5的男性和1/6的女性在一生中會患上癌症,1/8的男性和1/11的女性將死於癌症,預計到2040年,將有2900萬癌症病例,並有1600萬人因癌症而喪生。

在全球諸多地區當中,亞洲是癌症的重災區,近半數新增癌症病例和超過半數癌症死亡病例,都來自于亞洲!

一、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22%的患癌幾率

癌症不會偏袒任何人,它有可能“臨幸”任何人,不管是老還是少。:假設以平均壽命74歲計算,每個人一生當中得癌的幾率為22%

中国人一辈子,有多大几率会患癌?提醒:这5类人更易患癌
這只是粗略的計算,一些人由於一些“特質”,更容易成為“癌症候選人”。尤其是以下這5類人:

  • 酗酒的人

這真不是嚇唬你,因為酒當中的主要成為乙醛,進入體內後,可破壞肝細胞DNA,導致突變,最終可能演變成癌症。

  • 過早進行性生活的人

尤其是17歲之前,那女性得宮頸癌的幾率會提升5-12倍,因此年齡太小,子宮頸上皮細胞發育還未完善,對外界刺激不適應,很容易發生上皮細胞變性,最終誘導癌症的發生。

  • 喜歡吃熱食的人

老是吃一些溫度過高的食物,可刺激食道粘膜,灼傷食管,產生炎症,反復刺激可促使食管細胞增生,提升食道癌的患病風險

  • 愛生悶氣的人

這類人屬於典型的“癌症性格”,發生乳腺癌的幾率會比那些天性樂觀的人高很多。

中国人一辈子,有多大几率会患癌?提醒:这5类人更易患癌

  • 愛吃“重口味”的人

比如喜歡高鹽的食物,這類食物當中的硝酸鹽可刺激胃黏膜,同時經分解還可分解成亞硝酸鹽和強致癌物亞硝胺,誘發胃黏膜癌變,提升胃癌患病率

所以,如果你屬於上述這5類人,那勸你儘快改掉這個癌症喜歡的“特質”,不然癌症可能很快找上門。

二、謹記5個“防癌經”

想要預防癌症,其實也不是不可能,主要就是從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下手,具體怎麼做呢?

1、吃飯吃7分飽

一些人很喜歡在吃飯的時候談事情,再加上一些飯局上往往少不了煙酒,導致過度飲食,“吃”成一個胖子,而肥胖是癌症的獨立誘因之一。尤其是一些人很喜歡很容易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而這些食物也正合“腫瘤君”的胃口

所以,每頓飯控制在七分飽,吃得差不多了就趕緊撤,不要停留在飯桌前,

中国人一辈子,有多大几率会患癌?提醒:这5类人更易患癌
2、控煙

煙當中含尼古丁、焦油等多種致癌物,抽得越多,得癌幾率越大,尤其是肺癌、腸癌、宮頸癌等多種癌症。所以,想要預防癌症,就要嚴格控煙,

不少癌症患者都是在患癌後,才把煙戒了,如果一開始就不抽煙,可能就不需要到醫院來了

3、體檢

身體不是鐵打的,辛苦“工作”了一年,肯定也要檢查一下是否有異常,

中国人一辈子,有多大几率会患癌?提醒:这5类人更易患癌
4、不熬夜,生活要規律

人總是不睡覺,一直過度地透支自己的身體,最容易受傷的就是免疫功能,以及消化、神經、心血管、內分泌、肝腎等器官也會受到影響。而那免疫力下降,身體各個機能衰退,那疾病(包括腫瘤)自然會找上你

所以,大家儘量不要熬夜,如果因工作等原因(如醫生)很難保持規律的睡眠,也要盡可能地補眠,比如午睡

5、保持樂觀,不生氣

人如果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動不動就生氣,很容易使人體產生應激反應,長期反復如此,可降低人體免疫力,給癌症“偷襲”成果的機會。而現在生活節奏快,大部分壓力都是非常大的,不過生活就是如此,如果不能反抗,那就安然“接受”,凡事都想開點,別鑽牛角尖,一切會更好。上述5個“防癌經”,大家一定要謹記哦!

中国人一辈子,有多大几率会患癌?提醒:这5类人更易患癌
三、患者思想情緒很重要

健康人患病後,必然產生相應的心理變化,癌症病人的心理變化更為明顯。意志薄弱、情緒低沉的以及晚期癌症患者,如果缺乏家庭和社會的關懷,就容易產生絕望心理,放棄治療,消極等待死神的降臨。”哀莫大於心死”,這樣的病人思想上失掉了生存信念,常常過早地死去。一位患者說得好:”得了癌症,一是嚇死的,二是愁死的,三是病急亂投醫治死的,四才是病死的。一個人機體上得了癌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精神上垮了,那這個人就無可救藥了……”。

造成恐懼的原因,主要是人們對癌症知識瞭解得不多,對醫學發展知之甚少。其實,癌症非絕症,大部分癌症患者可以通過多學科綜合治療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復。因此,得了癌症以後,從心理上做到:①既來之,則安之;②鼓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消極心理狀態轉化為積極心理狀態,配合治療,最好能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情緒不穩時,要學會釋放壓力,多笑。因為笑也是一種獨特的運動方式,對機體來說也是最好的體操,它還可以增強機體的活動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可使內分泌發生微妙的變化

你為什麼被癌症盯上了,普通人如何遠離癌症?

提到腫瘤,大家第一想到的可能就是絕症,其實不然,腫瘤有良性和惡性之分,通常我們稱為的癌症其實只是惡性腫瘤中的一部分,而部分良性腫瘤也有發展為惡性的可能。那麼腫瘤目前是什麼樣的分佈?它有什麼前世今生?其本質是什麼?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理解它。

腫瘤的全球現狀

據國際癌症機構發佈的權威資料顯示,到2018年,有1810萬癌症新發病例和960萬癌症患者死亡。發病率最高的4種癌症依次為:肺癌(占發病總人數的11.6%)、女性乳腺啊(11.6%)、前列腺癌(7.1%)和結直腸癌(6.1%);死亡率最高的4種癌症依次為:肺癌(占總死亡人數的18.4%)、結直腸癌(9.2%)、胃癌(8.2%)和肝癌(8.2%)。由此可見,肺癌是最常見的癌症,同時也是男性惡性腫瘤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前列腺癌和結直腸癌(發病率)和肝癌和胃癌(死亡率);在女性中,乳腺癌是最常見的癌症,是腫瘤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結直腸癌和肺癌(發病率),反之亦然(死亡率),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在第四位。累積的惡性腫瘤風險表明,八分之一的男性和十分之一的女性將在一生中患上這種疾病。目前對癌症尚無完全根治的方法,但能通過綜合治療提高生存期和改善生活品質。從本質上來說,癌症是一種慢性病,只要科學系統地治療,實現長期帶瘤生存是有可能的。

11年来6位央视主持人因癌去世!身价过亿,为何治不好一个癌?
為什麼被癌症“盯”上了?也許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1、長期過度疲勞

主持人的工作強度很高,尤其是央視主持人,長期工作、過度疲勞很常見。

疲勞與癌症密切相關,從疲勞到癌症要經歷四步:輕度疲勞→深度疲勞→重要臟器內部變異→誘發癌變。當人長期處於慢性疲勞的狀態時,機體免疫力會下降,清除癌細胞的能力降低,與乳腺纖維瘤、子宮肌瘤、肝囊腫、甲狀腺瘤等疾病有關。

反過來,癌症也會導致渾身乏力,兩者相輔相成。

11年来6位央视主持人因癌去世!身价过亿,为何治不好一个癌?
2、長期熬夜

你可能不知道,很多節目是在半夜錄製的,而這本來是睡眠時間,長期如此會破壞生物節律,影響機體的修復速度,增加患癌風險。

2019年,世衛組織將“夜班工作”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致癌物。今年3月,美國一項研究指出,長期夜班會破壞癌症相關基因的自然節律,損傷DNA,增加癌症風險

此外,還有研究表明,熬夜會導致抑鬱症、糖尿病、肥胖等多種疾病。

11年来6位央视主持人因癌去世!身价过亿,为何治不好一个癌?

3、不良飲食習慣

主持人的飲食很不規律,三餐不定,忙的時候饑一頓飽一頓,常常會忘記吃飯。不良飲食習慣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讓癌症有機可乘。

研究發現,約30%惡性腫瘤可歸因於不良飲食和營養攝入不均衡,尤其是消化道腫瘤。此外,由於工作環境的影響,主持人也需要應酬,難免接觸煙酒。煙酒早就被證實與多種癌症相關,煙酒不離手,會大大增加胃癌、結直腸癌、肺癌、食管癌等癌症的風險。

11年来6位央视主持人因癌去世!身价过亿,为何治不好一个癌?
4、心理壓力大

主持人的工作壓力大,心理壓力大,容易出現緊張、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導致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久而久之,就讓癌症有機可乘。

普通人,如何遠離癌症?

其實,防癌的原理很簡單,就是遠離致癌因素 + 及時發現

我們要重點關注癌症的預警信號,如果能及時發現並就診治療,就能贏得主動權。癌症的預警信號包括

1、出現腫塊,腫塊不痛不癢,但會不斷增大,大小不一,可單發,也可多發;

2、原有的痣或疣出現異常變化,比如快速增大、顏色變深或變淺、瘙癢、破潰等;

3、不明原因的疼痛,比如頭痛、頸痛、胸痛、骨痛等,具有長期持續、加重的特點;

4、不明原因的出血,比如咯血、尿血、流鼻血、大便帶血、絕經後陰道不規則流血等;

5、持續低熱,使用退燒手段後依然無效;

6、沒有控制食量或增加運動,體重卻在短時間內出現不明原因下降。

結語:如今很多地方都有防癌體檢,定期的進行防癌體檢也能做到有效的防癌。當然很多人對於防癌體檢有一定的抵觸,認為防癌體檢根本不需要,但是真正做了防癌體檢的人才是對自己身體真正的負責任。

現在的防癌體檢和一般的體檢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主要體現在檢查的內容上。防癌體檢做的都是關於腫瘤的檢查,能有效的、儘早的發現腫瘤並且予以治療。尤其是中老年人、吸煙者、經常酗酒、血親中有患癌者、有肝炎等高危人群,要定期做防癌體檢。

癌症,離我們很遠,但是又離我們那麼近。防癌是很關鍵的,不要等到真得了癌症,才去後悔當初自己沒有進行防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