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合理多運動,這就是日本人的長壽秘密

世界衛生組織(WTO)發佈的2015年版《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2014年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為86.83歲,男性為80.50歲,均刷新了歷史最高記錄。日本人的平均壽命連續2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還顯示,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6.1歲。《柳葉刀》的一份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人口平均壽命最高的地方是上海,男人的平均壽命為80.2歲,女人為85.2歲,比1990年提高了約6年時間,與日本、法國這兩個當今世界平均壽命最高的國家不相上下。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最新報告顯示,2015年美國人平均預期壽命為78.8歲,出現20多年來首次年度下降。 其中,2015年美國男性的平均壽命是76.3歲,較2014年降低0.2歲。 2015年女性平均壽命則為81.2歲。

最近日本厚生勞動9月發佈的一則資料顯示:日本百歲老人創歷史新高,達86510人。與去年相比,增加了6060人。如果以每10萬人口來算,那日本2021年的百歲老人人數也同樣再次刷新了記錄,達68.54人。

日本人不爱运动,为何却最健康长寿?4个原因值得深思

而據瞭解,目前吉尼斯紀錄認定的2位元“世界最高齡者”,都在日本,分別是118歲的田中加子(女性最高)與111歲的上田幹蔵(男性最高)。

日本人不爱运动,为何却最健康长寿?4个原因值得深思

日本人的長壽秘密到底是什麼?

關於長壽的話題,其實很早就有,早在1990年代,一名叫威利特的營養研究人員就曾發表過論文,提及日本人異常長壽,其原因與日本的飲食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自此之後,越來越多論文提出長壽與飲食有關的觀點。

那日本的飲食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很多人對日本料理的印象僅停留在壽司、三文魚等,可這是非常片面的一種看法。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流行病學研究員張舒分析了39項有關“日本菜系與健康”之間的研究,最終發現:多項研究之間提及海鮮、蔬菜、大豆及豆製品,如長期攝入這些飲食,可有效降低心臟病的發病風險與總體死亡率。

日本人不爱运动,为何却最健康长寿?4个原因值得深思

另外,日本東北大學食品與分子生物科學副教授都築毅也對日本料理與長壽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分析,最終發現:不同版本的日式飲食,取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如吃

1975年套餐(具有種類繁多,少糖特點)的老鼠發生糖尿病、脂肪肝疾病的風險要低於其它老鼠,且活的更久,老年時記憶力更好。

對此,都築毅總結出:該版本飲食之所以對健康有益,不僅是它特殊的營養成份,它的烹飪方式也起到了關鍵作用,日本料理重視“原味”,所以烹飪方法多採用清蒸、慢燉等相對(爆炒、油炸)較健康的方式,且少糖、少鹽;另外,日本料理重視飲食多樣化,同時強調多吃蔬菜和豆類食品,而這些飲食特點對健康長壽都是有幫助的。

可見,飲食在長壽上出了多大“力”!

長壽並非只是“吃”出來的

當然,想要長壽,不僅要注重飲食,另一位學者,日本文化專家馬科斯•卡塔赫納通過對沖繩等地的百歲老人的生活方式等進行研究後發現,他們能夠長壽還與這些原因有關:

1、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

運動與壽命之間的關係也是很密切的,經常鍛煉的人,可對人體各器官、系統產生積極影響,增強體質,提高人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抵抗力和免疫力,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而日本是一個十分注重運動推廣的國家,早在2011年就開始推廣名為“運動一生”的活動,如能在這些活動裡做出突出貢獻,還能在10月“強化體能月”受到表彰。這項運動在日本掀起了運動高潮。

日本人不爱运动,为何却最健康长寿?4个原因值得深思

2、有良好的就醫環境

日本在醫療方面做的一直都蠻好的,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精力,致力於開發新藥和器械,想要依靠全球先進的醫療技術來幫助人類延長壽命;而且在日本,醫療福利也很好,每個持有《國民健康手冊》都能享受醫保,幾乎所有項目個人只需支付30%費用,其他由國家承擔,大大降低了民眾的經濟負擔,所以日本人非常重視體檢,而及時發現與診治疾病,對長壽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3、正確管理好腰圍

毫不誇張的說,你在日本街頭,可能找不到大胖子(除相撲運動員等特殊人群)。這與日本一項法律規定有關:企業需每年對40~75歲的員工進行腰圍檢查:男性需<90cm,女性需<85cm。如企業沒有做好管理,可能會面臨政府的罰款,而員工對於此規定,自然也會配合,積極管控自己的腰圍。

日本人不爱运动,为何却最健康长寿?4个原因值得深思

想長壽多運動

想長壽,一定要多動,我們每個人身上有206塊骨頭,230個關節,它們存在的意義就是讓你多動,只有運動時,關節液才會大量分泌,保證關節有足夠的的營養,從而維持健康。另外美國還有一項研究顯示:如果不堅持鍛煉,到了30歲之後,肌肉就會一年比一年減少,而到75歲時直接丟失50%,此時一些慢性病,你就算想防也是有心無力,而慢性病是長壽路上的一道大障礙。

心態好才會更長壽

每個人都面臨著不同的壓力,所以不管是誰,我們都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儘量保持一個陽光的心態,遇到事情要學會與家人、朋友溝通,不要憋在心裡,很多時候一些小事裝糊塗,別太計較,這樣才會有前進的動力,才有利於延年益壽。

吃飯八成飽多吃魚肉,少吃豬肉

我們在日本人的餐桌上,我們會發現,日本人的食物是非常清淡的。且出現的種類,有很多都是魚類。並且,日本人所吃的食物是非常少的,吃完後,並不會有非常大的飽腹欲。僅僅只吃八分飽即可,這樣的生活方式,恰恰對長壽是非常有益的。魚肉是優質蛋白,經常吃點魚肉,可以很好的補充身體內的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長壽的身體是很有好處的。

肺癌生存率高不高?如何預防肺癌

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長最快,對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近50年來許多國家都報導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明顯增高,男性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女性發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確,大量資料表明,長期大量吸菸與肺癌的發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已有的研究證明:長期大量吸菸者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菸者的10~20倍,開始吸菸的年齡越小,患肺癌的幾率越高。

此外,吸菸不僅直接影響本人的身體健康,還對周圍人群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導致被動吸菸者肺癌患病率明顯增加。城市居民肺癌的發病率比農村高,這可能與城市大氣污染和菸塵中含有致癌物質有關。因此應該提倡不吸菸,並加強城市環境衛生工作。2019年9月,英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結合血液檢測和電腦斷層掃描成像(CT)的新型檢測技術,可更早、更準確地檢測出肺癌,有助於患者儘早開始治療。

一、肺癌生存率高不高?

肺癌生存率高不高,主要決定因素之一是能否發現得夠早。一般來說,肺癌分期越早,治癒率就越高。

資料顯示,Ⅰ期肺癌患者經過系統的治療之後治癒率在80%以上,Ⅱ期肺癌患者的治癒率在50%左右,到了Ⅲ期、Ⅳ期,治癒率越來越低,只有20%-30%。所以,發現的越早,治療難度就越低,打敗肺癌的勝算就越大

此外,治療手段也對治癒率有一定的影響。目前肺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不同的肺癌患者身體狀況不同,病情也不一樣,需要根據病例類型、分期、分型後,才能最終確定治療方案。

肺癌来临时,身体会发出3个“信号”,并不难发现,不要忽视了
雖然隨著醫療水準的提高,肺癌的治療效果也已經越來越好。

二、肺癌治療依然存在三大難點

  • 第一是肺部的血流供應豐富,導致肺癌的轉移率較高;
  • 第二是肺癌早期的症狀不明顯,早診率較低;
  • 第三是針對不同的分型,要制定精准的治療方案。
  • 醫生提醒大家,抗癌不是十天半個月的事,而是一場持久戰。癌症很狡猾,及時手術之後也不能一勞永逸,還是要保持警惕,做好防範措施,定期複查,以免癌症復發轉移。

肺癌来临时,身体会发出3个“信号”,并不难发现,不要忽视了
三、肺癌來臨時,會有3大信號,不要忽視了

在世界範圍內,2020年肺癌新發病例高達2020萬例。究其原因,其中之一是肺癌早期的症狀不明顯,大多數患者確診的時候已經是晚期,生存率大大下降。如果在早期就能發現肺癌的蛛絲馬跡,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上。

那麼,怎麼才能知道自己被肺癌“盯上”了呢?一定要抓住以下3大信號:

1、咳嗽

咳嗽是肺癌的典型症狀之一,尤其是腫瘤長在支氣管肺組織上時,會引起頻繁的劇烈咳嗽

2、痰中帶血

腫瘤不斷生長,使毛細血管破損,會引起少量出血,導致咳痰的時候,痰中帶血,尤其是長期有吸菸習慣的人,更容易出現這一症狀。

3、胸痛

肺部腫瘤會阻塞大氣通道,使肺葉缺氧,從而導致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早期胸痛的症狀比較輕,隨著病情的發展,會發展為隱痛、悶痛,疼痛感較明顯,難以忍受。

肺癌来临时,身体会发出3个“信号”,并不难发现,不要忽视了
除了要密切觀察身體出現的疑似肺癌的異常症狀,還要定期進行低劑量螺旋CT篩查,及早發現肺癌。LDCT的輻射更小,其輻射劑量只有普通CT的六分之一甚至更低。這個檢查在很多大醫院都可以做。其他的體檢手段,對肺癌來說都不好使。要麼純屬噱頭,要麼錯判漏判的概率太高,要麼對人體傷害太大。

四、什麼樣的人建議做LDCT篩查呢?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的建議,需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1. 現在還在吸菸或者戒菸至今不到15年;

2. 年齡在55~80歲之間;

3. 重度吸菸史。啥叫重度吸菸史?美國CDC的定義是大於30包• 年,也就是說如果你每天抽1包菸,抽了達到或者超過30年就被稱為有重度吸菸史;或者說你每天抽2包菸,抽了15年,也達到重度吸菸史的標準了。

根據美國的統計資料,與胸片相比,LDCT降低了 20% 的肺癌死亡率。這也是將LDCT推薦作為肺癌篩查項目的主要依據。因此對於吸菸者來說,LDCT確實是一個能做到早期發現肺癌、並且有效降低死亡率的方式。

五、不吸菸的人,的必要做LDCT肺癌篩查嗎?

韓國最近剛剛發表的一項研究,這項研究回顧了兩萬多名接受過LDCT篩查的人,在不吸菸者和吸菸者中分別有0.45%(55/12176)和0.86%(143/16631)的人被確診肺癌。另外,這些通過LDCT發現肺癌的患者,其長期生存情況都遠遠好于其他患者。因為通過篩查,這些患者中絕大多數都是在I期甚至0期就被發現的,而其他沒做LDCT的大多數不吸菸肺癌患者是出現症狀才去醫院檢查的,但出現症狀,意味著疾病可能已經發展到中晚期了。

LDCT發現的肺癌患者的預後都比較樂觀,尤其是針對不吸菸人群。所以權衡各種利弊,有些研究認為對於年齡在55歲以上,無論是吸菸者還是不吸菸者,LDCT篩查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人為什麼會得腫瘤,生活中如何預防各種腫瘤?

細胞是我們身體的基本單元,我們機體是由10萬億(1013)以上的細胞構成的。每一個成年人,體內每天死亡的細胞數高達千億(1011)以上,這也意味著其體內每天新長出同樣數目的細胞,使我們機體保持不變。細胞在新生過程中,通常情況下,每長出一個新細胞,需要合成新的核酸DNA分子,並交給新細胞。絕大多數情況下,新合成的DNA分子是完好的,沒有發生改變,但是極少數的DNA分子在合成過程中,出現差錯,也就是DNA分子發生了突變。

儘管DNA合成時出現突變的機會非常低(千萬分之一),但由於每天新生的細胞數量太龐大,最終使得我們機體內1年內DNA突變累計量達到萬萬億(1016)以上。

另外,自然界中紫外線以及化學突變誘導劑也會使機體細胞內的DNA分子發生突變,進一步擴大DNA突變的累計量。DNA突變是一個隨機事件,絕大多數情況下會導致細胞死亡或不產生顯著影響,但是極少數情況下,DNA突變將導致細胞轉化成為腫瘤細胞。

儘管DNA突變導致正常細胞轉化為腫瘤細胞的機會非常低,但由於機體內DNA突變的累計量極其巨大,使得機體內出現腫瘤細胞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並且非常普遍。

對於一個成年人而言,其體內存在很多腫瘤細胞分佈在不同部位——肺、肝、胃、腸、乳房

儘管如此,這些腫瘤細胞也還並不等同於腫瘤。雖然每個個體體內有很多腫瘤細胞,但只有極少數個體體內的腫瘤細胞最終長成有臨床症狀的腫瘤,即我們常說的“得了腫瘤”。

我們都知道,腫瘤會逃避免疫系統的識別攻擊,從而不斷增殖。腫瘤細胞附近的免疫細胞如樹突細胞,作為功能最強大的抗原遞呈細胞,可能認不出腫瘤細胞,而主要的殺傷性細胞T細胞毒性細胞常常被腫瘤細胞折騰的不堪重負、精疲力竭,對腫瘤造不成任何威脅。

如何重新喚醒這些腫瘤附近的免疫細胞,讓它們再次滿血殺敵呢?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想到——如果腫瘤細胞受傷了呢?是否會引起免疫系統的注意?

於是,他們將受傷的癌細胞輸注到小鼠體內,結果發現,受傷的腫瘤細胞確實會引起免疫系統的注意,並能重新喚醒免疫系統滿血復活去殺敵,清除了將近一半患癌小鼠的腫瘤。該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了《Science Signaling》上。

首先,研究人員用化療藥物Etoposide或mitoxantrone來處理體外的腫瘤細胞,創造出有DNA損傷但是沒有被殺死的腫瘤細胞。

為什麼要在體外創造損傷的腫瘤細胞呢?體內直接注射化療藥物也一樣會造成腫瘤細胞受傷,不是更方便嗎?

這是因為,體內直接注射化療藥物聯合全身性免疫給藥,並沒有提高患瘤小鼠的生存率。研究人員觀察到,樹突細胞和T細胞共同暴露於Etoposide,會導致T細胞嚴重受損,樹突細胞生存能力顯著削弱。

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病人在化療和免疫聯合療法中會出現進展疾病,即病情越來越嚴重,狀況惡化的情況。體內直接給化療藥物,雖然也能讓腫瘤細胞受損,但同時也會讓免疫細胞受傷。

因此,為了避免造成體內免疫細胞受損,研究人員將腫瘤細胞離體培養後用Etoposide處理,洗掉藥物後再將這些受損傷的腫瘤細胞注射到體內腫瘤中,聯合全身性免疫檢查點阻斷劑 (ICB)給藥。

結果發現,這種方法清除了約40%的小鼠腫瘤,並且小鼠的存活率也顯著提高了,至少 98 天內保持無瘤!表明化療受損的腫瘤細胞可作為一種有效的免疫增強劑,與免疫治療藥物結合,能有效地啟動T 細胞清除腫瘤。

更令人激動的是,研究人員在這些已經消除了腫瘤的小鼠體內再次接種活的腫瘤細胞,想知道這些已經治癒的小鼠會不會再次長出腫瘤。

結果發現,他們均未再次發展成腫瘤,且在這些小鼠體內都觀察到了大量的T毒性細胞,而在未長過腫瘤的小鼠體內接種活的腫瘤細胞,則30天內都長出了腫瘤,在它們的體內也沒有觀察到T毒性細胞。

這表明,化療受損腫瘤細胞作為佐劑與全身性免疫檢查點阻斷劑給藥相結合,可誘導抗腫瘤免疫記憶,當這些小鼠體內再次遇到癌細胞時,T細胞會識別它們並在它們形成新的腫瘤之前摧毀它們。

以上實驗是研究人員在小鼠黑色素瘤和結腸癌中完成的,化療受損腫瘤細胞佐劑聯合ICB的治療方案都顯示出了完全的腫瘤清除能力以及抵抗活腫瘤細胞的再次攻擊,證明這種方法不僅限於一種腫瘤細胞類型。

來自患者腫瘤活檢的腫瘤細胞經過化療損傷也可作為清除腫瘤的武器,聯合全身性免疫檢查點阻斷劑給藥這種方法有可能適用於腫瘤內給藥、常規治療方案失敗且 ICB 初始抗藥或獲得性耐藥的患者。

延伸:生活中如何預防各種腫瘤?

1、預防肝臟腫瘤

注意飲食衛生,發黴變質的食物必須扔掉,因為含有黃麴黴毒素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另外木質或竹制的筷子每三個月更換一次,竹木筷子使用的時間越長,滋生的細菌越多。尤其是黃麴黴毒素只有在超高溫環境下才能被徹底滅活,即使用開水給筷子消毒也不能殺死有害物。

2、預防胃部腫瘤

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導致消化系統疾病,容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從而導致腫瘤產生。另外不能吃過酸過辣過鹹的食物,以免對胃黏膜帶來刺激,增加感染細菌幾率。一日三餐定時定量,每頓飯只吃七分飽即可,選擇新鮮衛生的食物,減少在外吃飯次數,多吃含膳食纖維,蔬菜水果。

3、預防甲狀腺腫瘤

輻射是引起甲狀腺腫瘤的主要因素,要遠離電離輻射。另外長時間生活在高壓力和焦慮狀態下,會破壞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從而誘發甲狀腺疾病。要調節好情緒,避免有太大心理負擔,保持積極樂觀心態。

4、預防肺部腫瘤

遠離二手煙環境,戒掉吸煙壞習慣。霧霾天氣儘量不要出門,以免對呼吸系統帶來反反復複損傷。另外也要警惕廚房油煙,炒菜時儘量打開油煙機。煎炸食物時要選擇精煉的玉米油或者花生油,能減少油煙產生。

5、預防宮頸腫瘤

現在市面上出現宮頸腫瘤疫苗,能降低患有宮頸腫瘤幾率。另外要做好預防工作,避免有多個性伴侶選擇安全衛生的性活動,防止受到病毒入侵。凡是有宮頸腫瘤家族史者,要每年去醫院做一次篩查。注意局部衛生,不能和他人共用馬桶以及洗浴產品。戒掉吸煙喝酒的壞習慣,不能通過口服避孕藥的方式來避孕。掌握正確的避孕方式,減少做人工流產次數。避免有高危的夫妻生活,若沒有生育需求儘量戴上安全套。

肺癌逐漸年輕化? 如何預防人類健康殺手肺癌

很多肺癌患者在初診時已是晚期,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超過5%。“大多數肺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因身體出現不適再去就醫一般多已經是中晚期。”另外,有多年的吸菸史的人群也屬於肺癌的高發人群,要更加注意肺癌的早期篩查。

吸菸是國際公認的導致肺癌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不吸菸的人依然有可能會患肺癌。肺癌是一個綜合因素導致的疾病,不吸菸的人群被動吸菸以及和抽煙的人有接觸也會受到影響;其次,空氣污染、廚房油菸以及汽車尾氣等周圍的環境也是造成肺癌的重要因素。另外,雌激素類物質、生活過度勞累、有肺癌家族史等都是罹患肺癌的因素。

從臨床來看,肺癌患者年輕化的趨勢有所增加。肺癌以前被認為是一種老年人多發的疾病,以60歲以上居多,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診斷為肺癌,裡邊甚至包括一些年輕的女性。

健康人群应如何预防肺癌?提醒:这4件“小事”,日常需多加注意
作為健康人群,應如何預防肺癌呢?

1、戒菸是首要

抽菸是肺癌的首要危險因素,同時,還要遠離二手菸、三手菸。

2、重視臨床症狀

當出現肺癌早期的症狀,比如持續咳嗽、胸悶胸痛、聲音嘶啞、痰中帶血等時,應提高警惕,及時就診,查明原因。

健康人群应如何预防肺癌?提醒:这4件“小事”,日常需多加注意
3、做好職業防護

職業上容易受到放射性輻射以及接觸致癌化合物的人,在工作的時候,應做好防護,避免長期與致癌因數接觸。

4、肺部疾病及早治療

肺炎的產生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肺部疾病的進一步惡化和癌變。比如說如果患者本身就有肺部的疾病,比方說肺結核肺炎等,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就會進一步的惡化成肺癌。 因此如果肺部有疾病,應該儘早的去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這樣子可以防止進一步癌變的發生。

5、養成愛運動的好習慣

運動是最好的養生方式,如果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話,那麼自身的免疫力也會提高,免疫力提高了人就不容易生病,癌症也不會找上門來。 我們應該養成愛運動的好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抽空插空的進行鍛煉,既不影響工作又增強了自己的體質。另外運動還會使自己的身心情變好,有積極的心態也會使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

6、定時體檢很重要

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再加上不正確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造成的肺癌的發病率也會很高。因此我們應該 養成定時體檢的好習慣,一年進行兩次全面檢查,這樣子可以把癌症的發生扼殺在搖籃裡,如果患上癌症了,也能在早期及時的發現,及時治療,得到一個比較好的結果

治癌不如防癌,人到中年出現這11種症狀要警惕

對於患者本人來說,大多會存有兩種極端的想法,有人想要活下去,所以會選擇積極的治療,有人為了不拖累家人,不想人財兩空,會直接放棄治療,聽天由命,而對於癌症患者的親人們來說,當家人患上癌症之後也是一種很痛苦的選擇,當親人患有癌症晚期是到底治還是不治呢?

其實無論是哪一種癌症,一旦處於晚期階段治癒率是比較低的,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會經歷各種痛苦,但若是放棄又可能有心存不甘,所以患者和家屬在這兩者之間會很痛苦。

80万花完,人却也没了,癌症晚期,要不要倾家荡产去治疗?
治還是不治,無非要解決兩個問題:能不能治好,有沒有錢治。

需要明確的是,癌症晚期不等於絕症,是指腫瘤擴散和轉移到其他器官和組織。儘管癌症晚期無法完全治癒,但可以通過放療或化療等縮小腫瘤,或者延緩腫瘤的生長速度,減輕患者的不適症狀,提高生活品質,延長生存期

有的癌症類型,比如乳腺癌晚期,能通過系統治療實現長期帶瘤生存,達到臨床治癒

80万花完,人却也没了,癌症晚期,要不要倾家荡产去治疗?
不過,癌症的治療費用不低,也不是短時間就能治好的,需要有“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臨床上,癌症治療費用可以分為3大部分:

手術費用

具體多少錢因人而異,有的幾十K,有的幾百K。對於癌症早期的患者來說,通常只需要進行1次手術。但如果是癌症中晚期,往往需要進行2-3次,甚至更多手術,費用也會翻倍增加。

手術後的輔助治療費用

手術只能清除部分癌細胞,為了徹底清除殘留的癌細胞,癌症中晚期的患者還需要進行放療、化療等術後輔助治療。放化療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進行幾個療程,同樣要花不少錢。

定期複查的費用

癌症治療後不能高枕無憂,必須要定期檢查身體。在癌症治療完成後的5年內,患者複查比較頻繁,每次費用在幾千K不等。如果發現異常,需要進一步檢查,費用還會更高。

80万花完,人却也没了,癌症晚期,要不要倾家荡产去治疗?
綜合算下來,一名癌症中晚期的患者的總治療費用約在幾十萬至幾百萬新台幣,病情嚴重的可能要上千萬新台幣。對於普通的家庭來說,一下子拿出幾十萬新台幣是比較困難的,導致很多家庭只要出現一個癌症患者,生活水準就急劇下降

治癌不如防癌,人到中年出現這11種症狀要警惕

癌症越早發現,治癒率就越高,治療費用也越低。臨床上,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一直是癌症防治的重點。那麼,當癌症發生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會有什麼表現呢?

1、癌症的11種表現

•持續性低熱、渾身乏力、體重出現不明原因減輕;

•身體淺表部位出現不痛不癢的腫塊

•皮膚原有的痣在短時間內變大、變色、腐爛等

•身體出現異常的哽咽感和疼痛感

•出現腹脹、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消化道異常症狀

•大便習慣改變、便血

•持續性乾咳、咯血、聲音嘶啞

•聽力下降、耳鳴、耳悶、頭痛

•陰道異常出血,表現為接觸性出血和絕經後出血

•排尿困難、尿不盡、無痛性血尿

•皮膚或粘膜潰瘍長時間不癒合

2、定期檢查

定期體檢有助於及時發現癌前病變,儘早治療,提高生存率。7大常見癌症的篩查建議,總結給你。

•乳腺癌:44-54歲每年一次乳腺X線篩查,54歲以上每2年乳腺X線篩查,尤其是乳腺癌高風險者。

•肺癌:55-74歲且累計吸菸量在30包/年以上、年齡≥50歲且累計吸菸量在20包/年以上的人群,定期進行低劑量螺旋CT、胸部X線和痰細胞學檢查。

•肝癌:有肝臟疾病史、肝癌家族史、長期不良飲食習慣的人,定期進行肝臟超聲和甲胎蛋白檢查。

•結直腸癌:從50歲起,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宮頸癌:21-65歲應定期進行巴氏試驗、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檢測。

•子宮內膜癌:35歲以上、有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家族史者或可疑基因突變者,應每年做一次子宮內膜活檢。

•前列腺癌:從50歲起,每年進行一次PSA + 直腸檢查。

以平常心看待癌症:認識癌症是一種慢性病,從醫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它對許多癌症患者,起到了安慰的作用。這種安慰,不是欺騙,符合科學,符合實際。

其實,許多患者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被癌症嚇死的。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學會科學、正確的看待癌症,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癌症。隨著醫學的進步,患者綜合治療後達到長期無病生存,已經成為可能,另一方面,新藥研發和審批的速度也在加快,後續將會有更多“神奇療法”,多活一天就多一份治癒的希望。因此與腫瘤作戰要做到,在戰略上藐視敵人 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在戰略上堅信癌症可防可治,在戰術上做好長期戰、持久戰的準備,在醫生幫助下,制定好科學、靈活的作戰策略,家屬和親友也要提供廣泛的支援。

冬天易發腦血栓,教你怎樣預防!腦血栓吃什麼水果好?

一位年輕患者在打籃球時突然頭暈,隨之右側肢體感覺無力,經醫院診斷為“腦血栓”。醫生發現其右側肢體乏力,不能自由上下樓梯,關節活動不靈活。據瞭解,他工作壓力大,整天埋頭苦幹,吃睡不定時,更別說適當的運動。

另一位患者是在與朋友打麻將時出現頭暈、嘔吐不止,隨後便昏迷過去,經送院診斷為腦溢血。據瞭解,該患者常與朋友通宵玩麻將。

幾乎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腦血栓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不會得腦血栓。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腦血栓形成是老年人的疾病,常常是在老年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症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腦血栓形成已逐漸趨向於年輕化。

突發腦血栓,身體會亮起4個“紅燈”

腦血栓是由於腦血管局部形成血栓而導致的危險情況,當突發腦血栓的時候,身體會出現這幾個症狀:

流口水或口眼歪斜

比如一側的面部麻木無力,在笑的時候會發現嘴巴歪斜了,或者在刷牙的時候嘴巴無法兜住水,甚至總是流口水。

4个症状是脑血栓的前兆!脑血栓患者有什么饮食禁忌?

偏側肢體無力、麻木

偏側肢體無力可以分為上肢無力以及下肢無力,上肢無力的具體表現是,比如在刮鬍子的時候會突然覺得手臂沒有力氣,甚至連剃刀都拿不住;不能很好地用筷子來夾菜;無法自己穿衣服或系扣子等。

下肢無力會表現為在走路的時候往一邊傾斜、容易跑偏等;走路不穩,異常步態;走路的時候容易反復跌倒,特別是在仰頭或者轉頭的時候更容易跌倒

此外,當偏側的身體出現麻木感,通常也是腦血栓發出的警示,這是由於大腦不僅負責人體的肢體活動,還要負責全身的感覺,因此腦血栓會出現感覺異常的情況。

視物模糊

如果發生腦血栓,會影響為眼睛提供血液的動脈,或損害負責分析視覺的大腦中樞,患者可能會出現一隻眼睛突然視物模糊的症狀。

突發頭暈、頭痛

這是腦血栓十分常見的症狀,具體表現為頭部有悶感、頭部昏沉,甚至感到天旋地轉,由於大腦中負責協調身體平衡的功能有異常,患者的身體會站不穩,有無法控制自己身體的感覺,嚴重時甚至還會出現大汗、噁心、嘔吐的症狀。

此外,腦血栓還會出現原因不明的頭痛,或者原有的頭痛發生改變,大多表現為持續疼痛無法緩解,嚴重時會伴有噁心、嘔吐的症狀。

4个症状是脑血栓的前兆!脑血栓患者有什么饮食禁忌?

冬天腦血栓高發,教你幾個預防小妙招

在寒冷的冬季,正是腦血栓的高發季節,這是因為隨著天氣逐漸變冷,尤其是當溫度突然下降的時候,人體的外周血管會出現明顯的收縮,容易使血壓升高而形成腦血栓。

因此,腦血栓的高危人群在冬天更要注意做好預防工作,腦血栓的高危人群主要有:

肥胖人群、飲食和生活不規律的人群、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心律失常的中老年人,如果有心房纖顫的情況,更容易形成腦血栓;糖尿病患者以及有高血脂症的中老年人也是腦血栓的高發人群。

那麼,有哪些方法可以預防腦血栓的發生呢?

生活要規律

老年人的生理調節能力,會因為年齡而受到一定的影響,如果生活不規律,老年人就容易出現代謝紊亂的情況,會加速血栓的形成。因此,老年人要特別注意,生活要有規律,科學合理的作息是預防腦血栓的關鍵。

喝足夠的水

在正常情況下,成年人每天的飲水量大約為2000~2500毫升,但是老年人的血液通常比較粘稠,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凝固和凝集,所以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水分。

喝足夠的水有利於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減少腦血栓的形成。多喝水還能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排出體內的有毒物質。

4个症状是脑血栓的前兆!脑血栓患者有什么饮食禁忌?

注意勞逸結合

在平時要注意適度使用大腦,不要長時間讓大腦處於疲乏的狀態,60歲以下的人在使用大腦1小時後就最好休息十分鐘左右,60歲以上的人在使用大腦30分鐘時就應該休息5~10分鐘,可以減少因為過度疲勞導致的腦血栓。

戒菸戒酒

除了戒菸戒酒,而且要限制鹽的攝入量,老年人每天攝入的鹽的總量最好不要超過五克,而且要減少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攝入。

腦血栓吃什麼水果好?

1.草莓

草莓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果膠,它可以防治壞血病,還可以幫助防治腦梗塞、動脈粥樣硬化、腦溢血,對人體有益。

2.獼猴桃

獼猴桃含有優良的膳食纖維和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富含精氨酸,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動,阻止血栓的形成,對降低腦梗塞、冠心病、高血壓、心肌梗塞、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有特別的療效。

3.西瓜

西瓜富含葡萄糖、蘋果酸、果糖、蛋白氨基酸、番茄素及豐富的維生素C等營養,同時具有利尿降壓,防止腦梗塞的發生。

4.柿子

柿子當中含有很多營養物質,例如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質、胡蘿蔔素等,它保護心血管的功能比蘋果還強。

5.柑橘

柑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同時柑橘皮對心腦血管有更好的效果,對腦梗塞有很好的療效,注意橘皮的利用。

6.石榴

石榴中含有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軟化血管、降血脂和血糖,降低膽固醇等多種功能。可以預防腦梗塞、冠心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

7.棗

棗當中富含維生素C,有抗氧化的作用。除此之外,它還含有維生素P,可以健全人體毛細血管,能預防腦梗塞、高血壓等疾病。

什麼是幽門螺桿菌?吃大蒜是否能夠殺滅幽門螺旋桿菌嗎?

自從戴了口罩之後,小張才知道自己有一個不好的毛病:口臭,也想通了為什麼女朋友總不願意和自己接吻。原以為是口腔問題,但後來卻沒查出什麼,醫生建議他去消化科看看。身上1處很臭,查出幽門螺桿菌超標

這一查才發現,導致他口臭的禍首藏得很深:藏在胃裡,是少數的可以在胃裡存活的細菌,也是75%以上腸胃疾病的源頭,學名幽門螺旋桿菌。

這種細菌,主要通過糞便和嘴巴的接觸、口水之間的交換完成傳播。這些生活方式,都會造成幽門螺桿菌在人群之間傳播:

①和感染者聚餐,並且不用公筷。幽門螺桿菌會附著在口水裡,不斷傳播。

②感染後,和戀人親吻。口腔裡的牙菌斑,也是幽門螺桿菌的一個藏匿處。

③經常互相餵食彼此吃過的食物。比如一個蘋果,你一口我一口地吃;或者帶孩子的時候,把食物放進自己嘴裡嚼食一遍,再拿出來喂給孩子吃。

④上完公用廁所沒洗手,直接吃東西或用嘴巴觸碰手指。公廁馬桶上附著的糞便如果含有幽門螺桿菌,這時候就會直接通過手→口進行傳播。

什麼是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在發生發展中國家高發,目前已知所有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均會出現組織學上的胃炎,部分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無任何症狀和體征,僅在健康體檢時才被發現。但如果確實出現體征或症狀時,它們可能包括:

1)主要症狀是反酸、燒心以及胃痛、口臭;

2)引起慢性胃炎,主要臨床表現包括上腹部不適、隱痛,有時發生噯氣、反酸、噁心、嘔吐;

3)可能引起胃黏膜損害,臨床疾病的發生呈現多樣性,患者多出現反酸、噯氣、飽脹感等;

這些症狀也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引發的胃炎、潰瘍、胃癌等併發症的具體表現形式。另外還有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也會引發十二指腸潰瘍、胃腸息肉、結直腸癌,導致便秘、腹瀉和體重減輕。

早在1994年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就幽門螺桿菌定義為I類致癌原。因此,對於幽門螺桿菌的預防與治療勢在必行。

幽門螺桿菌篩查方法有哪些?

對於一般無症狀人群來說,往往不建議進行常規測試,但需要排除有報警症狀和胃癌家族史者,並將年齡閾值降低至35歲可顯著降低漏檢上消化道腫瘤的風險。在實施幽門螺桿菌“檢測和治療” 過程中,也應根據需要同時進行胃鏡檢查,避免漏診嚴重胃病或腫瘤。

對於長期受症狀困擾者,應該進行測試,以便確認是否罹患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幽門螺桿菌篩查主要包括侵入式檢查和非侵入式檢查。

侵入式檢查包括內鏡檢查,可查看上消化道的任何異常情況並取出組織樣本。非侵入式檢查包括尿素呼氣試驗、血清抗體檢測和糞便抗原檢測,是目前臨床常用的檢測方法,被國內外多部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推薦。

具體測試和程式包括:

血清學檢查。主要適用於流行病學調 查,可與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同時進行,更適用于胃癌篩查。胃黏膜嚴重萎縮的患者使用其他方法 檢測可能導致假陰性,血清學檢測不受這些因素影響。但呼氣和糞便檢測比血液檢測更適合於發現活動性幽門螺桿菌感染。

呼氣測試。受檢者一般會吞下含有標記碳分子的藥丸、液體,若感染幽門螺桿菌,則溶液會在胃中分解並釋放出碳分子,呼氣時便會被特殊設備檢測到。但需要注意,在接受測試前一兩周應停止服用抑酸藥物質子泵抑制劑(PPI)、次水楊酸鉍、抗生素等,以免干擾測試準確性。

糞便測試。通過在糞便中尋找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的外源蛋白質(抗原)來確定是否感染。與呼氣測試一樣,PPI和次水楊酸鉍可能會影響測試結果,因此在測試前需停止服用。

內鏡檢查。內窺鏡可查看上消化道的任何異常情況並取出組織樣本(活檢),可用於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診斷或鑒別診斷,但更具侵入性。最準確方法是對從兩個不同部位獲得的胃黏膜進行組織學檢查,並結合快速尿素酶測試或微生物培養。

吃大蒜是否能夠殺滅幽門螺旋桿菌嗎?

大蒜中的某些成分的確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其抗菌作用十分有限。在大蒜的所有殺菌成分中,公眾認知能夠殺死幽門螺旋桿菌的大多是指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成分。大蒜素的確具有一定的消炎抗菌等作用,但不管是白皮大蒜還是紫皮大蒜,其中大蒜素的含量均較少。通過食用大蒜而殺死體內的幽門螺旋桿菌,從理論上需要食用相當巨量的大蒜。但由於人體結構複雜,胃部物質較為繁瑣多樣,即使靠食用巨量大蒜獲得了較多的大蒜素進入體內,它們的具體消炎殺菌作用也不能得到保障,目前仍未有任何權威性研究機構的報告表明通過食用大蒜可以達到殺滅人體內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因此,想要通過食用大蒜來殺滅體內的幽門螺旋桿菌,的確有些誇張。

三叉神經痛是怎麼引起的?三叉神經痛能根治嗎?

三叉神經痛是三叉神經分佈區域出現劇烈且陣發性的疼痛,一般好發於女性身上,簡直讓患者痛不欲生,

一、三叉神經痛是怎麼引起的?

1.局部受到壓迫

當三叉神經系統感覺根的某一個部位受到壓迫或牽拉時,可引起三叉神經痛。當出現骨質增生和鼓膜炎症增生時會使得骨孔狹窄和卵圓孔狹窄時會壓迫三叉神經。還有三叉神經受到顱底動脈和小腦上動脈壓迫時,也會引起壓迫性的疼痛感。

2.局部受到刺激

當由三叉神經支配的局部組織器官出現炎症性病症時,如受到外傷病灶、牙齦炎和鼻竇炎等,會使得局部長期受到慢性刺激,從而導致神經發炎和纖維化,這樣會使得分佈在三叉神經根上的血管出現功能性障礙和痙攣,最終導致三叉神經痛。

痛如刀割!有一种剧痛叫“三叉神经痛”,1类人易被盯上,别忽略

3.牙頜系統發生紊亂

牙頜系統紊亂時也會引起三叉神經痛,如嚴重的錯頜和牙尖早接觸等,這種牙合關係的紊亂會使得關節周圍肌群發生痙攣,肌功能障礙,從而形成小量的異常衝動,並且不地向中樞傳遞,這樣會導致中樞失去動態平衡,讓其功能發生紊亂。

4.變態反應

經過研究發現神經生理和化學機能紊亂時也會引起原發性的三叉神經痛,這種變態反應原因還不是很明確,但肯定是因為過敏體質,過敏反應時會使得該組織水腫,從而壓迫和刺激三叉神經,導致局部疼痛。

5.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當患者的丘腦和大腦機能發生障礙或器質性病變時,會引起三叉神經痛。還有皰疹病毒有可能會沿著三叉神經系統侵入顱內,在脊神經節和三叉神經節內潛伏,一旦侵襲支配三叉神經的大腦皮層,就會導致三叉神經劇烈疼痛。

6.缺血

三叉神經痛和腦部缺血關係密切。當三叉神經系統處於缺血缺氧狀態時,會使得局部營養不良,降低局部抵抗力和神經活力,再加上受到其他誘因作用而引起三叉神經疼痛。

痛如刀割!有一种剧痛叫“三叉神经痛”,1类人易被盯上,别忽略
二、偏頭痛和三叉神經痛有什麼區別?

專家答疑:兩者在5個方面都不同

醫生解釋說,偏頭痛和三叉神經痛不是同一種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鑒別:

第一,發病年齡。一般偏頭痛從兒童時期或者青少年就會起病,而三叉神經痛常見於中老年女性

第二,疼痛持續時間。偏頭痛每次疼痛的時間比較長,大約是4-72小時。三叉神經痛持續的時間很短,可能就只有幾秒鐘,最多一兩分鐘。

第三,頭痛的部位。60%偏頭痛的疼痛部位在偏側,一般在額部,有時甚至可以放射到頸肩部。三叉神經疼痛的部位是根據三叉神經的走向分佈的

人體有12對顱神經,三叉神經是第5對。三叉神經之所以叫“三叉”,是因為有三條分支。第一支分佈在一個額部和上眼瞼,支配眼睛以上的部位;第二支是上頜神經,分佈在眼睛以下、上嘴唇及上頜骨周圍的部位;第三支是下頜神經,分佈在下頜部及下牙槽的部位。

痛如刀割!有一种剧痛叫“三叉神经痛”,1类人易被盯上,别忽略
第四,疼痛程度。大多數情況下,偏頭痛疼痛程度沒有三叉神經痛劇烈。

第五,緩解因素。大多數偏頭痛休息後可以緩解,而休息對三叉神經痛緩解沒有幫助。

三、三叉神經痛有什麼特點,如何早期識別?

專家答疑:突發突止,存在“扳機點”,疼痛劇烈

三叉神經痛的最大特點是突發突止,大多數患者存在“扳機點”。

“扳機點”指誘發因素,就是一做這件事,三叉神經痛就發作。有的“扳機點”是洗臉,有的是刮鬍子,有的甚至是清風拂面。如果疼痛分10級,牙痛是3-4級,分娩痛是7-8級,三叉神經痛則是最頂級的10級,因此它又被稱為“天下第一痛”。

醫生提醒,如果疼痛有以上特點,就要當心三叉神經痛。

四、三叉神經痛能根治嗎?

專家答疑:繼發性的去除病因,可以根治

醫生介紹說,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是指有明確病因引起的三叉神經痛,這個病因往往在顱內。只要把那個病因去除,就可以達到根治的目的。患者根據病因到對應科室就診,比如,如果腦袋裡面長了腫瘤,就要到神經外科去進行顱腦袋手術,進行切除或者是放射治療。如果檢查發現有血管壓迫三叉神經的,可以採用血管減壓手術治療。要根據不同的病因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痛如刀割!有一种剧痛叫“三叉神经痛”,1类人易被盯上,别忽略
如果是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到目前為止是沒有根治的方法,但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癒患者的疼痛。

首先是藥物治療,也就是保守治療,常用藥物是卡馬西平和苯妥英鈉,服用藥物一定要遵從醫囑,千萬不要自己去藥店買藥吃,否則會引起嚴重的副作用。

然後是微創手術的方法,可以用神經損毀藥物,可以用射頻熱凝術進行神經阻滯,還有三叉神經半月節的球囊壓迫法。

五、三叉神經痛患者在生活上要注意什麼?

專家答疑:保持心情舒暢、清淡飲食、充足睡眠、面部保暖

1.吃飯漱口,說話,刷牙,洗臉動作宜輕柔,不宜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免誘發板機點而引起三叉神經痛。

2.飲食要有規律,宜選擇質軟、易嚼食物,因咀嚼誘發疼痛的患者,則要進食流食,切不可吃油炸物,刺激性食物,海鮮產品以及熱性食物等;飲食要營養豐富,平時應多吃些含維生素豐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及豆制類,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為宜。

3.注意頭、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凍、受潮,不用太冷、太熱的水洗面;平時應保持情緒穩定,不宜激動,常聽柔和音樂,心情平和,保持充足睡眠。

4.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儘量避免觸及“觸發點”;起居規律,室內環境應安靜,整潔,空氣新鮮。適當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恐高症怎麼治?恐高症患者不宜從事哪些行業?

恐高症又稱畏高症。據國外調查資料顯示,現代都市人中有91%的人出現過恐高症狀。其中10%屬臨床性恐高。他們每時每刻都得想方設法避免恐高症“突發”,他們不敢乘透明電梯,更不敢站在陽臺上,他們連4樓的高度也受不了,更不用說坐飛機了。
恐高的基本症狀就是眩暈、噁心、食欲不振、雙腿發軟,導致身體失去平衡,發生墜落等危險。

不少跡象顯示,現代人的恐高症狀與當今社會發展有關。科學家指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使人們的定向障礙越來越嚴重,眩暈也變得更普遍。當你身處高處,往下看一片模糊,景象大幅度縮小,一切都變得遙不可及,跟平日習慣的視像大相徑庭,這時你的視覺資訊大減,就會失去平衡,出現恐高的一系列症狀。

看著這兩張圖,有沒有一種眩暈、腿軟的窒息感?

站在高处时,为什么会有纵身一跃的冲动?原来这是一种死亡本能

恐高症患者即使在,有護欄或者足夠遠離邊緣,根本不可能掉落的情形下,仍會產生強烈的恐懼感這跟膽量和勇氣其實沒關係,而是一種心理疾病,在精神科中被歸類為焦慮障礙!有的患者站在高處時,甚至會控制不住想要往下跳,臨床心理學教授珍妮佛•哈姆斯認為,這種衝動是因為站在高處時,人被激發了真實的死亡欲望.也可能是大腦錯認為“跳下去”是安全的

人類為什麼會恐高?

這還要從進化論說起,追溯到數萬年前,當我們的先祖遇到危險時,會觸發大腦的“死亡焦慮”機制

站在高处时,为什么会有纵身一跃的冲动?原来这是一种死亡本能
此時杏仁核會發送危險信號,激發恐懼感、分泌腎上腺,人會立馬感到頭暈腿軟、發抖冒汗、心跳加速胸痛以及強烈的窒息感,從而激發你的潛能,讓你在危險的情況下進行逃生,而在人類進化中經過無數人從高處掉下去摔死的慘痛教訓,杏仁核看到高處就感到害怕,即使你站在有防護措施的高處,它仍會覺得“前方危險”從而將你的恐懼擴大,讓你產生恐高的情緒,

恐高症怎麼治?

1、系統脫敏法

平時可以有意識地進行登高鍛煉,先從自己能接受的高度練起,然後逐漸的增加高度

2、暴露療法

直接接觸引致恐怖焦慮的情景,堅持到緊張感覺消失

3、運動療法

視覺、內覺和肌肉是我們控制平衡的要素,通過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魄,令平衡系統正常工作,恐高的現象就不會那麼嚴重啦~

4、藥物療法

如果確實特別的嚴重,可以借助藥物,服用藥物消除自主神經反應,減輕警醒水準(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恐高人群不宜從事一些特殊行業和工種。如飛行員,消防隊員以及其他從事高空作業的工作。
一般來說,克服恐高症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多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魄,以使平衡系統正常工作。或者通過勞作加以磨練,也能達到減輕或克服這種症狀的目的。最典型的莫過於建築工地上的民工,他們每天要爬上爬下,穿梭在雲空裡的建築物上,縱有恐高症,也不敢絲毫懈怠,畏著畏尾。
他們通過生活的重壓和負累,來磨練…

恐高症患者不宜從事什麼行業

恐高人群不宜從事一些特殊行業和工種。如飛行員,消防隊員以及其他從事高空作業的工作。比如

1.高空清潔:城市高樓大廈的外表清潔,這些工人被稱作是都市蜘蛛人,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勇氣

2.高空電力:電力工人的高空作業環境明顯更讓人擔心一些,這樣的工作需要的是膽量和智慧,技術和勇氣。

3.高空安裝空調:空調安裝工人也算是經常進行高空作業了,其危險程度也比較高。需要在安裝前做好足夠的安全措施,協同完成空調外機的安裝工作。

一般來說,克服恐高症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多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魄,以使平衡系統正常工作。或者通過勞作加以磨練,也能達到減輕或克服這種症狀的目的。最典型的莫過於建築工地上的工人,他們每天要爬上爬下,穿梭在建築物上,縱有恐高症,也不敢絲毫懈怠,他們通過生活的重壓和負累,來磨練體魄…

什麼是帶狀皰疹?帶狀皰疹病患飲食禁忌

前幾天60歲的高大叔突然左側胸背部疼痛,隨後在胸背部出現了串珠狀皰疹。街坊憑經驗告訴他,這是帶狀皰疹,還熱心地給他介紹了周邊的小診所,聲稱對付這病有奇方。

高大叔圖省事接受了所謂的各種“奇方”治療,但疼痛不僅一點沒改善,有一天還突然暈倒在地!入院後,高大叔被立刻轉送進了ICU。

帶狀皰疹,就是民間常說的“生蛇”,怎麼會嚴重到被送進ICU呢?

原來,一些小診所治療不規範,沒有結合患者實際濫用激素,使原本就有糖尿病的高大叔誘發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

有一种剧痛叫“带状疱疹”,3类人容易被“盯”上,及时处理
一、什麼是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和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皮膚病,表現為沿皮神經分佈的皰疹和疼痛。部分患者在患病初期皮疹不明顯,但痛感強烈。並非所有帶狀皰疹都會伴隨疼痛,尤其是抵抗力較強的年輕患者,可能僅有與感冒類似的疲倦症狀,或是皮膚瘙癢的感覺。

由於病毒親神經性,出疹患者多數是體內潛伏多年的病毒在神經和皮膚中再次複製繁殖所致,所以一般來說沒有傳染性。由於帶狀皰疹不經呼吸道和飛沫傳染,所以談話、握手、共餐都不會傳染。除非抵抗力低下的老年人嬰幼兒接觸患病皮膚。

有一种剧痛叫“带状疱疹”,3类人容易被“盯”上,及时处理
大部分帶狀皰疹隨著人體免疫力的修復,能夠在短期內自然癒合,但不少患者擔心帶狀皰疹會復發。對此,醫生回應:“病毒性感染更容易產生終身免疫,因此絕大部分帶狀皰疹患者不必擔心出現第二次帶狀皰疹。”

二、帶狀皰疹患者都會出現後遺神經痛嗎?

帶狀皰疹雖然有自限性,大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仍有13%-47%的患者會出現一定的併發症或後遺症,與病毒侵犯神經和皮膚有關。輕者表現為皮膚色素沉著和麻木異常感,也有病毒侵犯三叉神經第一支的患者出現角膜潰瘍、失明等嚴重併發症。

後遺神經痛是最常見的後遺症,國際研究發現,帶狀皰疹後出現後遺神經痛的發生率可高達9~34%,特別是免疫力低下、神經修復能力弱的患者,需要高度警惕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發生。

有一种剧痛叫“带状疱疹”,3类人容易被“盯”上,及时处理
醫生表示帶狀皰疹患病超過3個月,皮膚恢復良好但疼痛仍未消失,可確診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研究表明,這種病理性神經痛在70歲以上的帶狀皰疹人群裡的發生率接近20%,而80歲以上人群裡甚至超過1/3

帶狀皰疹是否出現後遺神經痛,主要與年齡、病情、疼痛程度有關。他進一步解釋說,首先,年齡越大的帶狀皰疹患者,越容易發生後遺神經痛。第二,嚴重的免疫能力低下、皰疹嚴重者,疼痛範圍越廣,皮膚損害越嚴重,出現後遺神經痛的概率也越高。第三,在出皰疹前就出現疼痛症狀、劇烈疼痛者較高,後遺神經痛的概率也會增高。

近年來國外研究資料表明,30%-50%的老年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患者的疼痛時長可超過一年。“不過人體有強大的自我修復系統,規範化鎮痛治療和神經修復,大部分輕症後遺神經痛可以逐步減輕乃至痊癒。

有一种剧痛叫“带状疱疹”,3类人容易被“盯”上,及时处理
三、得了帶狀皰疹,如何預防後遺神經痛?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全球難治性的疼痛性疾病之一,由於對身體臟器和運動功能影響小,多數患者不重視早期治療,以為忍一忍就可以過去。中重度持續的疼痛可能會影響人的情緒、睡眠品質,甚至會出現焦慮、抑鬱、自殺的傾向。

醫生提醒,雖然大部分帶狀皰疹神經痛可以自愈,但仍有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會發展為頑固性疼痛,治療將變得非常棘手,醫生也很無奈,因此一定要儘早幹預和治療。

有一种剧痛叫“带状疱疹”,3类人容易被“盯”上,及时处理
如何預防變成慢性、頑固性後遺神經痛?

第一點,患病早期,即7-14天以內給予足夠劑量和療程的抗病毒治療,迅速遏制病毒,減少病毒對神經系統的破壞,從而加快修復速度。

第二點,急性期,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抗炎鎮痛和神經營養治療。長期口服消炎鎮痛藥,容易出現消化道、心腦肝腎併發症,因此要特別注意使用的劑量和時間。局部麻醉藥利多卡因,通過出疹位置的皮內注射、塗抹或者貼敷治療,可以減少受損神經的敏感化。新型的鈣離子通道調節劑普瑞巴林,有助於穩定神經,減少後遺神經痛關鍵的中樞敏化病理過程和程度。

不同機制的藥物和方法早期聯合鎮痛,大部分病人可以不出現影響睡眠的中重疼痛,後遺神經痛也可以得到最大程度地預防。

有一种剧痛叫“带状疱疹”,3类人容易被“盯”上,及时处理
第三點,對於藥物副作用大或效果欠佳的患者,醫生還有更強手段。在超聲、X光或CT等影像學引導下,對受損的感覺神經和疼痛通路進行的精准穿刺,通過物理或化學的幹預和調節,促進神經更快地修復至正常。這些治療,創傷小和風險低,我們稱之為微創介入療法,具體包括交感或非交感神經阻滯、神經節脈衝射頻、短時程外周或脊髓電刺激等。

四、帶狀皰疹病患飲食禁忌

1、忌食辛辣溫熱食物

酒、煙、生薑、辣椒、羊肉、牛肉及煎炸食物等辛辣溫熱之品,食後易助火生熱。中醫認為,本病為濕熱火毒蘊結肌膚所生,故該病患者應忌食上述辛辣致熱食品。

2、慎食肥甘油膩之品

肥肉、飴糖、牛奶及甘甜等食物,多具滋膩、肥甘壅塞之性,易使本病之濕熱毒邪內蘊不達,病情纏綿不愈。

3、慎食酸澀收斂之品

酸澀收斂之品有豌豆、芡實、石榴、芋頭、菠菜等。中醫認為,本病多屬情志不暢,肝氣鬱結,久鬱化火,複感毒邪而致,故治療應以行氣活血祛瘀為主。而上述酸澀收斂之品,易使氣血不通,邪毒不去,疼痛加劇。

患有帶狀皰疹的患者一定謹記上面所提到的食物,一定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