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高症怎麼治?恐高症患者不宜從事哪些行業?

恐高症又稱畏高症。據國外調查資料顯示,現代都市人中有91%的人出現過恐高症狀。其中10%屬臨床性恐高。他們每時每刻都得想方設法避免恐高症“突發”,他們不敢乘透明電梯,更不敢站在陽臺上,他們連4樓的高度也受不了,更不用說坐飛機了。
恐高的基本症狀就是眩暈、噁心、食欲不振、雙腿發軟,導致身體失去平衡,發生墜落等危險。

不少跡象顯示,現代人的恐高症狀與當今社會發展有關。科學家指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使人們的定向障礙越來越嚴重,眩暈也變得更普遍。當你身處高處,往下看一片模糊,景象大幅度縮小,一切都變得遙不可及,跟平日習慣的視像大相徑庭,這時你的視覺資訊大減,就會失去平衡,出現恐高的一系列症狀。

看著這兩張圖,有沒有一種眩暈、腿軟的窒息感?

站在高处时,为什么会有纵身一跃的冲动?原来这是一种死亡本能

恐高症患者即使在,有護欄或者足夠遠離邊緣,根本不可能掉落的情形下,仍會產生強烈的恐懼感這跟膽量和勇氣其實沒關係,而是一種心理疾病,在精神科中被歸類為焦慮障礙!有的患者站在高處時,甚至會控制不住想要往下跳,臨床心理學教授珍妮佛•哈姆斯認為,這種衝動是因為站在高處時,人被激發了真實的死亡欲望.也可能是大腦錯認為“跳下去”是安全的

人類為什麼會恐高?

這還要從進化論說起,追溯到數萬年前,當我們的先祖遇到危險時,會觸發大腦的“死亡焦慮”機制

站在高处时,为什么会有纵身一跃的冲动?原来这是一种死亡本能
此時杏仁核會發送危險信號,激發恐懼感、分泌腎上腺,人會立馬感到頭暈腿軟、發抖冒汗、心跳加速胸痛以及強烈的窒息感,從而激發你的潛能,讓你在危險的情況下進行逃生,而在人類進化中經過無數人從高處掉下去摔死的慘痛教訓,杏仁核看到高處就感到害怕,即使你站在有防護措施的高處,它仍會覺得“前方危險”從而將你的恐懼擴大,讓你產生恐高的情緒,

恐高症怎麼治?

1、系統脫敏法

平時可以有意識地進行登高鍛煉,先從自己能接受的高度練起,然後逐漸的增加高度

2、暴露療法

直接接觸引致恐怖焦慮的情景,堅持到緊張感覺消失

3、運動療法

視覺、內覺和肌肉是我們控制平衡的要素,通過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魄,令平衡系統正常工作,恐高的現象就不會那麼嚴重啦~

4、藥物療法

如果確實特別的嚴重,可以借助藥物,服用藥物消除自主神經反應,減輕警醒水準(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恐高人群不宜從事一些特殊行業和工種。如飛行員,消防隊員以及其他從事高空作業的工作。
一般來說,克服恐高症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多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魄,以使平衡系統正常工作。或者通過勞作加以磨練,也能達到減輕或克服這種症狀的目的。最典型的莫過於建築工地上的民工,他們每天要爬上爬下,穿梭在雲空裡的建築物上,縱有恐高症,也不敢絲毫懈怠,畏著畏尾。
他們通過生活的重壓和負累,來磨練…

恐高症患者不宜從事什麼行業

恐高人群不宜從事一些特殊行業和工種。如飛行員,消防隊員以及其他從事高空作業的工作。比如

1.高空清潔:城市高樓大廈的外表清潔,這些工人被稱作是都市蜘蛛人,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勇氣

2.高空電力:電力工人的高空作業環境明顯更讓人擔心一些,這樣的工作需要的是膽量和智慧,技術和勇氣。

3.高空安裝空調:空調安裝工人也算是經常進行高空作業了,其危險程度也比較高。需要在安裝前做好足夠的安全措施,協同完成空調外機的安裝工作。

一般來說,克服恐高症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多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魄,以使平衡系統正常工作。或者通過勞作加以磨練,也能達到減輕或克服這種症狀的目的。最典型的莫過於建築工地上的工人,他們每天要爬上爬下,穿梭在建築物上,縱有恐高症,也不敢絲毫懈怠,他們通過生活的重壓和負累,來磨練體魄…

什麼是帶狀皰疹?帶狀皰疹病患飲食禁忌

前幾天60歲的高大叔突然左側胸背部疼痛,隨後在胸背部出現了串珠狀皰疹。街坊憑經驗告訴他,這是帶狀皰疹,還熱心地給他介紹了周邊的小診所,聲稱對付這病有奇方。

高大叔圖省事接受了所謂的各種“奇方”治療,但疼痛不僅一點沒改善,有一天還突然暈倒在地!入院後,高大叔被立刻轉送進了ICU。

帶狀皰疹,就是民間常說的“生蛇”,怎麼會嚴重到被送進ICU呢?

原來,一些小診所治療不規範,沒有結合患者實際濫用激素,使原本就有糖尿病的高大叔誘發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

有一种剧痛叫“带状疱疹”,3类人容易被“盯”上,及时处理
一、什麼是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和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皮膚病,表現為沿皮神經分佈的皰疹和疼痛。部分患者在患病初期皮疹不明顯,但痛感強烈。並非所有帶狀皰疹都會伴隨疼痛,尤其是抵抗力較強的年輕患者,可能僅有與感冒類似的疲倦症狀,或是皮膚瘙癢的感覺。

由於病毒親神經性,出疹患者多數是體內潛伏多年的病毒在神經和皮膚中再次複製繁殖所致,所以一般來說沒有傳染性。由於帶狀皰疹不經呼吸道和飛沫傳染,所以談話、握手、共餐都不會傳染。除非抵抗力低下的老年人嬰幼兒接觸患病皮膚。

有一种剧痛叫“带状疱疹”,3类人容易被“盯”上,及时处理
大部分帶狀皰疹隨著人體免疫力的修復,能夠在短期內自然癒合,但不少患者擔心帶狀皰疹會復發。對此,醫生回應:“病毒性感染更容易產生終身免疫,因此絕大部分帶狀皰疹患者不必擔心出現第二次帶狀皰疹。”

二、帶狀皰疹患者都會出現後遺神經痛嗎?

帶狀皰疹雖然有自限性,大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仍有13%-47%的患者會出現一定的併發症或後遺症,與病毒侵犯神經和皮膚有關。輕者表現為皮膚色素沉著和麻木異常感,也有病毒侵犯三叉神經第一支的患者出現角膜潰瘍、失明等嚴重併發症。

後遺神經痛是最常見的後遺症,國際研究發現,帶狀皰疹後出現後遺神經痛的發生率可高達9~34%,特別是免疫力低下、神經修復能力弱的患者,需要高度警惕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發生。

有一种剧痛叫“带状疱疹”,3类人容易被“盯”上,及时处理
醫生表示帶狀皰疹患病超過3個月,皮膚恢復良好但疼痛仍未消失,可確診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研究表明,這種病理性神經痛在70歲以上的帶狀皰疹人群裡的發生率接近20%,而80歲以上人群裡甚至超過1/3

帶狀皰疹是否出現後遺神經痛,主要與年齡、病情、疼痛程度有關。他進一步解釋說,首先,年齡越大的帶狀皰疹患者,越容易發生後遺神經痛。第二,嚴重的免疫能力低下、皰疹嚴重者,疼痛範圍越廣,皮膚損害越嚴重,出現後遺神經痛的概率也越高。第三,在出皰疹前就出現疼痛症狀、劇烈疼痛者較高,後遺神經痛的概率也會增高。

近年來國外研究資料表明,30%-50%的老年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患者的疼痛時長可超過一年。“不過人體有強大的自我修復系統,規範化鎮痛治療和神經修復,大部分輕症後遺神經痛可以逐步減輕乃至痊癒。

有一种剧痛叫“带状疱疹”,3类人容易被“盯”上,及时处理
三、得了帶狀皰疹,如何預防後遺神經痛?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全球難治性的疼痛性疾病之一,由於對身體臟器和運動功能影響小,多數患者不重視早期治療,以為忍一忍就可以過去。中重度持續的疼痛可能會影響人的情緒、睡眠品質,甚至會出現焦慮、抑鬱、自殺的傾向。

醫生提醒,雖然大部分帶狀皰疹神經痛可以自愈,但仍有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會發展為頑固性疼痛,治療將變得非常棘手,醫生也很無奈,因此一定要儘早幹預和治療。

有一种剧痛叫“带状疱疹”,3类人容易被“盯”上,及时处理
如何預防變成慢性、頑固性後遺神經痛?

第一點,患病早期,即7-14天以內給予足夠劑量和療程的抗病毒治療,迅速遏制病毒,減少病毒對神經系統的破壞,從而加快修復速度。

第二點,急性期,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抗炎鎮痛和神經營養治療。長期口服消炎鎮痛藥,容易出現消化道、心腦肝腎併發症,因此要特別注意使用的劑量和時間。局部麻醉藥利多卡因,通過出疹位置的皮內注射、塗抹或者貼敷治療,可以減少受損神經的敏感化。新型的鈣離子通道調節劑普瑞巴林,有助於穩定神經,減少後遺神經痛關鍵的中樞敏化病理過程和程度。

不同機制的藥物和方法早期聯合鎮痛,大部分病人可以不出現影響睡眠的中重疼痛,後遺神經痛也可以得到最大程度地預防。

有一种剧痛叫“带状疱疹”,3类人容易被“盯”上,及时处理
第三點,對於藥物副作用大或效果欠佳的患者,醫生還有更強手段。在超聲、X光或CT等影像學引導下,對受損的感覺神經和疼痛通路進行的精准穿刺,通過物理或化學的幹預和調節,促進神經更快地修復至正常。這些治療,創傷小和風險低,我們稱之為微創介入療法,具體包括交感或非交感神經阻滯、神經節脈衝射頻、短時程外周或脊髓電刺激等。

四、帶狀皰疹病患飲食禁忌

1、忌食辛辣溫熱食物

酒、煙、生薑、辣椒、羊肉、牛肉及煎炸食物等辛辣溫熱之品,食後易助火生熱。中醫認為,本病為濕熱火毒蘊結肌膚所生,故該病患者應忌食上述辛辣致熱食品。

2、慎食肥甘油膩之品

肥肉、飴糖、牛奶及甘甜等食物,多具滋膩、肥甘壅塞之性,易使本病之濕熱毒邪內蘊不達,病情纏綿不愈。

3、慎食酸澀收斂之品

酸澀收斂之品有豌豆、芡實、石榴、芋頭、菠菜等。中醫認為,本病多屬情志不暢,肝氣鬱結,久鬱化火,複感毒邪而致,故治療應以行氣活血祛瘀為主。而上述酸澀收斂之品,易使氣血不通,邪毒不去,疼痛加劇。

患有帶狀皰疹的患者一定謹記上面所提到的食物,一定不能吃。

哪些藥不宜與酒精服用?飲酒的幾個誤區你要知道

頭孢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藥物,服用頭孢的時候,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人不太清楚,經常陷入誤區,從而威脅到自己的身體健康。

那麼,吃頭孢藥物可以喝酒嗎?

很明顯,吃頭孢堅決不能喝。根據醫學觀點,人體內有兩種新陳代謝方式:

第一種是乙醇能夠分解代謝;

第二種是人體肝臟會把酒精轉化為乙醛,然後乙醛分解後變成水和二氧化碳。

此時,頭孢藥物就可以抑制乙醛的代謝,只要頭孢開始抑制著乙醛的代謝後,對人體健康會產生影響。所以,一般來說,喝酒後食用頭孢菌素很容易出現乙醛中毒。

處於中毒情況下,人會有噁心,潮紅,嘔吐及煩躁的情況,嚴重之下,可能發生心律紊亂,呼吸困難,導致心肌梗塞,急性的心力衰竭甚至是死亡。

头孢配酒,说走就走!除了头孢,这6种药也别沾酒,你在吃吗?

因此,通常建議感冒發燒使用頭孢類藥物期間以及停藥後一周千萬不要喝酒,同時也要避免攝入含酒精(乙醇)的藥物、食品及飲料,如藿香正氣水、酒芯糖等。

头孢配酒,说走就走!除了头孢,这6种药也别沾酒,你在吃吗?

哪些藥不宜與酒精服用?

除了頭孢類藥物外,還有很多藥物都會與酒精沆瀣一氣、狼狽為奸、“聯手作案”。那麼,哪些藥不宜與酒精服用呢?

1、抗菌藥物

除頭孢類藥物外,呋哺唑酮、甲硝唑等藥物,均會引起一種“雙硫侖”反應,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心慌,胸悶,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一系列症狀。

2、鎮靜催眠藥物

如安定、眠爾通、利眠寧、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等,此類藥物與酒同時服用,可致血藥濃度增高,易誘發昏迷、休克、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現象

3、解熱鎮痛劑

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這些藥物對胃黏膜有刺激損傷作用,與酒同服可致胃炎、胃潰瘍

头孢配酒,说走就走!除了头孢,这6种药也别沾酒,你在吃吗?

一句話,吃藥不喝酒,喝酒不吃藥,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最好及時戒酒。

延伸:飲酒的幾個誤區你要知

誤區1:白酒傷身 紅酒養人

很多人認為喝白酒傷身,喝葡萄酒對健康有益,多喝點也沒關係。事實上,不管是紅酒還是白酒,關鍵還在於控制飲用量。

專家指出,每週酒精的攝入量男性為140克以下,女性為70克以下,超過這個數字就有患酒精性肝病的危險。140克酒精就相當於50度白酒的3~4兩,也就是說,成年男性每週飲用50度的白酒不能超過3~4兩,而紅酒則要控制在每天一二兩。

誤區2:濃茶咖啡可醒酒

有些人認為,酒後喝濃茶或咖啡有“醒酒”作用,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

酒後飲濃茶,茶中咖啡鹼等可迅速發揮利尿作用,促進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對腎有較大刺激作用的物質)過早地進入腎臟,使腎臟受損。而咖啡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有刺激中樞神經和肌肉的作用,酒後喝咖啡會使大腦從極度抑制轉入極度興奮,並刺激血管擴張,加快血液迴圈,極大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對人體造成的損害會超過單純喝酒的許多倍,甚至誘發高血壓。

誤區3:喝酒紅臉不易醉

“喝酒臉紅的人不容易醉”,這句話常在宴席上被用作勸酒的理由。但事實上,醉酒和臉色並無多大關係。

一些人認為喝了酒面紅如關公是好事,認為這代表血液迴圈好,能迅速將酒精分解掉,因此不容易醉。但專家指出,酒量和臉色沒有太大關係,因人而異。

人到中年最易患上這3種癌症,出現5種異樣時小心是癌症前兆

癌症已成為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一大類疾病,由於多數人未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所以中晚期癌症病人居多。癌症的發生是需要經過一個十分漫長的病理變化過程,在癌症發生之前存在一個較大的潛伏期。一般,正常細胞演變、分化成癌細胞大約需要10-15年,甚至20-30年以上。所以,當癌症發生時或被發現時已經五六十歲了,甚至是70多歲了 ,這樣一來癌症的高發頻率就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中。

其次,由於人到老年後各個臟器的生理功能在下降,免疫系統功能也在減退,內分泌系統逐漸失調。癌症的發生常常伴隨著DNA遺產物質的出錯,老化細胞修復出錯DNA遺傳物質的能力隨著年齡的遞增而減弱。因此,癌症自然有了可乘之機,它的發生率也隨之上升。

再者,隨著年齡越大,接觸的致癌因素也就越多。就像吸煙的人,年齡越大吸煙的時間也就越長,吸的煙也就越多,那麼患癌的幾率也就隨之增加。

所以人到中年,是生命的黃金期,同樣也是“高危期”。

为什么中老年人更易患癌?提醒:3种常见癌症筛查,不妨了解一下

無端端出現5種異樣時,小心癌症來“敲門”

癌症的發生並非毫無預兆,如果能及早發現癌症的徵兆,積極就診,規範治療,就可以大大延長生存期,甚至可以實現治癒。因此,如果身體出現以下異常症狀,可能是被癌症“盯上”了:

1、體重突然下降

如果飲食規律、睡眠正常,並且沒有刻意減肥,在某段時間內,卻發現自己體重出現不明原因的下降,可能與癌細胞與體內正常的細胞搶奪營養有關,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

2、吞咽變得困難

吞咽不暢,或者吞咽的時候感覺喉嚨有異物,同時伴隨著燒心、聲音嘶啞、胸痛等症狀,但吞口水之後症狀緩解,可能與食管癌、喉癌、甲狀腺癌等癌症有關,需要警惕。

3、不明身體疼痛

明明沒有受傷,身體卻出現了局部疼痛,疼痛具有持續性加重的特點,而且吃了止痛藥也無法緩解,可能是癌症引起的。比如,卵巢癌會造成腰背疼痛、胃癌會造成胃痛、腦癌會造成頭痛等。

为什么中老年人更易患癌?提醒:3种常见癌症筛查,不妨了解一下

4、大小便改變

如果頻繁出現排尿困難、尿頻、尿急、尿不盡,以及泡沫尿、血尿等排尿異常的症狀,可能與前列腺癌、膀胱癌等癌症有關。如果排便習慣改變、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便血等,可能與結直腸癌有關

5、皮膚出現變化

皮膚上原本的痣突然變大、變色,或者隆起、破潰、疼痛等,可能與黑色素瘤有關。或者皮膚上出現蜘蛛痣,可能是肝癌導致的,應立刻就醫,查明原因。

人到中年,再做這些行為會“引來”癌症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各項生理機能會不斷下降。人到中年,作為一個家庭的支柱,如果再不好好保養身體,繼續不好的生活習慣,真的很容易被癌症盯上,後悔莫及。所以,以下這些壞習慣,真的要戒掉了:

  • 酒肉不離口

中年人的應酬和聚會往往很多,在飯桌上,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看似很瀟灑,但是卻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首先,酒精就與十幾種癌症有關;而攝入過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增加大腸癌的風險。

为什么中老年人更易患癌?提醒:3种常见癌症筛查,不妨了解一下
所以,在應酬的時候,能不喝酒就不喝酒,能少喝酒就少喝酒,同時要少吃肉,尤其是紅肉和加工肉類,多攝入蔬菜和水果,補充膳食纖維。

  • 菸不離手

有吸菸習慣的中年人,基本上是老菸民,菸齡已經很長了。研究發現,開始吸菸的年齡越早、吸菸量越多,患肺癌的幾率越大。不僅如此,吸菸還與口腔癌、食管癌、喉癌等癌症有密切的關係。

所以,戒菸越早越好。不但不要主動吸菸,還要遠離二手菸、三手菸以及廚房油菸。此外,對於年齡在40歲以上,並且有肺癌家族史、長期吸菸史等肺癌高危人群來說,應定期去醫院做低劑量螺旋CT檢查,有助於及早發現肺癌。

为什么中老年人更易患癌?提醒:3种常见癌症筛查,不妨了解一下

  • 經常熬夜

熬夜是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人到中年,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為了打拼,不得不經常加班,加班就意味著要熬夜。一熬夜,作息就會顛倒,導致生物鐘紊亂,影響內分泌,降低免疫力。再加上太忙,很多中年人沒有時間去體檢,無法及時發現身體異常,進一步給了癌症機會。

为什么中老年人更易患癌?提醒:3种常见癌症筛查,不妨了解一下

所以,夜一定要少熬,可以通過提高工作效率來減少加班時間,同時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才能養精蓄銳,增強體質。如果實在要熬夜,可以第二天睡個30-60分鐘的午覺,及時補充睡眠,幫助身體修復。

人到中年,癌症篩查不可少

最後,強調一點,癌症是可防可控的,預防和及早發現癌症,定期體檢很重要!根據2017年美國癌症報告,過去20年,美國癌症總體死亡率下降25%,癌症篩查則是“功臣”之一。

在應對發病率高的癌症類型上,我們更應該注重體檢:

肺癌:有長期吸菸史、肺癌家族史以及長期生活空氣污染環境中等的肺癌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普通X線檢查、肺部低劑量CT、腫瘤標誌物檢查等。

結腸癌:飲食習慣不好、有結直腸癌家族史以及慢性結腸炎、腸息肉病史等結腸癌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肛診、大便潛血檢查、結腸鏡、腫瘤標誌物檢查等。

胃癌:年齡在40歲以上、有胃癌家族史、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慢性胃病患者以及飲食習慣不良等胃癌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胃鏡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查、胃蛋白酶原檢測等。

为什么中老年人更易患癌?提醒:3种常见癌症筛查,不妨了解一下
世衛組織指出,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在癌症預防上,我們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即使不幸被癌症盯上,也要堅持科學,積極就診,提高生存率。

延伸:人到中年,最易患上這3種癌症:

結直腸癌

一些中年人喜熱鬧,經常組織聚會邀請朋友一起擼串,喝啤酒,或者大魚大肉的,長期低纖維素,高脂肪高蛋白,過多攝入醃制、燒烤類食物,長期這樣的飲食習慣,都使得患結直腸癌的概率大大增加。

肺癌

中年人壓力大,不論是工作上還是家庭上,整個人的負擔都很重,於是很多中年人喜歡通過吸煙來緩解壓力或思考問題,或者說其實有些人從年輕的時候就養成了吸煙的習慣。而人一進入45歲,因吸煙導致的肺部及心臟損傷就會更嚴重。

肝癌

長期喝酒、長期吃發黴食物都會對自己的肝造成巨大傷害,特別是發黴食物,一些中年人見食物有點發黴了不捨得扔掉,殊不知,發黴食物中含有大量黃麴黴毒素,這是一種致癌性很高的病毒。

為什麼男性不喜歡常換新內褲?男性不換內褲會有什麼害處?

據說80%的男生是不會自己買內褲的,一條內褲的新舊不是由是否泛黃、松垮來定義,而是還遮不遮得住腚來決定…

內褲,幾乎人人都用它,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保護人體最敏感的部位——生殖器和外陰!作為人體如此重要的保護用具,當然要認真對待它,不僅換新很重要,它的清洗與挑選也是需要重視的。

相關研究表明,進入21世紀,男性的精子數量顯著減少,睾酮水準也明顯下降。造成上述這一消極發展趨勢的原因除了環境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外,一些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不合適的內褲對精子的品質與數量也會有一定影響。據國外一家內衣製造商的一項千人調查顯示,男性相比于女性,常不換內褲的概率是女性的2.5倍。

为什么男人不喜欢换内裤?提醒:长期不换,3个危害“不请自来”
為什麼男性不喜歡常換新的內褲?

用男生自己的話說:我和我的內褲產生了“情感”。穿得越久越爛,穿起來越舒適。棉質被洗得鬆鬆垮垮,完美貼合臀形,不卡檔、不勒肚,面料精細“打磨”,親膚感一級棒

但是,穿了一天的內褲到底有多髒,大家知道嗎?咱們這就用真實資料說話。

有研究表明,一條穿在身上的內褲超過10小時,上面就附有300萬的大腸桿菌。即使清洗後,平均每條內褲也會帶有約0.1克糞便,排洩物中含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病毒菌,即使正確清洗,也不能完全殺滅。

尤其是在容易流汗的夏天,內褲捂在衣服與皮膚之間,長時間接觸濕衣物,容易出現紅腫、瘙癢,甚至長痱子、座瘡。內褲上還會沾染到男生們的分泌物,這些分泌物大多含有蛋白質,如果不及時清洗,很容易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

为什么男人不喜欢换内裤?提醒:长期不换,3个危害“不请自来”

男性不換內褲的話,會發生什麼?

萬千內褲,小哥我獨寵一條,怎麼了?短時間內,確實不會對身體有什麼影響,但長期穿著帶“屎”的內褲,你的身體可能會——

1、出現炎症

內褲中的細菌會隨著時間遞增而遞增。若你還是喜歡運動的男生,私處的汗水打濕了內褲,會更有利於細菌的繁殖,時間長了,可能引發私處炎症,身體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2、性功能下降

除了炎症,細菌也會影響性能力,長時間穿著帶菌的內褲,男性啪啪啪的能力也會下降,導致“事與願違”。

为什么男人不喜欢换内裤?提醒:长期不换,3个危害“不请自来”

3、對女性也有傷害

說實話,男性不換內褲,對伴侶也是一種傷害。當下體積蓄了大量細菌,在不可言說之時,就會交叉感染給伴侶,使女性患上陰道炎、尿路感染等。

那麼,正常情況下內褲應該多久換一次最好呢?

一般來說,棉質內褲在正常使用、清洗及晾曬的情況下3個月後,就會有變硬、變形的跡象,導致內褲貼合度沒有那麼高了,此時就建議更換。

另外,對於其他材質,沒有那麼容易變形,也建議不超過半年。若是內褲出現掉色、破洞、污漬洗不淨等現象,也要及時更換。

男人內褲最好每天換洗,內褲處於較為封閉的環境,不僅容易被汗液浸染,還容易沾上殘餘的尿液。若是聞到異味,建議一天最好能更換兩次內褲。

为什么男人不喜欢换内裤?提醒:长期不换,3个危害“不请自来”

選對內褲很重要,不要再瞎買了

內褲除了換洗很重要之外,選“對”內褲也重要,如何挑選一條適合自己的“天選之褲”,大家不妨參考以下4點:

  • 面料上

內褲的面料也很重要,開羅大學醫學院的沙菲克博士研究發現,化纖類內褲可能引起男性少精症。根據他的資料顯示,穿純聚酯內褲的男人近40%到14個月時精子數明顯減少。北京化工大學理學院院長萬平玉也表示,由於化纖內褲更容易引起靜電,多少對性功能有些影響。

除了化纖類內褲,過於緊身的內褲也會對男性健康不利。緊身內褲將陰囊緊緊包裹在密閉空間,不透氣、溫度高,引起降低血漿激素水準,從而誘發少精症。

那麼什麼內褲最合適呢?

無論男女老少,純棉內褲都是首先推薦的,天然的植物纖維對皮膚的刺激最小。若是容易出汗的人群,也可以選擇透氣性和吸水性較好的莫代爾棉。

为什么男人不喜欢换内裤?提醒:长期不换,3个危害“不请自来”

  • 款式上

內褲的款式,時下有高腰三角褲、中腰四角褲、高腰長腿四角褲、低腰內褲等多種。出於男性的生理構造考慮,建議男性以平角褲為首選。對比三角褲,平角褲減少了對大腿根部的束縛和摩擦,兩腿之間的空隙相對較大,有利於保持身體的清爽。

  • 大小上

記住,寧買大一碼,勿買小碼,以免睾丸出於高溫、密閉環境,增加細菌感染的可能。

为什么男人不喜欢换内裤?提醒:长期不换,3个危害“不请自来”

  • 內褲顏色的選擇

在內褲顏色的選擇上,同樣要慎重對待。很多男士喜歡穿深色內褲,因為深色的耐髒不易顯舊,殊不知顏色越深化學物質越多,顏色是通過染料染出來的,染料都是集多種化學物質於一體的大雜燴,多少含有一些毒性,對男人健康極為不利。而顏色太白的內褲,有可能過度漂白,存在安全隱患。所以要選顏色較淺的內褲,淺色內褲一般是不通過加工處理的天然色,更有利於私處健康。此外,淺色內褲還便於發現疾病信號。

腦梗竟也是“吃”出來的,腦梗患者常吃這些食物有益健康

你通常什麼時候吃晚飯?我相信很多人因為工作,吃飯的時間不固定,甚至吃到很晚。其實一日三餐有固定的時間是有科學依據的,如果長時間不按時吃飯,很容易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一般來說情況下,下午6:00到8:00吃晚餐更健康,如果晚上9點以後吃晚飯,會給身體帶來更大的負擔,也會對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如果你在晚餐時吃太晚,將會有這些傷害

腸胃消化吸收能力受損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我們的腸胃也需要休息,當我們晚餐吃太晚時,我們的腸胃必須在晚上工作,而且,當我們躺在床上睡覺時,腸胃的蠕動也會受到限制,影響他們的消化吸收能力,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胃脹等。另外,長期超負荷的腸胃,以及人會過度勞累,導致各種問題。

導致脂肪堆積

晚餐通常在下午左右吃,事實上他也給了胃腸消化和身體消耗熱量的時間,然而吃太晚是不能保證的,多餘的熱量很容易在體內轉化為脂肪,使人越來越胖,這和經常吃零食是一樣的原則。如果你吃得比你吃的多,你會不知不覺地增加體重。

影響肝臟健康

有人認為這些都是危言聳聽,但傷害並沒有降臨到自己的頭上,不是因為不科學,而是因為你運氣好。大多數人可能沒有這麼幸運。

提醒:晚饭吃得太晚,4个危害“不请自来”,多少点才算晚?
腦梗竟也是“吃”出來的

你是否覺得腦梗離我們很遠?根據疾控中心研究報告顯示,2002—2012年這十年間,居民含添加糖的食物消費率由20.4%上升到26.9%,含糖飲料、速食食品等消費趨勢明顯上升

根據一項關於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的抽樣調查發現,在2010—2012年間,居民鹽攝入量為(10.4±0.2)g/d,其中男性為(11.1±0.3)g/d,女性為(9.6±0.2)g/d,均高於WHO建議的每日食鹽攝入量小於5 g的標準

事實上,高鹽、高糖的飲食構成了居民的飲食結構,正是這樣的飲食方式,加速了腦梗的形成。

腦梗,也被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是由於腦血管內膜損傷導致腦動脈管腔狹窄,進而因多種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動脈狹窄加重或完全閉塞,可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從而引起相應的神經功能缺損。

提醒:晚饭吃得太晚,4个危害“不请自来”,多少点才算晚?

當每天攝入過多的糖分或脂肪時,這些物質就會堆積在人體,使血液中的血脂加厚,使血液粘稠,從而加速血管發生閉塞。同樣,食物中的鹽分會使血壓升高,降低血管彈性,導致血液濃稠,引起血管堵塞。

可以說,腦梗發病率高,與“吃”離不開干係。

二、飯後常做這幾件事,小心腦梗“找上門”

當然,腦梗的發生是多因素造成的結果。除了飲食不當,日常生活的一些錯誤習慣,同樣也會加速腦梗的發生。

1、飯後立刻睡覺

吃飽容易犯困。很多人一有睡意,倒頭就躺沙發或躺床上。事實上飽飯後立即入睡,對健康有害無益。

提醒:晚饭吃得太晚,4个危害“不请自来”,多少点才算晚?

首先,吃完飯就睡覺,很容易引起食物反流,胃部長期被反流物刺激,容易加速消化道癌變

其次,飯後神經可自我調節,使血液大量湧向消化道,幫助消化。而此時入睡,會減緩血流速度,引起腦部供血不足,可能引發腦梗。

2、飯後常吃水果

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多吃水果可滿足人體營養的補充。但研究發現,水果在胃中停留時間約20~40分鐘,而正常所吃下的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食物,經胃腸道分解消化的時間則更長,約需1.5小時或以上。

若吃完飯後又立即吃水果,就會被食物阻滯在胃內,影響消化功能,從而導致血液大量湧向胃部,無法滿足腦部供血。

提醒:晚饭吃得太晚,4个危害“不请自来”,多少点才算晚?
3、飯後立刻久坐

很多中老年朋友吃飽飯,喜歡坐在沙發上看看電視、聽聽書,或者搓搓麻將。事實上,飯後久坐的姿勢不利於血液迴圈,血液流動過緩,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導致血管堵塞。另外,飯後久坐還可能引起高血脂和肥胖,這兩種疾病同樣會增加腦梗風險。

三、腦梗患者常吃這些食物有益健康

1、魚肉

如果已經有腦梗正在影響健康,不妨適當進食魚肉,這是腦梗患者適合補充的營養。因為魚肉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這種物質能夠提高體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能夠降低血管硬化情況。否則腦部血管病變嚴重,不飽和脂肪酸缺乏,容易導致身體健康受損。因此,想要儘快改善腦梗,可以適當進食魚肉。

2、五穀雜糧

如果已經有腦梗出現了,不妨適當進食五穀雜糧,五穀雜糧含有的膳食纖維比較豐富,能夠達到良好的飽腹感。而且膳食纖維獲取充足能夠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還對心血管系統具有保護效果。

如果出現了腦梗這種疾病正在影響健康,不妨適當多吃五穀雜糧,身體需要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也可以及時獲取,對人體健康是有促進效果的,否則長時間缺乏膳食纖維提供也會影響身體健康。

3、蛋類食物

腦梗的出現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如果已經有腦梗正在威脅健康,不妨適當進食蛋類食物。蛋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且裡面的卵磷脂也對人體健康有促進效果。如果可以適當進食蛋類食物獲取裡面豐富的卵磷脂,能夠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水準,輔助軟化血管,能夠促進身體健康。

腎病最初階段都有哪些症狀,腎病患者如何科學飲食?

腎病在最初階段並不容易被人們察覺,那麼我們如何及時發現是否得了腎病呢?

1、夜尿增加

夜尿比平時增加了次數,或者沒有進食太多含有水分的食物,尿液增加,很可能是腎功能的不良表現。一般正常的人,年紀在五十歲之內的人,夜尿是大多不會有的。如果出現了這種表現,需要到醫院進行腎臟的檢查,這一點很重要。

2、面部浮腫

腎病早期的病人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都會有水腫的現象。這種水腫現象大多出現在早晨起床後或者上午,眼皮腫脹最為明顯,臉部水腫會在中午進食後消退。

有些人在過度勞累後也會出現水腫的情況,有時還會引起腿部、腰部的水腫,這樣的情況一般在休息後,會得到一定的緩解。所以,如果發現我們的身體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可能是我們的腎出現了問題。

3、小便泡沫多

早上起來小便泡沫增多,這說明尿液中含有的蛋白質增多,也就是常說的蛋白尿。小便有時還會有一些不同程度的變化,有時尿液會像紅茶、淘米水一樣渾濁,出現了這種情況需要我們重視起來,是腎出現了問題。

4、身上發癢

我們每天排出的汗液有某些身體毒素,所以每天如何排除體內的廢物,是很重要的事情。

我們的腎臟在身體中主要是排除毒素的作用,如果腎出現了問題,就無法快速將汗液和毒素排出,長期導致毒素對毛血細管刺激,就會引發不同程度的皮膚瘙癢。如果有這一點,可能是我們的腎已經出現了問題。

《药典》:3种中草药已被禁用!有肾毒性还致癌,别以为是好药
慢性腎病是一種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疾病,成年人的慢性腎病患病率高達10.8%,許多人一發現就是中晚期。

為什麼?這與腎臟很能“”的特性有關。

腎臟是個“任勞任怨”的器官,每天要處理人體大量的代謝廢物,把血液中的“垃圾”過濾,再形成尿液,以小便的形式排出人體。為了保證完成“工作量”,腎臟具有強大的代償能力,如果只是輕微受損,它會自己默默承擔,不會出現排尿、水腫等異常。

而一旦出現明顯症狀,說明已有較嚴重的損傷了。

《药典》:3种中草药已被禁用!有肾毒性还致癌,别以为是好药
二、除了泡沫尿,5大症狀也別忽略

泡沫尿是腎病最常見、最廣為人知的症狀,這也導致不少人誤解,認為只有出現“泡沫尿”才需要就醫,從而錯過治療時機。其實,除了泡沫尿、腰酸痛等常見症狀,腎病還會出現以下幾種非典型表現。

1、口腔發鹹

當患者腎功能衰竭,體內的尿素氮不能正常排出,就會滯留在腸道中,被腸道細菌分解為氨,刺激胃腸道粘膜,反流上升到口腔中,可散發出一種異臭味,感覺發鹹。

2、皮膚瘙癢

常見於終末期的腎病患者,由於體內尿素無法通過正常途徑排出,只能從皮膚排洩出去,刺激皮膚神經末梢,引起瘙癢感。

《药典》:3种中草药已被禁用!有肾毒性还致癌,别以为是好药
3、食欲減退等胃腸道症狀

部分腎病患者的首發症狀只是噁心、食欲減退,等完善檢查後,才得知已進入終末期腎臟病階段。這些症狀是腎病初期隱匿的體現,待疾病進展超出人體代償能力,就會引起代謝性酸中毒,刺激消化道。

4、貧血

終末期腎臟疾病階段,也會出現腎性貧血,症狀可能僅僅是輕度乏力,與營養不良、工作勞累及女性月經失調等引起的貧血症狀類似,容易被人忽略。

5、夜尿增多

一般來說,人在入睡後很少排尿,若是出現習慣性起夜2~3次或更多,可能是夜尿增多的表現。夜尿增多常見於高血壓性腎臟病,此時血液中的代謝物含量較高,血漿滲透壓上升,產生腎透性利尿作用,患者出現多尿的情況。

《药典》:3种中草药已被禁用!有肾毒性还致癌,别以为是好药
三、腎病患者如何科學飲食?

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更要注意飲食的搭配,盡可能保住體內的肌肉組織。那麼腎病患者如何飲食?

優質足量低蛋白

這主要針對2~4期的病人,目的就是降低患者機體不能排泄廢棄物的過多積聚,維持相對良好的營養狀態,盡可能改善尿毒癥的有關症狀。

由於腎功受損,患者的腎臟不能照常代謝蛋白質,而低蛋白飲食可以延緩腎功能損害的進展,改善蛋白質代謝,減輕胰島素抵抗,降低高血糖以及減輕代謝性酸中毒。

優質足低蛋白包括蛋、奶、肉、低蛋白澱粉(比如土豆、芋頭、藕粉、山藥、粉絲、南瓜等)。慢性腎功不全患者每日一兩肉、一個蛋、一袋奶、一斤菜、一個水果、三兩主食,可維持40g的蛋白質。當然儘量以植物蛋白為主。

低鹽限鈉

很多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比較喜歡吃重口味的東西,比如鹹鴨蛋(4g鹽)、香腸(3g鹽)等。但是高鹽高鈉會引起水腫、高血壓等,尤其對於腎功不全的患者更要節制,每日食鹽量不能超過3g;無尿少尿患者不能超過2g。

蔡晶晶還分享了限鈉小技巧:

不要在餐桌上擺放鹽瓶;

烹飪時少煎炒,使用香料代替鹽作為調味品,注意食品標籤上的含鈉量;

拒絕所有醃制食品、醬菜和含鹽的小吃;

將少量鹽灑在食物表面而不是烹製在食物中;

當開啟罐頭食品,瀝掉鹽水,再用淨水浸幾次除掉鹽分再烹飪。

低脂

低脂飲食可以減少脂肪代謝產生物在體內蓄積,減輕腎臟的高負荷工作狀態,延緩腎小球硬化和腎功不全的進展。因此,腎功不全的患者應不吃肥肉,避免氫化植物油攝入,在飲食上選用脫脂奶及其製品、堅果、植物油(如茶油)等。

限磷

常人每日磷含量在800~1000mg,腎功不全患者限磷600~800mg。高磷食物包括高蛋白食物(肉、蛋、奶、內臟)、豆類、全穀物、堅果、碳酸飲料等,這些食物不宜多吃。

高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不僅可以保持大便通暢,毒素排泄,維持人體代謝平衡作用,還可以降血糖、血脂和改善葡萄糖耐量。腎功不全患者可以每日攝入膳食纖維30~40g,以天然食物為好。多吃一些粗糧(比如玉米麵、蕎麥面等)、芋頭、海帶絲、水果以及蔬菜等。

當然,水分大的水果適合在白天、運動量大的時候吃,但不超過半碗;水分少的水果適合在傍晚8點或者肚子餓的時候吃。

瘦與長壽密切相關,但老人太瘦會更短命

“大家都說,老年人要瘦一些才長壽,瘦子能活得久,是真的嗎?”

研究顯示:瘦與長壽密切相關

二十多年來,日本平均預期壽命一直穩坐全球第一,最新資料顯示,已達到84.2歲。調查顯示,日本還是全球人口最瘦的國家。

《美國醫學協會雜誌》的一項樣本容量為19萬人的研究表明,體重在正常範圍內的中年人,肥胖人士的平均壽命會長大約6年。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一項樣本為11.6萬人的研究也顯示,一生都保持正常體重的人壽命最長,有過兒童時期肥胖經歷、一生都肥胖和中年時候開始發胖的人群,都會影響壽命,其早亡風險也更高。

肥胖是健康的殺手,會帶來一系列的慢性疾病,進而影響人的壽命。保持健康的體重可以減少很多威脅壽命的風險。所以維持健康體重最健康

老人太瘦更短命?欧洲研究发现:60岁过后,微胖的老人更长寿
一、千金難買老來瘦還是老來肉?

有人說,老人瘦一點,腿腳更靈活;也有人說,“千金難買老來肉”,老人胖一點,面色更紅潤健康!到底哪一種更好?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太片面了。對於老年人來說,是否健康不是依靠胖瘦來評判,有肌肉反而更重要,因為老年人很容易發生肌少症

肌少症簡單來說就是隨年齡增長,肌肉品質、肌肉力量呈進行性減少的一種疾病,對身體有多重危害,例如:

•肌肉含量減少,肌力下降,骨密度也會受到影響,容易骨質疏鬆,這是老年易摔倒、骨折的重要因素;

•患上肌少症,患者的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會受影響,當肌肉減少30%,很可能致殘,導致生活無法自理

•肌肉減少40%,會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死亡風險。

所以,老年人與其關注胖瘦,不如重視肌少症的預防。

老人太瘦更短命?欧洲研究发现:60岁过后,微胖的老人更长寿
醫生提醒,肌少症與營養不良、機能衰退、活動減少等密切相關,尤其是飲食,在這方面要多下功夫

平時儘量保證食材多樣化,多吃魚肉、雞肉、牛奶、雞蛋等蛋白質,促進肌肉的生長修復;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必要時可補充鈣劑,同時多運動,保持肌肉量和肌力,調節骨骼生長,預防肌少症。

食量要控制好,不要導致肥胖,肥胖可提升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病率。

可見,太瘦和太胖都不好。那麼,對於老年人,尤其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體重多少才算健康呢?

二、60歲以後,老人體重多少才健康?

歐洲科學家曾對老年人的體重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做過研究,結果發現:體重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其實很巧妙,有點像字母“U”。曲線最低點便是死亡率最低的體重值,可隨年齡發生變化。

該研究顯示,在60歲以上的老人當中,BMI值位於25~29.9之間的老年人,死亡率最低。

專家給出的原因是:年齡上來後,老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再加上疾病的影響,很容易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抗病能力下降。疾病出現時,老人需要有良好的身體狀況去對抗,因此適當超重的營養狀態相對更好,更有利於抗病,達到長壽的目的。

那麼,老年人如何有效控制體重呢?

老年人應該通過合理的飲食配合適當的鍛煉來保持體重。平時做到均衡膳食,多吃蔬果,多吃魚肉、牛肉、大豆製品以及海產品,少吃油炸、高糖的食物。同時適當鍛煉,跑步、散步、打太極、游泳等都可以。

最好有定期測體重的習慣,如果體重短時間內明顯下降,要警惕疾病。

老人太瘦更短命?欧洲研究发现:60岁过后,微胖的老人更长寿
三、老年人控制體重有2大誤區

1、少吃主食

很多老人認為,控制體重就要減少主食攝入。可事實上,主食作為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之一,是不必可少的。只有能量充足,蛋白質才能發揮作用。同時,主食還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來源,一旦缺乏這些物質,對人體也是不利的。

所以,攝入足夠的主食很有必要,老年人主食攝入量應控制在200-300g/天。

老人太瘦更短命?欧洲研究发现:60岁过后,微胖的老人更长寿
2、單純吃素

很多老年人覺得清淡飲食更健康,可以保持各項指標穩定,控制體重,還能減輕消化系統壓力,確實,飲食清淡規律,掌握技巧,能獲取營養物質的同時讓身體調節得好,保持最佳狀態。但是,清淡飲食並非單純吃素,過度控制飲食適得其反,會讓疾病出現。

正確的做法是烹飪食物的過程中少油、少鹽、少糖,儘量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而那些重口味的調料少使用,當然,還要葷素搭配正確,肉類食物、乳製品、蛋類食物、粗糧、蔬菜以及水果都可以攝入。如果單純吃素,人體需要的能量和營養沒有滿足需求,會降低抵抗力,後續出現衰老速度加快這種情況。因此,要瞭解清淡飲食具體內容是什麼,不要陷入誤區。

 

最難治癒的癌症:胰腺癌到底有多兇殘

肝癌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腫瘤疾病,通常屬於沉默發展型疾病。因為肝癌早期基本沒有很明顯的特異性症狀,很多人都是在病情較為嚴重時才有所察覺。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是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多發生於胰頭部。腹痛及無痛性黃疸為胰頭癌的常見症狀。

那麼,同屬於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肝癌和胰腺癌究竟誰才是真正的“癌中之王”呢?

當之無愧的“癌中之王”——胰腺癌

從總的生存率上來說,胰腺癌比肝癌更差。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只有5%-10%,肝癌的5年生存率則只有12.5%左右。

因此,如果從生存率上來說,胰腺癌是真正的“癌中之王”,是常見的惡性腫瘤裡面5年生存率最差的腫瘤,其“癌中之王”的稱號當之無愧。

胰腺癌病原因和以下幾點相關

1、吸菸

目前唯一被公認的對胰腺癌發病有確定作用的病因就是吸菸,大量研究發現,長期吸菸的人會有胰腺導管細胞增生、細胞核不典型改變,誘發胰腺癌。而且,吸菸的人多數也有飲酒的習慣,飲酒也會增加胰腺癌的風險。

2、飲食

胰腺癌也與飲食結構不平衡有關,研究發現,飲食方式高脂肪、高熱量的人,以及長期食用紅肉的人,都會顯著增加胰腺癌的風險。相反,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可以33%-50%的胰腺癌風險。

3、家族史

癌症具有遺傳易感性,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胰腺癌有家族聚集的特點,與沒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相比,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發生胰腺癌的風險高3-13倍。

预防胰腺癌,这几点需牢记

警惕胰腺癌3大發病信號

胰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一是因為胰腺體積較小,位置較深,與胃、十二指腸、膽總管等相鄰,二是因為胰腺有內外分泌功能。因此,當發生胰腺癌的時候,出現的腹脹、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容易與胃病症狀混淆。再加上早期實驗室檢查缺乏特異性,常規X線檢查很難發現胰腺癌,所以大部分患者就診的時候已經是中晚期。

其實,胰腺癌早期雖然沒有特異性症狀,但依然會有發病信號,需要提高警惕:

1、上腹部疼痛

上腹部出現持續疼痛,疼痛感比較強烈,吃藥也無法緩解。

2、食欲不振、暴瘦

出現噁心、嘔吐、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胃腸道不適,導致體重不明原因下降。

3、出現黃疸

腫瘤會不斷壓迫十二指腸,導致梗阻性黃疸,使小便顏色加深,呈醬油色,或者臉色、眼睛發黃。

预防胰腺癌,这几点需牢记結語:大部分癌症如果能在早期發現的話是可以通過一些治療手段有效控制病情的,即便是“癌中之王”胰腺癌也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但遺憾的是80%以上的患者發現就已經是晚期,癌細胞擴散或壓迫其他組織,影響治療,很多患者生存期連1年都不到,最終面臨死亡。即便是在科技發展都非常發達的美國,胰腺癌的情況也並沒有好很多,相反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胰腺癌的發病率更高!

1. 早期難發現:所有疾病都是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癌症當然也不例外,但胰腺癌由於生理位置比較特殊,通過一般的影像檢查也很難發現早期病灶,而等到出現黃疸、明顯腹痛時已經是晚期。

2. 輔助治療效果不佳:胰腺癌成為“癌中之王”關鍵的一點在於對放化療的不敏感,直接影響治療難度。

3. 死亡率高:大部分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不到1年。

所以出現早期疾病徵兆,千萬別忽視了

什麼是鱗癌?預防鱗狀細胞癌有什麼方法?

說到癌症大家不會陌生。現如今人類面臨的癌症類型可以細分為數百種,不同的癌症惡性程度不一樣,有的癌症可以被治癒,而有的癌症則很難治癒。那麼對於不同類型的癌症,人們到底是怎樣命名的?其實癌症的命名是有講究的,並不是隨便取個名字就完事。比如病理報告單上顯示的“鱗癌”,你知道是怎樣的一種癌嗎?這些常識需要弄清楚。

什麼是鱗癌?

鱗癌是一種病理分型,也就是根據病變的部位來劃分癌是什麼類型的。簡單來說,我們人體的皮膚可以分為兩種常見的類型,一種是鱗狀樣的上皮,還有一種是柱狀樣的上皮,通常將鱗狀樣的上皮病變稱為鱗狀上皮樣病變,這個病變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先從不典型的增生再到完全惡變,所以鱗狀上皮最終發生的轉變應該屬於鱗狀上皮的惡性病變,也就是大家所看到的病理報告上的鱗癌。

鱗狀細胞癌其實很常見,多見於中老年人

鱗狀細胞癌是一類上皮組織細胞、鱗狀細胞病變後產生的癌症,高發於肺部、食道、頭頸、皮膚等上皮覆蓋的部位。其中,發生在皮膚處的鱗狀細胞癌比較容易發現,早期的治癒率也比較高。

而發生在肺部、食管的鱗狀細胞癌比較隱蔽,早期症狀難以發現,大部分患者發現的時候已經處於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生存期不長。鱗狀細胞癌發生在不同部位,臨床症狀也有所不同:

  • 皮膚:早期會出現皮膚局部顏色變深,或者皮膚上原有的黑痣、斑塊發生改變等症狀;
  • 肺部:會引起頻繁咳嗽等症狀;
  • 食管:會出現進食不適的感覺。

赵忠祥从确诊到死亡不到一个月,鳞癌很可怕?教授:他忽视了体检
鱗狀細胞癌的高發人群是長期吸菸酗酒的人群,尤其到了六七十歲以後,肺部、食管、咽喉等部位易發生癌變

雖然鱗狀細胞癌的發生速度不算很快,但是一旦發展到了晚期,速度也是相當驚人的,從發現到死亡,可能僅僅剩下一兩個月的生存期

鱗狀細胞癌發病進程快?其實只是忽視了

發現鱗狀細胞癌的時候已經進展到晚期的人,通常是沒有定期體檢習慣的人,如果定期體檢,鱗狀細胞癌是很容易發現的,可以及時採取干預措施。趙忠祥患的鱗狀細胞癌發生在肺部,進展比較慢,如果能夠及時發現,治療的希望還是非常大的,可能就是因為沒有定期體檢,才導致發現的時候癌細胞已經擴散

赵忠祥从确诊到死亡不到一个月,鳞癌很可怕?教授:他忽视了体检
所以,無論是預防鱗狀細胞癌還是其他癌症,定期體檢真的非常重要。通過早期的篩查,可以及時發現身體異常,提高生存率。專家建議,年齡在45歲以上的人群,應進行一次癌症篩查,而年齡在55歲以上的人群,應每年進行一次癌症篩查。

最有效預防鱗狀細胞癌的方法:體檢

需要注意的是,鱗狀細胞癌好發於不同部位,因此預防手段也有所不同。

1、皮膚

發生在皮膚上的鱗狀細胞癌比較容易發現,早期通過皮膚出現的異常,及時檢查,可以明確病情,也可以通過定期體檢,掌握健康狀況。如果確診,應積極配合治療。手術切除之後,還要定期複查,以防復發。

赵忠祥从确诊到死亡不到一个月,鳞癌很可怕?教授:他忽视了体检

另外,鱗狀細胞癌最常見的誘因與日光照射有關,因此日常需做好防曬措施。

2、肺部

肺部鱗狀細胞癌,常見於吸菸人群,研究指出,吸菸人群與不吸菸人群相比,發生肺癌的風險高20-25倍,及早戒菸可以降低肺部鱗狀細胞癌的發生風險。除了不要主動吸菸,還要遠離二手菸、三手菸。

此外,對於年齡在45歲以上的人群來說,建議每隔1-2年做一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

3、食道

食道粘膜很嬌嫩,如果經常吃很燙的食物、喝很燙的茶,或者長期吸菸酗酒,就會不斷刺激食道粘膜,使食道粘膜損傷,造成癌變。所以,預防食道鱗狀細胞癌的發生,不但要避免食用過燙的食物,還要戒菸限酒

赵忠祥从确诊到死亡不到一个月,鳞癌很可怕?教授:他忽视了体检
此外,生活在食道癌高發地區的人群,建議定期做胃腸鏡檢查,同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赵忠祥从确诊到死亡不到一个月,鳞癌很可怕?教授:他忽视了体检
生活中如何預防鱗癌

1.忌煙薰燒烤食物

要注意不要吃煙薰燒烤的食物,這些食物當中含有三苯並芘,這是致癌的物質,吃的過多,癌症的發病率會變高。

2.忌吸菸

因菸中含有尼古丁、苯並茂、亞硝胺等有毒物質20多種,這些有毒物質均可以致癌。吸菸時菸霧中的有毒物質直接作用於肺部,因此吸菸者患癌機率要大大高於不吸菸者。

3.忌過多的食鹽

鹽食人的多少與癌的發生率存在著一定關係,過多的鈉鹽致癌可能是鈉會抑制免疫系統。

4.忌高脂肪食物

肥胖者有半致以上易患癌症,食入過多脂肪可導致體重增加,過多脂肪導致機體激素發生變化,限制機體免疫監視的效能,影響細胞的代謝方式,增加體內鎂的排出,這些因素都會促使腫瘤發生。如:豬肉、肥肉、黃油等這類食物。

5.忌食辛辣食物

肺癌主要症狀多表現為熱毒、陰虛,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性溫熱,有耗傷陰津、助熱生痰的作用,食之會加重陰虛,使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