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半老人受膝蓋關節炎困擾,保護膝蓋要重視生活細節

很多老人家,辛辛苦苦操勞了一輩子,如今兒女成家立業,終於可以享清福的時候,膝關節疼痛卻讓很多老人倍感心累,行走不方便,平時還會酸痛,尤其是老年女性。

都說“生命在於運動”,那膝關節不好的老人應該運動還是靜養?會不會越運動膝蓋磨損得越厲害?很多老人和關心父母的兒女都有這樣的疑惑,今天我們就來解答這一疑問。

超65%老人受膝蓋關節炎困擾

世衛組織的統計顯示,骨關節炎已經成為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後第三大慢性疾病。在65歲以上老年人中,骨性關節炎發病率為60%-70%,而75歲以上人群高達85%左右,這意味著半數以上的老人需要忍受關節疼痛的困擾。

關節軟骨為什麼會發生退化呢?

因素是綜合性的,一部分原因是長時間的機械磨損。人的身體就像一架機器,活了幾十年機器也耗損了幾十年,各個零部件都會有磨損的情況,關節和骨頭也是如此。再加上有的人比較肥胖,有的人體力勞動過重以及過度運動等,都會導致磨損加劇。

膝盖不好,怎样运动才能更健康?再次提醒:一定牢记这4点!

不想傷害膝關節,每天走多少步才合適?

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身體能夠承受的運動量也不一樣,但是步行過多會對膝關節造成傷害,膝關節的負重如果過多,容易導致半月板或關節軟骨提前有磨損,同時還會損傷肌肉和韌帶。

如果在走路後第二天膝關節有腫脹或疼痛的情況,就說明走路的步數超過了身體的承受能力,如果不減少步數就會對膝關節造成傷害。

從目前的研究發現,並非步數走的越多就越健康,反而走路過多容易導致筋膜、肌肉和關節損傷等,那麼步行多少比較合適呢?

在2019年,哈佛醫學院的研究者展開了一項調查,在對16741名老年女性的行走步數和行走強度與全因死亡之間做了測量:

發現和每天走2700步相比較,走路步數達到7500步,和全因死亡風險降低60%有關;但是當超過7500步後,步數和全因死亡率之間就沒什麼關係了。

目前根據大多數醫學報告中的建議,對於健康的成年人來說,每天可以累計做相當於步行6000步左右的中等強度的鍛煉

膝盖不好,怎样运动才能更健康?再次提醒:一定牢记这4点!

4種運動誤區,對老人膝關節損傷大

運動雖然對健康有很多好處,尤其是走路一向被認為是最健康的運動之一,但是錯誤的走路方式很容易傷害膝關節。

1.走路前不熱身

走路前一定要做好熱身運動,否則很容易損傷膝關節,熱身運動能讓身體先活動起來,拉伸肌肉和關節,減少運動時對膝蓋的損傷。

2.走路姿勢不正確

走路是需要全身的骨骼和肌肉來共同完成的,所以走路的姿勢對身體的影響是全身性的。錯誤的走路姿勢,會對膝蓋和關節造成更多的壓力和磨損,有時候這種損害讓人難以察覺,但是時間一長就會對膝蓋造成巨大的創傷。

3.走路的場地和裝備

走路的場地選擇也非常重要,最好選擇草地或比較平坦、較軟的路面來走路,這樣可以減小對膝蓋的壓力。走路時還要選擇合適的鞋子,鞋底要柔軟、透氣舒服,穿太硬的鞋子走路起不到緩衝作用,容易損傷膝蓋。

4.進行對膝蓋不利的運動

除了走路之外,還有以下6種運動也會對膝關節不利。

爬山

在爬山的時候,膝關節需要承受身體的重量,如果是向上攀登時,膝關節需要負擔的重量大約是平時的4倍。而且爬山的速度越快,就會對膝關節產生越大的壓力,對膝關節的損傷也就越大。

膝盖不好,怎样运动才能更健康?再次提醒:一定牢记这4点!

羽毛球、籃球、足球

這三種球類運動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是足球和羽毛球需要很靈活地跑動,而且需要經常突然加速跑步,這樣來回切換再加上劇烈的扭轉動作,非常容易對膝關節造成嚴重的損傷。打籃球需要頻繁劇烈跳躍,也會給膝關節帶來不小的壓力。

跳有氧操

這也是一種傷膝蓋的運動,因為跳有氧操需要很多跳躍動作,而且基本上是在硬地板上跳動,所以非常容易讓膝蓋受傷。

跳繩

對於肥胖的人來說,跳繩很容易損傷膝蓋,比如BMI大於30的人想要通過跳繩減肥,在進行跳躍動作時,過大的體重非常容易對膝關節造成巨大的壓力

做好這6點,膝關節會感謝你

對於膝關節不好的人來說,可以選擇比較不傷膝蓋的運動

游泳

游泳對膝關節衝擊是最小的,因為在水中人體的關節幾乎不負重,再加上水的浮力可以減輕對關節的壓力,不過游泳的姿勢要正確才能保護膝蓋。

划船機

划船機是坐著來滑行的,不會對膝蓋造成很重的力量壓迫,而且關節的屈伸度也在合理的範圍內。

騎單車

騎單車或動感單車也是一項很好的低衝擊運動,不過在騎行過程中要注意加速、停止等情況,而且要調整好單車的把手和座椅,這樣才能保護膝關節。

除了這些運動外,還可以通過其他措施來保護膝關節。

膝盖不好,怎样运动才能更健康?再次提醒:一定牢记这4点!

靠牆靜蹲

兩腳分開站立和肩同寬,讓肩、腰、背和臀部和牆壁緊貼,膝蓋彎曲,小腿和地面保持垂直,蹲到感覺腿酸脹為止,下蹲的位置越低,對於腿部的鍛煉效果就越好。

內收外放

坐在椅子上,將一個空的礦泉水瓶放在兩腿之間,讓雙腿儘量將其夾緊,到極限後堅持10秒鐘,然後再將雙手放置在大腿外側,使雙腿外展,雙手內收,堅持10秒鐘,重複該動作20遍。

雙足爭力

採取坐位,雙足跟交叉,下腿往前伸,上腿往下壓,相互爭力10秒,然後雙腿交替再重複20遍。

保護膝蓋要重視生活細節

運動有益健康,但是運動方式如果的選擇不當,那麼從根源上就出現錯誤,為了保護自己的膝關節一定要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循序漸進鍛煉切不可心急,這樣才可以增強膝關節的柔韌度靈活性。另外老年人平時要注意膝蓋保暖,年輕的女性朋友也不要“為了風度不要溫度”,冬天不要穿過於暴露的衣褲。另外如果可以很好的控制體重,也可以減少膝關節的承載力,這樣可以減輕膝關節的壓力,可以減少膝關節受到傷害。只有把自己的膝蓋保護好了,人們才能更好的生活。

癌症早期如何預防,常吃韭菜和大蒜健康又抗癌

癌症對於人們的危害想必大家都有所瞭解,他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要防治癌症,真正的主動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那麼早期癌症預防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對身體保持基本敏感

癌細胞的活動能否被及早發現是預後關鍵,所以平時不要忽視自己的身體感受或細微變化。當你感到腹部脹痛、盆腔疼痛和尿急時,就該及時就診,這些症狀都和卵巢癌的特徵比較相符。研究發現,如果癌症尚未擴散,90%到95%的人可以治癒。

二、瞭解家族健康狀況

如果家族史中有癌症記錄的話,最好與有關醫生做個交流。因為某些癌症跟遺傳基因有關,例如有的人生來就有腫瘤狀息肉,這種遺傳因素通常是直腸疾病的誘因,如果40歲以前不及時處理,很可能導致癌變。

三、女性應警惕乳腺癌變

據統計,目前乳腺癌仍是危及女性健康的疾病,每月自檢應成為女性每月必做的功課。對於年齡超過35歲的女性,如本人有家族遺傳史,就有必要做一次基因檢查。如果發現有乳房腫塊,應定期到醫院做檢查。如果感到腫塊有明顯變化,在常規的乳房X射線檢查後,再加做核磁共振檢查,這兩項檢查同時進行,能查出94%的乳腺癌病變。

4种癌症早期不痛不痒!发现这些症状,别迟疑,尽快去医院检查
四、4種癌症早期不痛不癢,需多加防範

除了胃癌,還有4種癌症的早期症狀也不明顯,需要提高警惕。

1、宮頸癌

宮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誤以為是慢性宮頸炎等其他宮頸疾病。如果出現陰道流血、陰道排液增多的情況,應高度警惕宮頸癌。

宮頸癌在年輕人中常表現為接觸性出血,比如性生活出血、婦科檢查出血或者大便出血等。早期的出血量較少,隨著病情的進展,出血量會越來越多,甚至造成大出血。此外,還伴隨著經期延長、週期縮短等月經不調的症狀。

宮頸癌在中老年人中常表現為絕經後陰道出血

宮頸癌引發的陰道排液異常,主要表現為分泌物增多,顏色呈白色或血色,質地稀薄,有一股腥臭味。

4种癌症早期不痛不痒!发现这些症状,别迟疑,尽快去医院检查
2、膀胱癌

膀胱癌的早期典型症狀為血尿,具有肉眼可見、無痛性、間歇性等特點,需要警惕。尤其是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如果出現以上症狀,應儘快就醫檢查。

目前,針對膀胱癌的檢查方式主要有尿常規、尿脫落細胞學檢查等,必要時可以進行膀胱鏡檢查

3、鼻咽癌

鼻咽癌是我國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全世界80%的鼻咽癌發生在亞洲,其中有50%在發生在中國,是名副其實的“飲食癌”。鼻咽癌早期的症狀主要有鼻塞、耳悶、涕血、痰血、頸部腫塊等症狀。

鼻咽癌的發生與遺傳、飲食習慣、EB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對於有鼻咽癌家族史、長期攝入醃制食品、感染EB病毒等鼻咽癌高危人群來說,應更加注意鼻咽癌的早期篩查。鼻咽癌發現得越早,治癒率就越高,其早期治癒率可達90%以上。

4种癌症早期不痛不痒!发现这些症状,别迟疑,尽快去医院检查
4、乳腺癌

資料顯示,我國每年乳腺癌新發病例已經超過40萬,並且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很多女性在做胸部自查時,發現自己胸部有異常腫痛的包塊。需要注意的是,乳房包塊不僅可能是乳腺增生、乳腺結節,還有可能是乳腺癌。

因此,女性朋友要多關注乳腺健康,學會自檢,並定期做乳腺篩查。

五、常吃韭菜和大蒜健康又抗癌

1.韭菜

營養價值高。可抗衰老。韭菜也是一個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物,更值得向我們引薦的是它的維生素,礦物質。

比方2兩的韭菜,食物成分表裡記載的是維生素A:235微克胡蘿蔔素:1410毫克鉀:247毫克。

中醫說韭菜還能益肝健胃:韭菜含有揮發性精油及硫化物等特別成分,散發出一種獨特的辛香氣味,有助於疏調肝氣,增進胃口,根據2007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症研究所組織出版的《食物、營養、身體活動與癌症預防》中專家報告的結論,非澱粉蔬菜很可能降低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胃癌的危險性,有限證據證明能降低鼻咽癌、肺癌、結腸直腸癌、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

2.大蒜

大蒜的肌酸酐是參與肌肉活動的主要部分,大蒜中蒜素與維生素B1共同產生的蒜硫胺素,能消除疲勞、增強體力。大蒜的保健作用還包括促進新陳代謝,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並有降血壓、降血糖的作用,故對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糖尿病等有一定療效。大蒜中含有一些“硫”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就是大蒜素,能阻斷體內亞硝胺的合成,同時富含硒、鍺元素,能啟動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和抗細胞突變能力,幫助人體構建一道天然的保護屏障,是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肺結核會不會傳染給家人?肺結核病該如何預防?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古老的傳染病,至少存在1.5萬年。結核菌可以侵入身體的多個器官多個系統,以肺部感染最為常見,即“肺結核”。在所有結核病中,肺結核大概占95%。很多認為,肺結核是“窮人病”,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就不會有肺結核了嗎?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大約有1300萬結核病人,2015年有960萬新發病例,死亡150萬人,結核病已成為繼愛滋病後的傳染病頭號殺手之一。

專家介紹,老人、小孩、居住環境差、營養不良、罹患糖尿病、塵肺、惡性腫瘤、妊娠、風濕免疫疾病、有免疫抵制狀態的人群都要小心肺結核。青壯年也是肺結核的高發人群,往往他們因為長期的不良行為習慣導致感染結核菌。

为什么年轻人会被肺结核盯上?会传染吗?能否治愈?本文为你说清

身強力壯的年輕人,為什麼也會被肺結核”盯上?

肺結核作為人類最古老的其中一種疾病,雖然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肺結核病並沒有遠離我們。肺結核病是因為結核桿菌入侵人體後導致的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它具有非常強烈的傳染性。

很多人對肺結核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但是卻不知道肺結核有哪些症狀。在肺結核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患者很容易以為是感冒。

肺結核的早期症狀通常是,經常不明原因的午後低燒、乏力、咳嗽咳痰、食欲減退、消瘦、盜汗、胸痛、咯血等,女性還會出現月經不調的症狀,如果肺部的病灶出現急劇進展,患者也會出現高燒不退的情況。

很多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表現並不典型,而且表現多樣,所以肺結核病往往很難及時發現。總之,如果沒有患感冒,但是卻連續咳嗽、咳痰半個月以上時,就要考慮是否患有肺結核,要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

为什么年轻人会被肺结核盯上?会传染吗?能否治愈?本文为你说清

那麼,肺結核感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肺結核是一種會傳染的疾病,90%的肺結核都是通過飛沫經呼吸道進行傳染的,主要的傳播方式就是飛沫傳播

肺結核病主要能通過呼吸道傳染,比如肺結核病患者會從呼吸道中排出大量的帶菌微滴,一旦其他人吸入了這些帶菌微滴,就可能會造成感染。

肺結核還能夠通過消化道傳播,比如食用了帶菌的食物;還有少數能夠經過皮膚傷口和泌尿道進行傳播。不過,就算感染了結核桿菌也不一定會發病,一般只有在抵抗力降低時才發病。

肺結核會不會傳染給家人?

由於肺結核能夠通過飛沫進行傳染,當處於排菌期的肺結核患者在打噴嚏、咳嗽時會有飛沫噴出,這些飛沫中含有很多結核菌,如果在空氣流通不好的地方,就容易感染肺結核。

因此,如果家中有肺結核患者,很可能會傳染給一起居住的家人。那麼,我們在生活中該如何防止被傳染呢?

首先,保持家裡的空氣流通,做好個人衛生工作,少去人多的地方,勤洗手。外出回家後首先要洗手、洗臉,換外衣和換鞋,儘量避免將外界的病原體帶回家中。

其次,要增強抵抗力,健康的體魄有利於預防感染肺結核,要注意勞逸結合,生活、飲食有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

为什么年轻人会被肺结核盯上?会传染吗?能否治愈?本文为你说清

最後,定期體檢,有助於幫助早期確診疾病。如果自己或家人出現持續咳嗽、咳痰半個月以上時,就要及時去醫院做排查。

肺結核給人體健康帶來巨大的危害,在人員密集的工廠、學校等場所,很容易發生結核傳播和聚集性發病的情況。

肺結核患者的病情容易反復惡化,病程遷延,形成纖維化和空洞,當病變累及到血管時容易引發咯血,對肺功能和肺組織會造成嚴重的損害,甚至會導致死亡。

治療肺結核的辦法有哪些,能否治癒?

肺結核如果不治療,幾乎是不能自愈的,那麼,目前治療肺結核的方法有哪些呢?

必須按時吃藥

作為一種頑強的細菌,想用藥物殺死結核桿菌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患病後一般需要半年或以上的時間來治療。在治療期間必須要定期服藥,可以設定鬧鐘或讓家人監督,做到每天按時服藥。

監測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由於需要長期服藥,所以也要注意藥物的副作用,要定期去醫院監測肝腎功能等。

治療肺結核的常用藥物是利福平,服用後容易導致對陽光敏感,最好使用防曬霜,而且利福平能降低避孕藥的作用,服藥期間最好使用其他的避孕措施。

为什么年轻人会被肺结核盯上?会传染吗?能否治愈?本文为你说清

結核病該如何預防?

1、生活有規律

避免長期過勞和精神緊張,飲食均衡,適當進行鍛煉,增強抵抗力。

2、預防與結核病有關的相關疾病

如糖尿病,可使結核病發作時機添加4倍。又如愛滋病,可使結核病發作時機添加30倍。其他如矽肺、胃腸道疾病、腫瘤、器官移植、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等。

3、對高發人群進行預防性治療

其重點對象是新發現的排菌肺結核病人家庭內受感染的兒童,特別是5歲以下兒童和結核菌素試驗反應≥15mm或有水皰的成員。

4、防止結核菌傳播

1)削減結核菌播散:加強健康教育。使我們懂得結核病的損害和感染方法(因其是呼吸道感染),養成人人不隨地吐痰的衛生習慣;結核病患者的痰應進行燃燒或藥物消毒處理;患者在咳嗽、打噴嚏時,要用手帕捂住嘴或戴口罩,不要近距離面臨別人大聲說話;患者所用物品應經常消毒和清洗。

2)減少環境中結核菌的濃度。結核菌容易在通風不良的較密閉環境(如冬季居室內、擁擠的集體宿舍或工棚)中傳播。因此要養成定時開窗通風的習慣,儘量讓日光進入室內。

3)注意隔離,減少接觸傳染源。隔離排菌肺結核病人,其不要到擁擠的人與人接觸頻繁的場所活動或工作。家庭成員中的病人,除積極治療和經常通風換氣外,最好單獨住一室,無條件者也要分床睡。

5、為兒童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可以使兒童發生必定水準的特異性抵抗力。削減感染時機,或在感染天然結核菌時約束細菌的成長繁衍,削減細菌數量,起到預防兒童結核病

為什麼腸癌越來越年輕化,預防腸癌我們應該怎樣做?

直腸癌是胃腸外科很常見的消化道腫瘤,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準提高,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也發生了變化,直腸癌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由於直腸癌早期症狀不太典型,容易被誤診為痔瘡、慢性結腸炎等,所以很多患者沒有引起重視,導致了很多就診的患者發現時已發展到了中晚期。嚴重影響了疾病的治療和預後生存時間。

腸癌早期有哪些症狀?

1.便血

便血是直腸癌患者最常見的症狀,但經常被患者自我診斷為痔瘡導致誤診或不被重視,從而延誤了治療時間,使病情加重。直腸癌便血呈持續性,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而緩和,血液多為紅色或暗紅色,混有糞便粘液的血便,或膿血便,有時還伴有血塊;而痔瘡便血呈週期性,隨時間推移症狀會有所恢復,血液為鮮紅色,血液以多以噴射、流出的方式出現,血液中並無其它粘液。

2.大便習慣的改變

腫瘤產生的分泌物會刺激腸道,導致便意頻繁,裡急後重等症狀,有些患者還會出現長期腹瀉等症狀。

3.腸道狹窄梗阻的現象

直腸癌還會引起腸道狹窄梗阻的現象,大便成型變細、排便困難、便秘、脹氣疼痛等症狀。由於糞便的堆積,有時能在左下腹部位置摸到條狀腫塊。

一、越來越多年輕人得腸癌,為什麼?

腸癌是常見的一類惡性腫瘤,高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但近年來,年輕患者卻有增加的趨勢。

美國癌症協會發表的研究也顯示,腸癌似乎有年輕化的趨勢

研究人員翻閱臨床資料庫,分析後發現,50歲以下人群的腸癌發病率正在上升,2014年的占比已達到12.2%,預計到2030年,美國20-34歲人群的結腸癌發病率將增加90%,直腸癌發病率將增加124%。

为什么肠癌越来越多?肿瘤专家:这是吃出来的病!5个原因别再碰
目前,年輕人腸癌增加確切原因尚未找到,但可能與以下幾點因素有關。

1、不良的飲食習慣

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過量飲酒、愛吃肉、偏愛重口味及醃制食品等不良飲食習慣,都會直接或間接誘發腸癌。而這些不良飲食習慣常出現在年輕人身上。

2、久坐

已有多項研究表明,久坐、缺乏運動可導致腸道蠕動減慢,提升腸癌的風險。越來越多年輕人容易因學習或工作,養成久坐的習慣,運動量也不足。

3、肥胖

臨床資料顯示,早發性結直腸癌與50歲以下人群肥胖率上升有著密切關係,肥胖原因包括不良飲食習慣、運動量少等。

研究顯示,腹部脂肪會引起機體的慢性發炎反應,可能誘發癌症,還與結直腸癌有明顯關聯性。與正常人群相比,腰圍大於99釐米的女性腰圍大於101釐米的男性,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2倍以上。

为什么肠癌越来越多?肿瘤专家:这是吃出来的病!5个原因别再碰

4、家族因素

研究顯示,大腸癌患者中有20%-30%的人有癌症家族史,其中約50%的患者在10-15歲左右開始長腸息肉,如果沒能及時干預,可能衍變成腸癌。

5、其他因素

吸菸、有炎症性腸病(例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腺瘤樣息肉等,都會增加腸癌風險。

二、同樣是腹瀉,為啥有人沒事,有人是腸癌?

很多人有腹瀉的經歷,是很常見的症狀,但有的人沒事,有的人卻確診腸癌,為什麼?

腹瀉的原因有很多種,例如食物中毒、腸炎等,它還是大腸癌的常見症狀,容易被忽略。

與其他腹瀉不同,大腸癌的腹瀉大多伴有腹痛、腹脹和腹部壓痛等腸梗阻症狀,且在腹瀉後沒有明顯好轉。隨著腫瘤的位置越來越低,患者排便次數也會變多。

为什么肠癌越来越多?肿瘤专家:这是吃出来的病!5个原因别再碰
三、合理的飲食可預防腸癌

作為消化系統的一部分,腸癌與日常飲食有著密切的關係。2020年發表在BMJ上的研究顯示,人們可以通過飲食來預防腸癌

为什么肠癌越来越多?肿瘤专家:这是吃出来的病!5个原因别再碰
1、鎂

每天鎂攝入量大於255mg時,可觀察腸癌預防效果,降低13%-22%的腸癌發生風險。富含鎂的食物包括綠葉蔬菜、茄子、蘿蔔、香蕉、橘子、小米、玉米、黃豆、豌豆、紫菜、鮭魚、貝類、墨魚、松子、榛子等。

2、葉酸

據觀察性研究的薈萃分析,增加葉酸的攝入量與大腸癌風險的降低相關。富含葉酸的食物包括菠菜、油菜、小白菜、青菜、石榴、檸檬、蘋果、山楂、核桃、動物內臟、大麥、燕麥、玉米和小米等。

3、乳製品

乳製品的攝入量與腸癌風險降低相關,可降低風險約13%-19%。但研究人員指出,由於結果的多樣性和乳製品的多樣性,無法預估出所需乳製品的劑量。

4、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的攝入與腸癌風險的顯著降低相關,可使風險降低22%-43%。

5、果蔬

薈萃分析表明,食用水果和蔬菜可降低腸癌風險約8%-52%,每天增加100克的果蔬攝入量,即可增加對結直腸產生保護作用。

6、大豆

研究表明,食用大豆可降低腸癌風險8%-15%。

为什么肠癌越来越多?肿瘤专家:这是吃出来的病!5个原因别再碰
四、遠離腸癌要這樣

1、少吃加工肉製品

加工肉製品,指的是紅肉、禽類肉、動物內臟、血等經過醃制、發酵、煙熏等,以增強口味或方便存放的產品,是比紅肉本身更容易誘發腸癌的食物。研究發現,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製品,可使患結腸癌的風險會增加18%。因此,這類食物,一定要注意忌口,切莫貪嘴,食用太多。

2、少吃油炸食物

研究證實,“油炸”這種高脂肪食物,與結腸癌等腫瘤密切相關。油炸類食物,在高溫油炸處理後,會產生大量油脂氧化聚合物,其中有苯並芘,有強烈的接觸致癌性,會增加腸癌、胃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風險。

3、再忙也要運動

有研究表明,經常鍛煉的人,罹患腸道息肉的幾率降低16%,發生較大息肉或癌變息肉的危險降低30%。因此,生活中,不論多忙,也要注意,多運動,切莫太懶惰。每週散步時間,超過1小時,患腸癌的風險,就能降低30%。跑步,能夠降低人們患結腸癌高達31%的機率。即使每天跑10分鐘到15分鐘,也能夠幫助消化系統運作。

抗癌新武器,研究證實TILs療法對多種癌症有效!

癌症是一種由身體內部散發的“內症”,和自身細胞處於同源,因此很難將其針對性清除,這也是癌症治療的難點之一。有人說,癌症就好像是上帝給人類設置的“壽命鎖”,活到一定年紀,癌細胞自然就會不受控制,開始擴散,最後演變成癌症。但在現代醫學中,無數的醫學研究者並不信這個邪,仍然在為徹底攻克癌症,努力研究著治療的方法,積極的奮鬥者。

早在1988年,美國癌症研究員的StevenRosenberg主任,就通過對TIL細胞的研究和改進,發明了此種癌症治療方法。

病灶完全消失,数十亿免疫细胞回输体内,TILs疗法让晚期肺癌
一、大名鼎鼎的TILs療法是什麼?

TILs療法,中文全稱為:腫瘤浸潤的淋巴細胞,簡單點講,就是將手術切除的腫瘤組織中的淋巴細胞分離純化,挑選出其中能特異性抗癌的淋巴細胞,擴增活化後回輸。

初一看,TILs細胞療法和CAR-T細胞療法沒有太大區別,但通過多項臨床試驗發現,TILs具有明顯的抗癌優勢:

1.對腫瘤的特異性強。經過改造後的T細胞,具有非常強的腫瘤殺傷性,它可定向篩選過程,確保只擴增識別腫瘤細胞的免疫細胞。針對性殺死癌細胞,腫瘤病灶明顯縮小。

病灶完全消失,数十亿免疫细胞回输体内,TILs疗法让晚期肺癌
2.治療後復發率較低,抗復發性強。傳統的手術治療,復發性與轉移可能性較高,而目前首位接受TIL療法的倖存者,已成功健康生活了10年之久。

3.適應多種實體腫瘤。適應症廣,對原發腫瘤、轉移灶均有明顯療效。在C-144-01一項2期臨床試驗中,66例被確診為中晚期的黑色素瘤患者,通過TILs治療後,疾病控制率(DCR)高達80.3%;在12名可評估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TIL療法可達到25%的總緩解率,齊總2名患者達到完全緩解。

4.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強強聯合,殺癌效果倍增!與免疫增強藥物IL-2和PD-1抑制劑聯合使用,可以剛好發揮藥效。在一項骨肉瘤的治療中,研究人員首次使用TILs與nivolumab(百時美研發的一種PD-1)聯合治療,最終患者的客觀緩解率(ORR)達到33.3%,並且10例患者中有2位患者出現完全緩解。

病灶完全消失,数十亿免疫细胞回输体内,TILs疗法让晚期肺癌
近年來,TILs療法在國際上發表了眾多重磅研究資料

宮頸癌最新的資料顯示,客觀緩解率(ORR)44%,完全緩解率(CR)11%,疾病控制率(DCR)高達85%。基於這項優異的臨床資料,2019年FDA授予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治療方法LN-145為突破性的治療指定,預計將於2021年提交上市申請。肺癌最新的臨床資料(2020AACR)顯示,TIL療法對於晚期肺癌可達到25%的總緩解率。

肉瘤首次公佈的截止到2020年6月1日的資料顯示,客觀緩解率(ORR)達到33.3%。卵巢癌的初步資料顯示,6例晚期轉移性高級別漿液性OC的患者接受了ipilimumab後進行手術,接受TIL療法,再接受低劑量IL-2和nivolumab。結果顯示,一名患者獲得了部分緩解,其他五名患者經歷了長達12個月的疾病穩定期。頭頸癌:客觀緩解率44.4%,87.5的患者腫瘤縮小。除此之外,TILs療法在結直腸癌,乳腺癌等惡性腫瘤中也顯示出巨大潛力,已經發展的各項研究表明,TIL治療將有待不斷改進和發展,最終將成為人類抗癌的新武器。

預防腦梗補葉酸很有必要,生活中應該如何預防腦梗!

腦梗的發生和大動脈、心臟、小動脈有著很大的聯繫。大動脈粥樣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動脈閉塞,都有可能致使血流不通,大腦接收不到充足的血液,會慢慢地降低功能,從而出現肢體控制不佳,感到無力等現象。

隨著年齡增長、常年的不良習慣、生活環境不佳,都可以引起腦梗,腦梗早期是沒有明顯症狀的,通常會出現身體不同的部位發麻、暈眩、酸軟無力等,懷疑自己有腦梗的話,可以通過以下這方法簡單判斷。

一.腦梗簡單判斷方法

⑴畫螺旋線

可以在紙上用5毫米的間隔來畫螺旋線,最好畫4~5圈,接著用其他顏色的筆在5毫米線的間隔中再畫一圈線,這套動作需要在十秒中完成,並且畫完這兩條線後,如果線與線接觸的部分過多,就要考慮是不是有隱形腦梗死了。

⑵夾者豆粒

豆子可以隨意選用市場上所售賣的綠豆、黃豆、黑豆等,準備一定數量的豆粒,不要太少,最少30顆,準備兩個盤子,一個盤子裝豆粒,然後夾起豆子放在另一個盤子中,在30秒中反復幾次,如果夾的豆粒較少的話,可能要想是不是腦梗了。

⑶在直線上走

這種方法是在地板上畫出一條5到10米的直線,然後在這條直線上左右腳交替行走,在這一過程中,行走的較慢,且身體沒有辦法保持平衡的話,就要考慮是不是腦梗了。

二、預防腦梗補葉酸的必要性

很多對葉酸有誤解,認為“是孕婦才吃的東西”。其實,普通百姓補充葉酸的好處也不少,比如降低卒中風險。

發表在《柳葉刀-營養學》的綜述指出,合理補充葉酸可以降低HCY水準,有效減少卒中風險

根據NEJM的統計報告,在過去10年裡,美國政府強制補充葉酸的措施,使卒中發病率大大下降,成效明顯。但在我國,許多人沒有認識到葉酸的重要性,以為葉酸是孕婦的專用補充劑。

中老年人预防脑梗,补充叶酸很重要,日常怎么补?5类食物可多吃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補充葉酸呢?天然葉酸廣泛存在於動植物食品中,通過日常的飲食,也可以補充葉酸。

•蔬菜:南瓜、胡蘿蔔、番茄、菠菜、萵苣、小白菜等;

•水果:草莓、葡萄、橘子、蘋果、楊梅、山楂等;

•動物食品:豬肝、牛肉、羊肉、雞肉、蛋類等;

•豆類和堅果:黃豆、核桃、腰果、杏仁、松子等;

•穀物類:大麥、糙米、米糠、全麥麵粉等。

三、生活中應該如何預防腦梗呢?

腦梗給身體帶來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對於老年人而言,腦梗極有可能會導致老年人喪失生命,所以,對於腦梗的預防是非常重要的,具體有以下這幾點:

中老年人预防脑梗,补充叶酸很重要,日常怎么补?5类食物可多吃

第一點:注意血壓的調節。在醫學臨床上,導致腦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血壓太高,所以非常容易就會導致患者的血管出現破裂的情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隨時監測自己的血壓,將血壓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這對於預防腦梗是非常重要的。保證患者血壓的平穩,也可以預防其他的心血管疾病。

第二點:避免過度勞累,要注意合理休息。人一旦開始步入中老年,就會發現自己的精力和體力都會下降,所以老年人通常都會選擇讀書看報,而不是出門活動。老年人非常需要保證充足的休息,這樣才能是他們保留充足的精力和體力,同時也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一旦老年人過度疲勞的話,就會導致體力不支,加重老年人心腦血管的負擔,引發腦梗或者其他血管類的疾病。所以說對於老年人而言,一定要注意保證充足的休息。

第三點:保證健康的飲食習慣。老年人可以多食用一些鹼性的食物,維持體內的酸堿平衡。比如豆製品,新鮮的蔬菜水果等,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我們的體液變成酸性,危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用藥不對可致命,抗菌消炎藥阿奇黴素如何正確使用

阿奇黴素作為一種使用比較廣泛的西藥,在很多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都會出現它的身影。阿奇黴素的主要功效其實就是殺菌消炎,也就是大家平常所說的一種消炎藥。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在生病的時候都吃過阿奇黴素這種抗生素類的藥物。從西醫的角度來講阿奇梅素的確具有非常好的消炎殺菌作用。所以說阿奇黴素具有消炎作用的說法千真萬確。一般情況下如果是因為病毒或者細菌感染而誘發的疾病,只要在醫生的建議下及時口服阿奇黴素,基本上都能夠很好的控制病情。尤其是對於治療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以及扁桃體炎症的效果最佳。

用對阿奇黴素抗菌強

在抗菌類藥物當中,它的抗菌活性還是很有優勢的,原因如下:

阿奇黴素之所以可以有很強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在針對革蘭陰性菌時,比常見的另一款藥物-紅黴素,要強2~8倍,可強有力的作用于肺炎支原體,主要是因為只有它是15圓環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在體內分泌特點為血藥濃度較低,組織濃度高(高出同期10~100倍)。

不僅如此,它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服用後很容易被吸收。相比其它藥物,如阿莫西林,不管是口服或靜脈滴注半衰期,都有更強的抑菌作用,且藥效持續的時間長。

所以,此藥廣泛應用於各種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如規範使用,效果良好。

老人混搭服用阿奇霉素后死亡,医生:这个悲剧为所有人敲响警钟

四種情況避免使用

據美國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在相同的治療時間(以5天為例)內,服用阿奇黴素的患者,比服用阿莫西林或沒有服用任何抗菌藥的患者,發生心血管死亡的風險要高。可見,服用阿奇黴素是有風險的,所以為避免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風險,以下情況避免使用阿奇黴素:

1、確診QT延長

尖端扭轉型室速病史,心臟搏動次數低於正常範疇(60-100次/分),先天性長 QT 間期綜合征,或失代償性心力衰竭者不建議使用。

2、處於心律失常狀態

如果患者處於這種情況,例如還沒有得到解決的低鉀血症、低鎂血症等情況,都不宜使用阿奇黴素。

3、正在使用QT藥物

如果患者正在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如左氧氟沙星)、ⅠA 型抗心律失常藥物(如奎尼丁)、Ⅲ 型抗心律失常藥物(如伊布利特)、抗抑鬱藥物等延長 QT 間期的藥物,也不建議患者使用阿奇黴素。

4、老年心臟病患者

老年人由於身體素質相對年輕人較差,對影響 QT 間期的藥物也更為敏感,所以為了安全起見,也儘量避免使用阿奇黴素。

如果屬於上述情況的患者,則一定要謹慎使用阿奇黴素,最好諮詢專業醫師,根據個人情況更換其它合適的抗菌藥物治療。

老人混搭服用阿奇霉素后死亡,医生:这个悲剧为所有人敲响警钟

阿奇黴素不可隨意混搭

使用阿奇黴素還需注意不要隨意混搭其它藥品

1、阿奇黴素+複方甘草片

使用阿奇黴素有致使心臟電活動異常的風險,而複方甘草可作為“幫兇”,它當中的甘草次酸成分,可導致低血鉀,進一步對心血管系統產生影響,嚴重的可致死,所以要謹慎搭配。如果一定要搭配使用,在用藥期間,一定要注意觀察心電圖QT間期的變化,適當補充鉀劑,防止意外出現。

2、阿奇黴素+辛伐他汀

這兩者藥物也不一樣同時使用,不然很容易發生相互作用,因為前者屬於CYP3A4抑制劑,而後者由肝藥酶CYP3A4代謝,是CYP3A4酶底物,而作用後可提升他汀類藥物血漿濃度,導致急性肝壞死。所以一旦要注意,如同時使用,要注意控制辛伐他汀的使用劑量(<20mg/天),並按時複查肝功能。

老人混搭服用阿奇霉素后死亡,医生:这个悲剧为所有人敲响警钟

3、阿奇黴素+麥角類衍生物

這兩者藥物切記不可同時服用,不然很容易引起急性麥角中毒,患者可出現噁心、嘔吐、意識模糊等症狀,嚴重的可致死。

4、阿奇黴素+匹莫齊特

同樣不可“混搭”的一項組合,如果執意同服,可提升心臟毒性的發病風險,出現心臟停搏、QT延長、扭轉峰值等嚴重後果。

總結:阿奇黴素是一種強有效的抗菌藥,規範使用,可説明我們解決多種疾病,但這是在合理正確使用的前提下,所以大家用藥前一定要瞭解清楚其注意事項、配伍禁忌等,以免用錯藥物導致意外發生。

如何正確使用阿奇黴素

只有正確使用阿奇黴素才能既安全又有效,那麼,應該如何正確使用阿奇黴素呢?

首先,阿奇黴素的服用方法要正確,不宜用滾燙的開水沖服,否則容易影響藥效或者引起副作用。進食會影響阿奇黴素的吸收,因此阿奇黴素應該在飯前一小時或飯後兩小時再服用。

其次,千萬不能擅自決定用幾天藥,並非說所有的情況都是“用三停四”的用藥方法,也有吃五天停四天的情況等。具體怎麼吃,什麼時候停藥,一定要諮詢醫生。

最後,服藥期間要觀察不良反應。如果出現過敏反應,比如皮疹、水腫、呼吸困難等情況時一定要立刻停藥,最好儘快去醫院請醫生處理。

晚上開燈睡覺危害竟這麼大,為了家人健康,趕緊關燈睡覺吧

我們常常覺得自己發胖是因為吃得太多,而動得太少,其實導致發胖的原因遠遠不止飲食和運動,還有很多我們不曾關注的小細節。 例如:經常說自己“喝涼水都發胖”的人也許和內分泌有關係。不過你能想到嗎?開燈睡覺也會增加肥胖幾率!

晚上開燈睡覺會增高女性肥胖的風險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發表了一項針對 43222 名女性的大規模研究。研究人員通過對體重、身高、腰圍、臀圍,以及體重指數(BMI)的測量,通過長達五年的隨訪,來研究夜間暴露于人造光源下的女性的肥胖和體重增加情況。

統計結果表明:

在這些女性人群中,睡眠時接觸人造光源與肥胖率升高呈正相關性。並且,和睡眠時不接觸人造光源相比,睡覺時房間裡開著電視或者亮著燈和被觀察的女性體重增加 5 公斤甚至更多、BMI 增加 10 % 或者更多、突發性的肥胖或者超重有關。

簡而言之,就是晚上開燈睡覺可能導致女性肥胖,睡覺前關燈可以減少女性肥胖的風險。

晚上開燈睡覺都有什麼危害?

没想到!开灯睡觉竟会导致肥胖
1.影響褪黑素的分泌

夜間在進入睡眠狀態後,褪黑素開始分泌,控制人體的睡眠週期,而光照會影響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可以抑制交感神經興奮,可以增強免疫力,消除疲勞感,影響身體健康。褪黑素下降還可以改變許多激素的水準,影響饑餓感和食欲。

2.增加患癌風險

一項發表在《癌症》期刊上的研究顯示,夜間擾亂24小時的生理節奏和生物鐘,會增加患上甲狀腺癌的風險,而且,褪黑素可以增加免疫力,起到抵抗癌細胞的作用。夜間接觸的光照越強,時間越長,患癌概率會越大。

3.對視力帶來損傷

夜晚的持續光照會給眼睛帶來刺激,使眼睛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加重疲勞感,容易引起近視和造成視網膜的損傷。

4.影響睡眠品質

開燈睡覺更多人會出現躁動不安、情緒波動和難以入睡的情況,時間久了會出現睡眠時間被縮短,容易被驚醒,引發疲勞和失眠等不良情況。

結語:一個人第二天是否精力充沛,良好的睡眠非常重要,而調整光的亮度有助於生物鐘,亮光是改變生物鐘的最強有力的方式。如果想有一個好的睡眠質量,入睡前的一個小時,盡可能的把主燈的亮度調低。由於明亮的光線可以刺激大腦的報警中心,抑制睡眠,所以減少亮光對於睡眠非常重要。而早上,應該得到盡可能多的明亮光線,因為這會使我們感到清醒,更有助於人體分泌清醒激素——皮質醇。沒想到和我們朝夕相處的燈,竟然有這麼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為了家人的健康,快快轉發給更多人看到吧!

有性生活就有可能有宮頸癌?誘發宮頸癌因素有哪些?

宮頸癌是發生于宮頸部位的惡性腫瘤,是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在女性惡性腫瘤中居第二位,僅次於乳腺癌,嚴重威脅著女性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宮頸癌多數為鱗癌,其次為腺癌和腺鱗癌。宮頸癌發病年齡多在40-50歲左右,但近些年有年輕化的發展趨勢。

宮頸癌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可出現慢性宮頸炎表現,如白帶增多、有臭味、白帶呈膿狀,也有些人會有全身乏力、腰部酸痛。

年輕患者也可表現為經期延長、經量增多,老年患者常為絕經後不規則陰道流血。最主要的症狀就是接觸性出血即性生活後陰道少量點滴狀出血。之後還會有陰道排液,比如有稀薄如水樣或者米湯樣、腥臭味的陰道排液。晚期的患者可出現尿頻、尿急、便秘、下肢腫痛、貧血、消瘦等症狀。

宫颈癌有什么感觉?

有性生活,就有可能有宮頸癌

宮頸癌是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僅次於乳腺癌。

宮頸癌的罪魁禍首之一是HPV,99%的宮頸癌都與HPV持續感染有關。HPV的感染途徑主要是性接觸,所以,無論男女,只要有性生活,都有可能被HPV盯上。

多種因素可誘發宮頸癌

據世衛組織統計,2018年全球宮頸癌發病人數為57萬人,占所有癌症死亡婦女的7.5%。

儘管如此,宮頸癌還是可防可控的。如果可以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宮頸癌是可以消除的。

預防宮頸癌,首先要重視宮頸癌的性傳播高危因素:

1. 性生活開始的年齡過早

年齡太小,宮頸組織細胞還沒有發育成熟,抵禦病毒的能力較差,此時開始性生活,容易感染HPV,導致宮頸癌的發生。研究發現,初次開始性生活年齡在17-20歲的女性,發生宮頸癌的風險是初次開始性生活年齡在21歲或21歲以上女性的1.5倍。

2. 擁有多個性伴侶

不潔身自愛,擁有多個性伴侶,會造成交叉感染,容易染上各種性病,包括HPV。研究發現,性伴侶在10個或10個以上的人,發生宮頸癌的危險性是性伴侶在1個或1個以下的人的3倍。

3. 性生活不潔

不注意性生活衛生,比如男性包皮藏汙納垢,可以通過性交傳播病毒,導致女性宮頸炎症,進一步引發宮頸癌。

除了與性有關的高危因素之外,宮頸癌的發生還與免疫功能低下、接觸了HPV污染動物物品、多次人工或藥物流產、產後宮頸裂傷、婦科炎症、不良的精神因素等有關。

宫颈癌有什么感觉?

癌前病變發展到癌需要10年,三步教你早發現

宮頸癌不是一夜之間就發生的,從HPV感染發展到癌前病變大約需要1-5年的時間,從癌前病變發展到宮頸癌需要5-10年左右的時間。而且,宮頸癌前病變只是代表有癌變的可能,並不是百分百會變成癌。在這期間,只要積極應對,就能及時發現癌前病變,有效阻斷宮頸癌的發生。

宮頸癌前病變,是指在不同的因素刺激之下,宮頸上皮細胞發生異常變化,形成子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反映了宮頸癌連續發展的過程。

宮頸上皮內瘤變可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個級別,發展成為癌的危險分別為15%、30%、45%。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低級別的宮頸上皮內瘤變都可以自然消退,高級別的宮頸上皮內瘤變可以自然消退,也有可能發展為原位癌,再到早期浸潤癌,最後到浸潤癌。

對於宮頸癌癌前病變,有“三階梯”篩查法:一是進行細胞學和HPV檢查,二是進行陰道鏡檢查,三是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

宫颈癌有什么感觉?宮頸癌的治療方法

1. 手術治療

不管是哪種惡性腫瘤,手術都是首選治療方法。但它只適合早期宮頸癌,具體地說是I期和II期的宮頸癌。

手術治療有80%的幾率獲得較好的療效,但也有少數患者在術後一定時間內會復發、轉移,這除了跟腫瘤的特性有關之外,還與手術過程有關。

在術後,醫生會根據腫瘤的病理報告對患者病情進行綜合評估,如果是易復發的高危患者,術後通常給予放化療,以減少復發。

2.放射治療

不管宮頸癌處於哪種程度,都可以進行放療,尤其是晚期宮頸癌患者,更應該採取放療。

當然,放療有一定的不良反應,除了會破壞卵巢、使陰道瘢痕化攣縮之外,還可能引起放射性直腸炎和放射性膀胱炎等。

3.化療

化療也是治療宮頸癌的輔助手段,主要應用於晚期,腫瘤有轉移的患者。

臨床上,一般把化療與放療配合使用,可明顯提高放射效果。

化療在任何時期都可以使用,比如早期腫瘤較大,通過化療手段,可將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

結語:宮頸癌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女性朋友應注意預防疾病的發生。

壓力大到整夜睡不著,幾招助你一覺到天亮!

躺下就睡、粘枕頭就著、一覺到天亮,是多少都市人夢寐以求的睡覺狀態。然而都市工作生活節奏快,白天繃緊的神經會延續到晚上。壓力大睡不著怎麼辦?成為都市人共同的難題。再加上夜間都市依舊喧囂,躺下噪音起、有響動就醒,讓原本就品質不高的睡眠更是雪上加霜。壓力大精神高度緊張會讓大腦處於興奮狀態,此時強迫自己入眠效果難免差點;生活中總想著表現好點,以至於讓自己背負著很大的壓力;那當我們壓力大、精神差怎麼辦?小編為大家分享幾點個人意見:

压力大到睡不着,竟然会出现这些问题
改善睡眠,可以嘗試下面幾種方法:

臨睡再上床

不要提前上床,太早上床容易影響睡意,睡前在床上玩手機,等到真正想要入睡的時候就會睡不著,容易開始胡思亂想,引起焦慮。

舒適的睡眠環境

室內的溫度適當,燈光不要太刺眼,要昏暗一點,周圍比較安靜,避免影響入睡。

建立良好的心理習慣

入睡前不要亂想其他事情,只想著睡眠。

睡前與手機斷絕關係

關閉所有對外聯繫的方式。事情永遠處理不完,但是到了睡覺的時間就該好好休息。只有保持好的精神狀態,才能更好的處理事情。

睡前溫水泡腳

有利於促進下肢血液迴圈,或洗熱水澡。特別是腳冷睡不著的女生,泡腳或者放暖腳袋能讓你睡得更好。

睡前閱讀十分鐘

平靜下心情。已經失眠就聽點輕音樂。學會分散注意力,才能獲得好睡眠。

結語:其實在現在社會,每個人基本上都會面臨不同的心理壓力導致睡眠質量差,有的人心理調節的比較好,所以就沒有什麼外在的表現。如果有的人表現得非常明顯,那就是他自我的心理調節能力,可能會稍微差一些,像這樣的人,其實是可以自己去學習一些心理調節方面的知識,買兩本相關的書,看一看,我想對這樣的人其實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