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太熱影響健康,高溫天氣如何預防中暑

不同的國家對高溫天氣有不同的定義和標準。世界氣象組織對於高溫天氣的建議標準是,日最高氣溫高於32℃,且持續3天以上。因為高溫天氣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的影響非常明顯,再加上出汗多,人體內電解質代謝障礙,嚴重影響大腦神經活動,除了使人感到不適,工作效率降低外,還會引發多種與高溫相關的疾病,如中暑、熱射病、熱痙攣、熱衰竭、心腦血管病、抑鬱症、焦慮症、煩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精神疾病。同時,它還可能造成失眠、暴躁、易怒、心神不寧等高溫情感障礙。

天氣太熱影響健康?

第一,高溫會否增加死亡風險:與非高溫相比,高溫相關的非意外總死亡風險增加15.7%(95%CI:12.5%,18.9%),心腦血管死亡風險增加22.0%(95%CI:16.9%,27.4%)。

第二,何時風險最高:每年第一次高溫來襲時,風險幾乎是第二次高溫的兩倍。此外,在高溫籠罩下的第1-3天,尤其是第2-3天,死亡風險更高。

第三,地理位置有一定影響:就高溫相關人群非意外總死亡風險看,緯度高的地區風險略高(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而就高溫相關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看,中低緯度地區的風險略高(暖溫帶>亞熱帶>中溫帶)。

針對上述發現,研究給出3方面提示。首先,患心腦血管系統疾病者對高溫“比較敏感”,應成為夏季重點防護人群。其次,應特別關注全年首次高溫的公眾健康防護。再次,高溫所致健康問題,存在滯後效應,高溫過後仍應注意健康防護。

有學者分析2003年法國高溫,亦得出類似結論。當年,法國巴黎的氣溫在8月14日呈下降趨勢,但高死亡人數持續5天后,到8月19日,當地死亡人數才降至與往年持平。最終,這場大面積“高溫”致法國約1.5萬人死亡。

高溫天氣預防中暑跡象

對於高溫天氣下還得工作的人來說,要做好與之相適應的勞動保護,比如在工作場所配備空調或提供其它防暑降溫服務。戶外工作者應配備防曬衣帽、淺色隔熱工作服;攝入充足的水分,尤其是含鹽的飲品;防暑藥品。在高溫環境中發現身體不適時,需及時撤離工作環境,必要時就醫。

高溫天氣裡,要對家中老年人多多留意,不在一起時應常聯繫以確認他們的安全,關注他們是否有中暑跡象。即便老人體弱怕冷,也要適當打開家裡空調或電扇,降低室溫。對於患者尤其是服用抗精神病藥和抗膽鹼藥的患者也要多加關注,及時監測體溫、增加液體攝入等。一旦出現中暑症狀,如嘔吐、意識混亂、體溫升高等,應立即送醫急救。

 

為什麼蚊子喜歡咬你,蚊子咬人怎麼預防?

夏天是溫度最高的季節,這個時候,我們用各種方法降溫,當然,夏天穿的衣服也會很少,這個時候,很多人可能就會被蚊子叮咬煩惱了。我們都有一種生活經驗,當幾個人同住一個有蚊子的房 間裡時,經常是有的人被蚊子反復叮咬,而有的人卻很少被蚊子叮咬 或感覺不到蚊子的存在。這些問題既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也是昆蟲 研究人員想要解決的。美國農業服務處昆蟲硏究中心蚊蠅部經過30 多年的不懈努力終於揭開了這個秘密。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關於這一類人為什麼被蚊子鍾愛的原因。

听说蚊子咬人还分血型?其实你身上这些特点更吸引它
哪些特點會吸引到蚊子呢?

1.氣味

夏天天氣炎熱,如果是屬於比較愛出汗的人,汗液分泌旺盛,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較多,便容易吸引蚊子叮咬,愛運動和肥胖的人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也較多,還有勞累和呼吸頻率快的人,蚊子對這些人群也尤其注意。

2.溫度

蚊子喜歡溫度高的人,平常有些人體溫會比較高,而有些人體溫較低。體溫高的那類人就會相對受到蚊子的青睞。孕婦和小孩新陳代謝快,體溫也較于普通成年人來說偏高,溫度高的話皮膚表面揮發的物質較多,容易吸引蚊子。

3.光線

蚊子比較喜歡光線暗的地方,光線一弱,便是蚊子下嘴的好時機。穿了深色的衣服也要注意了,你已經被蚊列為重點觀察物件了,下一個咬的就是你。

4.蚊子更偏向于叮咬呼出更多二氧化碳的人

蚊子對於呼出的二氧化碳氣流也會比較敏感,所以平時呼出二氧化碳很多的人也會容易招蚊子,孕婦和兒童還有一些肥胖人群等因為身體代謝比較高,所以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會比較多,這樣也就容易成為蚊子叮咬的對象。

以上就是比較平常的“誘蚊”因素,所以在平時,如果我們想要避免蚊子叮咬,也可以根據這些因素調整一下自己的習慣,比如傳一些顏色淺的衣服,或者是儘量少吃甜點,少喝啤酒等等,防止自己被蚊蟲叮咬難受。另外還需要注意個人衛生,保持自身清潔,勤洗澡,在夏天保持清爽,這樣也可以對於防蚊有一定的用處。

免疫力下降易生病,如何增強身體免疫力

現實生活中,面對經常生病、體質虛弱的人,我們常說這種人免疫力比較差,需要趕緊提高免疫力。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免疫力的全稱又叫做免疫系統功能,它是由一系列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免疫組織、胸腺、脾臟等免疫器官以及補體、抗體等免疫分子組成的一個精密複雜的網路。

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會通過這個網路中各個組成的互相合作,來共同對抗病原微生物等有害入侵者,從而幫助人體防禦疾病,促進生長發育。我們每個人的免疫力也不是生下來就很完善的,而是逐漸在實踐中發展成熟的。

再次提醒: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只有这6种,其他通通不靠谱!

免疫力越高越好?

免疫力,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人體為了保護自身不受外界異物,包括病毒、細菌等侵襲而存在的一種能力,是人體識別和排除“異己”的生理反應,只有免疫力平衡,機體才能保持健康。

而免疫力過高還是過低,對人體健康都是不利的。比如免疫力太高,可能導致機體把外界的非致病因素(如花粉、塵蟎)當做“敵人”,從而誘發過敏反應

有的比較嚴重的情況,還可能對機體正常組織、器官發起攻擊,最終誘發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等免疫學疾病,嚴重危害到人體健康。

而免疫力過低,病原體就很容易趁虛而入,也就更容易生病。不過,生病並不直接代表就是免疫力低,因為很多疾病比如心臟病、糖尿病等,它們的誘因當中,免疫力並不起到主要作用。

可見,生病不一定就是免疫力低,但免疫力低會提升發生疾病的幾率,所以只有免疫力均衡,才是最好的!如果出現免疫力低,則要及時想辦法提升,預防疾病的侵襲!

再次提醒: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只有这6种,其他通通不靠谱!

身體有這6個表現,說明免疫力在下降

而免疫力低下的人,身體也會有所表現,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出現下述症狀,多意味著免疫力低下:

1、容易感冒

這是免疫力弱的一大典型表現。病毒“攻擊”人體時,人體免疫系統會説明我們抵禦病毒的侵襲,所以有時不吃藥,過兩天也能自己好。

而免疫力比較差的人,失去了和病毒對抗的能力,病毒就更容易入侵,自然也就容易感冒,而且還不容易痊癒

2、精力差

精神不振也是免疫系統不健全的一大表現,如果免疫力不好,即便是休息好了,人也會感覺很累,打不起精神,沒有力氣,常常感覺腰膝酸軟

3、傷口易感染、難癒合

比如身體某個部位不小心被劃傷,癒合是需要依靠免疫細胞的,所以免疫力強的人,傷口恢復速度就會比較快。

因為免疫細胞可以很好的幫助促進慢性傷口恢復和皮膚再生,而免疫力低下的人,免疫細胞修復功能也會下降,傷口容易感染,不容易癒合。

4、脾氣差

老是處於生氣、焦慮、 煩躁等負面情緒狀態下,會導致應激激素皮質醇升高,損害T細胞,使免疫細胞從血液中消逝,這樣病毒就能更肆無忌憚的找上門,更容易誘發疾病。

再次提醒: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只有这6种,其他通通不靠谱!

5、睡不好

長期間熬夜,睡眠不足,也會影響保護性細胞因數生產,從而減少抗感染的抗體細胞,這時免疫力也會變得低下,更容易生病。

6、腸胃不好,經常上吐下瀉

明明很多人一起出去吃的飯,但別人一點事沒有,你就慘了,上吐下瀉,折騰到半夜,這種現在也提醒你免疫系統受損。

因為有研究表明,大約70%的免疫系統位於消化道,從而幫助腸道免受感染,而如果免疫系統降低,那有益的腸道細菌以及微生物數量也會減少,那自然就容易出現這種上吐下瀉的情況。

由此可見,免疫力不好,對人體整個機能都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當發現自己免疫力低下時,一定要及時想辦法提高它。

免疫力是最好的醫生,用這6招輕鬆增強它

均衡飲食

免疫力系統的發育建立,離不開營養的支援,而飲食均衡,可使免疫系統得到充足的營養,提升免疫力,從而更有利的去對抗病原體。

所以飲食上儘量做到主食、魚、肉、蛋、豆類、蔬菜(以深綠色蔬菜為佳)和水果合理合理搭配,保證食物的豐富和多樣。

再次提醒: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只有这6种,其他通通不靠谱!

保證睡眠

如果長期熬夜、睡眠不自,也會削弱免疫系統,降低我們的免疫力,使身體更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襲。

所以為了提升免疫力,建議大家儘量保證充足的睡眠,具體睡眠時間因人而異,只要你第二天醒來,感覺精神抖擻,而不是感到身體疲乏就是合適的。

適度運動

有研究顯示,久坐不動會損害身體對抗感染的能力,而合理運動不僅有助於強健身體,還有助於改善血液迴圈、增強心肺能力,從而提升免疫力,所以大家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少吃糖

糖攝入過多,容易引起炎症,削弱白細胞的功能,從而降低免疫力。所以,要注意控制糖的攝入量。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建議:男性1天攝入不得超過36g,女性不得超過24g。

多喝水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更容易脫水,進而限制抗菌蛋白分泌到唾液中,降低抗感染能力,所以此時要多喝水。

水可以幫助我們把營養物質和氧氣輸送到細胞中,沖刷掉膀胱中的細菌,使血壓正常化,以及執行其他一些功能。根據哈佛醫學院的公共衛生專家建議,一天至少和6-8杯(2500-3500ml)水。

再次提醒: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只有这6种,其他通通不靠谱!
合理減肥

俗話說,四月不減肥,五月六月徒傷悲。於是很多愛美的女性紛紛開始了自己的減肥計畫,要麼過午不食或不吃晚飯,要麼素食當道,拒絕一切高熱量食品和碳水化合物。然而,在拒絕那些易長肉的食物的同時,我們也無形中拒絕了很多身體必須的營養物質來源。不管是經常過於饑餓還是營養不良,都會加速免疫力下降,使我們變得弱不禁風。因此,減肥並不等於一味地節食或不吃肉、不碰油,不論哪個年齡段的男女,都應當合理控制體重,健康減肥。

開懷大笑

我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開心不僅能夠延緩衰老,還能變成一味良藥,幫助我們保持身體健康。心理學研究表明,在進行一些使人愉快的行為時,比如開懷大笑、與人或寵物玩耍、聽音樂、參加集體活動等,可以明顯改善人體的免疫系統,提高人的免疫力。與此同時,經常開懷大笑還有利於釋放人們的精神心理壓力,降低人體對感冒等疾病的易感性,為身體的多個器官減輕負擔,從而起到延緩器官衰老和修復機體損傷的作用。

什麼是性成癮,如何擺脫性成癮?預防性成癮從青春期開始

有研究指出估計有高達6%人口比例的人有性成癮,“性成癮”或稱“性癮”(sex addiction),也稱作性強迫症sexual compulsivity的存在一直有爭論,主要是醫學上病理判定的不一,有人說這是種強迫症而非病理上的成癮(這跟色情狂或花癡又完全不同)。 性成癮通常是描述一個人對性有異常強烈的衝動或癡迷行為。這些人通常還懼怕任何真正的親密關係,一再地強迫性地設法透過和其他非個人情感親密的行為與他人接觸如 : 自慰、經常嫖妓、窺淫癖、空洞情感關係等等之類的。

被误解的“成瘾行为”:无法摆脱,难以控制,就像是大脑磕了药

有的人一星期同房2-3次,就懷疑自己“上癮”。有的人幾乎每天都想“做”,但是覺得自己很正常。那麼,真正的性成癮應該怎麼界定呢?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什麼叫“上癮”。

加拿大有一位心理治療師認為,“癮”是一種讓你享受短暫的放鬆和快樂,但是會長期傷害你,讓你無法割捨的行為。

其實,所謂上癮,就是你對某一件事、某一樣東西或者某種行為感到厭惡,但是又情不自禁渴望去做或擁有它,想擺脫卻感到無能為力。簡單來講,上癮就是一種讓你痛並快樂著的感覺。

那麼,性成癮又是什麼呢?

性成癮也叫性欲亢進,用醫學術語來講,就是一種性衝動控制障礙,是一種針對自己的強迫性行為。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性成癮只在男性身上出現,很少有女性性成癮的案例。實際上,女性也會有性成癮。《性醫學期刊》刊登的一項關於女性性成癮的研究指出,經常看小黃片或者手淫的女性,也有可能是性成癮者。根據調查,約3%的女性有性成癮。研究人員表示,男性和女性在性成癮上的表現非常相似,比如都喜歡看小黃片、過度手淫,或者擁有多個性伴侶等。

一直以來,關於性成癮怎麼界定,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此外,性成癮到底如何歸類,也是一直存在的問題。性成癮是一種疾病,還是一種正常的行為,亦或只是一種癮呢?

被误解的“成瘾行为”:无法摆脱,难以控制,就像是大脑磕了药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性成癮是一種疾病的證據不足,因此性成癮並沒有被歸入疾病的行列。但是,專家提醒,性欲旺盛的人還是應該儘量控制次數,以免給情緒帶來困擾,甚至影響正常的人際關係和生活節奏。

根據心理學家科爾曼的分類,性癮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沉淪於性癮的幻想、感情和行為,並獲得快樂和滿足感;第二階段是開始滋生愧疚、痛苦和不安,並逐漸取代了之前獲得的快樂和滿足感。

性成癮的行為,包括同時擁有多個性伴侶、頻繁更換性伴侶、頻繁手淫、沉迷小電影和成人雜誌等,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強迫他人發生性行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成癮”具有相似的機制

性成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心理、家庭和社會等因素。對於性成癮的原因,學術界的共同觀點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在尋求自身價值的確認。

對於有的人來說,性是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可能與原生家庭和童年經歷有關,比如曾經遭受過身體虐待或性虐待。

對於有的人來說,長期處於焦慮、抑鬱等消極的情緒中,也會影響心理健康,產生性欲亢進的傾向。

還有研究表明,性成癮與大腦中某些化學物質的水準過高有關,比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具有調節情緒作用的物質。

此外,因癲癇、癡呆等疾病引起的大腦通路改變,可能使大腦中影響性行為的部分發生損傷,也會導致性成癮。

劍橋大學的瓦萊麗•溫博士認為,性成癮者具有無法控制自己與性有關的想法、感受或是行為的共性,從而產生源源不斷的羞恥感,已經對他們的人際和生活產生了不利影響。瓦萊麗•溫博士還指出,性成癮從某些方面來看,與嗑藥無異。

被误解的“成瘾行为”:无法摆脱,难以控制,就像是大脑磕了药

性成癮者該被指責嗎?

性成癮有錯嗎?對於性成癮者自身來說,性成癮是不可控的,但是,只要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事情,我們就不必過於指責他們。但是,也要考慮到一個情況,當性成癮者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鬼使神差做出違法行為的時候,誰又願意承擔這種風險呢?

所以,性成癮即使沒有被定義為一種病,當發現自己存在強迫性行為,並且已經產生極度痛苦、愧疚心理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不要自己硬抗。

如何擺脫性成癮?

擺脫性成癮,跟戒菸一樣,是很難完全靠自己的意志力的。目前,性成癮的治療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可以作用於大腦,減少強迫性性行為。心理治療只要是管理性行為,同時緩解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性成癮症”的根源太深,有太多的潛在的心理原因,要根治,不能寄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可以嘗試通過健康的方式減壓,比如跑步、體操等有氧運動。

怎麼樣預防性成癮?

預防性成癮要從青春期做起,包括接受科學的性教育,淨化視聽世界。千萬不可疏忽“性成癮症”的危害。青春期的孩子自製力不是很強,心理和生理的因素會產生性好奇,如果接觸一些淫穢的東西,對心理造成衝擊,就有可能深陷其中,走向極端,造成性癮

超聲波檢查可以查什麼病?關於超聲檢查的常見問題

人耳聽不到的聲波稱為超聲波。利用超聲波的物理特性進行診斷和治療的一門影像學科,稱為超聲醫學。其臨床應用範圍廣泛,目前已成為現代臨床醫學中不可缺少的診斷方法。在臨床應用方面,超聲波可以清晰地顯示各臟器及周圍器官的各種斷面像,由於圖像富於實體感,接近於解剖的真實結構,所以應用超聲可以早期明確診斷。那麼超聲檢查都可以檢查出什麼疾病呢?

超声检查可以查什么病?检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和你说清楚

一、超聲檢查可以查什麼

超聲波檢查,利用人體組織和器官對超聲波的反射,形成不同的反射波型及回聲圖像,由此進行疾病診斷,具有無創、無痛、方便、直觀的特點。

超聲檢查應用廣泛,按照超聲探頭的作用,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心血管系統

心臟與血管相連,在人體內形成閉合通路,這個迴圈稱為心血管系統。

通過超聲檢查,可以測量各心室腔的大小、觀察心臟的位置血流狀態

此外,頭頸及軀幹的動靜脈內部結構、是否存在炎性病變及血栓等異常情況,都可以通過超聲檢查來發現。

超声检查可以查什么病?检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和你说清楚
2、胸、腹部、淺表器官

超聲可以清楚顯示胸腔記憶體在的積液,並對積液量進行評估,觀察肺實變的程度及是否占位,還可用於引導診斷性穿刺或治療的過程。

另外,腹部超聲可檢查腹部實質性臟器及空腔臟器。

而對於由甲狀腺、乳腺、涎腺、淋巴結、肌肉等組成的淺表器官,通過淺表超聲可發現其內腫物及炎症等病變的性質及來源。

3、產科、婦科

對於女性的盆腔器官(子宮、卵巢)等,可借助超聲及時發現婦科疾病。

除此之外,超聲還是孕期“神器”,通過檢查可在產前發現胎兒是否有畸形傾向,觀察胎兒各階段的生長發育情況等。

超声检查可以查什么病?检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和你说清楚
二、檢查前要做什麼準備

超聲檢查無創、無痛,是不是躺著做就行了?

為了更清晰、直觀地發現身體裡的異常,在超聲檢查前,需要知道4件事:

憋尿

需要憋尿的專案包括膀胱、前列腺、精囊、輸尿管、婦科及早孕(懷孕3個月內)檢查,目的是讓膀胱更飽滿,減少腸管氣體的干擾。

空腹

腹部檢查需要空腹,包括肝臟、膽囊、胰腺、膽管、腹膜後、腹腔大血管等。

要求在檢查前空腹8小時以上12點後禁止喝水。目的是減少胃腸道內食物和氣體的干擾,提高成像品質。

超声检查可以查什么病?检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和你说清楚
穿寬鬆衣服,不戴配飾

體檢時,最好穿寬鬆的衣褲,女性避免穿連體服或連衣裙,不要佩戴金屬飾品,手錶等電子產品也不要戴在身上。

儘量帶以往的報告

體檢時為了方便醫生掌握情況,最好帶上以前的超聲檢查報告,方便醫生進行對比。

三、超聲報告你讀懂了嗎?

超聲報告一般由三部分構成,即超聲圖像、超聲所見和超聲診斷。一般醫生會根據超聲所見,給我們解釋診斷提示。

大多數受檢者看到超聲診斷上寫著“彌漫性病變”、“結節”等字眼,就以為自己是患了什麼大病,開始憂心忡忡。

超声检查可以查什么病?检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和你说清楚
其實“彌漫性病變”指的是病理改變,比如肝炎、甲狀腺炎等醫學影像無法做出診斷的,都可以定義為“彌漫性病變”,最後診斷還需進一步證實。

結節也不一定是“惡性”的。以甲狀腺結節為例,它有良性及惡性之分,惡性的不到5%。

發現結節後也需進一步評估,若是良性結節,每年定期檢查一次;若是可疑惡性腫瘤的結節,可每年檢查2~3次或進行穿刺活檢

超声检查可以查什么病?检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和你说清楚

四、關於超聲檢查的常見問題

進行超聲波檢查時,會在皮膚上塗抹一層粘粘的透明液體,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液體的作用是什麼。

其實這層黏黏的液體是耦合劑,它讓超聲波探頭和皮膚有更好的接觸,有利於聲波傳導,進而提高成像品質。這種液體對人體是無害的,檢查完後直接擦掉,或用清水洗掉即可。

另外,還有人擔心超聲波檢查與CT、x光檢查一樣存在輻射,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其實超聲波跟後者的原理完全不同,它是一種機械波,沒有放射性,對人體安全、無害,對孕婦和胎兒也是非常安全的。

超声检查可以查什么病?检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和你说清楚
每次超聲波結果為什麼會不一樣?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為什麼前後兩次超聲波檢查子宮的位置會不一樣,一會兒前位,一會兒又後位,這到底是超聲波不準確,還是子宮真地會移動呢?
其實,子宮的位置分前、中、後位,都屬於正常。一般來說,前位子宮受孕的機會多,後位子宮受孕的機會小。如果子宮周圍的組織沒有發生感染或粘連,子宮的位置就會活動。

彩色超聲波VS黑白超聲波

普通超聲波是黑白的,那彩超就是彩色的嗎?其實,彩超並不是彩色的,它只是在黑白超聲波的基礎上,再加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即在黑白超聲波顯示的同時還可以顯示出紅、藍兩色,來表明不同的血流方向和流速。一般以背離探頭的血流顯示為藍色,朝向探頭的血流顯示為紅色。比起單一的黑白超聲波,彩色超聲波功能更多,診斷疾病的途徑亦更多,對疾病的診斷亦更明確。其圖像分辨力也優於普通黑白超聲波,尤其對一些惡性腫塊的診斷極有價值。在婦科檢查中,對於宮外孕醫生都會建議使用彩色超聲波,但對於一般的婦科體檢、子宮肌瘤或是人工流產前的普查用普通超聲波就可以了。

癌症晚期有必要做手術嗎,癌症晚期痛的受不了怎麼辦?

活著幹,死了算,一天不死一天干”,這就是老輩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即使身體不適仍然堅持下地幹活,知道生命即將耗盡才會有就醫的意識,然而為時已晚。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變好,生活態度也就更加的積極了,可是對於疾病的意識仍舊缺乏,即使就醫意識強烈然而在面對癌症的時候往往還是慢了一步,很多時候發現時已是晚期。“談癌色變”指的不單單是指其死亡率高,更多的是癌症帶來的痛苦。那麼,癌症晚期到底要不要做手術,癌症到了晚期到底有多痛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下吧!

癌症患者自述:不想活了,真的太痛了!癌症晚期是不是都很痛苦?
 

癌症晚期患者做手術,真的很痛苦嗎?

首先,對於治癒希望已經微乎其微的癌症晚期患者來說,手術的意義已經不大,只徒增痛苦。任何手術都有一定風險,更別說癌症晚期患者,在手術中和手術後,他們更容易出現創傷和併發症,身體難以承受。

其次,除了身體折磨,癌症晚期患者還要經歷複雜的心理變化,恐懼、焦慮、悲觀、失望、抑鬱,甚至很容易產生輕生的念頭,導致病情“雪上加霜”。

癌症患者自述:不想活了,真的太痛了!癌症晚期是不是都很痛苦?
最後,我們還不能忽視患者自身的意願,如果患者本身的求生欲望就很低,不願意進行手術,但卻被逼著動刀,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勉強手術是徒然。

癌症晚期是不是都很痛苦?

癌症晚期的痛苦,還包括容易被忽視的癌痛。癌痛是癌症本身或其相關疾病引起的全方位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

疼痛可以分為10級,有人說女性分娩的疼痛是10級疼痛,但這可能有點誇張了。真正達到或接近10級疼痛的,非癌痛莫屬。

曾有一位晚期癌症患者是這樣描述癌痛的:“根本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那種感覺就像全身被刀割、被蟲子咬,沒日沒夜、沒完沒了地痛,一痛起來,就有無數個輕生地念頭在腦海中閃現,真的太痛了,不想活了。”

癌症患者自述:不想活了,真的太痛了!癌症晚期是不是都很痛苦?
疼痛可以分為傷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經病理性疼痛。傷害感受性疼痛表現為刀割樣、搏動性、壓迫樣疼痛,神經病理性疼痛表現為燒灼樣痛、銳痛或電擊樣痛。兩種疼痛可以並存,可想而知,癌痛究竟有多痛。

患者如果出現癌痛,千萬不要忍,而針對性治療,否則會嚴重降低生存品質。目前,癌痛的主要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可以口服給藥、按時給藥,也可以按世衛組織提出的“三階梯原則”給藥.

結語:癌症病人在彌留之際時,是十分痛苦的。雖然先進的醫療手段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但面對晚期癌症的時候,痛苦的、承受折磨的人不單單是患者本身,作為家屬更加是心身煎熬,“治還是不治,該怎麼治”,每一個決定都是艱難的抉擇。患者家屬心靈上的創傷還是無法彌補的。所以,對自己和家人負責,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還是應該注重對於疾病的保健和預防。

血栓危害不可小視,保護血管預防血栓你需要這樣做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聽說,某人得了腦血栓,某人得了靜脈血栓,“血栓”這個詞,通常被理解為血液中出現的一個不溶物,最終導致血管的堵塞,在醫學上,血栓是指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統血管內面剝落處或修補處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塊。瞭解血栓如何生成?為什麼會形成血栓,對於維持心血管系統的健康非常重要。

血栓是由什麼組成的呢?血栓的形成主要包括:不溶性纖維、沉積的血小板、還有聚集的血細胞組成,這些物質沉積就會形成血栓,

血栓疾病通常分為兩種:動脈血栓栓塞和靜脈血栓栓塞。

動脈血栓:血塊堵在動脈血管中,即常說的心梗、腦梗等。

靜脈血栓:血塊堵在靜脈血管中,發生率遠高於動脈血栓。靜脈血栓主要累及下肢靜脈,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最常見,也可能引起急性心肺功能障礙、呼吸困難、胸痛、咳血、暈厥,甚至猝死。

歐洲150萬人研究:血型與心梗、卒中有關,這種血型更易中招
二、這種血型或更可能得血栓

近年來有研究者發現,血型與血栓可能具有相關性,某些血型發生血栓的概率更高。

《Circulation(迴圈)》一項基於150萬歐洲人群的研究顯示,AB型發生血栓的風險可能是所有血型中最高的。分析表明,AB血型人群發生血栓的風險比O型血高4%,其中腦卒中的發生風險比O型血增加20%。AB血型是血栓的一大重要風險因素,約占血栓整體病因的20%。

O型血與其他血型的對比後發現,O型血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低1.92倍。在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動脈血栓風險程度上,非O型血與O型血的對比雖不明顯,但非0型血仍略高於O型血人群。

三、有沒有血栓,3個症狀一看便知

血栓形成,我們會有明顯感覺嗎?並沒有。那麼我們如何在血栓初期,發現它呢?做好血栓預防,就要關注身體的這些信號。

1、眩暈、頭痛

突然感到一陣眩暈,眼前一黑,失去平衡,四肢協調能力差,甚至昏厥,是腦血栓最為常見的先兆,發展到後期還可能引起頭痛。任何劇烈頭痛,伴有昏迷、嗜睡,就要引起警惕。

歐洲150萬人研究:血型與心梗、卒中有關,這種血型更易中招
2、四肢麻木、腫脹
血栓導致供血不足,四肢會出現麻木、疼痛感,生活中無故出現腿疼、壓迫、麻木等,一定要警惕。此外,血栓在靜脈中形成,血液無法回流到心臟,可導致下肢水腫,常見於膝蓋以下部位。

3、睡覺流口水、哈欠不斷

腦血栓會造成咽腔局部肌肉功能不協調,進而出現單側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會不自覺流口水,睡覺時頭側向一邊。除了流口水,還可出現過言語不清晰、單側肢體不適、反應遲緩、頻頻打哈欠等症狀,很多人以為是“睡眠不好”。

四、保護血管,遠離3種食物

血管“堵”與諸多因素有關,今天我們從“吃”的角度,告訴大家如何有效預防血栓。

高鹽

高鹽飲食與心血管代謝疾病、冠心病死亡、高血壓性心臟病死亡、卒中死亡的風險增加均有關,日常飲食要控制鹽的攝入量,尤其是富含“隱藏鹽”的食物,如雞精、醬油、蜜餞、火腿腸等。

油炸

油炸食物等高脂肪食品均會引起血脂升高,長時間食用還會誘發動脈粥樣硬化,進一步發展成血栓。除了油炸食物,我們也要小心咕嚕肉、糖醋裡脊、幹煸兔肉、鐵板魷魚、幹煸豆角等看似不油膩的菜肴。

歐洲150萬人研究:血型與心梗、卒中有關,這種血型更易中招
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是“脂肪”,可導致脂類物質在血管中聚集,最終形成動脈硬化。反式脂肪酸存在於諸多食品中,例如餅乾、巧克力、沙拉醬、炸麵包圈、珍珠奶茶等,均含有不等量的反式脂肪酸。

五、預防血栓你需要這樣做

積極控制相關疾病: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的平穩,可以有效的減少血管內壁的損傷,減少血栓發生的同時,還對心腦血管系統的整體健康有益。

1.適度運動:研究發現,運動可以增強血管的彈性和健康度,促進血液流動的速度,美國的一項大樣本研究發現,每週進行一次規律運動,就能有效的降低血栓的發作幾率,而且,積極運動對於女性的獲益要大於男性。另外,對於老年人,不建議進行太劇烈的運動,劇烈運動反而有可能誘發血栓。

2.均衡營養,健康飲食:低鹽低脂低糖飲食,不單是對預防血栓有著良好的作用,對於控制“三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3.杜絕不良習慣:吸煙對於心血管系統的危害是公認的和科學研究證明的,因此,戒煙對於預防血栓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限制飲酒,規律作息,控制體重等,對於血栓的預防都非常有益。

4.注意服用的藥物:某些藥物能夠增加血細胞的凝集,如口服避孕藥等,如本身就血脂高有斑塊的朋友,在開藥時,應告知醫生或藥師,評估服藥引起血栓的風險。

身體出現4種症狀,可能是前列腺癌,預防前列腺癌你要這樣做

前列腺癌是一種好發於男性老年人的疾病,所以患病人群的年龄一般都在40岁之後。其發病率世界各國很不一致,在歐美,前列腺癌在腫瘤中是致男性死亡的第二病因,僅次於肺癌。其發病率、死亡率存在地區、種族、民族等差異,1989年統計表明:美國黑人發病率最高,149/10萬,白人次之107/10萬,日本人39/10萬,華人28/10萬。美國,65歲以下發病率21/10萬,而65歲以上為819/10萬,但近此年,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升高,需要大家引起警惕!

越來越多男人患上前列腺癌,可能與4件事有關

前列腺癌患者越來越多,成為威脅男性健康的“殺手”,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導致前列腺癌越來越多嗎?

遺傳因素

造成前列腺癌高發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家族遺傳,也就是說如果父輩患有前列腺癌,那麼下一代患前列腺癌的幾率比正常人要高2~3倍

年齡因素

目前認為年齡是導致前列腺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年齡越大,發生前列腺癌的概率就越大。因為老年人由於衰老導致很多生理機能都不如年輕人,也會影響到前列腺組織的健康。

在45歲前患前列腺癌的人非常少見,大部分患者的年齡都大於65歲,到了40歲以後,年齡每增加10歲,就會使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加倍。

在50~59歲年齡段的男性中,前列腺癌的發生風險為10%,而在80~89歲年齡段的男性中,發生前列腺癌的風險高達70%

不良生活習慣

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後,生活習慣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而導致前列腺癌高發的因素之一就是飲食結構的變化。

比如攝入過量的脂肪,長期愛吃牛肉、豬肉、羊肉、等紅肉,尤其是燒烤過的肉,這些飲食習慣導致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升高。

此外,喝酒也是引起前列腺癌的因素,喝酒年限有40年及以上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是不喝酒人群的3.4619倍,如果每天的喝酒量超過100g,那麼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是不喝酒人群的2.1737倍。

肥胖

前列腺癌和肥胖也有一定的關係,肥胖男性的發病風險比體重正常男性高2.4倍,這是由於肥胖的人體內有過多的脂肪,這些脂肪在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物質來改變激素環境,就會對血液中的睾酮含量造成影響,而前列腺癌又是一種對睾酮過分依賴引起的基本。

前列腺癌是一種比較隱匿的疾病,如果不留意可能很難發現它的症狀,那麼當身體出現哪些症狀時,可能是前列腺癌在“作怪”呢?

身體有這4種“感覺”,多半是前列腺癌

排尿異常

當腫瘤逐漸發展變大後,就會對前列腺以及周圍的組織造成壓迫,患者就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排尿費勁、尿不盡、夜尿增多等排尿異常的症狀,如果是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尿滯留、滴尿等症狀。

睾丸痛、腰痛

腫瘤侵犯浸潤到周圍的組織,特別是直腸和膀胱的間隙時,就會壓迫到該間隙中的前列腺器官,導致出現睾丸痛、下腰痛等症狀。

其他部位疼痛

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到了後期癌細胞還會發生轉移,就會出現轉移症狀,轉移到不同的部位,導致的症狀也會不同,比如轉移到骨骼部位,就會引發疼痛的症狀。

全身症狀

前列腺癌發展到最後會引起全身症狀,比如渾身乏力、體重減輕、頭暈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出現進行性貧血,影響患者的睡眠和正常飲食。

周利群教授認為,任何腫瘤都存在篩查的問題,做好檢查有利於早發現和診斷前列腺癌。那麼,哪些檢查可以診斷前列腺癌呢?

做這3項檢查,可助提前確診前列腺癌

直腸指檢

直腸指檢是早期發現前列腺癌的重要檢查,醫生可以通過手指來觸摸患者的前列腺,能夠初步判斷前列腺是否有硬結、包膜是否光滑、質地以及和周圍組織的粘連情況,以此來判斷前列腺的情況。

PSA(前列腺癌特異性抗原)篩查

前列腺的流標是前列腺的特異性抗原,PSA檢查有助於早發現和診斷前列腺癌。年齡在50歲以上男性應該每年進行PSA檢查。

如果家族中有前列腺癌病史的高危人群,則應該在45歲開始每年做PSA檢查。如果PSA的值偏高,就要儘快到醫院就診進一步檢查,以判斷是否為前列腺癌。

活檢

前列腺穿刺活檢是診斷前列腺癌的金標準,對於PSA值升高、直腸指檢發現前列腺有小結節的患者,都應該行前列腺穿刺活檢來進一步確診。

除了注重檢查外,在生活中男性還要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吃得對有助於預防前列腺癌。

教你5招,遠離前列腺癌

地中海飲食

地中海飲食是泛指西班牙、希臘、義大利南部和法國等位於地中海沿岸各國的飲食風格,主要以蔬菜水果、五穀雜糧、魚類、橄欖油和豆類為主

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泌尿學家發現,對於患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男性來說,如果飲食更接近地中海飲食,那麼這些患者的疾病的進展會更慢。

地中海飲食的評分每增加1分,就會降低超過10%的前列腺癌進展風險,目前該研究發表在《癌症》上。

咖啡因

中國醫科大學的專家發現,喝大量的咖啡可以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和咖啡飲用量最低的男性相比,喝咖啡最多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風險能夠降低9%。

此外,每天每多喝1杯咖啡,就能降低1%的前列腺癌風險。該研究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公開版》上,認為:

咖啡能夠改善血糖的代謝功能,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特性,還能影響性激素水準,這些因素都會對前列腺癌的發生和進展產生影響。

番茄

來自英國布裡斯托大學和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每週吃5~7個以上番茄的男性,能降低18%的前列腺癌風險。

通過實驗分析結果發現,飲食中富含番茄紅素、鈣和硒的食物,對這3種飲食成分的攝入量最好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更低。

該研究發表在《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誌物及預防》中,認為番茄紅素能對抗讓細胞和DNA損傷的毒素,以此來起到預防癌症的效果。

洋蔥

洋蔥含有一種稱為“槲皮黃素”的化合物,它能防止前列腺細胞的生物化學機制出現變異,而且洋蔥還含微量元素硒,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增強細胞代謝能力,從而有預防前列腺細胞癌化的作用。

獼猴桃

獼猴桃富含氨基酸,尤其是“抗突變成分”谷胱甘肽,對前列腺癌細胞突變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防癌食譜:如果想要利用蔬菜水果達到預防前列腺癌的保健效果,不妨試試下列的“防癌食譜”

1、早餐時,多喝一杯番茄汁。

2、午餐時,多吃一碗含有胡蘿蔔、捲心菜或綠色花菜的沙拉或水煮蔬菜。

3、肚子餓的時候,隨時吃一點蘿蔔嬰、小番茄,既不發胖,又可預防癌症。

全球新冠肺炎後遺症,重症患者的後遺症最嚴重!

根據目前世界各國“治癒者”回饋的資訊來看,越來越顯示新冠病毒的詭異與恐怖,這個病毒對人類的危害和對世界的影響,目前還不能完全確定 ,因此,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希望引起大家警惕,作好自我防護!新冠疫情不是短時間能結束的,大家要作好持久戰的準備,作好常態化防護!在這場浩劫中倖存下來的人們,依然在病痛中掙扎。 據報導,在疫情重災區的歐美國家,越來越多的“康復”病患出現了後遺症…

據英國媒體報導,英國一名新冠重症患者在住院14個月後,選擇放棄治療,接受死亡。

新冠后遗症“长”什么样?年轻患者自述:治愈后,才是煎熬的开始
一、掙扎14個月後,他選擇死亡

49歲的傑森•凱爾克是英國已知感染新冠肺炎時間最長的患者,從2020年初開始,他就不停咳嗽,並且伴有肺炎。幾個月後,由於呼吸困難,傑森去看了醫生,並服用了醫生開的抗生素。不過他的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急轉直下

住院之後,醫生對傑森進行了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被確診為新冠肺炎。

新冠后遗症“长”什么样?年轻患者自述:治愈后,才是煎熬的开始
一開始誰也沒有往新冠肺炎想,導致傑森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在治療期間,由於他本身患有糖尿病和哮喘,因此病情變得十分糟糕,住院3天后就被轉入ICU。儘管已經用上了呼吸機,他的喉嚨和器官仍然不斷產生黏液,這些黏液會嚴重阻礙呼吸,嚴重可導致窒息。

無奈之下,醫生給他做了氣管造口術,從他的頸部插入套管,直接用套管呼吸。

新冠后遗症“长”什么样?年轻患者自述:治愈后,才是煎熬的开始
此時的傑森,肺部、胃部和腎臟也受到了嚴重損害,透析、靜注營養液……他的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幾乎無法動彈。好在他天性樂觀,積極配合治療,病情很快有了好轉。2021年4月初,在ICU待了將近一年後,他終於出院了

然而,出院不到1個月的時間,傑森再次感染病毒,重新住院。這次住院,他陷入了長時間的昏迷,儘管在意識清醒時能和家人說上幾句話,但精神極度不佳,意識混亂,說話顛三倒四。

“實在太累了,他只想讓這一切結束。在ICU裡住了14個月,能挺到現在,已經很勇敢了

新冠后遗症“长”什么样?年轻患者自述:治愈后,才是煎熬的开始
看到傑森如此痛苦,他的家人希望停止治療。最終,傑森轉入臨終關懷醫院,在家人的陪伴下,安靜地離去。

二、新冠康復後,他們迎來新的“挑戰”

感染新冠確實難受,但有些人在康復後,卻迎來了新的難題。美國女孩娜塔莉就在網上自述了自己的經歷。

20歲出頭娜塔莉是一名跑步健將,去年7月,畢業典禮不幸感染新冠病毒為了不影響家人,她獨自隔離了2周。或許是身體素質好,儘管沒有去醫院治療,娜塔莉也痊癒了。

康復後,娜塔莉更加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打算繼續跑步,增強體質。然而,作為一名跑步健將,她還沒跑完100米就胸口發緊、喘不上氣、呼吸困難,不得不停止。更可怕的是,日常普通的活動也會讓她精疲力盡。這時候,她才意識到自己並沒有“自愈”。

新冠后遗症“长”什么样?年轻患者自述:治愈后,才是煎熬的开始
一個月後,娜塔莉因胸口劇痛被送往醫院急救,醫生發現她的血氧飽和度只有79,遠遠低於正常人。出院後,娜塔莉的身體狀況已經變得非常糟糕,即使什麼都不做也會精疲力盡。如今,跑步對她來說也成了一種奢望

一項研究顯示,76%的患者出院後至少有一種後遺症,包括疲勞乏力、睡眠障礙、焦慮/抑鬱、腎功能異常等。

1、肺部損傷

新冠病毒對肺部的損傷最為嚴重,奧地利一項研究顯示,88%的患者在出院6周後顯示肺部損傷,56%的患者在出院12周後依然顯示肺部損傷。

2、心臟和影響凝血功能

一項針對武漢138例新冠肺炎病例的研究發現,心律不齊的患者約44%。此外,荷蘭一項研究還顯示,新冠肺炎治療後,依然有38%患者出現凝血功能異常。

3、腎臟損傷

新冠病毒可以與腎臟細胞的ACE2受體結合,影響腎功能。武漢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85例新冠肺炎住院者中,出現腎衰的患者有27%。另一個研究中,武漢200例新冠肺炎病例出院後,59%的患者出現腎臟受損的症狀。

4、影響大腦

新冠病毒對大腦的損傷,主要有腦炎性腦炎、癲癇、中風等。有醫生表示,由於ACE2受體存在於神經皮層和腦幹中,對新冠病毒有莫名的“吸引力”,更容易受到攻擊。

新冠后遗症“长”什么样?年轻患者自述:治愈后,才是煎熬的开始
5、味覺嗅覺異常

有一些人出現嗅覺、味覺改變等不典型症狀。有專家表示,這可能與新冠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的神經損傷有關。當然,所有的病毒也都可能會損傷顱內神經,進而影響味蕾神經和嗅覺神經。實際上,各種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都可能會影響到嗅覺和味覺,比如我們熟悉的感冒、鼻竇炎、鼻炎等都會因為直接影響到鼻黏膜,而引起嗅覺減退或消失,並非是新冠肺炎獨有的症狀。

另外,據外媒報導,對於一些新冠患者來說,最初的症狀只是一個開始。熬過COVID-19並不能保證完全康復,有些人在幾個月後仍會出現症狀。醫生們已經開始研究那些難以擺脫COVID-19後遺症的患者,因為其中一些患者需要長期的護理和諮詢。新冠后遗症“长”什么样?年轻患者自述:治愈后,才是煎熬的开始結語:應對這種新型病毒,治癒並不等於大功告成,人類與病毒的這場較量,還遠遠沒有結束… 現在,還不是掉以輕心的時候!

同是癌症患者為什麼有的活得久,醫:與下列四個原因有關

一首《紅顏劫》仍猶在耳,演唱者姚貝娜卻已經因乳腺腺離世3年,年僅33歲;二度患癌,第一夫人宋美齡不僅安然無恙,還活到106歲高齡無疾而終。

還有約伯斯26歲創辦了蘋果公司,被稱為蘋果之父;任正非44歲創立華為,被稱為“中國約伯斯”。這兩位大佬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例如,都在科技方面都有偉大的建樹,都有著相似的不幸——癌症。但兩人的結局卻截然不同,任正非“治癒”了癌症,繼續帶著華為創造輝煌,而約伯斯卻輸給了癌症,成為了歷史。

同樣是患癌,不少人在確診後沒多久便去世,有人在之後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裡都安然無恙,平安度過。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同样患癌,结局却不同:有人活了一辈子,有人不到2个月就去世
癌症患者活得更久,與下列四個原因分不開

1.發現得早

一般來說,癌症可以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癌症發現得越早,治療難度就越小,治癒希望就越大。專家指出,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癌症發病率實際上比中國高,但死亡人數遠遠少於中國,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在現得早。我國大部分癌症患者在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治癒希望非常渺茫。

同样患癌,结局却不同:有人活了一辈子,有人不到2个月就去世
2.患者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有的患者本身情況不嚴重,但是自己嚇自己,最終被癌症“嚇死”。患者是什麼樣的心態,樂觀或悲觀,會影響治療效果,走向不同的結局。研究已證實,心態積極的患者,治療效果比心態消極的患者更好。除了患者自身的心理,家庭關係也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和生存期。

3.癌症的種類不同

癌症的種類不同,是很多人得癌症之後結果不同的原因。比方說肺癌、胃癌、胰腺癌等癌症的死亡率就比較高,愈後的效果也較差,生存率普遍都非常的低,發現的時候沒幾個月就去世了,尤其是胰腺癌,非常的兇險。約伯斯生前不幸患上的就是胰腺癌,這位天才人物最終未能戰勝癌症,遺憾離世。對於一些癌症來講,它們的愈後效果非常的好,死亡率也很低,比方說甲狀腺癌、乳腺癌等等。得了不同癌症種類的人會有不同的結果,這是正常的。

同样患癌,结局却不同:有人活了一辈子,有人不到2个月就去世

4.治療手段不同

有些人發現癌症之後立馬治療,去正規的醫院進行正規的治療,而有些人在發現得癌症之後,尋求民間偏方的幫助,這也會導致人們結果的不同。民間偏方雖然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但是他依然不是最科學的治療癌症的方式,很大可能性會造成病情的拖延,從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無論什麼時候及時去正規醫院治療,都是癌症患者應該迅速做出的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