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前病變,一定會發展成癌症嗎?細胞癌變的實質是什麼

癌症從哪裡來的?其實就是從你自己的身上來的,癌症來自於你自身的正常細胞,正常細胞由於內外環境的作用或自發的基因突變所然,發生了異變,變成了癌細胞。這種情況些刻可能正在你體內發生,體內如果有一個細胞癌變了,它最終一定會發展成癌症嗎?

發現4種“癌前病變”,可能是細胞癌變了!及時治療,遠離癌症
癌前病變一定就會引發癌症嗎?不少患者得知自己與癌前病變扯上關係,都會如同陷入恐慌、緊張的情緒。但專家表示,癌前病變只是代表發生癌症的可能性高,並非100%會轉化成癌。

發現4種“癌前病變”,可能是細胞癌變了!及時治療,遠離癌症
二、癌前病變不能與癌症劃等號

癌症的發展過程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浸潤癌,癌前病變可以稱得上是癌變的最後一步,它不等於癌症,如果在此階段給予重視和治療,是可以將癌症扼殺於搖籃之中。

癌前病變的實質是人體某些器官的良性病變出現細胞異常增生,具有惡性變化傾向。這種傾向和症狀、化驗沒有多大的關係,需要依靠病理學的檢查,如消化道的內鏡檢查,宮頸癌的塗片檢查才能發現。

發現4種“癌前病變”,可能是細胞癌變了!及時治療,遠離癌症
在臨床上,癌前病變並不是某種特定疾病,它只是一個病理學術語,是醫生總結出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惡性腫瘤的一大類疾病。

三、4種癌前病變要注意

在癌前病變的一大類中,以下4種屬於較為常見且致癌概率較高的癌前病變,一旦活檢出此類疾病,一定要及早幹預。

1、腸癌–多發性腺瘤樣息肉

腺瘤樣息肉可發生癌變率10%~20%,如果患者有家族史,概率還會上升。息肉的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但息肉較大可能引發腸梗阻。

幹預方法:50歲以上人群,每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每年一次肛門指檢。生活中應該健康飲食,儘早戒菸戒酒,適當增加體育鍛煉,避免身體肥胖。

發現4種“癌前病變”,可能是細胞癌變了!及時治療,遠離癌症
2、鱗狀細胞癌–黏膜白斑
常發生在食管、口腔、宮頸等粘膜處,肉眼可見白色斑塊,如果長期不治癒,可能轉化為鱗狀細胞癌。

幹預方法:建議到皮膚專科及腫瘤科定期隨訪。

3、肝癌–肝硬化

肝癌的發生三部曲為:肝炎——肝硬化——肝癌,尤其是乙肝患者,引起肝癌的幾率較高。另外,酒精、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也可能導致肝癌發生。

幹預方法:高危人群應每6個月進行甲胎蛋白肝臟B超檢查。普通人群要積極接種乙肝疫苗,慢性肝炎患者應儘早接受抗病毒治療。

發現4種“癌前病變”,可能是細胞癌變了!及時治療,遠離癌症
4、宮頸上皮內瘤變-宮頸癌

宮頸上皮細胞可在數年或十年時間內發生非典型增生,最終發展成癌變,患者可表現為接觸性出血、房事後分泌物增多的現象,下腹時常有墜脹感。

幹預方法:建議每年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如發現異常,則需要進行陰道鏡檢查。建議適齡女性提前接種HPV疫苗

現有的大量證據表明,約25-30%腫瘤可歸因於菸草,30-35%與飲食相關,15-20%可歸因於感染,餘下的可歸因於環境污染、輻射、應激和活動少等。可見,針對上述各種腫瘤誘發因素,只要注意戒菸、少紅肉、適度飲酒,避免陽光直曬,增加水果蔬菜和全穀物的消費和體力活動,並定期接種疫苗和體檢,大部分人類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然而現實還存在不少障礙,克服重醫輕防的思想,深入癌變機制的研究,人類還有很長的抗癌之路。

體內有癌皮膚先知,皮膚有這些變化預示可能有癌症

皮膚是五臟六腑健康的外在表現,也是身體上最大的器官,同時也是身體上第1道防禦機制,能保護皮下組織,而且抵禦外來物質刺激。當身體內臟有癌細胞時,皮膚會有明顯表現,因此要多留意皮膚上的異常變化。

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新發癌症病例1929萬例,死亡癌症病例996萬例

體內有癌,會有3處皮膚變化,具體是指哪裡?聽聽醫生怎麼說

1.皮膚上的痣變大、變色、潰爛等

每個人的皮膚上都或多或少有幾顆痣,這是正常現象。但是,有時候,痣也與癌症有關。尤其是當皮膚上的痣突然變大、顏色變深,或者痣的表面瘙癢,甚至發生潰爛、出血時,可能是癌症的徵兆。

比如,黑色素瘤典型的表現之一就是皮膚出現邊界不清、表面色素不均勻的黑痣,而且黑痣的生長速度很快,有時候黑痣的周圍還會輻射出一些小痣。

黑色素瘤惡性程度比較高,與遺傳、環境等因素有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普通的痣長期受到摩擦和刺激,也會發生惡變

2.皮膚顏色變黃、變紅、變黑等

對於亞洲人來說,正常的膚色是微黃、紅潤的,如果皮膚顏色突然發生異常改變,比如變黃、變紅、變黑等,也有可能與癌症有關。

比如,發生肝癌、胰腺癌時,由於膽管堵塞,膽汁無法正常排洩,就會也引起膽紅素升高,使皮膚發黃。

如果皮膚發紅,而且伴隨四肢腫脹、皮膚脫屑、體重下降等症狀時,可能與胃癌、肺癌等癌症有關。此外,皮膚發黑,可能與乳腺癌等癌症有關。皮膚發紫,可能與淋巴瘤、白血病有關。

體內有癌,會有3處皮膚變化,具體是指哪裡?聽聽醫生怎麼說

3.皮膚瘙癢

皮膚瘙癢也可能與癌症有關,癌症引起的皮膚瘙癢與正常的皮膚瘙癢不同。正常的皮膚瘙癢,瘙癢程度較輕,而且不會有刺痛感,在塗抹止癢藥之後有所好轉。

癌症引起的皮膚瘙癢,是癌灶分泌的炎症因數引起的。炎症因數作用於皮膚的神經末梢,就會引起皮膚瘙癢。癌症引起的皮膚瘙癢是頑固性、劇烈性的,塗抹止癢藥也沒有效果,嚴重時還會有皮膚刺痛感。

二、細胞癌變速度受哪些因素影響?

世衛組織提出,癌症是可防可控的。因為,癌症不是一日生成的。從正常的細胞到癌細胞,再從癌細胞到癌症,短則需要幾年,長則需要十幾年、幾十年。

如果我們能及時阻斷其中任何一個進程,都有可能阻止癌症的發生。細胞癌變是漫長的潛伏過程,大多數癌症的生長速度都是比較緩慢的。

科學家發現,一個正常的細胞變成癌細胞,再不斷分裂,最後發展成直徑1cm左右的腫瘤,大概需要10年的時間。不過,驚人的是,直徑1cm的腫瘤,大概由10億個細胞組成。

不過,不同的癌細胞演變速度是不一樣的。比如,80%左右的結腸癌由結腸息肉惡變而來,從結腸息肉發展為結腸癌,需要5-10年。胰腺細胞突變到完全轉變為癌細胞,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

體內有癌,會有3處皮膚變化,具體是指哪裡?聽聽醫生怎麼說

那麼,影響細胞癌變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基因突變的數量和類型:

基因突變的數量越多,細胞癌變速度就越快。基因突變的類型具有快速生長和擴散的特點,細胞癌變的速度就越快。

機體的免疫力: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免疫系統是可以清除一定數量的癌細胞的。但是,如果癌細胞的數量過多,人體的免疫力低下,就會超過免疫系統的負荷,導致免疫系統失常,癌細胞瘋狂生長。

個體的營養情況:

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一樣,是需要汲取人體營養的。千萬不要以為吃素或者餓肚子可以餓死癌細胞,當營養不足時,癌細胞就會在血供豐富的器官定植,繼續增殖和生長。如果個體營養不良,細胞癌變速度會更快

三、延緩細胞癌變速度,牢記這幾點

總的來說,細胞癌變的時間是漫長的,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發現異常。因此,延緩細胞癌變的速度,就要做到這2點。

定期體檢,尤其是防癌體檢。對於有癌症家族史的癌症高危人群來說,一定要定期體檢,明確癌症發生風險,才能採取干預措施,預防癌症的發生。

體內有癌,會有3處皮膚變化,具體是指哪裡?聽聽醫生怎麼說

提高機體免疫力。通過均衡飲食、適量運動、規律作息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細胞突變的幾率,降低癌症風險。

防癌,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只要每天堅持下面10件事

每天曬15分鐘太陽

每天走路1小時

每天爬3層樓梯

每天最少開窗30分鐘

每天喝6杯水

每天4杯茶

每天喝1杯豆漿

一口飯嚼30次

少抽1根香菸

每天睡夠7小時

膽結石有什麼危害,得了膽結石需不需要切除膽囊?

醫生,我這個膽結石,切還是不切?”

“膽結石怎麼取?一定要切膽囊嗎?膽囊沒了會不會對身體有影響啊?”

資料顯示,膽囊結石的發病率大約為10%,算是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很多人體檢發現膽結石後,在切和不切徘徊。

體檢發現膽結石,膽囊到底切不切?別慌,這7種情況才需手術切除

對於結石直徑>3cm、慢性結石膽囊炎反復發作、膽囊壁增厚鈣化、伴有膽囊息肉、合併糖尿病、有心肺功能障礙、兒童膽囊結石等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首選治療方法。

雖然這是一個小手術,但還是可能損傷和刺激膽管,出現膽囊切除術後綜合症(PCS),也就是患者在術後再次出現症狀,包括腹痛、不適、餐後飽脹、腹瀉、消化不良、膽道感染、膽道梗阻等。

不過,患者也不必過度擔心,膽囊並不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器官,而且病變膽囊的主要功能已經喪失,繼續放任不管,還可能引起其他併發症。

體檢發現膽結石,膽囊到底切不切?別慌,這7種情況才需手術切除
臨床上,確實有部分患者在術後會後遺症,常見的有以下2種:

•腹瀉

多是因為膽囊功能沒有完全喪失,在切除後膽汁直接流入腸道,加快腸運動,從而引起腹瀉,一般會很快改善、恢復。

•腹痛

很可能是因為患者除了膽結石,還伴有慢性胰腺炎、慢性胃炎等病症,需要及時檢查清楚原因後,再針對性解決。

總的來說,只要患者符合手術指症,都建議進行手術。部分患者術後可能存在一些不適症狀,短時間內比較難受,但多數能自行緩解,不需過度擔心。

部分患者可以“保膽取石”

保膽取石”是指將結石取出,不進行膽囊切除,一般來說,以下情況可以考慮:

1、沒有不適表現或症狀比較輕微;

2、膽囊的收縮功能還處於良好狀態;

3、膽囊的長徑在6-8cm之間,太大或太小都不行,且囊內不能有分隔;

4、上腹部沒有開腹手術史、穿孔等急性炎症史;

5、超聲檢查下,膽囊膽汁內透聲良好、膽囊粘膜光滑、膽囊壁在3~4mm以內;結石為單個或多個,形態規整,可移動。

體檢發現膽結石,膽囊到底切不切?別慌,這7種情況才需手術切除

總的來說,適合哪種方法還是得患者的情況,建議大家到正規醫院看診,醫生會制定適合你的方案。

切除膽囊後,飲食怎麼安排?

膽囊切除後,在飲食方面要多上心。市中心醫院消化中心五病區主任姚勇提醒,術後患者應避免食用膽固醇含量比較高的食物,如動物心、肝、腦、腸以及蛋黃等。此外,1個月內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減少對膽道的刺激;1個月後,腸胃功能恢復地差不多了,再逐漸恢復正常飲食,增加食物種類及量,但每餐的進食量還是不宜過多,六七成飽為好;3個月後,身體基本恢復,要開始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體檢發現膽結石,膽囊到底切不切?別慌,這7種情況才需手術切除
膽結石發病率高,且有一定的癌變幾率,查出來後一定要及時治療,術後則要做好飲食管理,這樣才能早日恢復健康!

一、膽結石高發,與飲食習慣有關

飲食和膽結石息息相關,一定不能忽視,比如長期不吃早餐,膽汁就會積鬱在膽囊中,析出膽固醇類的固體物質,形成結石;長期高油高碳水飲食,攝入過量糖分和油脂,也可提升膽結石的發病率;快速減肥、極端素食,可減少膽囊收縮,導致膽汁濃度過飽和,形成膽結石。

體檢發現膽結石,膽囊到底切不切?別慌,這7種情況才需手術切除
其實,想要預防膽結石,要從誘因上下手,堅持健康的飲食,經常運動和控制體重,減少膽固醇的生成和膽汁的淤滯。而一旦結石形成,也不需要過度恐慌,積極配合治療完全有可能治癒。

致死率高的胰腺癌遠比你想像中的可怕!

一談到癌症,大家往往都比較警惕,畢竟不是什麼好事,很多人都因為癌症而喪失生命。可是如果說起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那麼很多人都會想起胰腺癌,甚至有的人稱之為癌中之王。可是把它叫做癌中之王,有道理嗎?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為什麼這種癌如此兇險?真的沒救嗎?

一、惡性腫瘤中,胰腺癌為何能“稱王”?

胰腺癌之所以能“稱王”,是有一定“實力”的。首先,它很擅自隱藏,位置很隱蔽,早期症狀不很明顯,檢查時又不像胃鏡、腸鏡一樣可直接看到病變,所以很難發現。即便是出現了症狀,但由於不典型,也常被誤診為其它疾病。

此外,胰腺癌至今沒有敏感特異的腫瘤標誌物,本身周圍血管和神經較豐富,自身惡性程度高,發病後很容易侵襲周圍淋巴結和血管,致使癌細胞轉移、擴散,在短時間內就可危及生命,所以大部分患者在被發現時都已處於中晚期,而胰腺癌的中位生存期僅為6個月左右,約3/4的患者在確診後1年內死亡,5年生存率不足5%。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由此可見,想要及時發現胰腺癌,一定要對異常症狀引起重視,一經發現,及時檢查確診。

二、胰腺癌很容易被誤診,症狀需鑒別

胰腺癌雖然起病比較隱匿,但也不是沒有蛛絲馬跡可循,常見症狀如下:

•輕微腹痛腹脹,不一定都是胃炎

胰腺位於上腹部深處,器官雖小,用處卻很大,是人體最重要的分泌腺之一,兼有內外分泌的雙重功能。胰液含大量的消化酶和鹼性液體,可對食物進行分解,當胰腺出現病變時,最常見的症狀是胃部不適,或伴有輕微腹脹腹痛,跟普通胃炎很像。臨床上,大約有60%的患者被誤診為胃病、慢性膽囊炎等,貽誤最佳治療時機。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血糖升高,不一定都是糖尿病

很多人在血糖升高時都會想到糖尿病,其實,胰腺癌也可導致不同程度的、無誘因糖尿病病史。胰腺病變後,對血糖的調節功能也會下降,致使血糖升高,多為突發性。所以,年齡超過50歲,無明顯誘因出現糖尿病症狀的人,也要警惕胰腺癌。

•消化不良,不一定都是胃病

消化不良也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表現,如果出現不能解釋的消化不良症狀,經胃鏡檢查又沒發現異常,則要警惕胰腺癌。

•黃疸,不一定都是肝膽病

肝臟受損,膽紅素便會上升,致使黃疸出現,所以在出現黃疸時,很多人都以為是肝膽病,“黃疸肝炎”深入人心。其實,胰腺癌也會引起黃疸,由胰頭癌壓迫膽總管引起,多為阻塞性。隨病情加重加深,可伴有皮膚瘙癢、患者的尿液如濃茶、糞便成陶土色等症狀。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由此可見,胰腺癌的早期表現並不是很典型,和很多疾病都很相似,想要確診,還得配合檢查。

三、胰腺癌診斷需要配合什麼檢查

1、超聲檢查:常用方法之一,操作簡單,不損壞身體,可很好地顯示胰腺內部結構,看膽道內是否梗塞。但由於視野比較小,容易受胃部、腸道內的氣體以及體型的影響,所以需結合CT做進一步診斷。

2、CT檢查:是目前針對胰腺病變比較常用的檢測方式,經薄層CT掃描可發現細小的病灶,增強ct可進一步觀察病灶血供情況,判斷腫瘤的良惡性。

3、MRI(磁共振):如果ct診斷有困難,可進一步做MRI,提高早期診斷率,但一般不作為此病首選檢查方法。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一般通過上述檢查即可初步診斷是否患有胰腺癌,一經確診,一定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爭取最佳治療時機。

四、目前胰腺癌有哪些治療方法?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對於胰腺癌治療,臨床上往往採取多學科綜合診治,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如體質、症狀、腫瘤位置等,合理應用現有的診療手段,針對性制定方案,以求盡可能地控制腫瘤、減少併發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比較常見的治療方式有手術、放療、化療等。其中,手術切除是此病獲得治癒的唯一有效方法,但大部分患者都因病期較晚而失去手術機會。放化療是局部晚期胰腺癌的首選治療手段,臨床上常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而搭配治療,具體還醫生視情況而定。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胰腺癌治療方法有很多,建議患者可以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方法進行治療,這樣才會有好的效果出現,當然生活中我們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要多吃新鮮水果和新鮮蔬菜,忌長期大量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高鹽食品,這樣會增加胰腺負擔,注意適當的日常運動!希望大家可以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就不容易得病哦!

 

 

人老了多走路有助延壽,是真的還是騙局?

說起來您可能不信,有件事我們每天都做,早就習以為常,卻對身體有諸多好處,這件事就是:走路!

每走一步,機體都要調動多處肌肉和神經。早在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明確提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

“老年人走路能延壽”,是真靠譜還是人云亦云?可靠性研究來了

一、走路可預測衰老,降低死亡風險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在國際期刊《BMJ》上發表的相關研究顯示,每天散步20分鐘以上,可以預防潛在的46%死亡風險。中老年人,包括心血管疾病患者癌症患者,都從走路中收穫延長壽命的好處。

挪威公共衛生研究所Ulf Ekelund等人對平均年齡62.6歲的人群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運動時間越高,久坐的時間越短,早死亡的風險會顯著降低。相反,坐的時間越長,過早死亡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老年人走路能延壽”,是真靠譜還是人云亦云?可靠性研究來了
2020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等機構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聯合發表的研究也顯示,多走路對於健康有非常明顯的好處。

“老年人走路能延壽”,是真靠譜還是人云亦云?可靠性研究來了
研究一共納入了4840位參與者在2003年到2006年間的運動資料,他們每天被測量運動的頻率和幅度,研究期間,參與者每天平均走路9124步。

在隨後10年的隨訪中研究人員發現,與每天走4000步相比,每天走路的步數超過8000,全因死亡風險會降低51%;每天若是超過12000步,全因死亡風險進一步降低65%。

堅持走路的益處顯而易見,具體的身體好處,體現多個方面。

“老年人走路能延壽”,是真靠譜還是人云亦云?可靠性研究來了
二、堅持下來,好處很明顯

1.促進代謝

運動能夠提高身體的代謝水準,尤其是低強度長時間的走路,能夠消耗更多的脂肪,從而有利於減肥。而久坐不動不但容易發胖,而且還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和幾率。

2.控制血壓、降低疾病風險

北京市科學健身專家講師團秘書長趙之心表示,每天堅持步行30分鐘,有利於降低血壓,調節和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除此之外,堅持走路還能降低血糖和血脂,降低糖尿病、中風、心血管病的發病風險,來自加拿大的研究也發現,走路還能預防老年癡呆。

“老年人走路能延壽”,是真靠譜還是人云亦云?可靠性研究來了

3.保持關節靈活度

走路可以有效預防骨質疏鬆,降低了骨折風險。而且相比於跑步,走路對關節的損傷小,這樣既能延緩關節的衰退,還能強化肌肉功能,保證關節的靈活度。

4.鍛煉大腦

一項針對2257名71-93歲的夏威夷地區老人研究發現,每天走路少於400米的老人,比每天步行超過3000米的老人,患癡呆症的風險增加80%。走路促進了代謝和血液迴圈,有助於保證大腦的血液供應,從而利於大腦的健康活力。

三、走路的疑惑一一解答

走路的好處雖然不少,但也要走得對、走得好,才能發揮益處,避免傷身。

•什麼時候走最好?

對於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只要時間安排合理,早晨、中午、傍晚都可以鍛煉,但對於患有慢性基礎病的老年群體,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由於早晨和中午心血管發病幾率要高於其他時間段,所以最好是在下午進行鍛煉。此外,夜晚光線差,身體的協調能力也會降低,同樣不適宜老年人鍛煉。

•走多快才行?

健步走的步速大概每分鐘走120-140步左右,在鍛煉前可以適當進行慢步走熱身。健步走一段時間後,可將步速減緩來調整身體的適應。

“老年人走路能延壽”,是真靠譜還是人云亦云?可靠性研究來了
•感到不適需要停下來嗎?

如果出現膝關節發軟、疼痛、小腿肌肉酸疼、呼吸困難、頭暈胸悶等情況,不要硬撐著運動,而應該根據症狀,儘早診斷治療。在症狀沒有消失的時候,還要避免爬樓、爬山等運動。

•去哪裡走路最好?

長期在水泥地、磚地等堅硬地面進行運動,容易損傷到的關節和骨膜,最好的運動場所是草地、土地、塑膠跑道。但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難以找到合適的場所,但也要儘量避免在堅硬地面長時間運動。同時,注意避開機動車道,降低汽車尾氣對身體的影響。

“老年人走路能延壽”,是真靠譜還是人云亦云?可靠性研究來了
需要提醒一點,走路過快或走路過多是不可取的,這樣不僅不利於健康,還會損傷腿部肌肉和膝蓋。走路應當量力而行,總而言之,走路是日常中簡單方便的運動方式,既能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又能減少疾病的發生。但走路的方法也是十分有講究的,我們要掌握正確的走路方法、走路頻率和走路速度。

男性要如何清洗私處,這樣洗洗才更健康!

男人陰莖部周圍汗腺、皮腺和皮下脂肪較為豐富,成年男子還有濃密的陰毛分佈,加上許多男子喜歡穿緊身三角褲,這樣一來使陰莖總是處於陰暗潮濕、密不透風的狀況,很容易藏納垢汙,男性朋友也應該重視起自己私處的衛生護理工作,只有注意衛生,才能保證身體健康,不會容易患上一些男性疾病,也不會容易給女性朋友造成不利影響

私處這裡汗腺、皮脂都十分豐富

皮膚皺褶處本就容易滋生細菌

再與每天的生理分泌物混在一起

(包皮垢、殘留尿液等)

這些都還是次要的

如果衛生工作沒做好

疾病也會挨個找上門!

如果你還存在

包皮過長或包莖的情況

(*包皮是指陰莖上延伸至龜頭外約1cm的皮膚,可以保護尿道口和龜頭)

就更易出現相關疾病

甚至影響排尿、勃起、生育能力

女性的生殖道構造複雜,清理難度較高

細菌一旦進入女性體內

(如白色念珠菌、毛滴蟲)

就極易患上婦科疾病

這樣洗陰莖,才是有用功

1.清洗工具

可以用清水

也可以用香皂

但儘量少用市面上的洗劑

2.清洗步驟

如果你不存在包皮過長等問題

只需按照以下步驟清洗

如果你存在包皮過長問題

則需要著重清理包皮垢!

3.清洗頻率

男 性 私 處 清 洗 指 南 (免 費 版)
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

不同的陰莖清洗間隔

患病率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這裡提醒一下

陰莖皮膚很薄,極易被燙傷

所以水溫也要控制下

建議放水前用手臂感受下

太燙就調低點

雙人運動前清洗身體

能夠避免細菌滋生

而結束後及時清洗

能洗去運動帶來的體液分泌

緩解粘膩、潮濕和不適

男 性 私 處 清 洗 指 南 (免 費 版)
大可不必跳下床立馬清洗

只要在10-15分鐘之內

或者睡覺前清洗就行

認真清洗也是一個簡單檢查的過程

比如蛋蛋大小是否正常

有無腫塊等

對發現早期疾病很有幫助!!

另外冬天氣候寒冷的時候,睡覺用溫熱水洗下身,再配合用熱毛巾摩擦會陰區,還可促進全身血液迴圈,既有催眠作用,又能健身防病。對中老年失眠、性機能衰退性陽痿、痔瘡等還有顯著療效,些方法簡便易行,不妨一試。

老年人該運動還是靜養,醫爆: 人老了鍛煉太多沒意義!

現在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體質也大不如前,體內一些器官也逐漸開始有衰退的現象。為了身體健康,老年人究竟是該靜養,還是進行運動呢?看似矛盾的觀點!但是貌似都有道理!

首先,一個健康的生活狀態就是規律、均衡、適度,也就是作息規律,飲食均衡,適度運動。

運動有益身心健康,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然很容易受傷,尤其是老年人群,如果過度運動,輕的可能導致運動損壞,重的可能引發心腦血管意外,所以,一定要注意方法!

一、老人成運動損傷新“主力軍”

60歲以上老人,應該靜養還是運動?名中醫:鍛煉是分年齡的

很多老年人有骨質疏鬆的情況,運動時稍不小心就會受傷,甚至骨折,尤其是脊柱、髖部、腕部、肩部這些部位。還有,老年人肌腱、肌肉損傷出現的頻率也很高,包括網球肘、肩袖損傷等。這當中,最為多發的是肌肉肌腱損傷、軟骨損傷、韌帶撕裂、骨折,而最常見的損傷部位是膝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和腰部。

老年人在鍛煉時一定要掌握好方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模式,避免一些錯誤的鍛煉方式對身體造成傷害。

二、錯誤鍛煉方式,你踩雷了嗎?

1.空腹晨練

這是非常危險的舉動,因為經過一晚上的休息,肚子裡的“存貨”基本都已經消耗完了,這時如果不吃東西就開始鍛煉,很容易導致過度消耗,誘發低血糖、大腦供血不足等問題,出現頭暈、心慌、腿軟等症狀。如果是原來就有心臟問題的老年人,還可能突然摔倒,甚至猝死。

所以,一定要注意避免空腹晨練!

60歲以上老人,應該靜養還是運動?名中醫:鍛煉是分年齡的

2.爬山鍛煉

爬山時膝關節壓力明顯增大,尤其是下山的時候,膝蓋受到的壓力相當於自身體重的5~8倍,很容易損傷髕骨軟骨面和半月板。所以,老年人儘量避免這種鍛煉方式。

如果你自己或你身邊的人正在進行錯誤的鍛煉方式,最好更換一下方法,以免給健康帶來威脅。其實,想要鍛煉是對的,但不需要過度癡迷,很多時候動靜結合才是最好的!

三、不必癡迷鍛煉,需動靜結合

當年紀上來以後,人身體的平衡能力、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等都會下降,血管彈性也會變得比較差,

這時若是有三高等基礎疾病,運動過量則有可能誘發急性心腦血管疾病。老年人鍛煉最主要的目的是促進血液迴圈,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素質、免疫力,從而促進康復,並提升幸福感。

60歲以上老人,應該靜養還是運動?名中醫:鍛煉是分年齡的
老年人運動一定要掌握“好度”,在運動項目上可以以有氧運動為主,比如健步快走、游泳、跳跳健身操、騎自行車等,每次不少於30分鐘,1周堅持5天就行,但注意避免過量,以免給身體造成傷害

國家級名中醫、余杭一院名中醫館客座專家徐再春認為,健身是要分年齡和階段。40歲前一定要鍛煉,千萬不要偷懶,鼓勵大家可以多去跑步、打球,有能力的可以參加馬拉松。而60歲以後不要鍛煉過度,更要注重保養,很多人就是老了才開始拼命運動,但這違反了自然規律,結果自然也不太好,多數都把身體弄垮了。

在適當的年紀幹適當的事,運動也是一樣的,別強求,尤其是老年人。

60歲以上老人,應該靜養還是運動?名中醫:鍛煉是分年齡的
四、老年人運動注意什麼?

對於老年人來說,運動要盡可能的少負重,保護好自身的膝關節,可以選擇游泳、騎自行車、健身操、太極拳等有氧運動,如果是走路鍛煉,最好不要超6000步/天,以免損傷膝關節。如果是已經存在關節損傷和關節炎的人群,要儘量避免長時間爬樓梯、爬山等運動方式,以免加重病症。

此外,在運動之前一定要做熱身動作,每次的運動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運動後不要立即洗澡,要先休息15~30分鐘,洗澡水的溫度不要太高,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以免發生心腦血管意外。

60歲以上老人,應該靜養還是運動?名中醫:鍛煉是分年齡的
雖然運動對於老年人來說是有非常大的好處的,可以提高現在功能,也能促進身體代謝,但是在運動過程中一定要遵循適量、適當的方式。運動過程中一定要記得熱身和拉伸,而且在運動時間上面,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量力而行。

就算菸癮再大,早上起床後也別吸菸

吸菸有害健康,不僅危害身體健康,而且也會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香菸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易引起氣管炎、肺氣腫和喉頭炎。大家都知道吸菸有害于身體健康,但戒菸卻非常困難,戒不了菸的人切忌在這個時間段吸菸。

起床後吸菸顯著增加患癌風險

《癌症》雜誌曾連續發表過兩篇相關論文,研究人員對比了近5000名患有肺癌和約1000名患有頭頸部癌症的菸民,與健康菸民的資料後發現,喜歡起床後半小時內吸菸的菸民,相比起床至少1小時後才吸菸的菸民,患上頭頸部癌症的風險高6成,患上肺癌的風險高8成,如果將已經戒菸的菸民剔除的話,這個資料會更高。

權威研究:起床30分鐘內抽菸,肺癌風險高8成!與吸多少支無關
還有多項研究發現,起床後吸菸的時間,和平時吸菸的數量沒有關聯,起床後的吸菸時間對頭頸部癌症和肺癌而言,是獨立危險因素,不受吸菸數量影響。

吸菸越多,肺癌風險越大

有些人認為,一些長年吸菸的菸民也能活到90多歲,以此來安慰自己不戒菸。但實際上,個人差異極大,每個人的遺傳基因不同,生活方式差異大,少部分人可能會對菸草中的致癌物抵抗力較強,難以引起致癌基因的啟動等,不過大部分人並非如此,不能心存僥倖。

吸菸和肺癌的關係是相當明確的,有90%的肺癌和吸菸相關。那麼中國那麼多菸民,會有多少人得肺癌呢?2004年《英國癌症雜誌》發表了一篇經典論文,在統計了歐洲國家不同群體男性肺癌死亡率後,結果發現:

•不吸菸的人在75歲死於肺癌的概率為0.3%,一直吸菸者為16%,相差超過50倍。

•如果每天抽菸數量超過5支,75歲死於肺癌風險為25%。

癌症科普專家李治中(鳳梨)表示,按照這個資料推測,在6個抽菸者中,會有1個在75歲以前死於肺癌;而在每天抽菸超過5支的吸菸者中,4個人裡會有1人死於肺癌。

所以說,有很多抽菸者並未死於肺癌,是正常的事,很多人心存僥倖覺得自己不會是倒楣的那個,但一旦到自己頭上,概率就是100%。

權威研究:起床30分鐘內抽菸,肺癌風險高8成!與吸多少支無關
那麼升高的肺癌風險要怎麼降下來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戒菸。

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對1950年以來英國的吸菸、戒菸和肺癌趨勢進行了全面分析,發現中年以前戒菸,可以使吸菸造成的肺癌風險下降超過90%,中年戒菸也能減少患上肺癌的概率。研究表明,在戒菸1-3年後,肺癌風險下降10%,6年後下降50%,10年後下降80%,成功戒菸15年後,患上肺癌的風險幾乎和不吸菸者無異。

老菸民警惕3種異常症狀

肺癌早期無特異症狀,導致很多人確診時已經是晚期,對於老菸民而言,發現早期症狀,就要警惕了。

•咳嗽

老菸民會常出現咳嗽,但如果咳嗽是頻繁出現,且持續性乾咳,可能是肺癌早期的症狀,尤其是出現咳血的時候,就要儘快就醫了。

•胸背痛

導致胸背痛的原因有很多,而如果腫瘤在生長或擴散過程中,侵佔到人體的臂叢神經,則可能會出現呈放射狀的灼燒疼痛感,特別是對於長期抽菸的人群來說,要注意與肩周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區分,及時排查病因。

權威研究:起床30分鐘內抽菸,肺癌風險高8成!與吸多少支無關
•胸悶氣短

胸悶氣短是肺癌“來臨”前的常見預警信號,由於腫瘤長期侵犯肺部,導致肺部功能遭到損害,患者便容易出現胸悶氣短的情況。若出現肺部積液,患者也會呼吸困難,特別是運動後容易氣喘,老菸民若是出現類似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不可抱有僥倖心理。

吸菸對身心健康和環境影響很大,需引起人們重視。充分認識到吸菸對自己和他人的危害,樹立戒菸的信心以及決心。想要一下子把菸完全戒掉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對菸癮較大的人來說更不現實,所以需採取逐步戒菸方法。戒菸前先制定戒菸計畫,慢慢減少每天吸菸的支數,延長吸菸的間隔時間,最後能達到戒菸目的。一時戒不了菸的人需要保護好肺部,多喝水,多吃清肺潤肺的食物,如雪梨、枇杷或百合等。合理補充維生素如牛奶、胡蘿蔔、植物油和豆芽等,不僅僅能補充吸菸所引起的維生素缺乏,而且也能增強自身免疫功能。

 

上了年紀的戒民,戒菸有必要嗎?醫生:任何年齡戒菸都不晚

抽菸有害健康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即便菸不離手的老菸民,也知道抽菸的危害,有戒菸的考慮。但是年輕的時候,由於身體比較好,沒有特別強烈的戒菸需求。等到抽了幾十年後,都到五六十歲,甚至七十歲的時候,明顯體驗到抽菸的危害時,想要戒菸的同時,但又生出一絲疑慮:都這個歲數了,還有戒菸的必要嗎?

近日,美國研究人員在權威學術期刊《Nature》的子刊《自然通信》上發表了一篇有關“尼古丁暴露致癌性”的研究,該研究發現,不僅是吸菸,長期吸二手菸也會導致尼古丁暴露,導致肺部更容易長腫瘤。

不僅如此,尼古丁暴露還會促進乳腺癌細胞的肺轉移,概率高出35%。即使戒菸30天,癌細胞轉移的概率也不會降低。

即便如此,很多老菸民還抱著僥倖心理:那麼多人吸菸,總不能每個都得癌症吧?反正不會是我。

歲數大了,還有必要戒菸嗎?醫生:只要想戒,任何年齡都不晚
然而,菸民中的肺癌發病率,你真的瞭解了嗎?

一、一百個菸民中,有多少人會得肺癌?

早在2004年,《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就刊登了有關吸菸頻率與肺癌發生率、肺癌死亡率之間關係的經典研究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長期吸菸的人罹患肺癌的風險達16%,是不吸菸人群的50多倍;每天抽菸超過5支菸的人,到75歲時死於肺癌的概率約為25%[1]。

如果將這個單位換算為100個人,那麼每100個每天抽菸超過5支的人裡,將有25人會在75歲時死於肺癌。注意,這還只是單純死於肺癌的人,而吸菸不僅會導致肺癌,還會誘發各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

二、除了肺癌,吸菸還會誘發多種癌症

很多菸民抽了幾十年的菸,但是沒有患上肺部方面的疾病,就以為萬事大吉了。其實不僅僅是肺癌,還有很多癌症的發生也與吸菸有關。

1.膀胱癌

許多臨床研究資料表明,一半以上的膀胱癌患者都有長期吸菸史,約2~3成的膀胱癌發病原因與吸菸習慣有關。菸草中含有多種能夠導致癌症的化學物質,尤其是芳香胺、丙烯醛和4-氨基聯苯類物質,是誘發膀胱癌的危險因素之一。[2]

歲數大了,還有必要戒菸嗎?醫生:只要想戒,任何年齡都不晚
2.喉癌

人在吸菸的時候,菸霧必然會通過喉嚨進入肺部,所以菸草燃燒產生的有害物質也會不斷刺激吸菸者的咽喉。不僅如此,吸菸時喉部會更乾燥,長期如此就會引起咽喉黏膜出現增生,導致慢性咽喉炎等疾病。而久久不愈的炎症不斷刺激咽喉,最終導致癌症的發生。

3.食道癌

引發食道癌的危險因素除了經常喝熱茶、吃熱食以外,就是吸菸和喝酒。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相關研究指出,每天都喜歡喝滾燙的熱茶,且有過度抽菸和喝酒習慣的人群,罹患食管癌的風險要比普通人高出5倍以上

歲數大了,還有必要戒菸嗎?醫生:只要想戒,任何年齡都不晚
4.結腸癌

去年發表在《AJG》的一項研究顯示,與不吸菸者相比,長期吸菸的人群患結腸癌的風險要高出14%,而且這個風險隨著吸菸的強度增加而增加。但戒菸超過25年的吸菸者,患結腸癌的風險得到了顯著降低,這說明戒菸對預防癌症是有效的。

三、不管年齡多大,都可以戒菸!

不少老菸民吸了一輩子的菸,總覺得戒菸為時已晚,即使戒了也無法挽救已經“受傷”的肺。其實戒菸從不嫌晚,很多研究表明,只要戒菸,患各類癌症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發生顯著的減少。無論年齡多大,戒菸都能夠為身體帶來好處。

但戒菸也要講究方法,尤其是菸齡長的人,不要一味“幹戒”,避免複吸。

歲數大了,還有必要戒菸嗎?醫生:只要想戒,任何年齡都不晚
首先,要有心理準備。香菸具有成癮性,突然不抽菸,吸菸者會面臨很痛苦的戒斷反應,陷入一系列厭食、焦慮、不安的症狀中,很容易導致放棄。因此,可以先給自己做好心理建設,明確自己的戒菸目的和目標,然後再開始戒菸。這樣一來,當出現戒斷反應時,你的戒菸想法會更堅定,避免複吸。

必要時,可以借助藥物支。對於戒斷反應非常嚴重的人,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尼古丁替代藥物,緩解這種不適感。如果是心理上的抵觸情緒比較嚴重,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歲數大了,還有必要戒菸嗎?醫生:只要想戒,任何年齡都不晚
戒菸20分鐘後:隨著戒菸後身體裡尼古丁含量的降低,全身的循環系統得到改善,特別是手和腳部。

戒菸8小時後:血液中的含氧量達到不吸菸時的水準,同時體內一氧化碳的含量減少到一半。

戒菸24小時後:戒菸給心臟、血壓和血液系統帶來的益處便會顯現出來。

戒菸48小時後:尼古丁全部消除,你會發現你的味覺和嗅覺開始得到改善。

戒菸72小時後:呼吸變得更加輕鬆,同時你會感到整體精神狀態有所改善。

戒菸3-9個月後:任何呼吸問題都得到了改善,而且肺部的效率增加了百分之10。

戒菸1年,冠心病的超額危險性比繼續吸菸者下降一半。

戒菸5年後:中風的危險性降到從不吸菸者水準。

戒菸10年後:患肺癌的幾率達到了正常人的一半。

戒菸15年,患冠心病的危險與從不吸菸者相似。死亡的總體危險度恢復到從不吸菸者水準。因此,任何時間戒菸都不算遲,而且最好在出現嚴重健康損害之前戒菸。

吸菸和肥胖都要命,那麼我們到底要不要戒菸

吸菸與肥胖都被列為當今損害健康最危險的因素,尤其是與心腦血管病、各器官惡性變有直接的關係,戒菸與減肥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很多戒菸的人會發現,一旦戒了菸,原本並不胖的自己,體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有大幅度增長,增重二三十斤甚至更多的人並不少見。於是有人就說:既然吸菸與肥胖都不是啥好事,戒菸換來了肥胖,戒菸的意義還有那麼大?

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吸菸是所有高收入國家排名第一的風險因素,占所有死亡的18%,主要影響肺癌和心血管疾病。相比之下,肥胖症排名第三,占8%,影響的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吸菸一直是發達國家公共健康的主要威脅。因此,將吸菸一直作為公共衛生干預措施的主要目標是理所應當的。

與其他國家一樣,英國的吸菸率已經下降;從2005年的24%到2017年的17%。然而與此同時,肥胖率卻從23%上升到29%。雖然吸菸仍然是癌症的最大元兇——2015年所有新癌症中有15%是由吸菸引起的,相比之下有6%是由肥胖引起的——但就其對包括腸、腎、卵巢和肝臟在內的多種特定癌症的影響而言,肥胖現在超過了吸菸。

此外,近年來,高收入國家心血管死亡率的長期下降已經放緩,甚至可能又開始上升,因此肥胖的日益流行被認為是一個重要原因。那麼在整個社會或特定人群中,肥胖現在是否比吸菸導致更多的死亡呢?

為此,來自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專家對此開展了相關的研究。結果發表在Springer Nature旗下的開放獲取期刊品牌BMC Public Hep>

這是一項使用2003-2017年間英國健康調查和蘇格蘭健康調查資料的比較風險評估研究。超重、肥胖、當前和以前吸菸的年流行率使用基於人口的權重獲得。通過最近發表的薈萃分析得到相應的全因死亡率的性別特異性風險比,然後估計各年的人口歸屬分數。

結果顯示,總體而言,目前/以前吸菸導致的死亡從2003年的23.1% (95%CI,20.6-25.8%)下降到2017年的19.4% (95%CI,17.3-21.6%),而肥胖(超重或肥胖)導致的死亡從2003年的17.9% (95%CI,17.3-18.4%)上升到2017年的23.1% (95%CI,22.3-23.8%)。

其中,2013年,肥胖對死亡率的貢獻開始反超吸菸,且在校正了年齡、性別和受教育程度後趨勢仍然不便。但男性(2011年)的交叉點發生早於女性(2014年)。相應的,年齡超過65歲的人交叉點出現在2006年,而年齡在45-64歲的人則出現在2012年。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差異在急劇縮小,但45歲以下的中青年人中,吸菸仍然是死亡率的主要原因。2003年,吸菸導致的死亡比肥胖多10.7%,但到了2017年,這一比例下降到2.4%。這種趨勢在16歲以後離開學校的人中更明顯。

綜上,英國15年的資料提示我們,目前,肥胖已經反超吸菸導致更多中老年人的死亡。但是,對於中青年人,吸菸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總之吸菸有百害而無一利,戒菸後變胖是因為戒菸後消化系統沒有吸菸的刺激,消化吸收功能會得到明顯改善,飯量會比之前有所增加,只要我們吃飯時加以節制.吃飯八分飽,這個問題就能得到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