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是什麽,要不要徹底根除?

患家屬:這個幽門螺桿菌會長成胃癌的對吧?防患於未然,你們給我老婆把胃切掉!”

答:”少數持續感染的病人確實有發生胃癌的風險,不過這個幾率非常低,我們可以試著用藥物殺死這個細菌,現在沒有必要做胃切除。”

患家屬:”那你能保證我老婆以後不會得胃癌?”

答:”呃,這個我沒法給您肯定的答覆。”

患家屬”那你們給我老婆把胃切掉!”

答:……..

幽門螺桿菌對於沒有醫學知識的普通人來說,確實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加上一些似懂非懂以訛傳訛的知識,似乎這是一種對健康危害極大的可怕物事。

超7億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到底要不要徹底根除?不建議人人治療
一、警惕胃內這種危險細菌

人體胃內的環境是強酸性的,大多數細菌無法存活,但幽門螺桿菌具有特殊的運動結構,使自己能夠在胃中生存下來。對人體而言,幽門螺桿菌是一種有害菌,人體感染後有10%-15%的患者會發展成為消化性潰瘍,約5%會進展為胃黏膜萎縮,<1%的患者會發展成為胃癌或MALT淋巴瘤

此外,還有數十種胃外疾病也和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

幽門螺桿菌能夠在牙菌斑中生存,產生臭味碳化物而引起口臭,所以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會出現餐後噁心、噯氣、腹部不適、腹脹等症狀,長期感染者還會發生胃潰瘍、慢性胃炎,出現噁心、打嗝、反酸、腹瀉等。

超7億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到底要不要徹底根除?不建議人人治療

二 、查出陽性,不是都要根除

有些人在幽門螺桿菌檢測結果中發現自己是陽性,就會非常緊張,其中最為關注的就是如何治療?能否根除?其實,就算查出陽性,也不是每個人都要治療或根除的。

是否需要治療,還要看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是否出現臨床表現,有些患者會出現口臭、噁心、上腹疼痛、嘔吐、腹脹等症狀,但有些患者雖然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卻毫無症狀,在平時胃部也沒有任何不適,而且僅是淺表性胃炎的時候,是不需要治療的

三 、哪些人要根除治療?

患有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縮、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狀、或糜爛、早期胃腫瘤已切除或胃全手術切除、淋巴細胞性胃炎、胃癌家族史、增生性胃息肉、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這些患者如果檢測發現幽門螺桿菌陽性,是需要進行根治的。

四、幽門螺桿菌傳播途徑

幽門螺桿菌主要經口-口傳播及糞-口傳播,經口餵食、親吻、打噴嚏都會説明它做免費旅行,所以幽門螺桿菌感染常呈現家庭性聚集。

因此,預防幽門螺桿菌的方式,就是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減少在外就餐的次數;飯前便後洗手;不要口嚼食物餵食幼兒;家裡有人感染的,不要交叉使用碗筷和杯子;集體用餐時最好使用公筷或者分餐;餐具要勤消毒,一般來說,微波爐加熱、75%酒精均可有效殺滅幽門螺桿菌。

說了這麼多,總結起來一句話:對幽門螺桿菌,它可防,可診,可治。只要講究衛生、科學生活,再與合理的檢查和規範的治療相結合,完全不必談之色變。

結腸癌早期預警,出現這些症狀要警惕

結腸癌是常見的發生於結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好發於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以40~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男女之比為2~3:1。發病率占胃腸道腫瘤的第3位。結腸癌主要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大體形態呈息肉狀、潰瘍型等。結腸癌可沿腸壁環行發展,沿腸管縱徑上下蔓延或向腸壁深層浸潤,除經淋巴管、血流轉移和局部侵犯外,還可向腹腔內種植或沿縫線、切口面擴散轉移。慢性結腸炎患者、結腸息肉患者、男性肥胖者等為易感人群。

結腸癌多是“拖”出來的,身體出現這4種異常,可能是腸道病了

身體出現這4個症狀,是結腸癌早期預警

1.大便習慣改變,具體表現為腹瀉、便秘、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排便不盡等。

2.腹脹、腹痛,由於腸道功能紊亂,或者腸梗阻的原因,下腹部會隱痛、脹痛,甚至出現不規則的絞痛。

3.便血,以粘液便或粘液膿性血便常見,主要與大便與腫瘤表面摩擦有關,血色暗紅,與糞便混合,出血量小,肉眼不易看出。

4.全身症狀,隨著腫瘤潰爛失血和毒素吸收,會出現低熱、貧血、乏力、消瘦、水腫等症狀。

結腸癌多是“拖”出來的,身體出現這4種異常,可能是腸道病了

結腸癌的出現,大都離不開這4個因素

腸癌的發生,與遺傳、飲食、肥胖、腸道息肉等因素密切相關。

遺傳因素

資料顯示,約有20%-30%的腸癌患者有癌症家族史。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是腸癌患者的人,患腸癌的風險是正常人的3倍。

飲食因素

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無肉不歡、口味重,發展成高蛋白、高熱量、高脂肪飲食,導致攝入的飽和脂肪酸和動物油過多,產生大量致癌物堆積在腸道中,不斷刺激腸粘膜,導致癌變。

體重因素

超重和肥胖也是結腸癌的高風險因素,而且肥胖人群多數飲食習慣不好、不愛運動,容易導致結腸癌的風險顯著升高。研究發現,BMI指數>29的人與BMI指數<21的人相比,結腸癌風險增加1倍。

腸道息肉

結腸息肉、直腸息肉等腸道息肉,是癌前病變。雖然不是所有的腸道息肉都會癌變,但是如果在患有腸道息肉的前提下,不積極治療和定期複查,而且也不注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話,發展成結腸癌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結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及時篩查很重要!

結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視,嚴重影響結腸癌的早期診斷。

調查發現,83%的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確診時已經是晚期,97%的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在患癌前從來沒有做過腸鏡,只有少得可憐的6.9%的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是在腸鏡檢查的時候發現病變的!

結腸癌多是“拖”出來的,身體出現這4種異常,可能是腸道病了

可見,腸鏡檢查對於結腸癌的早期篩查具有重要意義。資料表明,腸鏡篩查腸癌的敏感性能達到99%以上

通過腸鏡的規範檢查,醫生可以直觀地看到被檢查者的腸道健康狀況,及早發現腸道內發生的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等。

同時,還可以取組織進行活檢,有效地實現早期篩查,進行早期評估,開展干預治療。

醫生提醒,以下4類人群,需重視腸鏡篩查:

一是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群,應每3-5年進行一次腸鏡篩查,結腸癌的發病年齡集中在40歲以上。

二是有結腸癌家族史的人群,結腸癌有家族聚集傾向,建議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是結腸癌患者的人,每3-5年進行一次腸鏡篩查。

三是患有炎症性腸病人群,尤其是病程在8-10年以上的人群,建議每1-2年進行一次腸鏡篩查。

四是做過息肉、腫瘤手術人群,存在復發的風險,也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定期做腸鏡篩查,以便及時發現異常。

此外,過去或近期出現了腹痛、便血、大便習慣改變等症狀的人群,也要及早去醫院做腸鏡檢查。

結腸癌多是“拖”出來的,身體出現這4種異常,可能是腸道病了

改善腸胃預防結腸癌的食療

1、荷蒂湯

鮮荷蒂5個,如無鮮荷蒂可用幹者替代,冰糖少許。先將荷蒂洗淨,剪碎、加適量水,煎者1小時後取湯,加冰糖後即成。每日3次,具有清熱,涼血,止血,大便出血不止者可用此膳。

2、藕汁郁李仁蛋

郁李仁8克,雞蛋1只,藕汁適量。將郁李仁與藕汁調勻,裝入雞蛋內,濕紙封口,蒸熟即可。每日2次,每次1劑,具有活血止血,涼血,大便有出血者可選用。

3、菱粥

帶殼菱角20個,蜂蜜1匙,糯米適量。將菱角洗淨搗碎,放瓦罐內加水先煮成半糊狀。再放入適量糯米煮粥,粥熟時加蜂蜜調味服食。經常服食,具有益胃潤腸作用。

得了高血壓壽命會減短,高血壓的人都短命嗎?

高血壓已經是當今最常見的慢性病了,在高血壓患者的性別區分上,男性病發率明顯高於女性,而在年齡上,則主要是中老年人最為多見。不過,近些年隨著遺傳基因、生活環境、飲食等多方面改變和影響,高血壓已經不再是局限於中老年人身上的疾病,青中年隨身攜帶降壓藥的情況也非常多見!

“我老公才33歲就高血壓了,現在每天吃藥,飲食不注意,怎麼說也不聽,還總是說‘活多久,看命’,怎麼辦?”

“我大姑高血壓,63歲去世,我二姑也是,62歲去世,我朋友也是高血壓,42歲去世,我同學高血壓,40歲去世。所以我覺得高血壓風險肯定比正常人高。”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高血壓患者壽命真的比正常人短嗎?

高血壓患者,是不是比正常人壽命短?短多少?醫生給出肯定答覆

一、高血壓減壽20年?實際沒那麼誇張

此前有文章稱,高血壓患者的平均患病年齡為32歲,在不治療的前提下,平均死亡年齡在51歲,而正常人的平均壽命為71歲。也就是說,在患高血壓之後,高血壓患者的壽命縮短了20年。

不過,這個說法雖然廣為流傳,但證據不充分,可以可信度不高

更可靠的說法來自英國的一項長達40年的隨訪調查,統計資料發現,在1.9萬名40-69歲的志願者中,年齡在50歲以上且吸菸、高血壓、高膽固醇的人平均壽命為73歲。年齡在50歲以上,沒有吸菸、高血壓和膽固醇的人平均壽命為83歲,與前者相差了10歲。如果再加上肥胖、糖尿病等危險因素,兩者之間的平均壽命則相差了15歲

綜合多個研究,高血壓確實會影響壽命,但沒有縮短20年那麼誇張。有研究人員認為,高血壓對壽命的影響,取決於是否接受治療。

 

高血壓患者,是不是比正常人壽命短?短多少?醫生給出肯定答覆
20世紀80年代,美國一所大學開展了一項長達22年的研究。研究人員把高血壓志願者隨機分成了2組,研究開始的4.5年,一組接受降壓藥氯噻酮,另一組接受安慰劑治療。4.5年之後,兩組高血壓志願者都接受降壓治療。

結果發現,接受了4.5年降壓藥氯噻酮治療的高血壓患者,死亡率明顯比接受了4.5年安慰劑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低

綜合來看,高血壓對壽命有一定的影響,但只要及早接受科學系統的降壓治療,同時積極改善生活方式,就能降低高血壓對壽命的影響。

二、新研究:血壓降至120,壽命再延長3年

一項發表在著名心血管期刊《迴圈》(Circulation)的SPRINT(收縮壓干預試驗)顯示,血壓降至120mmHg,可能使高血壓患者預期壽命延長0.5-3年不等

 

高血壓患者,是不是比正常人壽命短?短多少?醫生給出肯定答覆
實驗人員對9361名年齡在50歲以上的高心血管風險人群進行了研究,他們都具有無糖尿病、收縮壓在130-180 mmHg的共性。結果發現,強化血壓控制(<120mmHg)的患者比標準血壓控制(<140mmHg)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率都有效降低了,預期壽命也相對延長。

同時,研究人員強調,高血壓患者一定要注意接受規範的降壓治療,同時注意生活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風險,延長壽命。

三、給高血壓患者的健康忠告

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或者治療不規範,導致血壓長期波動,可能引發心肌梗死、腦卒中、心力衰竭等慢性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和生存期。

因此,高血壓患者應該牢牢記住以下健康忠告:

•牢記降壓目標

只有血壓達標,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和死亡風險。因此,高血壓患者應瞭解自己的降壓目標。

由於個人情況不同,高血壓患者的降壓目標有所差異。一般來說,大多數高血壓患者降至140/90mmhg以下即可,年齡在65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降壓目標可以適當放寬,降至150/90mmhg以下即可。但這只是初級目標,有能力的患者應繼續往更健康的血壓努力。

 

高血壓患者,是不是比正常人壽命短?短多少?醫生給出肯定答覆
•合理的膳食

在飲食上,要避免高鈉、低鉀飲食,尤其要減少鹽分的攝入,每日攝入鹽分應少於5g;還要減少動物食品和動物油的攝入,把動物油換成玉米油、橄欖油等植物油,並堅持適量的原則;避免飲食單一化,適量補充蛋白質、鈣和維生素。

生活中,適合高血壓患者的食物有土豆、蘑菇等富含鉀、鈣的植物類食物;燕麥、玉米、紅薯等富含膳食纖維的粗糧和雜糧;低脂牛奶和乳製品、豆腐和豆製品、魚類、瘦肉等富含優質蛋白,且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低的食物

 

高血壓患者,是不是比正常人壽命短?短多少?醫生給出肯定答覆
•過胖需減重

如果體重超重或肥胖,在接受降壓治療的同時,還要積極減重

研究發現,每減少1kg體重,收縮壓可降低4mmHg。不過,減重要用科學的方法,切忌絕食、吃減肥藥等不健康的方式,同時還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提倡快速減重,這樣一方面容易造成體重反彈,另一方面也會導致血壓波動。

•定期鍛煉

高血壓患者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比較推薦的有慢跑、游泳、爬山等有氧運動,推、拉、舉等力量練習,以及羽毛球、瑜伽、太極拳等綜合功能練習。建議每週運動2-3次,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由於早上是心血管事件的高發時間,所以推薦在下午或傍晚進行鍛煉

 

高血壓患者,是不是比正常人壽命短?短多少?醫生給出肯定答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無論高血壓發展到了哪一種程度,在治療基礎上調整生活、遠離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高脂肪、高熱量、高鹽分、吸煙和飲酒)、積極運動都是必要的!

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降壓的基礎,合理使用降壓藥是血壓達標的關鍵,儘量使用聯合治療是血壓達標的主要舉措之一,同時定期自測血壓和定期隨訪也是血壓達標的重要舉措。

 

癌細胞擴散轉移,身體會出現這些徵兆

說起癌症,最可怕的就是癌細胞擴散,當癌細胞轉移、擴散到全身時,想根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癌細胞為什麼會轉移、擴散?

我們常常聽到癌症患者出現癌細胞轉移、擴散的新聞,其實,癌細胞轉移就是指癌細胞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在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有百分之九十是因為癌細胞轉移導致的。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一項研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乳腺癌腫瘤的基底膜看似脆弱,實則堅韌,有像氣球一般的彈性,可膨脹2倍之大,並且基底膜會隨著膨脹變硬。

腫瘤醫生:癌症患者出現3個症狀,懷疑轉移、擴散了,及時檢查

圖源:Jose-Luis Olivares, MIT

因此,研究人員表示,如果能添加一些材料或藥物,將基底膜的硬化效果和韌性增強,能防止癌細胞突破基底膜,轉移到其他部位

一、癌症轉移:壓垮患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癌症轉移,指的是癌細胞從原來的位置到其他部位繼續生長,是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癌症轉移是因為癌症本身具有多變性和擴散性,癌細胞還會內部感染,轉移能獲得更多的養分。

轉移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蔓延到鄰近部位,在某一組織癌變後,周圍組織相互感染的幾率為99%;二是淋巴轉移,癌細胞會通過淋巴引流,由近及遠地轉移到各級淋巴結;三是血行轉移,癌細胞會通過血液的流動,轉移到其他器官,比如骨、肝臟、腎臟等,由此引發繼發性腫瘤。

腫瘤醫生:癌症患者出現3個症狀,懷疑轉移、擴散了,及時檢查
二、癌症轉移一般有幾個症狀

癌症轉移時會出現異常症狀,當發現以下症狀時,要及時進行檢查。

1.淋巴結腫大。通過淋巴轉移時,淋巴結會變得腫大,在轉移過程中使得局部淋巴引流受到阻礙,引起皮下或肢體的淋巴水腫。

2.體重下降。癌細胞的生長需要大量能量,會和正常細胞爭奪養分,“掠奪更多營養”也是癌細胞轉移的原因之一,因此患者往往會出現體重下降的情況。

3.不明原因發熱。腫瘤生長得很快,有些細胞會因為得不到營養而出現壞死,壞死的組織被再次吸收後,就會導致發熱症狀,而且癌細胞還會釋放炎症介質,也可導致患者發熱。

腫瘤醫生:癌症患者出現3個症狀,懷疑轉移、擴散了,及時檢查

除此之外,癌症轉移到不同的器官,可出現不同的症狀,如轉移到大腦,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暈、頭疼、噁心等;轉移到骨骼,可引起轉移部位的疼痛、病理性骨折等;轉移到肝臟,可出現腹痛、黃疸等。

三、癌症轉移是否意味沒救了?

實際上,醫生會根據病人的身體情況、疾病進展速度、經濟情況、免疫組化分型、臨床分期等,制定科學規範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和診療計畫。對於病人而言,應保持樂觀,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那麼癌症轉移應當怎樣進行治療呢?以癌症骨轉移為例,雖然骨轉移一般都是到了癌症晚期,預後差,但合理的治療可以為患者緩解疼痛,預防或延緩相關事件的發生,常使用綜合治療的方法。

腫瘤醫生:癌症患者出現3個症狀,懷疑轉移、擴散了,及時檢查
對於骨轉移的患者,往往遵循晚期姑息治療的基本原則,緩解疼痛是治療的主要策略,可採用鎮痛藥物進行治療。一旦確診骨轉移,一般就需開展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放射治療是最有效的方法,不僅能緩解骨疼痛,還能減少病理性骨折的發生,減輕照射區域病灶的緊張。

對於多發骨轉移的患者,進行外科治療能幫助恢復運動系統功能,提高生活品質。除此之外,還需給予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治療。

四、患者如何預防轉移?腫瘤專家發話

癌症患者時常擔心自己的癌症何時會發生轉移,終日惴惴不安。其實有時候,心態與身體狀況關係密切

關於如何預防癌症轉移,浙江省腫瘤醫院副院長陳明教授沒有直接回答該如何用藥、如何忌口等,而是從一個新的角度,說了一番話。

擁抱生活

癌症轉移不是你的意志可以決定的,每天憂心也無用,不如將精力和時間用在擁抱生活上,享受生活,和大家友好相處。

感恩生命中的苦難

擊垮很多癌症患者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內心的不安和恐懼。苦難是生命中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也是生命中的饋贈,如果能從不幸中得到領悟,感恩苦難,更能體會到幸福。

腫瘤醫生:癌症患者出現3個症狀,懷疑轉移、擴散了,及時檢查
不要時刻惦記自己是病人

很多人在確診為癌症時,總忍不住想“為什麼是我”,但與其每天都擔心復發和轉移,每天都處於恐懼之中,不如在還健康的時候,盡情的享受生活。

另外當癌細胞真的出現轉移、擴散的時候,也可選擇保守治療,比如中藥治療則不失為一種好方式。因為放療和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比較大,患者的身體素質很難支撐下去。

總之,我們並不需要走到“談癌色變”的地步,但也千萬不能忽視體檢的重要性,一旦發現異常,及時介入治療,也就不會出現癌細胞轉移、擴散的難題了

癌症的真相:有什麼辦法減少患癌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稱,癌症是世界上人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但1/3的癌症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其實也沒有什麼靈丹妙藥可以阻止你得癌症,但是你可以通過一些行為來降低你的患癌幾率。30年大資料,告訴你中國癌症的真相:為何身邊越來越多人患癌?

如果控制好以下可改變因素起碼避免45%的癌症死亡風險

吸菸:23.8%的男性癌症死亡和4.8%的女性癌症死亡由吸菸引起,通過戒菸和控菸,癌症的發病和死亡率能得到有效控制。

肥胖:超重和肥胖會增加食管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病風險。因為肥胖,癌症的死亡人數增加了250%以上,控制體重是控制癌症的有效方式。

飲酒:酒精具有明確的致癌性,近20%的男性食管癌死亡由喝酒引起。

30年大資料,告訴你中國癌症的真相:為何身邊越來越多人患癌?
而《柳葉刀》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對於外因引起的癌症,改變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數十種癌症的風險。該項研究分析了此前200多項研究,對運動、久坐、飲食等諸多生活方式,與癌症的發病和死亡風險進行了系統梳理。

•運動

針對114萬參與者的分析顯示,運動可以顯著降低癌症的風險。但如果運動量超過了推薦量,防癌效益反倒不會增加。根據建議,每週中等強度運動150~300分鐘,或者高強度運動7~150分鐘,食管癌風險降低42%,乳腺癌風險降低10%,整體患癌風險下降10%。

30年大資料,告訴你中國癌症的真相:為何身邊越來越多人患癌?

•久坐

研究發現,久坐增加54%的結直腸癌風險、66%的子宮內膜癌風險。此外,久坐每增加1個小時,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濃度會增加16%,進一步增加前列腺癌風險。久坐還會增加癌症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生活品質。

在生活中,降低久坐因素,整體患癌風險則會下降。

30年大資料,告訴你中國癌症的真相:為何身邊越來越多人患癌?
•飲食

飲食習慣與癌症的發病和死亡存在密切的關聯。20歲前和60歲後飲酒,乳腺癌風險均增加。而多吃蔬果、全穀物和膳食纖維,少吃肉類和精米細面,則可以降低絕經後的乳腺癌風險。

結語:對於一些確定誘因的癌症,要儘量避免其致癌因素了。比如戒煙可減少肺癌發生,接種hbv疫苗減少乙肝感染風險降低肝癌發病,接種hpv疫苗預防和減少宮頸癌口腔癌直腸癌等發生,預防和積極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減少胃癌發病,又比如吃飯喝水不要太燙,以減少口腔食道胃等消化道癌症,少吃或者不吃熏烤油炸醃制風乾等肉類食物減少胃腸類癌症發生,不要過度曬太陽減少皮膚癌發生…等等。另外保持愉快心情,會釋放壓力,積極運動鍛煉,早睡等等好的生活習慣對於任何疾病都有預防作用哦!

癌細胞真的可以被餓死嗎?醫:可以抑制腫瘤生長

網路上看到一篇關於有效治療胃癌的方法的文章,文章中指出,要想徹底扼殺癌細胞就必須採用一種饑餓療法,就是不吃東西,餓死癌細胞,這樣讓它無法生長,我看還有很多網友對這種方法評價挺高,但我還是有點懷疑。所謂的饑餓療法真的能有效治療癌嗎?”

“餓死癌細胞”的說法屢見不鮮,很多人從字面上理解,認為自己不吃東西,不攝入營養就能讓癌細胞無法存活,可卻忽略了自己本身體弱,不吃東西反而讓病情更嚴重。

研究發現:科學禁食可以“餓死”癌細胞!病人和家屬都該看看
一、禁食真能“餓死”腫瘤細胞嗎?

今年2月15日,發表在國際期刊《Nature》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免疫細胞會吞食糖分,獲得營養,進行生長和分裂,產生更強的免疫反應。而癌細胞能利用糖達成相反的目的——惡性增殖。因此,阻斷癌細胞對糖的使用,讓更多的糖被免疫細胞使用,有利於提高免疫治療的效果

這一新發現,似乎與“禁食餓死癌細胞”的說法不謀而合,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研究發現:科學禁食可以“餓死”癌細胞!病人和家屬都該看看
上個世紀20年代,科學家們就發現癌細胞會優先通過糖分獲取能量,而且獲得糖分的能力遠高於普通細胞。癌細胞獲得能量後能快速增值,因此出現了不少“餓死癌細胞”的說法,再加上不良媒體的渲染,很多癌症患者開始不敢吃糖,只吃蔬果,有的乾脆絕食。

但如此“一刀切”實在不可取。糖分是人體主要的供能物質,在生理活動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細胞也需要糖分,盲目減少甚至切斷攝入糖分,不僅是癌細胞,正常細胞獲得的能量也少了,長期以往,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功能,不僅癌細胞沒能“餓死”,還會給身體到來嚴重損傷,使得病情加重

而且,就算不從飲食中攝入糖分,身體也會將脂肪變成糖,供給癌細胞和正常細胞能量。一昧節食,不僅不能起到什麼作用,反而會降低身體的免疫能力。

研究發現:科學禁食可以“餓死”癌細胞!病人和家屬都該看看

既然患者無法實踐,是否代表這些研究都無意義呢?恰恰相反,當我們把原理用於規範治療時,更能突顯它的作用。

二、間斷禁食+二甲雙胍,促進癌細胞凋亡

“餓死癌細胞”的研究一直不少,其中一項重磅研究發表在了《癌症細胞(Cancer Cell)》上。

歐洲腫瘤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間斷限制進食可降低化療毒副作用,還不會導致體重減輕。流行病學顯示,服用二甲雙胍的患者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出現降低,進一步研究發現,二甲雙胍和禁食可協同作用,抑制腫瘤生長

研究發現:科學禁食可以“餓死”癌細胞!病人和家屬都該看看
他們將接種了結腸癌細胞的小鼠分為5組,2組為隨意進食,3組以24小時為週期進行間歇性禁食,再分別接受安慰劑和二甲雙胍治療。結果發現,腫瘤在低糖環境下才對二甲雙胍敏感,實驗組小鼠的腫瘤生長被強烈抑制。那麼在人類中這種方法可以起效嗎?

2020年,《Nature》雜誌發表了一項臨床試驗研究報告,參與者是129例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患者,結果發現,化療+模擬禁食相結合,可加速治療進程

研究人員表示,肥胖人群更容易患癌,而長期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瘦素耐受問題,胰島素抵抗和高水準瘦素均可促進腫瘤生長,模擬禁食可有效降低胰島素和瘦素水準,達到減少癌症風險的效果,化療療效也得到增強。

研究發現:科學禁食可以“餓死”癌細胞!病人和家屬都該看看
不過,小九在這裡要再次強調,“餓死癌細胞”僅適用於規範治療,且目前還處於研究階段,安全性還需進一步試驗。

三、盲目嘗試禁食,風險很大

對大部分人而言,2天的輕斷食可能有助於減重、降糖、降血壓,但青少年、70歲以上人群、孕產婦、肝病患者、體弱者、腫瘤患者和有其他嚴重疾病的人,禁食有有很大的風險

特別是腫瘤患者,疾病和治療本身會消耗身體,有的還需要營養支援治療,盲目嘗試禁食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研究發現:科學禁食可以“餓死”癌細胞!病人和家屬都該看看
四、腫瘤患者要這樣吃

既然腫瘤患者不能太忌口,那麼該怎樣吃呢?這裡以三大營養物質為基礎,介紹需要注意的地方。

1.蛋白

腫瘤會消耗大量的蛋白質,手術、放化療也會對正常組織造成損傷,因此患者對於蛋白質的攝入要充足。可以適當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多吃魚肉、蛋類和肉類,對於有胃腸道損傷的患者,可以食用軟爛細碎的動物性食物。

2.穀物

腫瘤患者需要保持適當的能量供給,以維持理想體重,可以每天食用適量的穀物,200克到400克為宜,在胃腸道功能正常的時候,注意粗細搭配。

研究發現:科學禁食可以“餓死”癌細胞!病人和家屬都該看看
3.脂肪

對於脂肪,可多攝入富含Ω-3Ω-9脂肪酸的食物。Ω-9可通過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脂肪合成,容易獲得,而Ω-3是人體的“必需脂肪酸”,無法自身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得,例如深海魚、亞麻籽油、豌豆、大豆、菠菜、羽衣甘藍等。患者也可適當服用一些含Ω-3的膳食補充劑。

五、飲食只是輔助治療,並不能完全靠飲食打敗腫瘤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研究雖然能夠證明低蛋氨酸攝入能夠抑制腫瘤生長,但是人們要知道,抑制生長,並不是把癌細胞消滅了,身體營養的構成以及各種養分的合成,都需要攝入食物的參與,哪種物質對身體有用,哪種物質可以參與疾病的對抗,本身一直就存在。所以,在疾病真正發生的時候,飲食結構的變化會有一些不錯的輔助效果,但真正能夠對抗疾病的,還是醫藥,這一點,大家不能本末倒置。

CT輻射真會致癌嗎?真想是這樣,這幾類人最好別做!

CT是一種放射性檢測,是醫院對病患進行身體檢測較為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CT檢測有很多的優點,它在醫學界被稱為X光的加強版,它成像比X光更細緻,並且可以從多個平面觀察組織結構,反映骨骼的立體形態。一般檢查胸部、四肢、骨骼以及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篩查等檢查項目,都會採用CT手段進行。

然而儘管CT檢測有這麼多的好處,卻有人說CT檢測有致癌的風險

CT輻射大,會致癌?做一次CT對人的影響有多大?醫生說出了心裡話

CT是臨床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之一,可以用於全身各個系統疾病的診斷。

CT輻射大,會致癌?

CT屬於X射線成像技術,對人體是具有一定輻射危害的。不同部位做CT,輻射劑量是不同的。比如,頭部做CT時平均輻射劑量為2mSv,頸部做CT時平均輻射劑量為3mSv,胸部做CT時平均輻射劑量為6mSv。

按照標準,一個人每年接受的輻射量超過100mSv時,才會影響身體健康。而且,在生活中,我們除了做CT會受到輻射,在坐飛機、吸菸、地鐵安檢等時也會受到一定的輻射。

另外,還有資料顯示,就算我們站著不動,也在每時每刻受到大自然的輻射。只不過,這些輻射劑量都很小,對人體構不成傷害。

所以,按照正常的情況,只要我們不頻繁做CT,在一年內做CT接受的總輻射量不超過100mSv,就是安全的

CT輻射大,會致癌?做一次CT對人的影響有多大?醫生說出了心裡話

但是,從理論上來說,CT輻射量是具有致癌可能性的,雖然幾率很小。因為X射線的穿透力很強,在穿透人體時,細胞會發生基因DNA的斷裂,影響正常功能和代謝,誘發癌變。

但是,這一切都要建立在“一定劑量”的基礎之上。如果輻射的劑量不大,人體可以進行自我修復。如果輻射的劑量很大、時間很長,基因就會嚴重受損,誘發癌變。

既然CT對人體有輻射,而且還有可能致癌,那麼醫生為什麼還要讓患者做CT檢查呢?

首先,醫生是專業的,會確保病人接受CT檢查時,輻射劑量是在安全的範圍內

其次,CT作為必要的醫療手段,具有掃描時間快、解析度高、適用範圍廣等特點,對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頭頸部疾病、胸部疾病、腹部及盆腔部疾病等的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以下6種情況需要進行CT檢查:

1.腦梗塞、腦腫瘤、顱腦外傷等大腦問題;

2.心包積液、心包腫瘤等心臟問題;

3.肺炎、肺結核、肺膿腫等胸部病變;

4.腸梗阻、胃癌、結腸癌等腹部病變;

5.前列腺炎、宮頸炎、子宮癌、卵巢癌等盆腔病變;

6.骨折、關節疾病、椎間盤病變等骨骼問題。

CT輻射大,會致癌?做一次CT對人的影響有多大?醫生說出了心裡話

這4類患者,儘量別做CT檢查

需要提醒的是,CT檢查雖然適用範圍很廣,但並不適合所有人。對於以下這些人群來說,儘量不要進行CT檢查,建議採取其他可以替代的檢查方式。

第一種是嬰幼兒和老年人,尤其是年齡在1歲以下的嬰幼兒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因為年齡的原因,機體免疫力低下,即使CT檢查的輻射量很少,也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影響。

第二種是過敏體質的人,尤其是增強CT,在檢查之前需要服用對比劑,對於過敏體質的人來說,容易引起過敏反應。

第三種是心臟病患者,因為在CT檢查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各種操作,對於心臟脆弱的人群來說有一定的風險,有可能在檢查中出現心臟不適的情況。

第四種是腎功能不全者,腎功能不全的人排洩能力也變差,不容易將CT檢查時吸收的輻射排出體外。而且,在做增強CT前注射的碘劑也很難排出,在體內堆積會產生毒性。

CT輻射大,會致癌?做一次CT對人的影響有多大?醫生說出了心裡話

此外,還要注意,在做CT檢查之前,要把身上的金屬物品摘掉,如金戒指、金項鍊、手錶等,以免干擾檢查結果。

進行CT檢查的時候,心情放鬆,不要過於緊張,聽從醫生的指揮,積極配合,才能儘快完成檢查,縮短輻射時間。

做完ct檢查之後的注意事項

吃胡蘿蔔:胡蘿蔔中所含有的豐富的天然胡蘿蔔素,是一種強有力的抗氧化劑,能有效保護人體細胞免受損害,從而避免細胞發生癌變。

喝綠茶:經科學調查發現,經常喝茶的人受輻射損傷較輕,血液病發病率較低,並且由輻射所引起的死亡率也較低。

吃魚腥草:魚腥草具有抗輻射作用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且無任何毒副作用,特別適用於經常接近輻射源的人員,如X光機和電腦操作人員,以及常看電視的人群。

儘量多喝水,以利於18F-FDG的代謝而排除體外,一般檢查完後6個小時內建議最好不要接觸孕婦和嬰兒

長期不生病的人免疫力更強,是真的嗎?

相信大家都在生活中遇見過這樣的人:

(1)一種是稍微天氣變化,感冒必定有他;

(2)一種是無論風吹雨打,大小病痛都很難有他。

這主要是因為不同人的免疫系統防禦能力不同。

很早以前,醫生們就已經注意到不同人免疫反應的差異:人們暴露於相同的病毒,相同的劑量,甚至相同的來源。一個人病得很重,另一個人卻沒有生病。

但是,免疫系統也不是萬能的,如果“敵人”過於強大和狡猾,躲過了免疫系統的追殺,免疫系統就會“打敗仗”,導致生病。

現代社會,雖然生活水準提高了,但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更容易生病。

年輕人生病的原因,無外乎是以下4種:

飲食不健康;

睡眠不規律;

長期缺乏運動;

精神壓力大;

年輕人種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疾病的罪魁禍首,一旦免疫力下降,自然而然就會被疾病“盯上”。

長期不生病和經常生病的人,誰的免疫力更強?答案和你想得不一樣

生活中,有的人經常感冒、發燒等小病不斷,但卻對身體沒有什麼影響;有的人一年到頭不生一次病,但一病起來卻要臥床好幾天。這難道就是老人經常說的“小病不斷,大病不來”嗎?

從理論上來說,小病不斷的人確實比經常不生病的人更有優勢

我們可以把免疫系統抵抗病毒、細菌的過程看成升級打怪,前面的關卡打的都是小怪獸,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打到最後一關時,就有足夠的資本去打大怪獸了。

具體來說:

第一,人體自身具有免疫力,如果少量的細菌、病毒不斷侵入,時間一長,免疫系統就會產生形成抗體,形成健康的保護屏障。等到下次相同的細菌和病毒再次“光臨”時,免疫系統就可以將它們掃地出門

第二,當大量的細菌、病毒侵入時,由於已經有了經驗,免疫系統就能迅速識別,並建立防禦強

第三,小病不斷的人,可能經常去看醫生,在這一過程中,如果身體有潛伏的“大病”,更容易被發現,贏得治療時間

長期不生病和經常生病的人,誰的免疫力更強?答案和你想得不一樣

相反,長期不生病的人,一方面, 免疫系統容易變得“懶惰”,當大量的細菌、病毒入侵的時候,免疫系統就可能失效。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免疫系統難以識別和消滅細菌和病毒的局面。

另一方面,長期不生病的人,潛意識中會覺得自己的身體很好,從而忽視了體檢。畢竟,很多疾病早期都是沒有明顯症狀的,容易導致無法及時發現疾病,耽誤了治療,對治療效果也有一定的影響。

因此,“小病不斷,大病不來”是有一定道理的。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平時不生病,一生病就是大病呢?

生大病主要取決於家族遺傳、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外傷因素,以及重大生活事件與突變因素等。比如抽菸酗酒的不良習慣,是引發疾病的高危因素,甚至與多種癌症相關。

如果一個人本身年齡較大,而且家族成員普遍體弱多病,還有抽菸酗酒等壞習慣,那麼得大病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雖然平時沒什麼事,但是時間一長,身體就會出現異常,一查就是大病。

長期不生病和經常生病的人,誰的免疫力更強?答案和你想得不一樣

經常生病的人更瞭解藥物。俗話說“久病成醫”,經常生病的人,因為經常要應對各種小病,次數多了對各種藥物的藥性和禁忌也都瞭若指掌,知道得了哪種小病就要吃哪種藥來治療,用藥更加謹慎小心。

長期不生病和經常生病的人,誰的免疫力更強?答案和你想得不一樣

另外,經常生病的人也能得到更多關照。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通常都是對體質較弱、經常生病的那個人更為重視,飲食起居都會更為優待。這個家人生病了也能得到家人更貼心、細微的照顧。反而很少生病的人就沒有這種待遇了,因為這種人通常被認為身強體壯,偶爾生病了家人也不會太過緊張。

為何高尿酸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什麼原因導致尿酸高?

以前有很多人覺得高尿酸人群只會發生在中老年人,因為他們年紀大了,新陳代謝減慢,所以才會得高尿酸。然而,如今大家已經推翻了這樣的說法,因為現在越來越多人也被高尿酸盯上,有的甚至還發展成為痛風,深受痛苦折磨,也給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其實,高尿酸患者的人數之所以逐漸增多,很多時候跟我們的生活飲食習慣有關,如果長期不注意改掉,那麼就很容易被高尿酸纏身。

為什麼“高尿酸”越來越多?醫生勸說:4種食物少碰,腎會感謝你

然而,很多人在體檢發現尿酸偏高的時候,卻不知道尿酸從何而來,還以為是自己酸性食物吃多了的緣故!

為什麼“高尿酸”越來越多?醫生勸說:4種食物少碰,腎會感謝你

尿酸是嘌呤的代謝產物,嘌呤一是由人體自身合成,二是飲食攝入。尿酸在人體內產生之後,大部分通過腎臟排洩,小部分通過消化道排洩。

正常情況下,尿酸的生成和排洩是平衡的,失衡就意味著尿酸會偏高,長期以往,就會導致痛風。

有的人因為“高尿酸”帶有“酸”字,所以對檸檬、優酪乳等酸性食物唯恐避之不及,覺得吃了酸性食物之後,尿酸會升高。那麼,酸性食物真的對尿酸水準有影響嗎?

專家表示,酸性食物對尿酸水準的影響不大。當食物、藥物進入體內之後,會發生一系列複雜的反應,雖然吃的是酸性食物,但最終被吸收的可能不是酸,而是其他物質。

換句話說,酸性的食物該不該吃,取決於嘌呤含量高不高,而不是它酸不酸。如果酸性食物嘌呤含量高,那尿酸高的人就應該儘量避免食用。

為什麼“高尿酸”越來越多?醫生勸說:4種食物少碰,腎會感謝你

尿酸偏高,最好遠離這4種食物

據統計,飲食來源的尿酸約占尿酸總量的20%。尿酸高的人,真正不能吃的食物其實是以下4種:

①嘌呤含量很高的食物:動物內臟、肉湯、肉汁、肉脯等;

②嘌呤含量比較高的食物:肉類、魚類、海產品、菠菜、豌豆等;

③含糖飲料和甜品:含糖量較高的食物會促進內源性尿酸的生成;

④酒精:人體攝入酒精之後,有少量沒有氧化分解,直接經腎從尿中排出,從而影響腎臟排洩尿酸的功能,同時酒精還會促進嘌呤分解,“雙管齊下”,最終尿酸不斷累積,水準偏高。

食物可以升高尿酸,也可以降低尿酸,關鍵是吃什麼、怎麼吃。

為什麼“高尿酸”越來越多?醫生勸說:4種食物少碰,腎會感謝你

降尿酸都是通過食療來促進尿酸排泄,比如可以多吃一些鹼性食物,像黃瓜、白蘿蔔、絲瓜等,長期吃這類型食物對於降尿酸有一定幫助。但是如果體內尿酸過高,還可以再多增加喝一種叫木丹甘葛液的降酸液,這是由多種具有降酸效果的食物搭配做成,像木丹、菊苣、甘葛、玉米須、百合等,對於加快體內尿酸排泄有不錯的效果,尤其是痛風患者,及時補充,還能緩解疼痛,減輕痛苦,讓身體恢復更快。

男性睾丸激素治療對身體骨密度的影響

睾丸激素,一種男性荷爾蒙,其作用是刺激男性性欲,促進面部鬚髮的生長以及男性體征的形成m同時對於維持勃起的功能、性欲與一般體力而言都很重要。睾丸酮可控制全身的生理功能而不僅局限在下半身。當睾丸酮水準隨著身體衰老而降低時,體內其他的荷爾蒙水準亦會跟著下降。有些報告指出,當我們到了80歲時,體內存在的睾丸酮含量僅有年輕時的1/50。

近日,內分泌和代謝性疾病領域權威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睾丸激素治療可增加性腺功能減退男性的骨密度(BMD)。研究人員旨在明確睾丸激素治療對經高解析度外周定量電腦斷層掃描(HR-pQCT)評估的骨骼微結構的影響。

研究人員從澳大利亞6個研究中心招募了年齡超過50歲的男性。在社區生活方式計畫的背景下,在兩年內注射了癸酸睾丸激素或安慰劑。

該研究的主要終點為脛骨遠端的皮質容積性BMD(vBMD),經HR-pQCT進行測量了177名男性(一個中心)。次要終點包括其他HR-pQCT參數和骨重塑標誌物。研究人員通過雙能量X射線吸收法(DXA)對601名男性(五個中心)測量了面積性BMD(aBMD)。研究人員使用線性混合模型進行重複測量,將兩組之間在12和24個月時的平均調整差異(MAD)[95%CI]報告為治療效果。

與安慰劑相比,在24個月內,睾丸激素治療增加了脛骨皮質vBMD,9.33mgHA/cm3 [3.96; 14.71],p<0.001或3.1%[1.2; 5.0],橈骨vBMD,8.96mgHA /cm3 [3.30; 14.62],p=0.005或2.9%[1.0;4.9],總的vBMD,4.16mgHA/cm3[2.14; 6.19],p<0.001或1.3%[0.6; 1.9],總橈骨vBMD,4.42mgHA/cm3 [1.67; 7.16],p=0.002或1.8 %[0.4; 2.0]。睾丸激素還顯著增加了兩個部位的皮質面積和厚度。但對小梁結構的影響很小。睾丸激素可降低骨重塑標誌物CTX,-48.1ng/L [-81.1;-15.1],p<0.001,P1NP,-6.8μg/L [-10.9;-2.7],p<0.001。睾丸激素顯著提高腰椎的aBMD為0.04 g/cm2 [0.03; 0.05],p<0.001,以及總髖關節的aBMD為0.01g/cm2 [0.01; 0.02],p<0.001。

由此可見,50歲以上男性,睾丸激素治療2年主要是通過影響皮層骨,使骨密度增加。降低骨折風險的意義需要進一步研究。

另外有些人擔心補充睾丸激素會造成男性獸性大發與性行為無節制。其實所有荷爾蒙補充治療的目的都僅在於補充那些隨時間而流逝的荷爾蒙:將睾丸酮補充至最適量,只會彌補喪失的精力、刺激下滑的性欲,及恢復到年輕時所擁有身體與心理上的健康。基本上,睾丸激素治療並不會把一位愛好和平的丈夫變成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