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臨死前的“迴光返照”,出現這些情況要珍惜最後的時刻

人在臨死之前會迴光返照,其實說的就是人在瀕臨死亡之前會突然出現一種精神清晰,並且整個人的狀態看起來很好,慢慢的開始好轉。這其實主要是大腦作用引起的。

因為人在臨死之前大腦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生意識,也就是在表達一種不願離去的心情,在給親人傳遞表達對親人的不舍之情。雖然此時身體器官已經處於衰竭的狀態,可能還會有缺氧,心臟,大腦功能下降表現。可能就會出現短暫的精神狀態良好表現,這也是臨死之前迴光返照的主要原因

一位網友分享他的經歷:「我姥爺去世前一天狀態很好,面色紅潤,食慾大增,結果第二天凌晨就不行了,我現在好想他。」

「爺爺卧病在床3個月,一天晚上胃口大開,精神也好了很多,結果兩天後就去世了。迴光返照一般不會太久,出現這種情況就要做好心理準備了!」

一、迴光返照真的存在嗎?是否有科學依據?

迴光返照」的意是,太陽落下地平線后,由於光線的反射作用,天空在短時間內被照得很亮。引申到人身上就是,人在臨死之前,精神會出現短暫性的興奮,同時伴隨病情好轉的跡象。

早在200多年前,國外的醫生就注意到了迴光返照的情況,但缺乏相關的數據和報告。來到現代,不少研究證明,這主要是腎上腺素三磷酸腺苷在發揮最後的作用。

腎上腺分泌的激素主要有皮質激素和髓質激素,前者具有抗炎症、抗毒素、抗休克、抗過敏等作用,迅速緩解癥狀,幫助病人渡過危險期;後者可以使心臟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讓昏迷的病人清醒過來。在臨床上,該類腎上腺素常用來搶救休克的病人。

此外,人體細胞還儲存有三磷酸腺苷(ATP),它在人類受到強烈刺激時,比如瀕臨死亡、病毒入侵的情況下,轉化為二磷酸腺苷,而這種物質可以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讓身體的力量突然增強、食慾增加、神志恢復清醒。

一旦患者的生命快要結束,在大腦的指揮下,身體會分泌大量激素和物質,並分配給身體的各個器官,使得病人處於短暫的清醒階段,具體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可能幾天,有的可能只有幾個小時。

此後,隨著能量消耗完畢,人最終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二、出現迴光返照,是否還能救活?

在沒有經驗的年輕人眼裡,生病的長輩突然好轉,可能意味是病情減輕了。但懂的人知道,這可能是迴光返照,這種情況下,即便實施搶救,也不一定能挽回。

此時,病人各個臟器的損傷不但不可逆,而且程度已相當嚴重,身體好轉僅僅是激素在發揮作用。就像一根燃燒殆盡的蠟燭,雖然最後的燭光看起來更亮,可隨著蠟油的耗盡,燭光最終會熄滅。

人的身體也是如此,由於損傷程度嚴重且難以逆轉,即使此時進行搶救,也不會比其他時候概率更高。

三、這些表現,暗示「死亡」來臨

迴光返照不是人人都有,它可能出現在器質性疾病的晚期患者身上,比如癌症、糖尿病晚期等,這些病程相對漫長,患者經歷了由好到壞的過程,最後容易出現迴光返照。而如果是急性發作的疾病,例如中風、心肌梗塞等病人,基本不會發生迴光返照。

對人來說,生命是有機的整體,一旦進入倒計時階段,身體的各項機能就會逐漸停止運轉,出現「瀕死癥狀」。

1.體溫下降

隨著血液循環減慢,身體各個部位的溫度也隨之下降,此時要不要給病人增加衣服,並沒有統一的答案。

有些醫生認為,此時患者的知覺已經喪失,感受不到寒冷,添不添衣都不重要了。也有醫生認為,臨終前,家屬和醫護應隨時觀察病人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

2.臨終喉鳴

生命進入倒計時,患者呼吸也變得沒有節奏,喉部肌肉鬆弛,液體聚集在此處,呼吸會伴隨雜音。這種聲音會讓他人聽起來很不安,但患者自己往往已經感知不到。

此時,家屬可以採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比如將患者頭部墊高,或是用濕棉簽擦拭患者乾燥的口腔。

3.疼痛

神經是最後喪失功能的,而有些病在最後也不會減輕,所以疼痛感會伴隨患者,直到死亡真正來臨。這種情況下,就要採取鎮痛的措施,比如癌症患者可以使用劑量較大的鎮痛藥物,緩解痛苦,是一種人道的做法。

4.喪失食慾

隨著死亡的臨近,患者的食慾會逐漸喪失,這時如果強迫進食,會增加不適感。

5.聽覺最後喪失

研究認為,人的聽覺是最後喪失的,即使患者陷入昏迷,還是能聽到一些聲音。不過也有醫生認為,人在臨終之際,各種知覺都已喪失,聽覺自然也如此。但不論是哪種情況,彌留之際,家人在患者身旁說出最後感受,也算是一種道別和辭行。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也是寶貴的。因此,人們對於自身的健康還是應該重視起來,避免那些意外情況的發生。家裡有老人的,一定要注意觀察老人的狀態,尤其是在一段時間內,言行舉止出現異於平常的情況,最好是及時的去查看一下身體,並且注意在最後的時間裡,多多陪在身邊。生命還是美好,需要你我珍惜。

胰腺癌的病症,哪些人容易得胰腺癌?

聞癌色變的今天,談到癌,大家十分緊張害怕,種類多、死亡率高,有時變賣家產都不能治好。其中又以“癌中之王”的胰腺癌最危險,從這稱呼上不難看出該病的危險性之大,或許你的身邊也有人出現這病,從確診到死亡不過三個月的時間。。

胰腺癌具有起病隱匿難以早期發現、轉移率高等特點,致死率在所有癌症中的排名在前五名,因此也被稱為「癌症之王」。

一、一旦身體出現這3個表現,警惕胰腺癌

胰腺癌早期癥狀並不明顯,容易跟胃炎和消化不良的癥狀混淆,出現誤診的情況比較常見。當有明顯的癥狀時,很大可能已經是胰腺癌晚期。如果出現下面3種癥狀,就要警惕是胰腺癌:

胃痛

胰腺的出口和膽管相連,胰腺癌會導致膽管或胰管梗阻,膽汁排洩不通,就會出現中上腹疼痛、飽脹等癥狀。這種疼痛和一般的胃痛是有區別的,一般表現為鈍痛、脹疼、燒灼痛等,容易發生在飯後1-2小時,有時候不吃東西可以緩解疼痛。

腰背疼痛

當胰腺癌侵犯或壓迫到腹腔神經叢時,會出現持續性疼痛的癥狀,由於胰腺的位置靠後,緊鄰脊柱,所以患者會感到腰背疼痛,特別是在平躺的時候疼痛加劇,側卧或彎腰時疼痛可以減輕。

黃疸

60%以上的胰頭癌患者會出現黃疸,這是因為在胰腺癌晚期容易出現肝臟轉移,就會造成膽管梗阻,也會對膽總管造成壓迫而引發黃疸,所以,發現黃疸時需要警惕是胰腺癌的可能。

二、這6種人群容易被胰腺癌盯上

1、年齡大於40歲的中老年男性

男性胰腺癌的發病率遠高於女性,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胰腺的重量會減輕,胰腺功能衰退,患胰腺癌的風險不斷增大。因此,40歲以上的男性是胰腺癌的高發人群。

2、膽結石患者

胰腺管和膽總管的開口都是腹部,如果膽結石將這個開口堵住了,胰液就無法通過胰管來到腸道,就容易誘發胰腺炎,從而增加胰腺癌變的風險。

3、超重和肥胖人群

超重和肥胖人群的胰腺癌發病率比普通人高45%,攝入過多高膽固醇和高脂肪的食物會在體內轉化成環氧化物,容易誘發胰腺癌。

4、急、慢性胰腺炎患者

胰腺炎是誘發胰腺癌的最大危險因素,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癌前病變,炎症會刺激胰腺,如果遇到胰腺管道損傷時,胰液會將胰腺自身消化溶解,擴大胰液滲出,病情很快就會蔓延,從而引發癌症。

5、有胰腺癌家族史人群

如果有胰腺癌家族史,會增加發病率,如果家族中有胰腺癌患者,一定要定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治療。

6、酗酒吸菸人群

正常的胰腺是非常柔軟的,但是酗酒的話容易出現慢性胰腺炎,導致胰腺硬化;菸草中的致癌物質也會通過各種途徑損害胰腺。

三、堅持這3點,遠離胰腺癌

對於胰腺癌這種病情兇險的疾病來說,預防遠比治療重要得多,胰腺癌的發生和發展有一個長期、逐漸加重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預防,就能夠降低胰腺癌的發生。

生活要有規律

有的人經常熬夜玩遊戲,而且習以為常,其實這種不規律的生活方式容易增加罹患胰腺癌的風險。所以,我們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時間,不要熬夜,這樣才能有助於預防胰腺癌。

加強鍛煉

多在戶外進行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研究發現,長期堅持慢走或慢跑,能夠降低患胰腺癌的風險。

控制飲食

胰腺癌的發生和飲食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得了這病一定要做到戒酒,有些人得了這病後,認為無所謂又開始喝酒,哪知道出現惡化,最終死亡了。

綜上所述,大家對於哪些人容易得胰腺癌,有了認識了,對於這個“癌中之王”也不再陌生,該病在來臨前往往會有這些預警信號,重視一個也是有助於身體保健的,希望你別忽視,早瞭解早預防,促進健康。

提肛運動,改善肛門括約肌,能帶來哪些好處?

提肛運動是指有規律地往上提收肛門,然後放鬆,一提一松就是提肛運動。站、坐、行均可進行,每次做提肛運動50次左右,持續5-10分鐘即可。提肛運動可以促進局部血液迴圈,預防痔瘡等肛周疾病。

在下列時間堅持提肛療效會更佳。晚睡前或起床前,躺在床上提肛56次,大小便後緊接著提肛16次;幹重體力活時也要注意提肛;性生活後亦應提肛16次。提肛時必須要用力,提肛之後最好馬上排便。

提肛運動有什麼好,讓眾人擁簇?

1.預防痔瘡

而提肛運動通過控制肛門的收縮和舒張可促進肛周的血液循環對痔瘡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如出現肛門局部感染、痔瘡急性發炎,或肛周膿腫等嚴重情況做提肛反而會加重病情.

2.預防便秘

厲害的人排便褲子一脫一蹲完事而便秘的人上廁所一蹲就是幾十分鐘.而一松一緊的提肛可讓腹部有節律的運動促進腸蠕動有益於排便

另外提肛時,肛門節律性運動也能刺激腸壁感覺末梢使直腸蠕動加強幫助便秘的人產生便意

3.預防前列腺疾病

男人到了中年難免會得前列腺炎前列腺位於膀胱與尿道之間常做提肛運動讓肛門有規律地收縮相當於對前列腺有效而溫柔地「按摩」能促進會陰部的靜脈血迴流使前列腺充血減輕、炎症消退

4.緩解尿失禁

女性生產後尿失禁的概率特別高

而無論男女到了老年也有尿失禁的風險

提肛能加強骨盆底肌肉群張力加強尿道阻抗力簡單來說就是對小便的「約束力」更高了暫時並沒有明確的醫學證據表明提肛運動可以提高男性性能力但由於能預防前列腺疾病多做也沒有壞處

提肛運動對人體有很多的好處,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好處就狂做提肛運動。每一種運動都是有限度的,尤其是提肛運動針對的是那麼敏感的肛門。我們可以在工作之餘,順手做一組提肛運動來鍛煉一下身體,不耽誤時間,身體又能得到實惠,何樂而不為?

什麼是血液病,是白血病嗎?

血液病並不是一種病,而是很多的疾病,只要是發生在血液系統的疾病統稱為是血液病。如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都屬於血液病。血液病的嚴重程度根據病變的具體性質不同而有很大的區別,有些是可以治癒的,有些是終身都不能治癒的

血液病不等於白血病

很多人提到血液病,就會馬上想到白血病。其實,血液病並不等於白血病,二者之間是從屬關係。常見的血液病有以下幾類。

急性白血病,是因為原始白細胞異常增生導致的。臨床表現為出血、發燒、淋巴結腫大

再生障礙性貧血。造血組織的減少導致造血功能衰竭,從而導致全血細胞的減少,造成貧血。臨床表現為出血和高熱

多發性骨髓瘤。這是一種血液內漿細胞進行異常增殖的惡性腫瘤。臨床表現為骨骼疼痛,造血功能受損導致的貧血等。

急性造血功能停滯。這種疾病一般是在原有貧血的基礎上,導致了造血功能的紊亂,血細胞暫時性的減少或缺失。癥狀為貧血癥狀的加劇,頭暈,甚至是休克。

白血病屬於血液病的一種,白血病是一種血液系統的惡性增生性疾病。[2]

白血病又可以分為幾個小類,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

早期頻繁出現這3個癥狀,當心血液病

在血液病早期,很多癥狀都容易被忽略,從而耽誤了治療。因此當以下幾個癥狀出現時,要引起警惕。

淋巴結腫脹

除了血液病以外,細菌感染也會造成淋巴結腫大,要注意區分。白血病一般是全身性的淋巴結腫大,尤其是頭頸部、腋下和腹股溝部位的最明顯。

反覆持續發燒

反覆發熱也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一個常見癥狀,但發熱的溫度不高,卻斷斷續續一直反覆。

貧血

雖然缺鐵性貧血是非常常見的慢性疾病,一般由營養不良引起,並不是由血液的病變導致。但要注意很多血液病都會伴隨貧血的癥狀,如急性造血功能障礙,多發性骨髓瘤等。

不想血液病找上門,這2種食物最好遠離

平時可以通過飲食對血液病加以預防。

少吃熱性食物。如果是有出血癥狀的患者,要少吃性熱的食物,否則會加劇出血。如羊肉、鹿肉、韭菜、荔枝等。

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脂肪攝入過多會破壞人體的造血功能,並加重血管的負擔。因此平時飲食應多以清淡、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為主。

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凝血功能下降,出現壞血病。因此,生活之可以多吃蔬菜、水果來自然補充維生素C。

血液病主要分為先天性的和後天性的。先天性的血液病多因為血液中基因的突變,多存在於新生兒。後天性的血液病多因為病毒、生化物質等原因。患者身體抵抗力和免疫力就會逐漸降低,所以一旦確診就要趕快的加以治療,避免不適的症狀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

肝囊腫是什麼,肝囊腫會發展成肝癌嗎?

有很多人聽說或者接觸過肝囊腫,肝囊腫不屬於腫瘤,算是肝臟的一種良性的疾病。一般來說是不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但是也有幾率會病變惡化。所以如果患有肝囊腫的患者平日一定要多加注意小心。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肝囊腫是怎麼形成的,以及肝囊腫的症狀有哪些,患有肝囊腫吃什麼以及不能吃什麼。

肝囊腫有多嚴重?會發展成肝癌嗎?

肝囊腫是一種常見的肝臟慢性疾病,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肝臟炎症有關。囊腫的體積從幾毫米到十幾厘米不等,小的囊腫大多不會帶來明顯癥狀,隨著體積的增大可能引起腹脹、腹痛等不適。

需要明確的是肝囊腫是一種良性疾病,體積不大的囊腫不存在明顯危害,但體積過大的可能會壓迫周圍器官和組織,引發病變

即使肝囊腫的增大會影響肝臟和周邊器官的正常工作,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肝囊腫會發展成肝癌。[1]一般來說,肝癌的主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黃曲霉素感染等,不包含肝囊腫。

檢查出肝囊腫需要治療嗎?

對不同的肝囊腫,處理的原則也不一樣。

首先是最常見的單純性囊腫。大部分人體檢偶然發現的都是這類囊腫,都是沒有任何癥狀及不適的。這種單純性肝囊腫不需要特別的治療,也無需過度關注

其次,體積過大的肝巨大囊腫,由於壓迫到腹部別的器官,會造成上腹部不適、疼痛或噁心嘔吐。這類囊腫最好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以免造成感染和併發症。[2]

另外,也有因為寄生蟲引起的肝囊腫,這種肝囊腫需要儘快進行手術治療,並服用抗寄生蟲藥物

肝囊腫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3種:

囊腫穿刺抽液及引流術:選擇距離囊腫最近的腹壁為穿刺點,然後進行局部麻醉,在超聲的導向下用穿刺針刺入囊腫內部,抽吸出囊腫積液並進行引流。這樣做能使囊腔基本消失。

囊腫切除術:顧名思義,即完全將囊腫進行切除,適合囊腫已經發生破潰的患者,直接切除能夠預防囊腫複發。

部分肝臟切除術:當出現可疑的惡性病灶,或囊腫所處的肝臟出現較嚴重的併發症,或經過一次囊腫切除后又複發者,可以採用部分肝臟切除術。

肝囊腫患者在飲食上需要注意什麼?

查出肝囊腫的患者在飲食上需要加以注意,以免囊腫的體積越來越大。

首先,少吃高熱量的食物。高熱量的食物會增加肝臟的負擔,從而促使肝囊腫的增大。平時可以改變烹飪的方式,少用煎、炸、烤等方式。

其次,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否則會加重肝臟的代謝負擔,不利於患者的病情康復。

肝囊腫患者還需要注意少喝酒,不熬夜,減輕肝臟負擔。平時保持心情的舒暢和良好的睡眠習慣。

其實肝囊腫這種疾病還是很常見的,所以如果是在體檢的時候,發現了這種疾病,也不要太過於擔心。保持愉快的心情,定期的進行複查,平時少吃辛辣刺激和油膩厚重的食物,減少這些食物對身體的刺激。平時要多補充一些維生素,吃一些膳食纖維比較豐富的食物,只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堅持下去,那麼一定可以儘快的康復的。

 

口腔潰瘍反覆發作,治療用這個偏方一勞永逸

口腔潰瘍俗稱“口瘡”,是發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淺性潰瘍,大小可從米粒至黃豆大小、成圓形或卵圓形,潰瘍面為凹、周圍充血,可因刺激性食物引發疼痛,一般一至兩個星期可以自愈。口腔潰瘍成週期性反復發生,醫學上稱”復發性口腔潰瘍”。可一年發病數次,也可以一個月發病幾次,甚至新舊病變交替出現。

有些人常年「爛嘴頭子」,在大眾的潛意識裡,口腔潰瘍往往被歸納為上火,但事實情況卻不僅僅是如此。

01 口腔潰瘍就是上火嗎?

雖然口腔潰瘍十分常見,然而它的病因目前卻不是太清楚。臨床上目前普遍認為,口腔潰瘍的發生,跟遺傳、環境、免疫三個因素相關。

如果直系親屬中有人經常患口腔潰瘍,那麼自己若身處這樣的家庭,潰瘍發生的幾率也就增加了。環境因素上,精神壓力大、生活不順利、情緒不穩定、長期嗜辣等都會誘發口腔潰瘍。

此外,人體如果發生異常的免疫反應,也會誘發口腔潰瘍。此外,創口的感染、過敏反應、激素波動等因素,也會導致口腔潰瘍的發生。

02 如何對付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雖然很疼,但卻是自限性疾病,通常一個星期左右就能痊癒,但是這個病會反覆的發作,這就導致很多人難以忍受。

偏方:姜水或鮮榨蘿蔔藕汁

可以用姜水或鮮榨蘿蔔藕汁來漱口,早中晚各一次,敷個3-4天即可見效,這也是一個非常實惠簡單的治療偏方。

當然,更重要的是防患於未然,一旦患上口輕潰瘍,它的反復性概率就極高,主要是在日常飲食上要多加注意,不吃辛辣食物,比如油炸的食物,辣椒做的菜和零食等;也不吃辛辣刺激性的調味品,比如辣椒、醋、薑、蔥、八角等;也儘量不要吃上火的水果,比如荔枝、榴槤等,因為這些食物水果會加劇患者的疼痛,通過刺激,還可能會使潰瘍的面積進一步擴大。

平時就可以吃一些溫補清涼性的食物和水果,注意營養搭配,也要勞逸結合,身體健康,無病無痛,比什麼都好。

包皮該不該割, 為什麼男人都要割包皮

割包皮,學名“包皮環切術”。其歷史相當久遠。已知的最古老的“證明”,見於一座距今4000多年的浮雕,位於古埃及官員安赫馬奧(Ankhmahor)的墓地內。一面牆上雕刻著一人站立,另一人跪在其面前,拿著工具對準他的JJ。

穆斯林、猶太人和美國人是幾個包皮割除率較高的族群。其原因不一,主要是3方面:

第一,穆斯林和猶太人主要是出於宗教教義。割,是信仰問題。

第二,美國人割包皮,始於醫學教條,認為這能預防包莖、性傳播疾病和癌症。其醫學論據是:包皮底下有一塊溫暖潮濕的環境,致病菌和病毒隱匿在此,肆意生長。如果去掉包皮這塊“保護膜”,細菌和病毒就無法寄居在陰莖上興風作浪、致病害人。

有很多研究證明了包皮環切術的益處。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也引用研究表示:包皮環切術能降低尿路感染、多種性傳播疾病、陰莖癌、包莖、龜頭炎及HIV感染等風險;男人割包皮,對女性伴侶的健康也有好處,能降低人乳頭瘤病毒導致的宮頸癌風險。

第三,在美國,包皮環切術是“有身份的象徵”。19世紀中期,包皮環切術開始被美國醫學界接受。這一手術問世初期,只有相對富裕的人才能住進私立醫療機構,完成手術。因此,割包皮一時成為身份的象徵.。

那麼男人「那層皮」一定要割嗎?

最近幾年,「割包皮」的風氣不知道怎麼突然就興起來了,每年夏天都有很多媽媽帶著兒子去排隊。

包皮過長是指自然狀態不能外露或少部分外露。如果長時間包皮過長,容易引發炎症,也是陰莖癌的因素之一,這主要因為包皮粘膜內部含Langerhans細胞,特別受HIV病毒的喜愛,一旦受到創傷很容易感染。

此外,包皮過長對於敏感度也有一定的影響,平時缺少外界刺激,使得神經敏感,容易過度興奮,降低夫妻生活質量。

還有就是容易私藏污垢,不僅自己容易發炎、感染,還可能傳給女性,造成婦科炎症

所以,從醫學角度來看,割包皮有以下好處:

1、降低HIV、HPV、HSV感染風險;

1、預防炎症;

2、預防早洩;

3、減少伴侶得婦科疾病的幾率;

綜上所述,包皮過長對健康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如果能對病理性包皮進行切除,確實是有好處的。

三、哪些情況需要割包皮?

包皮具有保護、維持敏感性、防止乾燥、阻擋污染尿道的作用,所以,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去「切一刀」的。但如果出現以下這些情況,則需要及時進行包皮環切手術,例如:

病理性包莖(繼發性包莖)、嵌頓性包莖、乾燥性閉塞性龜頭炎、複發性泌尿道感染、重度或複發性包皮龜頭炎、短系帶、出現排尿困難等癥狀。

最簡單的辦法是去諮詢專業的醫生,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手術切除,而手術年齡也沒有絕對的答案。如果有有手術指征,不管是什麼年齡段,都是越早割除越好。如果沒有醫學上的指征,又想割,那新生兒時期最好,皮薄,手術容易,術后護理簡單,併發症少。

手術季節、手術方法有啥講究不?

理論上,一年四季都能割。相對來說,夏季術後護理比較簡單、方便。因為夏天穿得少,甚至在家可以不穿褲子。而且,目前大多數家庭都裝了空調,傷口不易感染。術後1—2周即可癒合。

割包皮的方法很多,器械不少,但萬變不離其宗。沒有什麼最佳,只有醫生最擅長的。但是強烈建議,要到正規醫院!要到正規醫院!要到正規醫院!手術有風險,割皮需謹慎!

 

 

腦出血以後會怎麼樣?如何恢復正常

腦溢血起病急驟、病情兇險、死亡率非常高,每年因腦出血死亡的患者,約占全部疾病死亡的20%。在引發腦溢血的諸多因素中,血壓波動被認為是主要原因。出現血壓波動後,如果再加上一些外界的誘因,如疲勞、情緒激動、喝酒等,很容易導致腦出血的發生

01 注意!高血壓是腦出血的主因

腦出血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究其原因,高血壓與之關係極其密切。

這主要是因為腦血管系統中有一些很細的血管,屬於大動脈的分支,在持續高血壓或較大血壓波動的衝擊下,很容易擴張形成「小泡」,而這些「小泡」是比較脆弱的,很容易破裂。而它一旦破裂,就會在腦部形成佔位,即血腫,進而壓迫腦組織神經或破壞腦組織,最後形成腦出血,出現劇烈頭痛、嘔吐、昏迷、肢體功能障礙等表現,使患者處於危險之中。

所以,高血壓患者一旦出現相關表現,一定要緊急送醫進行急救。平時的話也不得大意,要提高警惕,做好預防,避免自己處於危險的情況當中。

而高血壓患者想要控制好血壓,預防腦出血,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遵從醫囑,按時按量服用降壓藥。還有就是儘可能改善和避免已知的其它心腦血管危險因素,具體包括:

-控制鹽的攝入;

-做好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遠離菸酒;

-保持樂觀愉悅的心態,少生氣;

-上廁所的時候不要過度用力,站起來和坐下去的動作不要太急;

-春季氣溫仍較低,易導致周圍血管收縮,引起血壓升高,所以依然要注意防寒保暖。

相信只要做好上述這些,血壓基本都能穩穩控制住,從而遠離腦出血。

而說到高血壓容易導致腦出血,那有患者要問了,血壓高到多少才會引起腦出血?數值達到多少,我們才需要警惕呢?

02 血壓多高,才會發生腦出血?

這其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一樣,包括血壓的基礎水平、血管條件、疾病基礎等都可能存在差異,所以也就沒辦法有統一標準。

有心血管內科醫生舉了2個簡單的例子,有的患者平時血壓為90/60mmHg,因某些原因升至160/100mmHg,便出現了嚴重的臨床癥狀甚至出血;而有的平時血壓為150/100mmHg,升到220/110mmHg,卻沒有出現腦出血。

所以,因為每個患者的情況不同,導致的結果也不同。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想要預防腦出血,一定要降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一般來說,若血壓高達180/100mmHg,說明已到達「紅線」,此時有極大幾率發生腦出血。

此外,還需要強調一點,雖然高血壓是致使腦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像動脈硬化、血管畸形、動脈瘤、腦腫瘤、腦梗死後、外傷等多種因素都可能導致腦出血。而腦出血在急性期的死亡率超過30%,而且常常會留下偏癱、半身不遂等多種後遺症,給患者以及家人帶來嚴重傷害。

所以,對於腦出血,一定要引起重視,平時做好預防工作。

03 發生腦出血后,康復訓練很重要

正如李先生的案例,很多腦出血患者發病之後會留下後遺症,此時康復訓練就非常重要。

一般情況下,腦出血患者在病情穩定,也就是患者的意識清醒,血壓、呼吸、心跳都正常,也沒有發燒等表現后,就可以儘快開始康復鍛煉了,因為越早康復治療,功能恢復得越快,對肢體的殘障的影響就越小。

而康復訓練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如在卧床期,主要訓練內容就是體位變換、體位維持及被動關節活動訓練;坐位期訓練逐步起步,分為30°、45°、60°、80°四個角度做起,之後在進入輪椅坐位訓練;

當能做滿30分鐘以上,就可以進入離床期。離床期訓練內容為基礎訓練、動作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之後就是步行期,包括原地步行跨步訓練、平行棒內步行訓練、輔助下步行訓練、拐杖步行、獨立走訓練等;

再之後就是恢復期,包括上下樓訓練、斜坡行走訓練、肌力強化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言語訓練及耐久訓練。

病情較輕的經過正規的早期康復治療得到改善,就可以回家或社區維持康復治療,如果病情偏重,還比較重的,建議到專門的康復中心或專業的康復病房繼續康復治療,重點是進行抗痙攣治療,糾正異常姿勢,動態平衡的訓練,步行訓練,作業訓練,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最後是維持期,主要是要訓練患者獨立個體進行體位的轉移,穿脫衣服,洗漱,打掃,備餐,烹飪及電器的使用,利用社區資源進行適當的訓練和娛樂活動,幫助正確的應用一些輔助的器具。

肺癌致死率極高!肺癌早期癥狀有哪些?

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長最快,對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近50年來許多國家都報導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明顯增高,男性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女性發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確,大量資料表明,長期大量吸煙與肺癌的發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已有的研究證明:長期大量吸煙者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煙者的10~20倍,開始吸煙的年齡越小,患肺癌的幾率越高。

肺癌又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類,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又分為鱗癌、腺癌等。原發性肺癌中大部分是非小細胞肺癌,佔比超八成,而小細胞肺癌惡性程度較高,更容易出現全身轉移,是所有肺癌中愈后最差的。

 

肺癌死亡率高,與早期診出率低有很大的關係。早期肺癌之所以難被發現,是因為患者在早期感覺不到癥狀。或者是出現了一些咳嗽、胸痛等癥狀,誤認為是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例如肺炎、慢性支氣管炎等,很容易被忽視。而等到出現明顯癥狀再去檢查時,已經發展到了中晚期。中晚期肺癌的治療難度很大,預后也不佳。

如果出現了以下的一些癥狀,就需要警惕了,儘早到醫院進行檢查。

(一)早期症狀

1.咳嗽的持續

肺癌作為肺部腫瘤,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咳嗽一直在持續;如果你在咳嗽超過2周的同時,還伴隨著血痰等症狀出現

2.容易疲勞

所有的癌症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會使人在日常感覺到比平時更疲勞,並且這一種症狀非常地模糊,非常容易被忽略。

3.呼吸困難

呼吸急促或者呼吸困難都是肺癌的常見症狀,但是通常情況下,肥胖、年齡增長以及心臟病或者天氣變化都會影響呼吸,這也就造成呼吸困難極為容易被忽略;  另外在某種情況下,肺癌患者還可能會感到背部疼痛,使得呼吸加重。

4.沒法解釋以及消除的疼痛

這種疼痛包括胸部、胸腔、肩膀、手臂等位置的疼痛,並且這種疼痛會持續。這些都是肺癌的早期症狀,這種疼痛還可能包括刺痛、麻木,後面甚至能發展成為癱瘓。

5.體重忽然減輕

即使你沒有刻意減肥,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變輕了10斤左右,那麼這個時候很可能是因為癌細胞在消耗過多的能量,影響了你的新陳代謝,導致了體重的減輕。

出現疑似癥狀后,應及時到醫院進行篩查。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篩查方法是低劑量螺旋CT低劑量CT是CT檢查的一種,輻射量較低,精確度卻不受影響,因此對於健康體檢和癌症篩查十分適用。

其實要預防這種疾病很簡單,只是很多人不一定能堅持去做。菸草的使用、合理膳食、身體活動、超重肥胖、健康心理等,危害我們健康的因素翻來覆去其實就是那些,為了咱們自己的健康長壽,也為了家庭的幸福,咱們還是要努力去養成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

新冠患者治癒後有後遺症,防範新冠病毒是根本

進入2021年世界範圍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治癒數量也越來越多了,很多朋友關心這樣一個問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治癒後,會不會有後遺症,從而影響以後的生活,

近日,《柳葉刀》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對患者的影響是長期的,患者在治癒后,依然會出現不少後遺症。研究人員通過評估,發現超過76%的患者在發病半年後仍持續出現至少1種不適癥狀,中和抗體水平下降一半以上。其中,疲勞、乏力、焦慮、抑鬱、失眠等最為常見。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也稱,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後,患者的腦功能可能受到了重創,嚴重的甚至相當於大腦老了10年,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持續幾個月以上的認知缺陷。

此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對19名因為新冠死亡的病人的腦組織進行了檢查,結果發現,新冠病毒不僅嚴重破壞呼吸系統,還會引起胃腸道疾病,損傷心臟,造成凝血功能紊亂等,甚至還會使人體出現大範圍的炎症和腦組織損傷,出現精神疾病等多種後遺症。

對於新冠病毒後遺症,專家怎麼看?

多國陸續報道了一些新冠肺炎後遺症病例,這是否意味著患者即使痊癒,也依然有很大的健康風險呢?

雖然不斷有研究證實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傷害是多方面、深層次的,但是也不必過於驚慌,根據目前的情況,大部分新冠感染者康復速度都是很快的,也沒有出現什麼嚴重的後遺症,只是個別患者由於自身免疫力低下,或者合併其他疾病的原因,康復時間比較長。

防範新型冠狀病毒請這麼做

首先,最重要的是正確佩戴口罩。進入人員密集或密閉公共場所,一定要佩戴正規的一次性醫用口罩或KN95等類型的醫用口罩,不要使用透明口罩、棉布口罩、自製口罩等,以免起不到防護作用。

戴口罩前後要清洗雙手,口罩要與面部緊密貼合,將鼻子、嘴、下巴完全包裹住。而且,口罩要及時更換,切忌重複使用、內外面交替使用,以免造成感染。

其次,盡量少去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如果一定要去,與人群保持1米以上距離,切忌用手觸摸眼、鼻等部位。外出回來之後,及時更換衣物,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清洗雙手。

這場疫情,從宏觀來看,是整個世界遭遇的災難,從微觀看,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的一場「人體戰爭」。我們能做的,就是為我們的免疫系統減輕壓力,儘量避免接觸感染源,做好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