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是否真的會增加致癌風險?日常飲食中我們應不應該吃雞肉

中國每年要食用將近80億隻雞,這些雞被做成白切雞、辣子雞、烤雞、雞湯等各種美食呈上餐桌,可見人們對雞肉的喜愛。

“感冒了,不能吃雞蛋、雞肉,都是發物。”“得了癌症,也不能吃雞肉。”“聽網上說,吃雞肉會增加患癌風險,還是得少吃。”“雞脖子、雞翅尖、雞屁股,這些都不能吃,容易得癌症的。”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說法。據報導,牛津大學的一篇研究指出“雞肉會增加3種癌症的風險”,更是引起大眾的焦慮。事實到底如何?今天小九帶你談談有關“雞”的那些事兒。

然而最近牛津大學的一則關於吃雞肉會增加患癌風險的報導,將雞肉推上風口浪尖,引起了人們對雞肉的熱議,也造成了人們對雞肉的恐慌,那麼真相是否真的是這樣,雞肉是否真的會增加致癌風險?日常飲食中我們應不應該吃雞肉?

牛津大学研究:吃鸡或会增加3种癌风险?提醒:3个部位真的要少吃
一、牛津大學研究:吃雞或會增加3種癌風險?

該研究的確存在,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收集了47.5萬名英國中老年人的資料,在2006~2014年間進行隨訪,接受研究時這些受試者均沒有患癌。研究人員以問卷形式的調查獲取受試者的飲食習慣及患病資料,通過分析後得知,家禽攝入量增加和黑色素瘤發生風險之間呈正相關關係,每日攝入量30g,可增加20%的患病風險。

牛津大学研究:吃鸡或会增加3种癌风险?提醒:3个部位真的要少吃
二、問題來了,雞肉究竟還能不能吃?

該研究一出,令很多愛吃雞肉的人覺得難以接受,難道之後就不能再吃雞肉了嗎?

當然能吃!牛津大學所進行的研究更多是觀察性研究,僅證明瞭禽肉攝入和癌症發生具有一定相關性,但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尚未得到認證,我們不能斷章取義的認為雞肉一定會致癌,這是不科學的。

研究人員也在文章的最後提到,該研究不能肯定,尚未有其它科學結果支援,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佐證。然而,很多人看文章都只看一半,以至於讓自己接收到了錯誤資訊,謠言就此散播開

其實,適量食用雞肉不僅不會致癌,它還屬於高營養的食物。雞肉屬於白肉的一種,和紅肉相比白肉的脂肪含量更低。但優質蛋白含量卻一點不低,適當的攝入白肉可幫助身體補充優質蛋白,可給健康帶來很大益處。對於正在健身、減肥的人士而言,雞肉是個非常適合的選擇。

牛津大学研究:吃鸡或会增加3种癌风险?提醒:3个部位真的要少吃
三、關於雞肉的3個傳言,你信過幾個?

生活中,關於雞肉的謠言非常多,很多人現在還對其深信不疑,跟隨小妙一起來看看這些常見的謠言。

傳言一:十年雞頭賽砒霜

這個說法在日常經常聽見,很多人在吃雞肉的時候會直接將雞頭丟掉。事實上,雞頭並沒有傳言中的那麼可怕,雞在攝入食物之後需要經由腸胃消化才能進入血液內,即便是吃了一些含有毒素的食物,也會在肝臟、腎臟處理後排出體外,可進入到大腦內的成分非常有限。

傳言二:吃雞皮能美容養顏

雞皮也是不少人的心頭愛,很多人認為吃雞皮可以美容養顏,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可信。雞皮內含有非常高的脂肪含量,大量食用後不僅起不到美容效果,還會引起身體肥胖,對於本身血脂過高的人群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傳言三:翅尖不能吃,是打針的地方

現在市面上所售賣的雞肉基本上是從規模化的養殖場出來的,養殖過程中的確會有用到抗生素的地方。抗生素注射的位置一般是在翅膀下面,並非翅尖。再加上注射藥物後,藥物會流向雞的全身,豈不是代表整只雞都不能吃了?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牛津大学研究:吃鸡或会增加3种癌风险?提醒:3个部位真的要少吃
四、我們就來說一說確實不建議吃的部位。

雞屁股
大家吃肉的時候,都知道淋巴肉是不能吃的,因為淋巴是動物身上重要的免疫組織,雖然功能很重要,但在吃肉的時候,我們就會嫌棄這一部分太髒了。而雞屁股上就有一個部位含有淋巴,位於直腸的上部,裡面有大量細菌、代謝廢物以及病原體。屠宰場宰殺的時候一般會將這個部位摘除,但安全起見,還是不要食用雞屁股為好。

牛津大学研究:吃鸡或会增加3种癌风险?提醒:3个部位真的要少吃

雞脖子
雞脖子的問題與雞屁股相似,在雞脖子的表皮下面,也有一些淋巴結,並且還有胸腺存在,胸腺的功能與淋巴相似,也會堆積一些細菌和雞身體產生的廢物。所以,如果不是特別喜歡吃脖子的話,最好也不要食用雞脖子了。

雞皮
雞皮在安全性上問題不是很大,主要問題在於它不太健康。雖然雞皮吃起來是很香的,很多人甚至還會專門點雞皮來吃,但是雞皮中的脂肪含量特別的高,對我們身體的血脂和膽固醇水準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為了健康,最好還是不要吃雞皮了,少量食用沒有關係,儘量不要單獨吃雞皮就可以了。

隔夜茶、隔夜水到底有多“毒”?喝隔夜茶會得癌症同嗎?

如今生活條件逐步變好,很多人開始關注日常的健康隱患了,對可能致癌的東西都心生畏懼。小編老家有不少親戚,他們都有晨起喝水的習慣,多數是昨天晚上留的涼白開或者茶水。有人就糾結了,聽說隔夜水、隔夜茶有毒金屬超標,容易致癌,喝起來心裡不踏實。有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路人也紛紛表示“致癌,不能喝”。看來,這個話題還是深深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

隔夜茶、隔夜水、全過程,到底有多“毒”?
“隔夜茶和隔夜水都不能喝,亞硝酸鹽、重金屬、細菌都超標!”說起隔夜茶和隔夜水,很多人退避三舍,不知道從哪裡聽說的,反正就是認定了隔夜茶和隔夜水都不能喝。

一、茶與癌症之間有關係嗎?

生活中的很多致癌因素,導致人們隨時可能被癌症盯上,可是此前有傳聞稱喝茶也可能致癌,那茶葉與癌症之間真的有關係嗎?

茶葉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生物鹼等的多種生物活性成分,這些成分能夠起到抗菌、消炎、抗氧化等的效果。

雖然此前有學者做過喝茶與癌症之間的研究,但結果發現喝茶和大部分癌症的發生無關。

值得注意的是,溫度在65度以上的茶飲被劃定為2A類致癌物,長期飲用這種過燙的茶水很可能會誘發食道癌。

隔夜茶是“害人水”,不仅有毒还致癌?不敢喝隔夜茶的人看看吧
二、隔夜茶能不能喝,一個實驗告訴你

很多人都說不能喝隔夜茶,認為隔夜茶會產生亞硝酸鹽,那麼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呢?

此前央視曾經發佈過一項實驗調查,取了菊花茶、普洱茶、龍井茶三種,並且隔夜放置一段時間之後檢測發現,隔夜茶放置一天后、兩天后都沒有變質。

其中的亞硝酸鹽也沒有超標,因此也證明隔夜茶是可以安全飲用的。只不過營養學專家不建議喝隔夜茶,因為口感和營養都發生了變化

隔夜茶是“害人水”,不仅有毒还致癌?不敢喝隔夜茶的人看看吧
三、隔夜食物到底能不能吃,關鍵看儲存條件

隔夜食物能不能吃,主要是看儲存條件,建議剩飯剩菜存放時間不宜時間過長,最好不要超過4小時,而且再次食用的時候一定要熱透

平常在涼拌菜儘量按實際需要來做,最好不要剩下,剩下的要及時扔掉,尤其是放置在常溫下的剩菜剩飯、涼菜等等,很容易出現細菌超標的現象,經常食用的話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還可能導致腹瀉等的症狀。

其中的原因是室溫狀態下,細菌的繁殖能力很快,因此剩飯剩菜也可以在有餘熱的時候,放到冷藏室中,以便降低細菌的滋生繁殖。

隔夜茶是“害人水”,不仅有毒还致癌?不敢喝隔夜茶的人看看吧
因此隔夜食物並不是說絕對的不能吃,如果是放置在冰箱冷藏中的話,一般加熱熱透之後是可以食用的,但如果是放置在室溫狀態下的話,時間長了就可能出現細菌超標的現象,這種情況就不建議再繼續食用了。

真正的「喝茶禁忌」是這2個
雖然隔夜茶安全無毒,但喝茶並非沒有禁忌,為了健康著想,以下兩個一定要注意。

1、忌喝燙茶
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將“65℃以上的飲品”列為2A類致癌物,燙茶就包含其中。為什麼長期喝燙茶可能致癌?這是因為它會造成食管黏膜的反復損傷和修復,與手上的皮膚被燙傷類似。損傷和修復的過程中,細胞分裂加劇,可能造成致癌基因突變,提高癌變概率。除了基因突變外,食管反復損傷還可能造成局部慢性炎症,增加患癌風險。

不過,喝燙茶只是導致食管癌的一個次要因素,抽煙、喝酒才是導致中國食管癌高發的第一和第二風險因素。

2、忌空腹喝茶
茶水是弱酸性的,雖然不會中和胃酸,也不足以刺激胃粘膜,但它會傷害胃。茶水中的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產生興奮,促進胃液的分泌和腸胃蠕動。如果空腹喝茶,胃裡沒有食物,過多的胃酸就會刺激胃粘膜,產生燒灼或刺痛等不適感。因此,應避免空腹喝茶,尤其是有胃部疾病的人群。

牛肉是結節“催化劑”,會加速結節癌變嗎?

牛肉營養豐富,吃了能大補!”
“牛肉已經被列為致癌物,吃了會得癌症!”
自古以來,豬肉就是中國人最愛的肉類,每年的消耗量比其他國家加起來還多。除了豬肉,牛肉也深受國人喜愛,並且隨著“火鍋文化”的流行,人們吃的牛肉越來越多。在不少人眼裡,牛肉是營養佳品,富含優質蛋白,對減少骨量流失、肌肉增長很有好處。但這幾年牛肉的爭議也很大,有人說“牛肉致癌”。
牛肉是营养佳品还是致癌物?今天告诉你答案,3类人管住自己的嘴在網路的“科普”中,牛肉總是在營養佳品以及致癌物之間反復橫跳,在很多人的觀念裡,牛肉可能是溫補的好食材,可是又有很多專家說牛肉會致癌,難道我們吃了很多年的牛肉都是毒藥了嗎,牛肉究竟還能不能吃?

牛肉是营养佳品还是致癌物?今天告诉你答案,3类人管住自己的嘴
一、牛肉是結節“催化劑”,會加速結節癌變?

在生活中有不少關於牛肉的傳言,最為深入人心的就是牛肉為發物,經常吃會導致結節發生癌變。那麼,發物是什麼呢?

中醫認為,發物是指可發毒、助火、生痰的食物,西醫眼中的發物則是指會導致疾病復發、加重的食物。

也就是說,在中西醫理論中,發物都沒有具體到某一個食物,而是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具體辯證,不能簡單的將某個食物和發物畫上等號,所以說牛肉會導致結節癌變的說法是不科學的。

對於體內存在結節的人而言,真正應該少吃的是激素類食物容易導致過敏以及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大量食用這些食物有一定可能性導致結節發展的進程加快。

結節患者在生活中,更需要注意的是保持營養均衡,建議保持高維生素、高纖維素以及低脂肪的飲食模式,日常要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

肉製品適當攝入即可,保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飲食模式,儘量讓食物多樣化,粗細配比,保證身體可攝入充足的營養元素。

牛肉是营养佳品还是致癌物?今天告诉你答案,3类人管住自己的嘴
二、牛肉還致癌?牛肉究竟是營養佳品還是致癌物?

牛肉是個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物,其內裡含有的肌氨酸在進入體內後可促進肌肉生長,對於增強力量有很好的輔助效果;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可説明增強免疫系統功能,促進蛋白質合成,加快新陳代謝速度。除此之外,牛肉內還含有豐富的鐵、鋅、鎂、蛋白質、亞油酸等成分。

這時候有人會說了,雖然牛肉內的營養成分豐富,但是它也的確被世衛組織列為了2A類致癌物。就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哈拉爾德•楚爾•豪森也曾通過大資料對比發現,長期大量食用牛肉、牛奶,和癌症的發展之間有一定聯繫,尤其是會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率。

那麼,這就說明吃牛肉會致癌了嗎?

當然不是,牛肉被列為的“2A類致癌物”,2A類致癌物是指明確在動物身上有致癌作用,但是對人類的致癌性尚未明確。對於普通人而言,日常正常的食用牛肉不用擔心致癌。

國家高級公共營養師彭鑫蕊表示,將牛肉的攝入量控制在每日50g以內,是非常安全的範疇。烹飪時儘量以清炒、水煮等低油菸的方式,不必擔心會給健康帶來額外的風險。

牛肉是营养佳品还是致癌物?今天告诉你答案,3类人管住自己的嘴
三、牛肉雖好,但這類人最好不要吃牛肉

值得提醒的是,牛肉雖然是個高營養的食物,但是卻不適合所有人,這三類人建議你少吃或不吃牛肉。

痛風患者:牛肉是個含有很高嘌呤的食物,對於本身尿酸過高的痛風患者而言,攝入牛肉會導致體內尿酸結晶增加,易引起痛風發作;

腎病患者:牛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這對於一些本身腎功能不好的人群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容易讓本身的病情加重;

高血脂人群:牛肉內含有較高含量的膽固醇和熱量,高血脂人群建議離牛肉遠點,避免讓自己體內的血脂更高。

牛肉是营养佳品还是致癌物?今天告诉你答案,3类人管住自己的嘴
四、牛肉怎麼吃最健康,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牛肉是可以吃的,但是要控制在一定量以及將它全部煮熟的情況下。如果吃法不當容易使紅肉產生大量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進入身體之後會被腸道吸收,長此以往,就會誘發各種腸道疾病,甚至誘發腸癌。

1、不要吃生牛肉
生牛肉一定要用醋拌才可以,因為生冷的東西裡面含有大量的細菌,用醋拌過之後可以殺死大部分的細菌。所以一定要用醋醃一下再生吃,生吃牛肉很容易使我們感染各種細菌病毒。而且生食牛肉本身就是一件有害無益的事,先不說生牛肉本身所攜帶的細菌,還有一大危害就是常有寄生蟲的發生。至於進口的牛肉,大多是走私而來的。像美國牛肉,一直有較大的瘋牛病風險,不要說吃生的,就是熟了也不能讓人放心。

牛肉是营养佳品还是致癌物?今天告诉你答案,3类人管住自己的嘴

2、選擇健康的牛肉
現在市面上很多不良商家賣的都是注水牛肉,味道吃起來一點都不新鮮,要想吃到好的營養的牛肉,在選擇牛肉上也是至關重要的,好的牛肉對烹飪的效果起著很關鍵的作用,首先要看看牛肉的顏色是不是紅色且有光澤的,新鮮的牛肉外表微幹,而且是不粘手,彈性也非常的好,肉質結實沒有一點的鬆弛感,用手指按壓也沒有明顯的壓痕,沒有任何的異味。只要從這幾方面就可以選擇出好的牛肉,吃到健康的牛肉。

3、適當地食用牛肉
牛肉雖然好吃,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吃牛肉的,有些吃了身體越來越強壯,而有些人吃了反而消化不了,體質就比較弱的人應該要少吃牛肉。牛肉不但可以促進肌肉的生長還可以增長力氣,牛肉還可以補脾胃養五臟,益氣血,強筋骨,對貧血久病的婦女,腰膝酸軟的老年人來說是滋補的佳品。

牛肉是营养佳品还是致癌物?今天告诉你答案,3类人管住自己的嘴
4、健康的食用牛肉
牛肉再好吃也是不宜多吃的,每餐只80克就可以達到我們人體對營養的需求了,過量食用可能對人體會造成過多的負擔,有可能會增加結腸癌的發病幾率。
老人、幼兒這些消化不好的人群應慎吃牛肉,幼兒的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容易造成不消化,可以喂一些嫩牛肉。在中醫上牛肉又為發物,它會誘發皮膚病的發生,有瘙癢、濕疹、疥瘡的患者謹慎食用。另外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牛肉是不能和橄欖、栗子、紅糖、韭菜等進行搭配的。

癌症的”禍根“是什麼?推薦幾種防癌飲食建議請收好

不止從何時起,患癌的人如今越來越多。雖說不能簡單認為,癌症是吃出來的毛病,但不健康的飲食方式,的確會增加患癌的風險。與飲食習慣相關的癌症一般都是消化道的腫瘤,比如低分化胃癌,食管癌等。我們平時的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與這些癌症的發病率息息相關,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抵抗力下降以後。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升,患癌幾率卻越來越高,但始終沒能摸清癌症發作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給人們預防癌症帶來了許多困擾。不過,根據相關研究現實,癌症和不良生活習慣以及不科學的飲食習慣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既然癌症的”禍根“終於找到了,那就一定要做好預防。

一、研究證實,11種癌症與飲食緊密相關

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機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聯合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等機構,在國際雜誌《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通過對860項研究進行分析,從而評估飲食與11種原發性癌症的發病和死亡風險的關係。

既然癌症的”禍根“是什麼?機制防癌飲食建議請收好
結果顯示,11種癌症都與飲食有確切的關聯,包括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膽囊癌、肺癌、皮膚癌、乳腺癌、腎癌等。其影響關係包括但不限於:

•飲酒與絕經後乳腺癌、結直腸癌、食道癌、頭頸癌和肝癌的風險呈正相關;

•乳製品、牛奶、鈣質和全穀類食物的攝取量與結直腸癌風險呈負相關;

•咖啡攝取量與肝癌和皮膚基底細胞癌的風險呈負相關;

•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取量與結直腸癌、肺癌的風險呈正相關;

•較高的蔬果攝取量與咽癌和口腔癌的風險呈負相關。

既然癌症的”禍根“是什麼?機制防癌飲食建議請收好
二、5種常見的“癌從口入”,儘量少吃

既然飲食與癌症的關係已被證實,那究竟什麼樣的飲食會提升風險呢?按照消化道從上到下的順序,我們整理了5種與“吃”有關的癌症。

1、口腔癌-檳榔

檳榔的纖維粗糙,長期咀嚼會損傷口腔黏膜,其中的致癌性檳榔堿會破壞正常細胞,造成DNA損傷後無法修復,還會引起氧化應激和炎症反應。檳榔已經被列為一級致癌物,多項研究證明,長期嚼食檳榔會提高口腔癌風險。

2、食管癌-燙食

口腔和食管黏膜的正常耐受溫度約是40~60℃,如果食物溫度超過60℃,容易損傷上皮細胞,長期如此,食管黏膜反復受損、修復,保護屏障被破壞,可能發生不典型增生和異型性改變,甚至是癌變。

既然癌症的”禍根“是什麼?機制防癌飲食建議請收好
3、胃癌-高鹽食物

高鹽食物的滲透壓高,長期大量進食會損害胃粘膜,出現一系列改變,例如胃粘膜水腫、廣泛彌漫充血、潰瘍和糜爛等。進一步地,還會破壞保護屏障,增加胃炎或胃潰瘍的發病率。

研究發現,長期高鹽飲食,反復刺激胃粘膜,可增加胃癌風險。另外,醃制類高鹽食物還含有硝酸鹽,進入胃內易轉變成強致癌物-亞硝酸胺,傷害身體。

4、肝癌-黴變食物、酒精

黴變食物含有黃麴黴素,既是劇毒物質,也是1類致癌物,會增加肝癌風險。而酒精會阻礙肝臟分解脂肪酸,長期過量飲酒可導致酒精性脂肪肝,進一步演變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甚至發展成肝癌。

既然癌症的”禍根“是什麼?機制防癌飲食建議請收好
5、腸癌-加工肉

加工肉類已被列為1類致癌物,長期進食過多的加工肉類,會增加腸癌的風險

《國際流行病學雜誌》的研究發現,每增加20g/天的加工肉類攝取量,就會增加18%的腸癌風險。這是因為加工肉類在生產過程中,會添加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等多種化學物質或防腐劑,會對腸道產生損害。

三、防癌飲食建議請收好

1.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
多吃蔬菜可降低食管癌和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也有研究發現,多吃水果可降低食管癌、胃癌及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
建議:成人每人每天1斤蔬菜,半斤水果。吃多種蔬菜,深色蔬菜至少占一半。水果直接食用,不建議榨成果汁或者用果汁代替。

2.多吃魚禽,少吃豬牛羊
長期吃太多“紅肉”,也就是豬肉、牛肉、羊肉和動物內臟等食物,會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建議:每天禽畜肉攝入量40-75克。食用肉類最好選擇魚、禽等肉類。

3.限制酒精攝入
大量飲酒可使男性更易發生結直腸癌,女性更易發生乳腺癌,飲酒越多,風險越大。飲酒要限量。
建議:成年女性每天酒精攝入量不超過15克,成年男性不超過25克,兒童和孕婦禁止飲酒。

既然癌症的”禍根“是什麼?機制防癌飲食建議請收好
4.注意食材的選擇和儲存
黃麴黴毒素是肝癌的致病因素之一,發黴的花生、穀類和豆類可產生黃麴黴素。另外,小作坊生產的土榨花生油通常沒有除濕、控溫設施,也沒有精煉油工藝和檢驗能力,所以土榨花生油也容易出現黃麴黴毒素超標。
建議:食材應選擇合適的方法保藏,穀類、豆類等的儲存要防潮防黴,注意防黴菌污染;儘量去正規超市買食用油。

5.注意食物的製備和烹調
烹調時油溫太高容易產生一些致癌化合物污染食物,食用後影響人體健康。
建議:烹調時儘量少用煎、炒、油炸、熏烤等烹調方法,多採用蒸、煮、焯等方式。不要吃燒焦的食物,儘量少吃烤肉、熏肉,不要吃過鹹的食物,少吃或不吃醃制食品,如鹹魚、醃菜、醃肉、酸菜等。

身體出現這些改變,提醒你需要預防癌症的到來.

很多癌症難以治癒,得了癌症的人,需要承受肉體上難以明說的痛,還有精神上的摧殘,它是破壞身心健康的頑強敵人,癌症的可怕程度,令人毛骨悚然,讓人從內心深處感到畏懼,將其列為談論的禁區,刻意繞開,試圖以這種回避的方式去規避它們。

癌症来临之前,身体会给你发出7个警报信号,就看能不能及时发现
然而不去關注癌症,就不會引起癌症的注意嗎?這種自欺欺人的心理,導致對癌症的瞭解認識不到位,無法指導我們科學的預防癌症,說不定就被癌症盯上了。一般情況下,身體出現這些改變,提醒你需要預防癌症的到來.

癌症来临之前,身体会给你发出7个警报信号,就看能不能及时发现
三、癌症並不是不聲不響,身體出現7個症狀,警惕癌症來臨

當癌症來臨時,身體會有一些異常表現,這幾個症狀一定要引起警惕。

長期疲倦、乏力:正常情況下,身體過度由於勞累等因素所致的疲勞在休息後即可緩解。一些休息後也無法緩解的疲勞乏力感,警惕是癌症和正常細胞搶奪營養,導致身體沒有足夠的營養供給所致。

持續咳嗽:咳嗽是非常常見的症狀,我們需要引起警惕的是久治不愈的咳嗽。用藥2周後依舊沒有緩解咳嗽,建議及時拍胸片檢查。如若咳嗽的同時還伴隨胸悶、氣促、泡沫痰等症狀,更需要引起警惕是肺癌。

消化不良、燒心:這些症狀出現後,服用止痛藥、止酸藥等依舊無法緩解的話,同時如若還伴有進食後飽脹、食欲減退以及消瘦等症狀,需要高度警惕是食道、咽喉、胃部癌症發出的信號。

癌症来临之前,身体会给你发出7个警报信号,就看能不能及时发现
持續發燒:發燒是我們身體自我調節的機制,正常發燒在服用退燒藥後即可緩解。但癌症同樣也會引起癌性發熱出現,癌症引起的發熱在服用退燒藥後短暫退燒後又會捲土重來。持續發燒,小心可能是白血病、淋巴瘤等癌症信號。

血尿:在身體沒有出現其他異常的前提下,發現尿液過黃還帶有血色,警惕是膀胱癌所致。

腹瀉、便血:癌症引起的便血和痔瘡不同,血液多會在糞便內部和糞便粘連,而痔瘡引起的便血多會在糞便表面。另外,腸道內發生癌症後還會引起患者出現腹瀉、便秘等排便異常表現。

腹脹腹痛:無原因的腹痛,且夜間嚴重,疼痛無法用言語描述,平臥疼痛加劇,需要警惕是胰腺癌。女性如果持續腹脹,且伴隨腸胃不適、下腹疼痛,進食困難或飽腹感強,警惕是卵巢癌的徵兆。

 

癌症来临之前,身体会给你发出7个警报信号,就看能不能及时发现
四、40歲後,5件事不要馬虎大意

癌症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青睞”人群,對於40歲以後的人群而言,這四件事一定要做好。

1.選擇個體化防癌體檢

不同癌症所需要進行的檢查也不同,對於癌症高危人群,要根據個體差異的不同,為他們量身定制個性化的防癌檢查,而不是籠統的選擇一樣的檢查方式,這樣做容易出現誤診、漏診。不同癌症所需的檢查也不同。

胃癌:胃鏡+活檢

肺癌:低劑量螺旋CT

乳腺癌:鉬靶檢查

前列腺癌:PSA篩查

肝癌:甲胎蛋白+b超

宮頸癌:HPV+TCT

癌症来临之前,身体会给你发出7个警报信号,就看能不能及时发现
2. 保持正常體重,避免超重和肥胖

BMI(體重品質指數)是衡量體重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具體計算方式為:體重(kg)/身高(m)的平方。正常體重值應保持在18.5~24.9之間,超過這個數值的人群要及時減重,將體重控制在健康範圍內的低值。

3.飲食健康,改掉不良習慣

飲食上要注意以清淡為主,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配合上適當的肉類。注意少吃紅肉、加工肉,日常肉類的攝入以白肉為主。同時要注意有規律的作息時間,每天睡眠時間保持在7~8小時左右,不要熬夜。

癌症来临之前,身体会给你发出7个警报信号,就看能不能及时发现
4.堅持運動,避免久坐

運動是改善體質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堅持進行運動可説明體內代謝廢棄物排出速度加快,同時可以讓免疫力增加,不讓疾病有機可乘,建議每天進行30分鐘以上運動。另外,日常還需要注意不要久坐,建議每隔半小時就起來活動下身體,避免讓身體長期處於壓迫狀態下。

5.戒菸戒酒

《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證實,吸菸飲酒和食管癌發生之間有顯著關聯,長期吸菸飲酒會導致體內細胞發生突變的風險增加,長此以往下去會大大增加癌症的發病率。想要預防癌症,戒菸戒酒非常有必要。

癌症来临之前,身体会给你发出7个警报信号,就看能不能及时发现
天啦,以上這些問題我都有啊?是不是得了癌症?
其實,以上這些症狀,都是癌症可能會出現的症狀,但並不意味著有了這些症狀就一定是癌症,這些症狀也不是癌症正式的診斷標準.

總而言之,大家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發現自己經常性的出現以上幾種不良的症狀,或者是身體反應的時候,就需要儘早的到醫院去檢查和治療,排除患有腫瘤的風險,這樣既能夠讓自己安心,也是對自己身體健康負責的一個態度.

一輩子吸菸的人,會有多少人死於肺癌?肺癌的高危險群是哪些?

據科學家測定,菸草中含有數百種複雜的化學成分,大部分對人體有害,其中焦油、尼古丁、酚類、醇類、酸類、醛類等40種是有毒和有致癌作用的物質。
煙在點燃後,所產生的煙霧,包含了菸草中所有的化學成分,同時比菸草本身又增加了一些有害物質,如一氧化碳和菸焦油等。這是因為除菸草本身外,在製成卷菸的過程中,要在原料中加入一些可哥、甘草、糖、甘油、乙二醇等調味、濕潤、產香、助燃物質。這些添加劑雖然本身無害,但在燃燒過程中卻起了變化。例如,在鼠背塗上可哥燃燒後產生的煙油,可長出皮膚瘤。

甘草中的甘草酸在燃燒後,與其他成分化合,可生成有致癌作用的多環芳烴。糖與菸草一起燃燒後增加了焦油量,而糖燃燒後的產物是煙中的一個重要致癌物。甘油和乙二醇在燃燒後的物質,不但可能使吸菸者患膀胱癌,而且所產生的丙烯醛可抑制氣管和纖毛分泌物從肺內排出,從而增加患氣管炎和肺氣腫的機會,並使患有這兩種病的人病情加重。
煙中尼古丁含量最多,毒性也最大,成人服50毫克即可致死。法國有一個團體舉行抽菸比賽,一位吸菸冠軍,連吸60支香菸,還沒來得及領獎便中毒死亡。尼古丁還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

90%的肺癌与吸菸有关!一辈子吸菸的人,会有多少人死于肺癌?
一、一輩子吸菸的人,會有多少人死於肺癌?

據統計,90%的肺癌都和吸菸有關,如果沒有香菸,肺癌會是一種罕見癌症,那麼吸菸患上肺癌的死亡率到底有多高呢?

《英國癌症雜誌》此前刊登了一篇論文,該論文詳細分析了英國等歐洲國家不同群體男性的肺癌死亡率,最終發現:

①一直吸菸的人,75歲之前死於肺癌的幾率為16%,高出不抽菸的人50倍,後者僅為0.3%。

②每天抽菸數>5支,75歲之前因肺癌死亡幾率為25%

③戒菸時間越早,對健康益處越大。如果30歲左右戒菸,死於肺癌的幾率低於2%;如果50歲戒菸,幾率在6%左右

假設6個人抽菸,其中有1個人在75歲之前可能因肺癌死亡;而如果抽菸次數>5支/天,那4個人就有1個人因肺癌死亡。

說白了,只要你抽菸,就是為肺癌的發生多創造一個“有利因素”,對於中了的人就是“中了頭彩”,追究具體的死亡概率沒有多大意義,而想要降低得肺癌的風險,就要遠離抽菸這個高危因素。

90%的肺癌与吸菸有关!一辈子吸菸的人,会有多少人死于肺癌?
二、睡覺時出現這5種異常,警惕肺癌來臨

肺癌雖高發,但很多人對於它的徵兆卻不甚瞭解,導致很多人發現它時,都是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所以要注意避免。

1、咳嗽

導致咳嗽的原因有很多,肺癌只是其中一種,如出現以下幾種咳嗽,則要高度警惕肺癌:

①慢性咳嗽持續時間超3個月,經常規治療無效,尤其是長期抽菸的中老年人群

②反復刺激性乾咳,且咳嗽前,總感覺有東西刺激;

③咳嗽時,痰中帶血絲;

④咳嗽伴低熱、消瘦;

⑤咳嗽伴聲音沙啞。

2、胸悶胸痛

不少人出現該表現時,多當做是心臟方面問題,可事實是肺癌也會引發,具體表現為胸悶不適、不規律胸部鈍痛或隱痛,可能隨呼吸、咳嗽或變換體位而加重。

3、呼吸困難

主要因癌種增長,導致支氣管狹窄或阻塞引發的,像靠近支氣管肺門附近的中央型肺癌最容易出現該表現。

90%的肺癌与吸菸有关!一辈子吸菸的人,会有多少人死于肺癌?
4、發熱

主要因腫瘤堵塞支氣管,出現阻塞性肺葉引發,症狀輕的表現為低熱,嚴重的可表現為高熱,一般常規退燒法無效

5、腰痛

當腫瘤發生骨轉移時,便可能引發腰痛或胸背痛,且有固定的壓痛點

小九提醒大家,當出現上述這些肺癌的典型表現時,建議及時就醫診治,爭取最佳治療時機。

三、為啥肺癌一發現就是晚期?3件事可能被忽略了

80%的肺癌一發現就是晚期,而早期肺癌手術後十年生存率達90%以上,可見,如果能爭取早期發現,對患者意義多大。可為何肺癌一發現就是晚期呢?

1、早期症狀不明顯

肺部較為特殊,兩片肺葉待在偌大的胸腔內,只有當腫瘤長大一定程度時才可能有所表現,所以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

而有時即便是出現了,也因不典型而被忽視,比如咳嗽、發熱、胸悶、食欲下降等症狀,很容易被當作是其它常見疾病,最終耽誤了發現的最佳時機。

90%的肺癌与吸菸有关!一辈子吸菸的人,会有多少人死于肺癌?
2、不認為自己是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發病的幾率會比一般人高,所以提早、有針對性地檢查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才能積極防患,但很多人卻不知道自己屬於高危人群。一般來說,高危人群有兩類:

一是年齡在55~74歲,吸菸史≥30包年(1包/天,持續30年)且戒菸時間<15年;

二是年齡≥50歲,吸菸≥20包年,且具有其它一項危險因素,如一級親屬肺癌家族史、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有石棉、氡、鎘、等有毒物質接觸史。

3、常規體檢難以發現

很多人雖然每年做體檢,但常規體檢主要是瞭解整體健康水準,對肺部的篩查作用其實較為有限,以胸片為例,多是拍一下肺部的正、側面,病變組織和正常器官的“投影”會重疊在一起,無法很好的分辨,所以想要篩查肺癌,還得專業的癌症篩查。

國際現有指南推薦:可將低劑量螺旋CT作為肺癌的首要篩查方式,該檢查是將肺部橫斷面一層層掃描,可以更好的發現肺部的微小病灶。

90%的肺癌与吸菸有关!一辈子吸菸的人,会有多少人死于肺癌?
初次篩查後,根據檢查結果、年齡和其他危險因素來決定間隔時間。如結果為陰性

①年齡<50歲,間隔時間延長至5~10年

②年齡50~60歲,如無其他危險因素,則間隔時間為5年;如存在至少一種其他危險因素,則間隔時間縮短至3年。

③年齡60-70歲,分別間隔3年和2年。

④年齡>70歲,無論是否有其它危險因素,2年篩查一次。

據美國國家肺部篩查試驗發佈的資料顯示:低劑量螺旋CT篩查與胸片相比,可降低20%肺癌高危人群的死亡率。所以,高危人群定期進行該篩查,對預防肺癌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

90%的肺癌与吸菸有关!一辈子吸菸的人,会有多少人死于肺癌?
肺癌高危險群
從肺癌類型的介紹中,可以發現肺腺癌病患的佔比最高,且其中有多數患者未曾吸菸。這讓我們必須思考,除了菸害以外,還有哪些潛在致病原因及危險族群是一般人容易忽略的?如果你是以下肺癌危險族群的其中之一,除了加強你的防治觀念,更應該定期接受檢查。

吸菸族群
有肺癌家族病史
曾罹患肺結核或是其他肺部慢性發炎疾病
長期暴露於致癌工作環境(如金屬業、冶礦業、接觸石綿、放射線環境)
常接觸炒菜油煙的家庭主婦、廚師
常接觸交通廢氣的通勤族
常處於空氣品質不佳的環境

肺癌在早期階段症狀較少,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治療效果較差,因而早期發現、早診早治是提高肺癌治癒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肺癌發病率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對於吸煙的年輕人群來說,提高自我的控煙意識,做好肺癌的防治至關重要。

支修益教授表示:“吸煙是當今世界最明確的可以預防的肺癌死亡原因,通過有效的控煙可以降低肺癌的發生率。控煙對很多疾病能夠起到預防的作用,從‘治己病’到‘治未病’,做到真正的關口前移。”

究竟是怎樣的做菜習慣,會增加患癌風險?如何不讓廚房變“癌細胞收容所”?

癌腫是體內細胞DNA變異、腫瘤細胞過度增殖的產物,它可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有細胞的部位,以內臟癌變最為多見。而且由於癌症早期症狀並不特異,所以臨床上很多患者在發現病情時已經到了中晚期。

到了癌症晚期,已經失去了治癒的可能性,或只能通過化療來緩解患者的痛苦,延長生命,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談癌色變”。想盡各類辦法來預防癌症。有不少養生愛好者將預防癌症的希望寄託在飲食上,各類防癌食物層出不窮。

然而可惜的是,臨床證實食物對預防癌症的影響微乎其微,但加速細胞癌變的原因卻和“不良飲食習慣”有直接關係。俗話說“病從口入”,你以為只有細菌這麼簡單?

一、人人都有癌細胞

人體細胞時時刻刻都在分裂、增殖、衰老,DNA也不斷地複製,大量新細胞會取代死亡的細胞,形成一個動態平衡,維持機體的健康。在這個數以億計的分裂過程中,DNA會複製錯誤,導致基因突變,部分細胞會變異成前癌細胞,而在一定條件下,前癌細胞可能發展成癌細胞,進而引發癌症。

二、為什麼有人會得癌,有人不會?

據統計,2014年我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約380.4萬例,死亡病例229.6萬例,平均每分鐘有7人被確診,4人死亡。為什麼人人都有癌細胞,卻不是人人都得癌?

瑞士日內瓦醫科大學醫學博士黃又彭解釋,這是因為人體可以修復突變的細胞。

人人都有癌细胞,为什么有人会得癌?3种做菜习惯或致癌,请远离
正常情況下,當細胞基因複製錯誤時,人體會啟動自身的修復功能,促使大部分突變細胞修復至正常,而修復失敗的細胞會自然死亡,部分存活下來的突變細胞會變成前癌細胞。此時,免疫系統會對前癌細胞發動攻擊,將它們再次消滅,從而達到防癌的效果。

但免疫系統不是萬能的,當前癌細胞數量過多,難免會有漏網之魚。

在前癌細胞發展成癌細胞的過程中,癌細胞會經歷生長、休眠和自愈這3種生存狀態。其中,10%的癌細胞可以自愈,90%的癌細胞會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自然消退。例如,射線可以使癌細胞停止發展,內分泌變化可以促使癌細胞消退,炎症反應和非特異性免疫反應也可使癌細胞自行消失。

人人都有癌细胞,为什么有人会得癌?3种做菜习惯或致癌,请远离
另外,生活中的一些因素會影響免疫功能,成為助長“癌細胞”的幫兇,例如生活習慣、環境因素、情緒因素等。

糟糕的生活習慣、致癌物過多的環境因素,都會降低免疫力,使更多細胞癌變,並促進癌症的發生進程。性格開朗、喜愛運動的人,免疫系統較為健康,更有能力消滅癌細胞。

因此,面對癌症時,患者要充滿信心、保持樂觀,這樣更能提升生存率。

三、究竟是怎樣的做菜習慣,會增加患癌風險?

長期食用老油壺中的油
做菜都是需要用油的,有的人會專門買油壺少量裝點油,這樣用著會比較方便。當然,也有家庭習慣用大桶的油,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習慣。這裡需要提醒一下,一直習慣用油壺裝油的,有個細節一定要注意,就是油壺要經常清洗,不然容易藏汙納垢,衛生搞不好是容易致病的,尤其是會暗藏黴菌。

現代人大多吃的都是植物油,而植物油的原料就是穀物,穀物儲存不當,就會容易黴變,產生黃麴黴菌後,人體攝入過多,就會增加癌症的風險,肝癌的發生風險會更高一點,黃麴黴菌對肝臟的危害性更大。

做菜後,馬上關掉油煙機

生活水準有了很大的進步,基本上每家廚房中都會有油煙機,油煙機的出現,就是為了降低吸入油煙,可能有很多人還不知道,油煙中的有害物質,比香煙還要多,長期在廚房中做飯的家庭主婦或煮夫,就可能會吸入到較多的有害物質。

正常來說,打開油煙機做菜,並不會吸入太多的油煙,只是有的人為了節省,只要不做菜了就會將油煙機關掉,做菜時,再把油煙機打開,卻不知道這樣的節省,可能會招癌上身。油煙機工作,不是說立馬就會將油煙吸走,也是需要過程的,你馬上就關掉,就會有一些殘餘油煙,進入到人體後,會對肺部、口腔、喉嚨、食道造成較大的傷害,會增加相關癌症的發生率。

除了廚房裡的致癌物,冰箱裡也有。

你可能沒注意到冰箱的一個角落,就是封條,封條這裡應該大多數家庭都沒有清潔到,都會比較注重冰箱內部的清潔,冰箱封條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旦被忽略,就會容易滋生細菌、黴菌,冰箱封條處,相對比較陰暗潮濕,再接觸到一些汁液,沒有及時的清理,就有可能產生黴菌,這些黴菌長期與各種食物相處在一個空間,難免會導致一些食物被感染。

最終,就會通過食物進入到體內,給肝臟帶來損傷,當損傷逐漸加重時,癌變的可能性也會增大。

臥室裡也會藏有致癌物,需早留意早處理。

臥室裡的致癌物來源包括兩方面,一方面來自於人為的,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於整個房間。人為的指的就是吸煙,煙癮比較大的人,都是會習慣早起、睡前吸根煙,這樣就會導致整個臥室都會有煙氣,生活在一起的人,都會受到煙草的迫害,增加患癌的風險。

人人都有癌细胞,为什么有人会得癌?3种做菜习惯或致癌,请远离

除了吸煙,第二方面,則是來自於臥房裡的新傢俱,或者新地毯以及新的壁紙,或者其它新裝修材料,要知道有些裝修材料,會含有致癌氣體,比如說氡,它就屬於致癌物,會增加白血病的患病風險,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新的地毯或新傢俱中會含有其它有害物質,都有可能增加癌變的可能。

人人都有癌细胞,为什么有人会得癌?3种做菜习惯或致癌,请远离
癌症高發並不是沒有緣由的,大多是人們忽略了一些事情,或者說有些事情沒有做到位,細節問題沒把控好,就會在悄無聲息下,加大了患癌的風險。家裡面藏有的一些致癌物,你可能沒注意到,請對照自查看看,若有就早處理。

人人都有癌細胞,為什麼有人會得癌?3種做菜習慣或致癌,請遠離”

如何不讓廚房變“癌細胞收容所”?
【1】保證廚房通風良好
廚房通風非常關鍵,做飯時如果有窗戶要打開,保證空氣流通,新鮮的空氣有助於燃氣燃燒,也有助於有毒物質快速排放,保持室內環境的衛生,對於烹飪者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2】油煙機早點開,晚點關
不要為了省電,在廚房有油煙的時候才打開油煙機,開火前油煙機就要先運作起來,因為在燃氣時就已經開始產生廢氣,炒完菜不要著急關掉油煙機,最好多開一會,把炒菜產生的油煙全部排放出去,避免室內油煙過多,發生嗆咳等問題。

【3】炒菜控制好油溫
使用油燒到150℃時,就會產生強烈辛辣味,對呼吸系統造成劇烈刺激,因此油溫一定要控制好,無需冒煙才放入蔥薑,等油入鍋後,蔥姜周圍冒出小泡泡,說明油溫已經夠了,此時放入食材就可以了。

【4】飲食,減少油炸烹飪
油炸等烹飪方式不僅會更容易產生油煙,油煎炸後的食物也會化身“熱量炸彈”,同時,富含澱粉類的食品(麵粉類、薯類食品)等,油炸時可能產生丙烯醯胺等有害成分。儘量保持蒸煮燉的烹飪方法,減少油脂攝入盡,最大可能保留食材原有營養物質,對於降低身體患慢性疾病更有幫助。

癌症來臨時,這些症狀別忽視,高危人群應重視癌症篩查

人人談癌色變,因為這不僅會給身體帶來很大的病痛,對人的精神上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對整個家庭來說也是重創。但當今社會,癌症已經不是什麼罕見的疾病了,不僅常見,發病率還越來越高,而且逐漸向年輕群體靠近。特別是近些年,很多人都會發現我們身邊的癌症患者越來越多了,要知道得了癌症不僅給身體帶來巨大的傷害,治療費用也非常昂貴,對很多家庭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打擊。有人說感覺以前身邊並沒有那麼多人患癌症,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癌症患者呢?其實,從世界範圍上來看,癌症的發病率跟一個國家的發達水準有關,那麼我們應該生活中怎樣預防癌症呢?

一、早期癌症來臨時,這些症狀別忽視

多數人對癌症的恐慌,主要來自於癌症似乎與死亡是掛鉤的一種疾病,但其實並不是得了癌症就得等死,早期的癌症治療效果可是要比晚期癌症更好,因此一定不要忽視早期癌症發出的信號。

1.黑痣不斷變化或者有白斑出現

多數人身上都有黑痣,不過大部分都是良性的,如果發現黑痣突然變大、顏色變深、伴隨瘙癢、出血等的症狀,要警惕是黑色素瘤發出的信號,有白斑出現無法消除,也要提高警惕,儘快就診排查。

癌症多半是“吃”出来的!劝告:这几种食物,劝你能少吃就少吃
2.大小便異常

如果發現大小便異常,出現尿頻、血尿、蛋白尿或者便血、腹瀉等的排便異常時,要警惕是膀胱癌或者前列腺癌發出的信號,一定要儘快排查。

3.身體某些部位出現腫塊

如果在身體的某些固定位置,出現不明原因的腫塊,並且一段時間沒有改善的話,要小心是癌症發出的信號,最好及時進行篩查。

4.不明原因的異常消瘦或低熱

很多癌症都可能會因為腫瘤細胞的惡性增殖出現體重驟減的症狀,像淋巴瘤等的某些癌症還可能會出現腫瘤低熱症狀。因此,一旦發現不明原因的異常消瘦或者低熱,也要小心是癌症發出的信號。

5.吞咽困難

吞咽困難可不一定就是咽喉炎症,還有可能是食管癌等癌症的早期症狀,不加以干預還可能會出現咳嗽、呼吸變得困難等的一系列症狀。

癌症多半是“吃”出来的!劝告:这几种食物,劝你能少吃就少吃
二、高危人群應重視癌症篩查

被癌症盯上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夢魘,為了避免被癌症盯上,其實最好是做好癌症的預防和篩查,尤其是某些癌症的高危人群,更要重視癌症的篩查。

1.肺癌

建議肺癌的高危人群從五十歲以後開始,每年做一些低劑量螺旋CT檢查來排查肺癌。

像有基礎慢性肺部疾病的人、長期主動吸煙、被動吸煙人群、有肺癌家族史以及長期接觸粉塵顆粒等環境的人,都屬於肺癌高風險人群。

2.胃癌

早期胃癌的治療效果要比晚期胃癌治療效果好很多,因此胃癌高危人群也要定期做好篩查,從四十歲開始最好每年進行一次血清學和胃鏡篩查。

像生活在胃癌高發地區的人、患有基礎胃部疾病、有胃癌家族史、有其他導致胃癌的一些不良習慣等等,都屬於胃癌的高危人群。

癌症多半是“吃”出来的!劝告:这几种食物,劝你能少吃就少吃
3.腸癌

從四十歲開始定期要進行腸癌篩查,做腸鏡就是能夠及時發現腸道有無病變的一種檢查,腸癌的高危人群更要定期做好腸鏡的篩查。像有腸癌家族史、有致癌的多種不良習慣、有腸道異常症狀等的人群,一定要隨時提高警惕,定期進行腸鏡篩查。

4.肝癌

高危人群:

1.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

2. 過度飲酒;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4. 長期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污染的食物;

5. 各種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

6. 有肝癌家族史。

如果年齡>40歲且為男性患肝癌的風險更大。

篩查方法:

聯合應用血清甲胎蛋白(AFP)+肝臟B超檢查,建議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個月進行1次檢查。。

5.乳腺癌

高危人群:

1. 未生育,或≥35歲初產婦;

2. 月經初潮≤12歲,或行經≥42年的婦女;

3. 一級親屬在50歲前患乳腺癌者;

4. 兩個以上二級親屬在50歲以前患乳腺癌或卵巢癌者;

5. 對側乳腺癌史,或經乳腺活檢證實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內乳頭狀瘤病者;

6. 胸部放射治療史(≥10年)者。

為什麼癌症會出現疼痛?身體這些部位疼痛需警惕!

初期的癌症患者,疼痛發生率為25%,晚期的癌症患者中疼痛發生率則升至60%-80%,其中1/3為重度疼痛患者。隨著腫瘤的進展疼痛會加重、多變,出現多部位疼痛。疼痛是個症狀,但本質上是“感覺神經系統損傷或受到異常刺激引起大腦的不愉快情緒和反應”。而癌痛可以是腫瘤本身壓迫神經,可以是治療引起的疤痕卡壓神經,或本身其他疾病發作等,所以癌痛要辨清原因,對因治療才是上策。癌痛發生的原因60%由腫瘤因素引起的相關骨軟組織、神經、內臟等部位的疼痛,由化放療等治療因素所引起的疼痛占20%左右。一項國外研究顯示,在治癒的腫瘤患者中,疼痛發生率也達到33%。

40岁男子腰疼半年,查出癌症晚期!5个部位“喊疼”或是癌症征兆
一、為什麼發生了癌症會出現疼痛?

有的癌症早期症狀不明顯,患者沒有引起重視,隨著疾病的進展,到了晚期,這裡也痛,那裡也痛。去醫院一檢查,才發現自己得了癌症,並且已經是晚期,怎麼也接受不了。

癌症引起的疼痛又叫癌痛,癌痛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腫瘤迅速生長,擠壓周圍的器官和組織;腫瘤自身破潰,發生感染,導致周圍的組織壞死;腫瘤擴散和轉移,侵犯、破壞血管和神經等。

癌痛到底有多痛?“痛得紋絲不動”“痛得暈死過去”

癌痛是劇烈的、廣泛的,不僅會造成軀體上的疼痛,對於心理也是一種巨大的折磨。癌痛帶來的焦慮、恐懼,會導致失眠、疲乏,進一步加重疼痛,嚴重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40岁男子腰疼半年,查出癌症晚期!5个部位“喊疼”或是癌症征兆
二、身體5個部位疼痛,警惕癌症來臨

疼痛是癌症的預警之一,當癌症發生時,身體的幾個部位可能會出現疼痛,應引起重視。

1、頭痛

出現不明原因的疼痛,持續時間長,反復發作,應警惕腦瘤。腦瘤是指發生於顱腔內的神經系統腫瘤,目前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化學因素、電離輻射等有關。

除了頭痛,腦瘤還會引起惡心、嘔吐、運動功能障礙、癲癇、視力改變、聽力下降、語言功能減退等症狀。

2、腹痛

頻繁腹痛,服用腸胃藥後無效,隨著時間的流逝,腹痛越來越嚴重,同時伴隨排便不盡的感覺,可能與胃癌、直腸癌、肝癌、胰腺癌等癌症有關。

40岁男子腰疼半年,查出癌症晚期!5个部位“喊疼”或是癌症征兆

  • 胃癌

表現為上腹部飽脹不適或隱痛,同時伴隨有反酸、噯氣、食欲下降等症狀,容易被誤診為胃炎或胃潰瘍,應及時進行胃鏡檢查或胃癌易感基因檢測,排查病因。

  • 直腸癌

多表現為右腹鈍痛,餐後腹痛症狀加重,同時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便血、消瘦、乏力等症狀,容易被誤診為痔瘡,應及時進行肛門指檢、腸鏡檢查或結直腸癌易感基因檢測。

  • 肝癌

主要集中在右上腹或中上腹,表現為持續性的隱痛、脹痛或刺痛,勞累或夜間疼痛感加重,同時伴隨著腹脹、腹部腫塊、黃疸、消瘦等症狀,建議及時進行肝臟彩超、血清甲胎蛋白(AFP)等檢查。

  • 胰腺癌

主要集中在中上腹,疼痛部位相對固定,呈持續性、進行性加重,疼痛感可輻射到肋部和腰部,同時伴隨腹脹、消化不良、黃疸、體重下降等症狀,應及時進行彩超、CT或核磁共振檢查。

40岁男子腰疼半年,查出癌症晚期!5个部位“喊疼”或是癌症征兆
3、肩膀疼痛

肩膀疼痛,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肩周炎或頸椎病,其實不一定,也有可能是惡性腫瘤,比如肺癌、乳腺癌、肝癌等。

而且,不同部位的肩膀痛,與不同的疾病有關。右肩疼痛,可能是膽囊炎、膽結石引起;左肩疼痛,可能是心絞痛、膽絞痛引起。

4、腰痛

臨床上,有一部分胰腺癌患者的首發症狀就是腰痛。剛發病的時候,只是輕微的腰痛,無關要緊。隨著病情的進展,腰痛越來越嚴重,尤其是體位變化時,比如仰臥,疼痛感最為明顯,側臥時疼痛感可減輕。

胰腺癌之所以會引起腰痛,是因為胰腺分佈著豐富的神經叢,當神經叢被癌細胞浸潤,就會釋放出大量的疼痛因數,導致腰痛。

此外,胰腺癌還具有腹瀉、食欲不振、黃疸、體重大幅度減輕、乏力、局部肢體浮腫等症狀。

40岁男子腰疼半年,查出癌症晚期!5个部位“喊疼”或是癌症征兆
5、骨頭痛

骨痛,走路還跛腳,你可能以為是關節出了問題。其實,骨痛還可能與骨癌有關。骨癌高發於10-25歲的青少年,誘因主要有自身基因突變、化學物質刺激、電離輻射等。

資料顯示,在兒童腫瘤中,骨癌約占15%-20%,特別喜歡對小孩下手。由於小孩在長個子階段多數會出現生長痛,所以骨癌引起的骨痛很容易被忽視。

骨癌引起的骨痛,表現為膝關節等部位出現持續性、進行性的疼痛,疼痛感在夜間尤為明顯,使用止痛藥無效。同時,膝關節會出現不明原因的腫塊,局部的皮膚會發紅、發熱等,與生長痛有很大的區別,千萬不要混淆。

40岁男子腰疼半年,查出癌症晚期!5个部位“喊疼”或是癌症征兆
三、被忽視的癌痛

癌痛在早期未得到及時和有效的控制,或者治療不規範,就會發展為難治性癌痛,從而造成疼痛越來越重而且難以控制。有許多病人或者醫護人員不認為癌痛是一種疾病,或者怕藥物吃多了“上癮”,能忍就忍,能不吃藥就不吃藥,結果導致長期慢性疼痛刺激後,大腦對疼痛的刺激造成過度反應(我們稱之為中樞敏化),就會造成疼痛越來越重,也越來越難治。就像我們有的老年人得了上呼吸道感染後,採取“拖”的策略,結果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肺炎,肺炎導致全身感染,最後越來越難治一樣。所以,癌痛一定要在早期得到及時和充分治療,不但會使生活品質得到明顯提高,也會給後續的治療帶來方便,從而活的更好,活的更長。

為什麼肝癌一發現就是晚期?養肝護肝從現在做起?

肝癌是一種常見的癌症,得了肝癌,治癒希望似乎很渺茫,這是因為許多肝癌患者被診斷的時候,已經到了晚期。

再加上傳統治療肝癌的藥物不僅副作用大,效率也不高.不過,自從2007年索拉非尼問世後,肝癌的靶向治療大門被開啟,緊接著,又有多種靶向藥物在臨床試驗獲得成功,肝癌的靶向治療讓患者看到了希望。

除了靶向藥物的治療之外,免疫治療更進一步提高了肝癌的治療率,譬如信迪利單抗對於肝癌晚期的緩解率就達到了15.7%。

從化療到靶向治療,再到免疫治療,最近幾年在肝癌的治療上取得的進展趕超過去的幾十年,對於晚期肝癌患者而言,治療方式已經不再單一,治癒效果也更可觀。

一、為什麼肝癌一發現就是晚期?

肝癌有近70%-80%的患者一確診便是中晚期,那麼為什麼肝癌一發現就是晚期呢?

其實這與肝臟的痛感神經不敏感有關,早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等到出現了黃疸、腹脹、疼痛等的一些明顯症狀,再去檢查多數已經是中晚期了。

一旦出現下面這幾個症狀,一定要提高警惕儘快就診,有可能是肝癌發出的信號。

1.消化道症狀或者一些全身異常症狀

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噁心、沒有食欲、嘔吐、腹瀉、黃疸、下肢水腫、貧血等症狀時,要警惕是肝癌發出的信號。

2.肝臟增大

身患肝癌的患者,隨著病程的進展會出現肝臟增大的現象,還有的患者會在右肋部明顯摸到硬硬的腫塊。

3.肝區疼痛

多數肝癌患者會出現肝區疼痛的症狀,腫瘤的增長會導致肝包膜張力增加,引發持續性的鈍痛或者刺痛感,右肩也可能出現放射性的疼痛感,嚴重的還可能出現急腹症,甚至危及生命。

二、肝癌最喜歡你吃這幾種食物

肝臟作為人體的解毒器官,如果經常受到一些傷肝食物的刺激,那就可能引發肝臟的損傷,下面這些食物可能會增加患肝癌的幾率。

1.酒精

喝酒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飯桌上的文化,可是攝入人體的酒精都是需要經過肝臟來代謝的,而酒精一旦進入人體會產生乙醛,對肝臟等器官造成損傷,長此以往就可能引發肝癌,尤其是雜酒更要少喝。

2.發黴的食物

很多黴變的花生、玉米、瓜子、核桃等的食物中,都會產生黃麴黴毒素,而黃麴黴毒素有著明顯的肝毒性,一旦攝入人體很可能引發肝癌,甚至致死。

3.沒有熟透的魚蝦蟹以及淡水魚

生吃淡水魚片或者一些未熟透的魚蝦蟹,很可能被肝吸蟲盯上引發膽管癌,還可能會引發肝硬化、肝腹水等疾病。

想要保證肝臟的健康,除了要保證良好的飲食習慣,少攝入酒精、發黴食物以及未熟透的魚蝦蟹等食物之外,還要重視體檢篩查,定期做好肝臟疾病的篩查,這樣才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遠離肝癌的困擾。

全球肝癌患者中,中国人占一半!痛心:3种食物害了太多人
三、養肝護肝從現在做起

1、多吃養肝護肝的食物。

蛋白質能修復肝臟,比如雞蛋、牛奶、豆腐、魚、雞肉、芝麻、松子等;

維生素A可抗肝癌,比如番茄、胡蘿蔔、菠菜、動物肝臟、魚肝油及乳製品等;

B族維生素是肝臟“加油站”,比如豬肉、黃豆、大米、香菇等。

2、積極鍛煉提高免疫力。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細胞可能形成癌細胞,但人體的免疫系統有清除這些細胞的能力,當免疫力減弱時,就容易發生癌變,所以積極鍛煉、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對於防止肝癌也非常重要。

3、生活規律,忌暴飲暴食。

早上吃得隨便或者不吃,晚上卻暴飲暴食、能躺著絕不坐著,還喜歡睡懶覺,營養過剩、身材肥胖,過度熬夜等這些都是危險因素,要保持健康的體重,胖瘦都不行,以防止營養不良或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