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死亡更難以忍受的痛苦!沒痛過的人永遠不知道

你瞭解癌痛嗎?

作為一個世界性難題,癌痛每天都在影響無數癌症患者的生活。

這些癌症患者中,癌痛發生率高達51%-62%。百分之七十的晚期癌症患者表示,癌痛是最主要的症狀,剩下百分之三十的患者同樣也面臨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

難以緩解的癌痛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存品質,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癌痛控制與患者生存期息息相

01 女孩癌症晚期:「全身一碰就痛

我的癌症已經到了晚期,所以從一開始化療,疼痛就伴隨著我。因為是注射,每滴葯進入身體時,我彷彿能感受到它們在體內的流動:從口腔黏膜開始,到食道,再到腸胃甚至肛門,身體的各個器官和部位都在「破裂」。

這種疼痛帶有撕裂感,也有流水般的延續感,就像一口水進了嘴裡開始,水流到哪裡,疼痛就跟著到哪裡

頭痛感會更久,像坐了好多天的過山車,眩暈感持續存在。我不敢喝水,不想吃東西,不敢想到吞咽這個過程,因為一粒米也會帶來疼痛,甚至一想到了就會疼。雖然能夠幾天不吃東西,但胃居然又脹脹的感覺,可能是心理在抗拒吧。

還有便秘,這幾乎是所有化療患者會有的癥狀。拉不出來,很痛苦,跟生孩子感覺差不多吧,全身都能憋出汗來,最後一點力氣都沒有,完全虛脫。

因為化療導致白細胞減少,我要打「升白針」,打針之後全身的骨頭都是疼的,坐著、站著、躺著,不管身體接觸哪裡都會疼,全身的骨頭都在疼

放療也疼,但放療的過程不疼,放療後才會,那種感覺就像皮膚癢不敢撓,就算撓了也不止癢……

02 令患者「生不如死」的癌痛,為什麼會那麼強烈?

癌性疼痛,又名癌痛,是疼痛部位需要修復或調節的資訊傳到神經中樞後引起的感覺。疼痛控制不佳,會引起或加重患者焦慮、抑鬱、乏力、失眠、食慾減退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活動、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體生活質量,甚至會加速腫瘤的發展

在醫學上,癌痛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級疼痛

輕度疼痛,可以理解成普通人感受到的疼痛,能夠忍受住,生活和睡眠不會受到太大幹擾;

中度疼痛,這類疼痛普通人就無法感同身受了,是持續性的,患者會疼得不想吃飯,睡不著覺;

重度疼痛,這是一種「生不如死」的感覺,劇烈的疼痛會嚴重幹擾患者的飲食和睡眠,甚至加重病情。

所以,你要問癌痛和普通人的疼痛是一樣的嗎?答案肯定是不一樣的。健康群體的生理疼痛是人體保護性的反應,是人體為了避免外部傷害而形成的防禦機制,比如熱水燙了一下手,你會感到疼立刻把手縮回去。

而癌痛則完全不一樣。癌痛本身是一種疾病,持續性的疼痛在不斷損傷人體的神經系統,疼痛不僅讓患者感到難受,降低生活質量,神經系統長期受到刺激,還會引起系統本身的病變,進一步對患者的身體帶來傷害。

03 專家:打針不是止疼的最好辦法

由於癌症發病的年輕化趨勢,在臨床上,30歲左右的癌痛患者也越來越多。

對於緩解癌痛,「打針並非緩解的最好辦法」。

過去我們的醫療條件不發達,針對癌痛類的藥物很少。如今,針對癌痛類的葯已經有很多,且都有時效,通常醫生會根據疼痛分級叮囑患者在什麼時段吃藥、服用何種止痛藥,癌痛癥狀能得到減輕和緩解。

臨床上,根據癌痛的分級,採用三階梯止痛治療方案,所使用的藥物也不一樣。

輕度疼痛,常規的布洛芬、撲熱息敏以及阿司匹林就可緩解。

中度疼痛,弱阿片類藥物,比如可待因、曲馬多等可以有效緩解癥狀,也可以聯合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葯增強止痛效果。

重度疼痛,以嗎啡為代表的強阿片類藥物可以緩解癥狀。

癌痛使他們生不如死,而臨終關懷希望給予他們盡可能好的生活品質,其實,對於患者本人而言,與其飽受癌痛折磨,不如安逸地、開心地走完最後一程。

參考資料:

1.謝曉.癌痛不忍——癌痛到底有多痛[J].《家庭醫生》,2016(8期):8-10.

2.趙慶英.晚期癌痛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誌,2001(08):24-25.

3.《癌痛有多痛?沒痛過的人永遠不知道。》.小強.2018-08-26

人體微生物對癌症的發生和治療有哪些影響?

人體微生物組與我們共同進化、共同生存,也與我們的健康有著複雜聯繫。比如我們常說的腸道菌群,其多樣性和構成情況,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特的健康相關特徵。而放眼消化道以外,人體不同組織內的微生物與癌症的關聯,近年來也得到了更多探索。

微生物區系影響人類健康和多種疾病的發展,包括癌症。微生物可以通過積極或消極的方式影響腫瘤的發生和發展。此外,腸道微生物區系的組成影響癌症治療藥物的療效和毒性以及治療耐藥性。微生物區系對腫瘤發生和癌症治療的顯著影響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支援操縱微生物網路是治療和預防癌症的一種有前途的戰略。特定的微生物或微生物生態系統可以通過多種過程進行修飾,治療方法和途徑也在不斷發展。微生物操作可以作為傳統癌症治療(如化療和免疫治療)的輔助手段。此外,在標準治療失敗後,這種方法顯示出作為一種獨立治療的巨大前景。此外,這樣的策略還可以避免出現停止治療導致的毒副作用,從而使患者受益。更好地瞭解癌症患者的宿主-微生物生態系統,以及開發操縱微生物群的方法,將有助於擴大精確癌症治療的前沿,從而改善患者護理。Semin Cancer Biol雜誌最近發表一篇綜述,討論了微生物區系在腫瘤發生和癌症治療中的作用,重點討論了利用微生物區系來抗擊癌症的努力。

微生物區系,特別是腸道微生物區系,通過調節局部和系統的免疫反應來塑造宿主的免疫系統。腸粘膜是腸壁的內室,由幾種類型的腸上皮細胞(IECS)組成,包括杯狀細胞和潘氏細胞,以及下面的固有層。杯狀細胞產生一層粘液層,通過空間位阻阻礙微生物與IECS的結合,並作為微生物粘附的可釋放誘餌。相反,微生物是產生粘液的先決條件,無菌(GF)小鼠的粘液層缺失就說明了這一點。此外,潘氏細胞通過釋放抗菌肽來阻止微生物入侵,這些抗菌肽維持內粘液層的無菌狀態。IECS下的固有層含有多種免疫細胞,包括抗原提呈細胞(如樹突狀細胞)、T細胞和B細胞。

微生物通過與表達模式識別受體(PRRs)(例如,Toll樣受體[TLRs])的免疫細胞相互作用來觸發局部免疫反應。微生物或微生物衍生的元素(例如、成分、產物、代謝物)通過與PRRs的相互作用啟動樹突狀細胞(DC)。這些遭遇導致被啟動的DC從胃腸道移動到腸系膜淋巴結(MLN),在那裡它們呈遞微生物衍生的抗原,隨後誘導幼稚T細胞分化為效應性T細胞,特別是調節性T細胞(Tregs)和輔助性T細胞(Th17)。這些效應器T細胞的一部分會遷移回胃腸道,並影響局部免疫反應。剩下的進入體循環,影響系統免疫。Treg通過釋放抗炎細胞因數(如IL-10、轉化生長因數-β)或DC的參與,介導免疫系統從促炎狀態轉變為抗炎狀態。相反,Th17細胞通過分泌免疫刺激細胞因數(如IL-17)或通過啟動和招募中性粒細胞來介導免疫系統向促炎狀態的轉變。GF小鼠的固有層缺乏這些促炎的Th17細胞;然而,它們的生成是由一種特殊的細菌亞群恢復的,這種亞群被稱為節段性絲狀細菌。這一耐人尋味的關係強烈表明微生物在Th17細胞啟動中的重要作用。

微生物以組織特異性的方式促進或抑制腫瘤。一些微生物通過產生有毒或致瘤產物直接促進腫瘤的發生和發展,並通過創造促炎或抗炎的微環境間接促進腫瘤的發生和發展。相反,其他微生物通過增強宿主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在胃腸道或其他器官發揮腫瘤抑制作用。特定的微生物衍生產品(如短鏈脂肪酸)創造了抑制腫瘤的微環境。例如,微生物衍生的SCFA丁酸鹽分子通過微生物發酵纖維在腸道中釋放,通過使腫瘤細胞中的組蛋白去乙醯化酶失活,並通過將免疫系統轉變為抗炎狀態來抑制腫瘤生長。

化療藥物的作用與宿主的免疫反應密切相關。微生物群的組成影響著這一反應,不可避免地影響化療的療效、毒性以及化療耐藥性。某些細菌需要化療才能發揮其抗腫瘤作用,而另一些細菌則會產生抗藥性。同樣,特定的細菌會引起或抑制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微生物區系通過多種機制調節化療效果和毒性。當化療藥物破壞腸道屏障時,細菌會從腸道轉移到次級淋巴器官(如淋巴細胞、脾臟)。反過來,胃腸道微生物通過免疫調節影響化療的療效和毒性。例如,環磷醯胺(CTX)增加腸道通透性,並誘導某些腸道微生物移位到MLN和脾臟,在那裡它們通過調節局部和系統免疫來刺激CTX的抗腫瘤活性。胃腸道微生物可能直接決定化療藥物的藥理命運,從而決定化療藥物的益處和副作用。事實上,一項高通量研究系統地確定了一系列藥物代謝微生物酶。這些微生物特有的酶直接影響腸道和全身的藥物代謝,並解釋腸道微生物的藥物代謝作用。作為微生物通過酶降解產生的影響的一個例子,豬鼻支原體使吉西他濱脫氨基以減少其有益作用。此外,某些化療藥物會降低微生物多樣性,從而產生不良影響。

癌細胞在宿主體內存活的能力是通過產生免疫抑制微環境來實現的。增強宿主抗癌免疫的有益效果為制定有效的免疫治療策略提供了重要資訊。這種方法極大地改變了惡性腫瘤的治療格局,特別是當它利用免疫檢查點阻斷的時候。但是,目前我們缺乏準確預測免疫療法臨床反應的生物標誌物,對決定其療效和毒性的機制的瞭解也不夠,顯然必須擴大。新的證據表明,微生物區系通過調節宿主的局部和系統免疫反應來影響免疫治療的反應。因此,利用微生物、它們的成分,或兩者兼而有之,可能有助於識別可能有助於癌症免疫療法發展的生物標記物和治療靶點。

微生物區系對腫瘤發生和癌症治療的顯著影響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操縱微生物網路是治療癌症的一種很有前途的策略。特定的微生物或微生物生態系統可以通過許多過程進行修飾,治療方法和途徑正在迅速演變。

微生物干預作為癌症治療藥物。高纖維飲食增加了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的有益微生物。益生菌(例如低聚糖)是促進特定細菌生長或活性的非活性物質。益生菌(例如,乳桿菌、雙歧桿菌)包括單個細菌或細菌組合。合生元是益生菌和益生菌的混合物。後生元(如SCFA)是微生物衍生的可溶性產物和代謝物。

抗生素可以消除不利的微生物,但由於特異性不足,可能會降低共生微生物的多樣性,從而導致生態失調。噬菌體可以特異性地清除目標細菌。糞便微生物區系移植(FMT)將整個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轉移給受體。減毒沙門氏菌(溶瘤菌)可以移動到腫瘤組織,在缺氧環境中存活,並在現場釋放特定的分子。納米技術正被應用於通過微生物操縱來治療和預防癌症。含有特定細菌混合物的細菌雞尾酒可以增加特異性抗腫瘤免疫細胞(例如,CD8+INF-γ+T細胞)的數量。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區系在影響腫瘤發生和癌細胞對治療藥物的反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區系對癌症的顯著影響推動了操縱微生物區系來預防和治療癌症的努力。微生物操作可以作為傳統癌症治療的輔助手段,也可以作為標準治療失敗後的獨立治療。對於這些有希望的策略的應用,還需要在描繪複雜的微生物網路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關於微生物的全部範圍和每種微生物在特定癌症類型中的特定功能的知識仍然有限。在與微生物區系相關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必須認識到,小鼠模型可能不能精確地類比人類宿主-微生物區系生態系統。

例如,實驗室小鼠的腸道微生物區系明顯不同於其野生小鼠的腸道微生物區系。在實驗室小鼠中重建野生小鼠的微生物區系可以恢復對腫瘤形成的保護,這突顯了野生和實驗室微生物區系之間的功能差異。此外,移植到小鼠體內的腫瘤細胞不會經歷多步驟的腫瘤發生,也不會與微環境密切相互作用。腫瘤移植程式可以改變腫瘤特性和抗腫瘤免疫,人和鼠微生物區系之間的組成差異明顯地混淆了結果。因此,應該努力開發一種忠實地模仿人類宿主-微生物區系生態系統的模型。在某些特定環境中高度豐富的微生物在功能上不一定重要。

相反,具有實驗證明功能的特定微生物應該成為癌症治療學的靶標。為了深入瞭解複雜的宿主-微生物區系相互作用,結合了微生物學、分子病理學和流行病學的分子病理流行病學(MPE)方法,由於其多層次和多維度的設計,可能是很有前途的。

將微生物組作為改善人類健康的治療手段,是諸多研究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從感染、炎症性疾病乃至肥胖等代謝性疾病,已經有了一些初步探索的成果 。期待在癌症領域,在這些洞見的推動下,微生物組的功能也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早日為癌症診療帶來全新策略。

參考資料

[1] Ashray Gunjur. (2020). Cancer and the microbiome. The Lancet Oncology, DOI: 10.1016/S1470-2045(20)30351-X

[2] Gopalakrishnan V, Spencer CN, Nezi L, et al. (2018). Gut microbiome modulates response to anti-PD-1 immunotherapy in melanoma patients.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n4236

[3] Microbiotica, Cancer Research UK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Hospitals collaborate in landmark cancer microbiome study. Retrieved July 21, 2020, from http://commercial.cancerresearchuk.org/microbiotica-cancer-research-uk-and-cambridge-university-hospitals-collaborate-landmark-cancer

[5] Nejman D, Livyatan I, Fuks G, et al. (2020). The human tumor microbiome is composed of tumor type-specific intracellular bacteria.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y9189

 

簡單實用的防癌處方,做到了一生不得癌症

環境惡化日益加劇,癌症的患病率也不斷攀升,每個人都可能患上癌症,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原癌基因,假如受到外因刺激,就有可能被啟動。這種外因,往往來自於我們的生活。國際抗癌聯盟曾發表報告稱,全球每年有1200萬新發癌症病例,其中高達四成原本可以在生活中預防。

下面整理一份一位與癌症“較量”了60多年的臨床專家,他對癌症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一起看看吧

觀點一:別人為誘發癌症

孫教授表示,想要預防癌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別“招惹”它,像不良的飲食習慣、抽菸、酗酒、熬夜等,這些都可能作為癌症的高危因素,所以我們要遠離他們,可是嘴上說說容易,實施起來可能就難了,比如不少癌症患者都是在得了癌症以後,才想著要把菸戒了,可是如果早點戒掉,可能就不需要到醫院了。

“所以我平時菸酒不沾,因為我覺得沒有必要人為給自己‘誘發’腫瘤。

此外,癌症的發生,還有一些生物致癌因素,比如hbv和hcv病毒是肝癌的主要誘因之一;hp感染是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慢性萎縮性胃炎如沒有及時處理解決,有課誘發胃癌;又或者hpv是導致宮頸癌的主要因素之一。

所以,想要遠離癌症,我們要盡可能遠離這些致癌因素,別認為去誘發它。

“我平時也會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及時排解負面情緒,飲食上也是下了點功夫,那些高熱量、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我很少吃,就是想離癌症遠遠的。”

做腫瘤大夫60多年,他有4張防癌處方!聽聽這位92歲院士的話
觀點二:控制住癌前病變

而想要有效地防癌,我們還需要做好定期體檢的工作,“癌症君”並不是什麼正人君子,老喜歡乘虛而入,所以需要長期“監視”。而且,即便我本身就是從事腫瘤學方面研究的,我也不清楚何時體內會發生癌變,為此,我每年都會進行全身體檢以及防癌篩查,這時降低癌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它可以幫助我們今早的發現一些癌前病變和早期癌,從而讓更多的患者獲得治癒。

所以,想要有效防癌,體檢一定要堅持住年年做,別覺得自己現在沒什麼事,就代表無礙,然後三五年才做一次,甚至更久才做一次。但是你知道嗎?癌症是比較複雜的,可受多種誘發因素影響,所以,即便是一年中可能也會突變,而且癌症隱蔽性也比較高,一次可能也查不出來。所以,千萬別偷懶。

做腫瘤大夫60多年,他有4張防癌處方!聽聽這位92歲院士的話
觀點三:餓著總比撐著強

這也是防癌的“要點之一,為何這麼說呢?在孫教授看來,餓著總比撐著強,瘦要比胖的好。因為肥胖和多種癌症,如腸癌、乳腺癌、胰腺癌等多種癌症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像那些經常攝入動物脂肪、紅肉以及油炸食物的人要適當控制一下,來減少患癌風險。

而孫教授的減肥方法也是挺“別致”的:“我每天吃到差不多七分飽的時候,就會儘快離開餐桌,絕不會在餐桌前聊天,因為怕受不了美食的誘惑,多吃幾口,有時候晚餐還會餓一兩頓。”

觀點四:一年不生一回氣

精神因素與癌症的發生也有一定的關係,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多次證實。主要是因為長時間處於負面情緒狀態下,可使人體產生應激反應,而過強的應激反應可降低人體免疫力,這樣癌細胞可能就會趁虛而入。

而現在生活節奏快,每個人的壓力也是比較大的,難免有負面情緒存在,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不鑽牛角尖,不折騰,凡事想開點,遇到事情,要及時排解,被壓抑在心裡,不然久了,容易生病。

做腫瘤大夫60多年,他有4張防癌處方!聽聽這位92歲院士的話
我一年下來可能都不會生一次氣,因為我深知負面情緒的危害,可能也是從過去苦過來的,現在生活條件已經好了很多,所以覺得好好享受比瞎折騰、愛計較更重要,平時沒事就會和夫人一起去公園賞花拍照,偶爾也寫寫書法、看看書、聽聽音樂,這些都能讓我安靜下來。”

以下四類人是癌症的高危人群:

1.長期從事下列工作或經常與其接觸者,如石棉、苯、鎘、鉻、鎳、砷、木屑、放射線、氡及氡子體、紫外線、烷化劑、芳香胺、多環芳烴、已烯雌酚、氯乙烯、4-氨基聯苯、雙氯甲基醚、煤煙和焦油、殺蟲劑、橡膠、冶煉業、傢俱製造等。

2.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和現有癌前期疾病的人。

3.長期吸煙或重度吸煙者、被動吸煙者、嗜酒者,以及有其他特殊嗜好者。

4.其他情況:如患有乙型、丙型慢性肝炎,肝硬化。愛滋病患者、肥胖、不育、未曾哺乳、性交年齡過早、多個性伴侶、同性戀者及慢性血吸蟲病患者等。

肺癌呈年輕化趨勢,導致肺癌年輕化的原因是什麼?

由於公眾對肺癌的認知還遠遠不足,肺癌的臨床表現又不太具有典型性,有時很像感冒、發燒等症狀,因此不太容易引起警惕,往往被患者忽略。據介紹,肺癌是世界上發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列男性腫瘤首位,女性腫瘤第二位和第一位。近年來,肺癌發病呈年輕化趨勢,四五十歲的肺癌患者越來越多

肺癌越來越年輕化,給高危人群畫個像,符合4種情況要當心了
肺癌來襲,睡眠先知,警惕4個異常表現

肺癌是人心頭懸著的一把刀,霧霾、二手菸、家居裝修……無處不在的高危風險,使肺癌成為了癌症中發病率極高的一種惡性腫瘤。所幸,肺癌若能在早期及時發現,治癒可能性將大大提高,這也提醒我們平時要多注意身體出現的異常,警惕癌症信號。

在夜間,由於身體各個器官都處於放鬆狀態,腫瘤侵襲的表現便會更加明顯,患者也更容易察覺異常症狀,如果睡覺時出現或伴有以下幾種情況,那麼我們就要提高警惕心,留心是否為肺部腫瘤侵襲導致:

•失眠或夜間突然醒來

中醫認為,淩晨三四點鐘,是肝和肺兩個器官進行自我修復、排毒的時間,如果常在這兩個時間段突然醒來,很可能是肝臟或肺部出現病變,是在“提醒”患者注意,尤其是癌細胞在內部“作怪”時,更容易出現異常失眠情況。

肺癌越來越年輕化,給高危人群畫個像,符合4種情況要當心了
•胸背疼痛

肺癌造成的胸部疼痛與肺癌發病的位置及侵犯到組織有關,腫瘤增大觸及痛覺神經,患者就會感覺到有明顯的胸口悶痛症狀,這種疼痛會伴隨著深呼吸或咳嗽加劇。起初,大多人會誤以為是心臟疾病,或是身體過於疲勞所引起

•咳嗽

咳嗽是肺部疾病常見的症狀,肺癌患者以刺激性乾咳為主,夜間尤為明顯。當肺部腫瘤生長過大,導致壓迫到氣管,就會引起人體咳嗽不止。

•持續性低燒

腫瘤入侵人體時,身體的免疫系統自動進行抵禦。肺部出現癌變也可能引發身體的異常發熱,若夜間睡覺時身體頻繁發熱,還伴隨呼吸困難,渾身乏力等症狀,可能就是癌細胞引發的發熱症。

肺癌越來越年輕化,給高危人群畫個像,符合4種情況要當心了
肺癌高發且年輕化,4類人群要小心

說起抗擊新冠病毒最大功勞的器官,就是我們的肺,肺部同志是我們的重要呼吸“指揮官”,也是我們重要的“造血司令”。一顆健康的肺,不僅能抗病毒,還能抗癌。那麼有哪些高危人群需要注意保護好我們的肺呢?

•長期抽菸或“被吸菸”人群

提到肺癌高發人群,人們最先想到的是“老菸民”。菸草燃燒後釋放的環芳烴、亞硝胺等都是強致癌物。研究也發現,吸菸劑量越大,發生肺癌的危險性也越高。

除了主動吸菸者,哈醫大腫瘤所報導了兒童和被動吸菸的女性,發現肺癌發生的危險度均有所上升。研究認為,被動吸菸的傷害可能比主動吸菸更大。

肺癌越來越年輕化,給高危人群畫個像,符合4種情況要當心了
•長期接觸有害氣體人群

除了香菸,環境污染也是致癌的一大原因。尤其是職業與石棉、鈾、氡等有毒物質長期接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要比普通人高出幾十倍。不過,目前對於人們所關心的PM2.5是否會引發肺癌,至今仍未有確鑿定論,仍需進一步研究。

還有一種空氣污染很容易被人們忽略,即油菸污染,有研究指出每個月炒菜30次以上者,比低於30次以下者,肺癌發生風險增加9倍。

肺癌越來越年輕化,給高危人群畫個像,符合4種情況要當心了
•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

一級親屬肺癌家族史是肺癌的高危因素。有研究顯示,相比普通人群,父母有肺癌者患肺癌的風險會增加1.60倍;兄弟姐妹有肺癌者患肺癌的風險會增加1.78倍;子女有肺癌者患肺癌的風險會增加1.95倍。可見,一級親屬患肺癌會增加個體發生肺癌的風險,值得警惕。

•精神壓力大人群

壓力與免疫功能有相關聯繫,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處於崩潰邊緣的精神壓力會削弱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加包括肺癌在內的各種疾病風險。

日常預防及肺癌篩查建議

高危人群不代表就是一定會發生肺癌,只是發生的概率要比普通人更大而已。所以這類人群更要用心養成“健康好肺”,盡可能地降低患癌風險。

日常預防優先體檢篩查,不管是高危人群還是已經出現肺癌症狀表現者,每年都應接受一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高科技的篩查方式可以説明我們更便捷、更高效、更準確的掌握肺部情況。

肺癌越來越年輕化,給高危人群畫個像,符合4種情況要當心了
預防肺癌也要積極做好日常干預,老菸民應該儘早開展戒菸行動,戒菸依舊是預防肺癌最好的方法。與吸菸者一起生活的人群,平日應儘量避免被動吸菸。

肺癌這種疾病對人的健康和生命有很大的威脅,而且最近幾十年來這種病並沒有隨著醫學技術的發達而逐漸消失,反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患有肺病,肺癌發病死亡的幾率不斷的提高,近年來肺癌的年齡段不斷的下降,也就是說青年人由於壓力大,或者是飲食習慣,生活作息不規律,更容易患上肺癌。

什麼是生酮飲食療法,真的可以包治百病嗎?

減肥的人肯定都聽說過生酮飲食,還有些人把它當作萬能飲食,宣揚它可以“包治百病”,但也有人對生酮飲食產生質疑:生酮飲食安全嗎?生酮是一點碳水都不能碰嗎?生酮增肌效果好嗎?備孕期間可以繼續生酮飲食嗎?……

其實,生酮飲食本不是用來減肥的,原本是一種治療癲癇的正經手段,如今卻因“減重”讓減肥星人上了頭。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生酮飲食療法

Clinical Nutrition: 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

臨床營養學雜誌《Clinical Nutrition》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

Clinical Nutrition: 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生酮飲食真的能“餓”死癌細胞?
研究人員將總共80例接受化療的患者隨機分配至生酮飲食治療組或對照組,共12周進行對照試驗,分別在入院、實驗中期和第12周時,收集患者空腹時血樣以評估胰島素。研究顯示,生酮飲食療法可以降低HIF-α(缺氧誘導因數1-α)的水準並在乳腺癌患者中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1]

什麼是生酮飲食療法?

生酮飲食是近年來備受推崇一種高脂肪低碳水的飲食方案,這種飲食方案要求每天飲食的營養素占比要滿足脂肪75%、蛋白質20%、碳水化合物5%。生酮飲食療法最早由美國梅奧醫學中心的Russel Wilder醫生提出,是用來用來治療癲癇的。近年來,在許多網紅博主的推薦下,生酮飲食成為了一種很受歡迎的減肥方式,而關於生酮飲食治療癌症的研究也在逐年增加。

Clinical Nutrition: 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生酮飲食真的能“餓”死癌細胞?
生酮飲食是如何“餓死”癌細胞的?

生酮飲食治療癌症的理論依據是:癌細胞是靠葡萄糖滋養生長的,而葡萄糖需要碳水化合物來轉化,如果我們採用生酮飲食法,少吃碳水化合物,就能降低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在血糖不足的情況下,正常細胞可以利用酮體供能,但是癌細胞卻不能,因此就能達到“餓死”癌細胞的目的。[2]

生酮飲食真的能治療癌症嗎?

理論上來看,生酮飲食治療癌症是可行的,那麼實際效果如何呢?

2018年7月,《自然》雜誌(Nature)線上發表了一篇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和康奈爾大學聯合團隊的論文,研究發現,生酮飲食與PI3K抑制劑聯用,在降低小鼠腫瘤負擔和延長生存期方面產生了很大的作用,這表明生酮飲食能提高部分患者的抗癌能力。[3]

Clinical Nutrition: 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生酮飲食真的能“餓”死癌細胞?
2018年8月,《營養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utrition)上發表了一項由45位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患者參與的研究,研究發現,在這兩種癌症患者身上,生酮飲食都有很好的輔助抗癌效果。[4]

2021年4月1日,《科學》雜誌(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題目為特殊飲食可能會增強藥物戰勝癌症的能力》(Special diets might boost the power of drugs to vanquish cancers)的文章。文章中,作者列舉了部分正在進行的“生酮飲食輔助治療癌症”的臨床試驗。其中一項是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員Vicky Makker主導的臨床試驗中,採用磷脂醯肌醇-激酶(PI3K)抑制劑 + 生酮飲食的方法,阻止癌症細胞增殖,目前正在用於輔助治療子宮內膜癌研究。[5]

Clinical Nutrition: 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生酮飲食真的能“餓”死癌細胞?
近年來,關於生酮飲食治療癌症的研究越來越多,涉及的癌症包括惡性腦腫瘤、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肺癌等,但目前生酮飲食療法治療癌症大多數集中在動物實驗和一些極端案例當中,還缺乏大樣本的臨床試驗,因此腫瘤專家不建議將生酮飲食療法作為腫瘤治療的常規手段

生酮飲食過程中的醫療監督非常重要。由醫生開始瞭解是否需要或適合生酮飲食,期間需要營養師給出專業的飲食營養比例,確保健康和療程不受影響。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是嚴格限制的,即使是隱藏在牙膏、藥物、糖衣中的碳水化合物也需要被注意。脂肪的選擇是關鍵,可多攝取鱷梨、橄欖油等相對健康的植物油脂。

需要供給足夠的液體防止在生酮飲食過程中脫水。即使只有一次的放縱餐也會影響進展,策略性的支持可以幫助患者堅持飲食。“生酮”有風險,食療需謹慎!

膀胱癌的病因與影響,膀胱癌患者生活質量

膀胱癌是指膀胱內細胞的惡性過度生長,最常見的過度生長位於膀胱腔內,也就是膀胱的粘膜上皮,由它生成的癌就稱作尿路上皮癌,占到了所有膀胱癌的90%-95%,是最常見的一類膀胱癌。其他不太常見的膀胱癌有鱗狀細胞癌和腺癌。癌細胞從體內其他地方擴散到膀胱,稱作膀胱轉移癌,一般很少見,偶爾會從鄰近的臟器長入膀胱,如前列腺,結腸,直腸或子宮頸。膀胱癌好發年齡51~70歲,發病高峰為65歲,罕見於30歲以前。在我國,膀胱癌目前仍是最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近幾年,部分城市膀胱癌的發病率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

2018年全球新診斷的膀胱癌(BC)有50萬例。BC包含一系列疾病進展,從無痛性非肌肉浸潤性BC(NMIBC)到需要根治性手術、放療(RT)再到侵襲性肌肉浸潤性膀胱癌(MIBC)。患者的預期壽命因並存疾病的不同而長短不一。在癌症患者關心的三個關鍵問題(生存率、護理經驗和未來生活品質)中,關於健康相關生活品質(HRQOL)的理解存在重大差距。

大多數HRQOL報告都集中在MIBC的倖存者身上,因為根治性膀胱切除術(RC)或根治性放療會影響尿、腸、性功能和身體形象。在社會交往中身體活動和情感功能的缺陷已被描述,但對NMIBC診斷後的HRQOL、長期BC預後以及這些患者與其他癌症患者的比較知之甚少。

為了確定這一點,有研究者進行了一項橫斷面調查,覆蓋了10%的英國人口。該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在人群水準上確定在過去10年內診斷出的患有或超過BC的個體的HRQOL。次要目標是將該HRQOL與其他盆腔癌患者和普通人群的HRQOL進行比較。該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European Urology期刊上。

研究者通過國家癌症登記資料確定診斷膀胱癌後1-10年的參與者。採用5級EQ-5D (EQ-5D- 5l)和歐洲癌症研究與治療組織生活品質問卷(EORTC QLQ)-C30測定一般HRQOL。膀胱癌特異性結果來自EORTC QLQ-BLM30和EORTC QLQ-NMIBC24。

研究共完成1796項調查問卷(應答率55%),包括868例(48%)非肌肉浸潤性膀胱癌患者,893例(50%)接受放療或根治性膀胱切除術患者,以及35例(1.9%)治療不明的患者。大多數(69%)的參與者在任何EQ-5D維度上都至少有一個問題。年齡/性別調整的一般HRQOL結果在所有階段和治療組中都是相似的,而問題隨著年齡和長期情況而增加。性問題在男性中很常見,隨著年齡的減小和根治性治療的增加而增加。較年輕的參與者(65歲以下)比85歲以上的參與者報告了更多的經濟困難。BC患者的HRQOL明顯低於結直腸癌和前列腺癌後以及普通人群的HRQOL(51%[95%CI:48 53],均p<0.05)。

研究結果提示,長期整體HRQOL與患者年齡和LTCs差異較大相關,而不是治療類型、疾病分期或診斷後時間。這一重要的觀察結果對治療決策具有直接的臨床意義,在這一過程中,瞭解兩種不同程度的治療方法並作出權衡(總體生存率和生存品質)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治療強度和多種治療方式似乎與HRQOL的不良結果無關(包括一般症狀和治療特異性症狀)。例如,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單獨治療或TURBT聯合膀胱灌注治療的受試者有相似的泌尿系統症狀和性功能評分。接受RC單獨治療或RC聯合全身化療的受試者在所有領域(包括疲勞和胃腸道症狀)的功能和症狀評分相似。

第三,一些問題得分最高的是男性的性功能問題。評分根據年齡、LTCs和治療不同而不同,這表明是多因素導致的。參與者接受RC或RT治療,直接影響勃起能力和射精(和女性陰道長度)。

總之,與普通人群和其他常見癌症患者報告的HRQOL相比,膀胱癌患者的HRQOL更差,而且似乎與接受的治療和疾病階段無關。總的來說,這些資料為臨床醫生和患者考慮多模式治療方案提供了可靠的證據,並證明了基於症狀、患者偏好和生存率的治療選擇是合理的。

近年來,微創手術作為臨床手術治療方式得到大力提倡,其具有手術創傷小,視野清晰,操作簡單等多種優勢。與傳統的開放性根治性膀胱切除術相較,腹腔鏡下操作實現了微創美容式手術,更重要的是小而清晰的創口不僅不易損傷細小血管避免發生腸粘連,而且大大減少了腹腔臟器暴露面積,減少細菌等術後感染的發生率,顯著提高了患者預後水準。

得了癌症能活多久,會不會人財兩空?

癌症是縈繞在醫院上空的一個魔咒,非常多得了癌症的患者,都想知道一個問題,那就是還能活多久?其實癌症一旦出現,就很難完全治癒,沒有任何一個醫生能保證你治癒之後,就不會復發。

確診癌症,有人活十幾年,有人卻挺不過半年,為何差別這麼大?
確診癌症,還能活多久?

同樣是患上癌症,為什麼有些人很快就會去世,而有些人能活很久?癌症的生存期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分期分型

癌細胞的分型常是決定生存期的重要因素,有的癌症侵襲性很強,患癌後病情發展很快,預後也不佳。而有的癌症侵襲性較低,病情進展較緩慢,患者常有比較長的生存期。

如胰腺癌相比其它癌症惡性程度較高,早期症狀不明顯,大部分患者在確診的時候已經是晚期了,5年生存率不足1%,預後很差。

而甲狀腺癌進展緩慢,通常預後較好,甲狀腺癌中最常見的甲狀腺乳頭狀癌,十年生存率在95%以上。

癌症的分期也是生存期的重要因素,分期越晚,病情就越嚴重,一般越早期的癌症,治癒率相對中晚期更高,預後也會更好,晚期癌症通常治癒率低,預後差,患者生存期也相對較短。

醫院、醫生的專業度

治療是否規範科學,也會影響患者的生存期,正規醫院的醫生會根據由大量資料為基礎制定的指南對患者進行治療,具體方法會根據患者情況而定。

選擇缺乏科學根據的所謂偏方和秘方,往往對患者無益,有時候還會延誤治療,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

確診癌症,有人活十幾年,有人卻挺不過半年,為何差別這麼大?
治療手段

對癌症的治療上,不同治療手段的效果不同,一般醫生會根據指南和患者的情況選擇治療方式,但是治療方式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式,這和患者年齡、身體素質、免疫力和治療的配合度等有關,不少癌症的首選治療方式是手術,但有一些患者不耐受手術,這時醫生就會選擇其他效果相對沒那麼好,但患者可以耐受的方式進行治療。

癌症到最後都是“人財兩空”,沒必要治?

有些人認為患上癌症就不要治療了,避免“人財兩空”。實際上,不少癌症患者經過治療後是可以達到治癒的,雖然很多人認為一些患者最後還是離世了是“人財兩空”。

但實際上,“人財兩空”的觀點只看到了結果,未看到治療過程中的積極意義,癌症治療除了徹底消滅癌細胞,更多的是為了減輕患者的疼痛,減少併發症的產生,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尤其是終末期的癌症患者,往往癌痛劇烈,姑息性治療很有必要。

因此,患者的治療預期要“實事求是”,早期癌症可以追求治癒,但到了癌症晚期,徹底治癒的可能性較小,這個時候就會更加側重于為患者減輕疼痛,讓患者帶瘤生存。

確診癌症,有人活十幾年,有人卻挺不過半年,為何差別這麼大?
帶瘤治療不代表著保守等待,只是不提倡過度治療,晚期患者應以提高生活品質為主,且這個時候往往已經無法耐受手術和化療,過度治療只會給患者增加痛苦,可以選擇單獨放療或其他治療,控制腫瘤的發展,減輕患者的症狀和疼痛,延長生存期。

治療癌症,越努力越幸運

患上癌症不代表就無法久活,不少癌症患者在及時治療後,生存期仍較長,想要延長生存期,以下建議要聽取:

患者的配合程度

在治療時,醫生會為患者制定方案,並不斷做出調整,讓療效更好,但是有些患者不信任醫生,拒絕配合,甚至盲目聽信他人建議,擅自停藥停止治療,使用偏方,甚至寄希望於迷信,只求神拜佛,往往會導致治療效果受到影響。

心態要積極

確診為癌症,往往會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但患者應積極調整心態,一昧的消極情緒會影響治療,良好的心態則有助於治療,要相信自己,相信醫生。

康復期間的護理

癌症作為一種有復發風險的疾病,癌症患者在康復期的時候,正確的護理是很重要的,在生活上,要養好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飲食上要清淡,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堅持鍛煉,不熬夜,不抽菸喝酒。還要定期進行檢查,特別是在手術後一兩年時間裡,是復發風險最高的時期,定期複診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早進行治療。

確診癌症,有人活十幾年,有人卻挺不過半年,為何差別這麼大?
總的來說要想知道患癌的人能活多久,必須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可能更接近於事實的答案。癌症並不可怕,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可以做有效的預防的。保持良好的衛生生活習慣,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適當的運動就可以在源頭上有效的預防癌症的發生。最後,希望大家都用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癌前病變,一定會發展成癌症嗎?細胞癌變的實質是什麼

癌症從哪裡來的?其實就是從你自己的身上來的,癌症來自於你自身的正常細胞,正常細胞由於內外環境的作用或自發的基因突變所然,發生了異變,變成了癌細胞。這種情況些刻可能正在你體內發生,體內如果有一個細胞癌變了,它最終一定會發展成癌症嗎?

發現4種“癌前病變”,可能是細胞癌變了!及時治療,遠離癌症
癌前病變一定就會引發癌症嗎?不少患者得知自己與癌前病變扯上關係,都會如同陷入恐慌、緊張的情緒。但專家表示,癌前病變只是代表發生癌症的可能性高,並非100%會轉化成癌。

發現4種“癌前病變”,可能是細胞癌變了!及時治療,遠離癌症
二、癌前病變不能與癌症劃等號

癌症的發展過程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浸潤癌,癌前病變可以稱得上是癌變的最後一步,它不等於癌症,如果在此階段給予重視和治療,是可以將癌症扼殺於搖籃之中。

癌前病變的實質是人體某些器官的良性病變出現細胞異常增生,具有惡性變化傾向。這種傾向和症狀、化驗沒有多大的關係,需要依靠病理學的檢查,如消化道的內鏡檢查,宮頸癌的塗片檢查才能發現。

發現4種“癌前病變”,可能是細胞癌變了!及時治療,遠離癌症
在臨床上,癌前病變並不是某種特定疾病,它只是一個病理學術語,是醫生總結出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惡性腫瘤的一大類疾病。

三、4種癌前病變要注意

在癌前病變的一大類中,以下4種屬於較為常見且致癌概率較高的癌前病變,一旦活檢出此類疾病,一定要及早幹預。

1、腸癌–多發性腺瘤樣息肉

腺瘤樣息肉可發生癌變率10%~20%,如果患者有家族史,概率還會上升。息肉的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但息肉較大可能引發腸梗阻。

幹預方法:50歲以上人群,每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每年一次肛門指檢。生活中應該健康飲食,儘早戒菸戒酒,適當增加體育鍛煉,避免身體肥胖。

發現4種“癌前病變”,可能是細胞癌變了!及時治療,遠離癌症
2、鱗狀細胞癌–黏膜白斑
常發生在食管、口腔、宮頸等粘膜處,肉眼可見白色斑塊,如果長期不治癒,可能轉化為鱗狀細胞癌。

幹預方法:建議到皮膚專科及腫瘤科定期隨訪。

3、肝癌–肝硬化

肝癌的發生三部曲為:肝炎——肝硬化——肝癌,尤其是乙肝患者,引起肝癌的幾率較高。另外,酒精、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也可能導致肝癌發生。

幹預方法:高危人群應每6個月進行甲胎蛋白肝臟B超檢查。普通人群要積極接種乙肝疫苗,慢性肝炎患者應儘早接受抗病毒治療。

發現4種“癌前病變”,可能是細胞癌變了!及時治療,遠離癌症
4、宮頸上皮內瘤變-宮頸癌

宮頸上皮細胞可在數年或十年時間內發生非典型增生,最終發展成癌變,患者可表現為接觸性出血、房事後分泌物增多的現象,下腹時常有墜脹感。

幹預方法:建議每年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如發現異常,則需要進行陰道鏡檢查。建議適齡女性提前接種HPV疫苗

現有的大量證據表明,約25-30%腫瘤可歸因於菸草,30-35%與飲食相關,15-20%可歸因於感染,餘下的可歸因於環境污染、輻射、應激和活動少等。可見,針對上述各種腫瘤誘發因素,只要注意戒菸、少紅肉、適度飲酒,避免陽光直曬,增加水果蔬菜和全穀物的消費和體力活動,並定期接種疫苗和體檢,大部分人類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然而現實還存在不少障礙,克服重醫輕防的思想,深入癌變機制的研究,人類還有很長的抗癌之路。

體內有癌皮膚先知,皮膚有這些變化預示可能有癌症

皮膚是五臟六腑健康的外在表現,也是身體上最大的器官,同時也是身體上第1道防禦機制,能保護皮下組織,而且抵禦外來物質刺激。當身體內臟有癌細胞時,皮膚會有明顯表現,因此要多留意皮膚上的異常變化。

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新發癌症病例1929萬例,死亡癌症病例996萬例

體內有癌,會有3處皮膚變化,具體是指哪裡?聽聽醫生怎麼說

1.皮膚上的痣變大、變色、潰爛等

每個人的皮膚上都或多或少有幾顆痣,這是正常現象。但是,有時候,痣也與癌症有關。尤其是當皮膚上的痣突然變大、顏色變深,或者痣的表面瘙癢,甚至發生潰爛、出血時,可能是癌症的徵兆。

比如,黑色素瘤典型的表現之一就是皮膚出現邊界不清、表面色素不均勻的黑痣,而且黑痣的生長速度很快,有時候黑痣的周圍還會輻射出一些小痣。

黑色素瘤惡性程度比較高,與遺傳、環境等因素有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普通的痣長期受到摩擦和刺激,也會發生惡變

2.皮膚顏色變黃、變紅、變黑等

對於亞洲人來說,正常的膚色是微黃、紅潤的,如果皮膚顏色突然發生異常改變,比如變黃、變紅、變黑等,也有可能與癌症有關。

比如,發生肝癌、胰腺癌時,由於膽管堵塞,膽汁無法正常排洩,就會也引起膽紅素升高,使皮膚發黃。

如果皮膚發紅,而且伴隨四肢腫脹、皮膚脫屑、體重下降等症狀時,可能與胃癌、肺癌等癌症有關。此外,皮膚發黑,可能與乳腺癌等癌症有關。皮膚發紫,可能與淋巴瘤、白血病有關。

體內有癌,會有3處皮膚變化,具體是指哪裡?聽聽醫生怎麼說

3.皮膚瘙癢

皮膚瘙癢也可能與癌症有關,癌症引起的皮膚瘙癢與正常的皮膚瘙癢不同。正常的皮膚瘙癢,瘙癢程度較輕,而且不會有刺痛感,在塗抹止癢藥之後有所好轉。

癌症引起的皮膚瘙癢,是癌灶分泌的炎症因數引起的。炎症因數作用於皮膚的神經末梢,就會引起皮膚瘙癢。癌症引起的皮膚瘙癢是頑固性、劇烈性的,塗抹止癢藥也沒有效果,嚴重時還會有皮膚刺痛感。

二、細胞癌變速度受哪些因素影響?

世衛組織提出,癌症是可防可控的。因為,癌症不是一日生成的。從正常的細胞到癌細胞,再從癌細胞到癌症,短則需要幾年,長則需要十幾年、幾十年。

如果我們能及時阻斷其中任何一個進程,都有可能阻止癌症的發生。細胞癌變是漫長的潛伏過程,大多數癌症的生長速度都是比較緩慢的。

科學家發現,一個正常的細胞變成癌細胞,再不斷分裂,最後發展成直徑1cm左右的腫瘤,大概需要10年的時間。不過,驚人的是,直徑1cm的腫瘤,大概由10億個細胞組成。

不過,不同的癌細胞演變速度是不一樣的。比如,80%左右的結腸癌由結腸息肉惡變而來,從結腸息肉發展為結腸癌,需要5-10年。胰腺細胞突變到完全轉變為癌細胞,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

體內有癌,會有3處皮膚變化,具體是指哪裡?聽聽醫生怎麼說

那麼,影響細胞癌變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基因突變的數量和類型:

基因突變的數量越多,細胞癌變速度就越快。基因突變的類型具有快速生長和擴散的特點,細胞癌變的速度就越快。

機體的免疫力: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免疫系統是可以清除一定數量的癌細胞的。但是,如果癌細胞的數量過多,人體的免疫力低下,就會超過免疫系統的負荷,導致免疫系統失常,癌細胞瘋狂生長。

個體的營養情況:

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一樣,是需要汲取人體營養的。千萬不要以為吃素或者餓肚子可以餓死癌細胞,當營養不足時,癌細胞就會在血供豐富的器官定植,繼續增殖和生長。如果個體營養不良,細胞癌變速度會更快

三、延緩細胞癌變速度,牢記這幾點

總的來說,細胞癌變的時間是漫長的,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發現異常。因此,延緩細胞癌變的速度,就要做到這2點。

定期體檢,尤其是防癌體檢。對於有癌症家族史的癌症高危人群來說,一定要定期體檢,明確癌症發生風險,才能採取干預措施,預防癌症的發生。

體內有癌,會有3處皮膚變化,具體是指哪裡?聽聽醫生怎麼說

提高機體免疫力。通過均衡飲食、適量運動、規律作息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細胞突變的幾率,降低癌症風險。

防癌,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只要每天堅持下面10件事

每天曬15分鐘太陽

每天走路1小時

每天爬3層樓梯

每天最少開窗30分鐘

每天喝6杯水

每天4杯茶

每天喝1杯豆漿

一口飯嚼30次

少抽1根香菸

每天睡夠7小時

致死率高的胰腺癌遠比你想像中的可怕!

一談到癌症,大家往往都比較警惕,畢竟不是什麼好事,很多人都因為癌症而喪失生命。可是如果說起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那麼很多人都會想起胰腺癌,甚至有的人稱之為癌中之王。可是把它叫做癌中之王,有道理嗎?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為什麼這種癌如此兇險?真的沒救嗎?

一、惡性腫瘤中,胰腺癌為何能“稱王”?

胰腺癌之所以能“稱王”,是有一定“實力”的。首先,它很擅自隱藏,位置很隱蔽,早期症狀不很明顯,檢查時又不像胃鏡、腸鏡一樣可直接看到病變,所以很難發現。即便是出現了症狀,但由於不典型,也常被誤診為其它疾病。

此外,胰腺癌至今沒有敏感特異的腫瘤標誌物,本身周圍血管和神經較豐富,自身惡性程度高,發病後很容易侵襲周圍淋巴結和血管,致使癌細胞轉移、擴散,在短時間內就可危及生命,所以大部分患者在被發現時都已處於中晚期,而胰腺癌的中位生存期僅為6個月左右,約3/4的患者在確診後1年內死亡,5年生存率不足5%。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由此可見,想要及時發現胰腺癌,一定要對異常症狀引起重視,一經發現,及時檢查確診。

二、胰腺癌很容易被誤診,症狀需鑒別

胰腺癌雖然起病比較隱匿,但也不是沒有蛛絲馬跡可循,常見症狀如下:

•輕微腹痛腹脹,不一定都是胃炎

胰腺位於上腹部深處,器官雖小,用處卻很大,是人體最重要的分泌腺之一,兼有內外分泌的雙重功能。胰液含大量的消化酶和鹼性液體,可對食物進行分解,當胰腺出現病變時,最常見的症狀是胃部不適,或伴有輕微腹脹腹痛,跟普通胃炎很像。臨床上,大約有60%的患者被誤診為胃病、慢性膽囊炎等,貽誤最佳治療時機。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血糖升高,不一定都是糖尿病

很多人在血糖升高時都會想到糖尿病,其實,胰腺癌也可導致不同程度的、無誘因糖尿病病史。胰腺病變後,對血糖的調節功能也會下降,致使血糖升高,多為突發性。所以,年齡超過50歲,無明顯誘因出現糖尿病症狀的人,也要警惕胰腺癌。

•消化不良,不一定都是胃病

消化不良也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表現,如果出現不能解釋的消化不良症狀,經胃鏡檢查又沒發現異常,則要警惕胰腺癌。

•黃疸,不一定都是肝膽病

肝臟受損,膽紅素便會上升,致使黃疸出現,所以在出現黃疸時,很多人都以為是肝膽病,“黃疸肝炎”深入人心。其實,胰腺癌也會引起黃疸,由胰頭癌壓迫膽總管引起,多為阻塞性。隨病情加重加深,可伴有皮膚瘙癢、患者的尿液如濃茶、糞便成陶土色等症狀。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由此可見,胰腺癌的早期表現並不是很典型,和很多疾病都很相似,想要確診,還得配合檢查。

三、胰腺癌診斷需要配合什麼檢查

1、超聲檢查:常用方法之一,操作簡單,不損壞身體,可很好地顯示胰腺內部結構,看膽道內是否梗塞。但由於視野比較小,容易受胃部、腸道內的氣體以及體型的影響,所以需結合CT做進一步診斷。

2、CT檢查:是目前針對胰腺病變比較常用的檢測方式,經薄層CT掃描可發現細小的病灶,增強ct可進一步觀察病灶血供情況,判斷腫瘤的良惡性。

3、MRI(磁共振):如果ct診斷有困難,可進一步做MRI,提高早期診斷率,但一般不作為此病首選檢查方法。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一般通過上述檢查即可初步診斷是否患有胰腺癌,一經確診,一定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爭取最佳治療時機。

四、目前胰腺癌有哪些治療方法?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對於胰腺癌治療,臨床上往往採取多學科綜合診治,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如體質、症狀、腫瘤位置等,合理應用現有的診療手段,針對性制定方案,以求盡可能地控制腫瘤、減少併發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比較常見的治療方式有手術、放療、化療等。其中,手術切除是此病獲得治癒的唯一有效方法,但大部分患者都因病期較晚而失去手術機會。放化療是局部晚期胰腺癌的首選治療手段,臨床上常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而搭配治療,具體還醫生視情況而定。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胰腺癌治療方法有很多,建議患者可以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方法進行治療,這樣才會有好的效果出現,當然生活中我們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要多吃新鮮水果和新鮮蔬菜,忌長期大量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高鹽食品,這樣會增加胰腺負擔,注意適當的日常運動!希望大家可以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就不容易得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