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藥遲遲沒有效果?時間不對,影響效果,這些中藥的常識你知道嗎

鑒於中藥的服用方式、藥性,很多人對這種古老方式持懷疑態度。雖然對於中醫的爭議頗多,但經過上千年的發展以及傳承,並不是幾句話能夠否定的。儘管西藥被普遍接受,大量使用,而西藥在很多疾病的應用上也無能為力。因此,我們還是要重視中藥,瞭解一些中藥常識,掌握一些中藥的使用方法。

「庸醫!你開的方子根本就不起作用!」華子在門外叫罵著,手裡還拿著一方「千古留名老庸醫」的錦旗。

圍觀的路人說出了真相:「這個男的前段時間說自己總是失眠,來診所開了幾個療程的葯,不知怎麼醫生口中百試百靈的藥方在他身上卻突然不應驗了。」

此刻大夫才緩緩地推開門,拉著他進了診所。一旁的路人還想去窺個究竟,卻被大夫趕走了:「別看了,沒什麼好看的。」

「你說說看究竟怎麼回事?華子頗有些得理不饒人的氣勢。

你有嚴格按照我說的時間吃藥嗎?」

華子愣了下,一時間好像被戳中了軟肋:「這服藥時間還有那麼多講究嗎?不是只要服下去就會起療效?」

原來,本應該在睡前服下,用來治療失眠症的安神葯,卻被他囫圇吞棗一樣完全不分時間段的服用了,這才導致了今天這樣的鬧劇。

中醫——因天時而調血氣

一、按臟腑氣血時辰

《內經》記載,一天有12時辰,人體有12經脈,中藥服用要按12經脈的走向先後次序,氣血流注與時辰有「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己心午小未中,中膀酉腎心包戌,三焦子膽醜肝通」的流注,周而復始,如環無端。

二、按晝夜陰陽消長

中醫認為「人身之陰陽,亦與一日四時之氣同,故子後則氣升,午後則氣降,子後則陽盛,午後則陽衰矣」強調四時之氣不同,人體會隨之而發生變化,當身體的陰陽受到邪氣的影響,就會發生疾病,因此可根據晝夜陰陽節律辨證,選擇一個時間服藥。

三、按人體的不同生理特點

人體處在不同時期,生理特點會隨之而改變,在不同病例情況下,需要根據人體的不同時期進行給葯治療,幼兒為純陽之體,在治療上不宜太過瀉火,要保護陽氣。婦女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生理特點,應遵循「少年治腎,中年治肝,晚年治脾」。

中藥服用時間有講究

•根據時辰劃分

清晨

在早上起床還是空腹狀態的時候,適合服用有滋補作用的中藥,特別是補腎陽的葯,有利於補藥的吸收,其他如利濕葯、催吐葯,也適合清晨空腹服用。

午前

在上午的時候,適合服用益氣昇陽和發汗解表透邪的藥物,「午前為陽之分,當發汗」,午前服用益氣昇陽的藥物,「使人陽氣易達故也」。

午後

許多醫家認為瀉下藥不宜在上午服用。瀉下藥「為陰之分時下之」,一般在下午和入夜的時候服用最佳。

睡前

在睡前的15到30分鐘,是適合服用鎮靜安眠藥和滋養陰血葯的時候,這個時候是臟腑功能最低,服用滋陰進補藥可使效力倍增。

隔夜

隔夜的方式適合服用驅蟲葯,一般是在睡前服用1次,第二天清晨醒來空腹再服用1次,有助於將蟲殺死排出體外。

•根據進食時間劃分

飯前

病位在下的疾病,如胃腸疾病、腰以下疾病等,適合在飯前服用藥物,一般是在進食前的30到60分鐘,這個時候往往是空腹的狀態,葯能直接和消化道粘膜接觸,能相對較快的通過胃入腸,更多的被吸收發揮作用,如果在飯後服藥,可能會被胃內的食物影響藥效。

飯後

病位在上的疾病,如心肺胸膈等,適合飯後服用藥物,一般為飯後的15到30分鐘,能使藥性上行,健胃藥、對胃腸道有刺激或者是毒性比較大的藥物,一般也應在飯後服用,以減少對胃腸道粘膜的刺激損害。

煎煮中藥,也有講究

一、假沸的葯應該多熬一會

很多人認為中藥在煮的時候沸騰一段時間,就算是葯熬好了,但有些藥物的葯湯會出現假沸,如沙參、田七、甘草、桔梗等,在葯湯還未達到100攝氏度就會出現沸騰的情況,如果這時候就把葯離火,葯中的有效成分還沒有充分的析出,葯的效果就會收到影響。

二、服中藥時不要隨意加糖

有些中藥會和糖發生反應,從而影響葯的療效,像苦味健胃藥,不易消化的藥物,都不適合加糖,此外,如果藥液和糖的藥性是一致的話,可以適當加糖,如涼性葯可加一些冰糖或白糖,熱性葯可加一些紅糖。

三、葯汁最好煎300毫升

葯汁的多少也很關鍵,一般一次煎300毫升的藥液為宜,葯汁多了,藥渣中的有效成分就少了,葯汁少了,藥渣中的有效成分難以充分出來,當然300毫升指的是正常藥方,不是特殊大方。

跟西藥相比,中藥的常識要多得多。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同樣的疾病,不同的個體,不同的時期,用藥都是有差別的。因此,經常使用到中藥的,一定要認識清楚中藥常識,嚴格的按照要求來服用。中醫繁雜,在使用的過程中養成嚴謹的態度,不清楚的建議諮詢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