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可能增加癡呆症的風險,年輕時如何預防老年癡呆?

來自學業、工作、社交、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可能讓不少年輕人不知不覺產生了抑鬱症狀。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結果,科學家提醒年輕人不可忽視心理健康,因為這可能對後半生有著深遠的影響。

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UCSF)的研究人員發現,青年時期抑鬱可能加快認知衰退的速度,增加日後患癡呆症的風險。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專業學術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上。

從整個環境層面來說,每一種心理疾病的流行,其實離不開它所處的大環境。較之以往,當前整個社會抑鬱症的發病率,其實都呈現出上升趨勢。

抑鬱症狀可能會增加癡呆症的風險,但研究結果存在爭議,因為晚年抑鬱症可能是癡呆症的前兆症狀。有關抑鬱症和癡呆症風險的生命過程資料可能會澄清這種關聯;然而,目前的資料都十分有限。

為了總結歸納成年人各生命階段的抑鬱症狀軌跡,並估計其與認知障礙和衰退的關係,來自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UCSF)的專家通過對4個前瞻性佇列(20-89歲)的集合研究,對相關結果進行總結並發表在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上。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中心的抑鬱症量表-10(CESD-10),研究人員對6122名老年參與者的成年早期(20-49歲)、中期(50-69歲)和晚期(70-89歲)的時間加權平均數進行了估算。調整後的集合邏輯和混合效應模型估計了歸納的抑鬱症狀與兩個認知結果的關係:根據既定標準定義的認知障礙和綜合認知得分。

結果顯示,在單獨的模型中,每個生命階段的抑鬱症狀升高與認知結果相關:成年早期認知障礙風險增加59%(20-49歲,OR=1.59,95%CI:1.35,1.87);中期增加94%(50-60歲,OR=1.94,95%CI:1.16,3.26);以及晚期77%(70-89歲OR=1.77,95%CI:1.42,2.21)。

當對其他生命階段的抑鬱症狀進行調整後,成年早期(OR=1.73;95%CI:1.42,2.11)和晚年(OR=1.43;95%CI:1.08,1.89)的抑鬱症狀升高仍與認知障礙風險增加73%與43%有關,並且也與認知衰退的速度有關(P<0.05)。

綜上,該研究表明,成年早期的抑鬱症狀可能是獨立于中年或晚年抑鬱症狀的認知障礙的風險因素。

年輕時如何預防老年癡呆?

1、健康飲食

大家都知道營養不好皮膚都會變差,何況我們人類最精密最強大的器官大腦。神經系統就像硬體,是提高記憶力的基本,所以說保障大腦營養是十分重要的。

簡單來說就是避免那些含高飽和脂肪酸的食品,比如蛋糕、奶油、油炸品、香腸之類聽起來就好吃的垃圾食品,推薦食用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魚類、堅果等,蔬菜和水果也是大腦喜歡的飲食,尤其是捲心菜、菠菜、胡蘿蔔這類十字花科的食物,它們含有硫糖苷,可以防止體內乙醯膽鹼流失,有助於增強注意力。

2、少宅多運動

還有研究結果顯示有氧運動對記憶有一定促進作用,這主要因為:

有氧運動有會促進神經元的生長,經常在跑步機上運動的老鼠,其海馬神經元數量就比一般小數多。運動可以促進血液迴圈,改善大腦供氧,保證大腦對氧氣及其他營養物質的需求。

3、充足睡眠,保證生物鐘正常運作

所謂充足睡眠,不僅僅是指時間,因為相比睡眠時間,睡眠品質和良好的睡眠習慣更重要。比較現實的方法是:不管你什麼時候睡覺,一定要在每天同一時間起床,這樣才能保證生物鐘的正常運作,也是擁有高品質睡眠的前提。

抑鬱症到底有多可怕,抑鬱症每年自殺死亡人數達百萬

我們都知道人是有情緒的,也是有情感的,固然情緒,情感都是變化不定,固然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時期總是會某一方面的因素佔據更盛的位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曾經困擾我們的負面情緒也會漸漸消逝。可是,抑鬱症不是“情緒低落”。有很多人覺得自己情緒低落,懷疑是不是得了抑鬱症,那也不是的,只是抑鬱,不是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病,“情緒低落”是病症亦或者誘因。

「日本自殺人數超新冠死亡人數」

「美疾控:疫情期間,25%的年輕人認真考慮過自殺」

「抑鬱症成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

……

即便如此,現實生活中,人們依然對這些話題諱莫如深,甚至多了一些誤解。如果你瞭解「自殺」有多常見,還會對它閉口不談嗎?

一、自殺,不是一種罕見現象

正因為對相關話題過於敏感,很多人會以為「自殺」是一種罕見現象,下面我們用幾個數據讓你知道,自殺有多常見。

①每40秒鐘就有一人死於自殺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有將近80萬人的死因是自殺,換算一下,大約每40秒就有一個人因為自殺而離開人世間,且這數字有縮短的跡象,目前可能將近30秒/人。

②15~34歲人群第二死因

而在自殺的人群當中,年輕人自殺的幾率最高,尤其是以15-34歲的人群,自殺是導致該階段人群死亡的第二大死因。在中國和日本,自殺已成為15~34歲人群的第一大死因。

③女性自殺率相對較高

相關數據顯示,從全球範圍來看,男性自殺比例高於女性的自殺比例。亞洲地區自殺男女比例中女性會高一些,

④農村自殺率高於城市

在一些比較發達的西方國家中,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自殺率,前者會高一些。而亞洲地區則恰恰相反,農村地區自殺率要高出城市自殺率2~3倍

二、自殺未遂人數是自殺死亡人數的20多倍

據WHO統計,自殺未遂的人要高出成功自殺的人多出將近20倍,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少年、女性人群。


由上可見,潛在的自殺事件還不少,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三、自殺的人,身上發生了什麼?或許你能理解

生活中,面對自殺的人群,人們過於寬泛地使用「自殺」一詞,往往忽視了自殺行為背後隱藏的不同意圖,只有嘗試去瞭解自殺的原因,我們才能更好的預防。那麼,ta為什麼要自殺?

1.逃避情緒和想法

想要自殺的人,往往存在很難忍受的情緒,認為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可能死了對這個世界或者他人來說會更好,於是想以死亡的形式從這種痛苦中解脫。

2.渴求影響他人

有的人想要自殺,只是希望以自己的死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從而換取別人對自己的注視或對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3.心理障礙

超過80%的自殺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別人的負擔、沒有什麼歸屬感、感到絕望等。

4.應激事件

應激事件是導致自殺的主要因素之一,家裡/鄰裡糾紛、經濟困境、突發重大事件、感情失敗、霸淩和性侵、自然災害造成的應激等都是常見的應激事件範圍

所以,如果身邊的人表達了有自殺的想法,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要覺得Ta只是說說而已,而是需要嚴肅對待。很多時候,對「自殺」的誤解,會無法阻止悲劇的發生。

四、被誤解的「自殺」

①談論自殺,可能促使自殺?

事實:對於自殺這個話題,很多人可能會下意識的去避免討論,怕促使有這個想法的人去行動。事實卻相反,光明正大地談論自殺,不鼓勵衝動與自殺有關的行為,給ta一點時間重新考慮,反而有助於預防其自殺

②自殺突然發生,沒有任何預警?

事實:大部分自殺人群在實施自殺行為前,會出現一些言語或行為和一般人不太一樣,比如反覆開玩笑要自殺、在網上寫日記、分享甚至繪製一些與死亡有關的圖片。如果能發現這些跡象,也能有效的預防自殺。

③自殺是懦弱的表現,只有精神病才自殺?

事實:不是自殺的人都患有精神病,而精神病患者也不一定會自殺,驅使人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瞭解一個人為何自殺,要注意考慮ta遇到的生活事件和社會、文化因素。

所以,要注意避免以上這些對於自殺的誤解,這樣才能正確對待,完成自救或ta救。

五、出現自殺傾向,如何自救?

首先要直面自己的情緒

確實,自我厭惡或對世界絕望的情緒都是真實的,我們沒有必要去否認它們的存在,明白自己目前的狀態有多糟糕,也算是開始自我療傷的第一步。只是,不要遵照那些糟糕的感覺來行動,不要真的去傷害自己

然後,可以向家人、朋友求助。

自我調節很重要,但也可以向家人、朋友求助。不要覺得這樣很羞恥,也不要覺得會給別人帶來負擔,畢竟如果你真的走了,對他們的創傷會更大。請你表達想法,告訴他們你的狀態很不好,甚至想死,將心裡話說出來,對緩解焦慮、絕望情緒有很大幫助。

最後,你還可以尋求專業幫助,撥打危機熱線。

如果有需要,應該自己或在家人朋友陪同下尋找專業的心理治療,相信心理人員的專業性,不管是身體傷害還是心理創傷,他們都可以很好地幫到你。

結語:對抗虛度光陰,浪費生命的空虛和自責感,可以通過正確的學習,提升能力來解決。可能很多抑鬱症最終都無法接受自己永遠廢柴下去,所以只能不斷地嘗試和努力,讓自己變強。只有這樣才能逃過自責的痛苦。

最終,你要學會放下、休息和學習,找回自我,正確地認知自己,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過上你真正想要的生活,這個問題才會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