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會變癌症嗎?什麼炎症不能拖?怎麼預防炎症發生?

炎症與癌症之間的關係複雜,某些慢性炎症確實可能增加癌症的風險,但並非所有炎症都會發展為癌症。以下是一些關鍵點,幫助你理解炎症與癌症的關係、哪些炎症不能拖延,以及如何預防炎症的發生。

炎症會變癌症嗎?

炎症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對各種刺激,如感染、損傷、過敏等的一種防禦反應。當身體察覺到威脅時,免疫系統會迅速行動,調集免疫細胞到受影響的區域,於是就出現了紅、腫、熱、痛等炎症表現。
從生理機制來看,炎症與癌症之間確實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長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組織細胞不斷地受到損傷與修復。在這個過程中,細胞的DNA可能會發生突變。正常細胞就像循規蹈矩的“好學生”,按照既定的規則生長、分裂和死亡。但當DNA突變積累到一定程度,細胞就可能“失控”,不再遵循正常的生長規律,開始瘋狂增殖,逐漸發展成癌細胞。比如,乙肝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持續的炎症會反復破壞肝臟細胞,肝臟在修復過程中,肝細胞就容易發生癌變,進而引發肝癌。據統計,約80%的肝癌患者都有乙肝病毒感染導致的慢性肝炎病史。再如,幽門螺桿菌引發的慢性胃炎,長期炎症刺激會使胃部黏膜上皮細胞異常增生,增加胃癌的發病風險。
催情催眠水
強效催情粉
不過,並非所有的炎症都會發展成癌症。大多數情況下,身體的免疫系統能夠成功應對炎症,在消除炎症後,組織細胞也能恢復正常狀態。只有在炎症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同時存在其他致癌因素(如遺傳因素、不良生活習慣等)共同作用時,才有可能增加患癌風險。
炎症本身是人體對病原體或損傷的正常免疫反應,但慢性炎症可能會增加癌症的發生風險。慢性炎症會導致細胞和組織的持續損傷,進而可能引發DNA損傷和突變,最終導致癌變。例如:

1. 慢性萎縮性胃炎:長期不幹預可能發展為胃癌。

2. 慢性肝炎:尤其是乙肝或丙肝患者,若不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肝癌。

3. 慢性胰腺炎:反復發作會增加胰腺癌的風險。

4. 炎症性腸病:如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患結直腸癌的風險顯著增加。
怎麼預防炎症發生

1. 健康飲食

合理的飲食結構是預防炎症的基礎。首先,要增加蔬菜、水果、全穀物等富含膳食纖維食物的攝入。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物質,能夠幫助身體清除自由基,減輕炎症反應。例如,西蘭花富含蘿蔔硫素,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藍莓富含花青素,能有效抑制炎症相關的細胞因數產生。其次,要控制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這些肉類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酸和亞硝酸鹽,過多食用會促進炎症發生。此外,減少高糖飲料和甜食的攝取,因為高糖飲食會導致血糖波動,引發胰島素抵抗,進而誘發炎症反應。
2. 適度運動

運動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方式,也對預防炎症有著積極作用。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能促進血液迴圈,增強身體的免疫功能,幫助身體更好地抵禦炎症。運動還能調節體內的激素水準,減少炎症因數的釋放。例如,研究發現,長期堅持運動的人群,體內的C反應蛋白(一種炎症標誌物)水準明顯低於缺乏運動的人群。此外,運動還能減輕壓力,改善睡眠品質,進一步降低炎症發生的風險。

3. 規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習慣對於維持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至關重要。每天保證7 – 8小時的充足睡眠,能夠讓身體各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復。睡眠不足會打亂身體的生物鐘,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導致炎症因數分泌增加。例如,長期熬夜的人容易出現上火、口腔潰瘍等炎症症狀。同時,要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避免日夜顛倒,讓身體的各項生理活動都能在穩定的節奏下進行,從而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預防炎症的發生。
4. 控制壓力

長期處於高壓力狀態下,身體會分泌大量的應激激素,如腎上腺素、皮質醇等。這些激素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導致炎症反應加劇。學會有效地管理壓力對於預防炎症至關重要。可以通過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來放鬆身心,緩解壓力。此外,培養興趣愛好,如繪畫、音樂、閱讀等,也是轉移注意力、減輕壓力的好方法。當我們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時,身體的炎症水準也會相應降低。

通過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炎症的發生風險,從而減少癌症的可能性。如果身體出現異常症狀,應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從炎症發展到癌症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說到炎症,大家可能聯想到胃炎、腸炎、肝炎……由於很常見,所以很多人都不太當回事,可如果今天告訴你,炎症如果長期存在,是有可能演變成癌症的,會改變你對炎症的看法嗎?

從炎症發展到癌症,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炎症,其實是我們人體面對外界病原體攻擊,而出現的的一種自我保護性反應,大多時候對人體是有利的,可以幫助機體啟動免疫和非免疫細胞,幫人體消滅病原體,加快受損組織的修復和恢復速度。

但有時候對人體卻是有害的,通過炎症充血和滲出反應,稀釋、殺傷和包圍損傷因數,而長期反復在炎症刺激下,可導致細胞癌變。一般來說,這個過程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

所以,對於炎症問題,我們無需過度擔憂,也不可大意輕視,要及時採取正確的措施幹預,才能盡可能的預防癌症的發生。

炎症是癌症的催化劑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報告發佈的一項報告顯示,世界上有1/6的癌症是由細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也就是俗稱的發炎。所謂炎症,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病理過程,是機體對外來刺激的正常防禦反應。當人體局部的細胞被損傷時,免疫細胞會被啟動,釋放炎症因數,導致局部炎症的發生。

炎症分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東昕教授表示,急性炎症比較容易治好,慢性炎症治癒難度高,會長期存在,甚至有一小部分可能轉化成癌症。

以病毒性肝炎為例,早期以急性表現為主,如果積極治療,很容易治癒,但是拖延不治或者治療不當的話,就會逐漸發展成慢性炎症,改變細胞和組織,最後發展成肝硬化、肝癌。

此外,感染幽門螺桿菌會導致胃部慢性感染,不幹預可能發展成為胃癌。感染HPV病毒,會增加宮頸癌發生風險。感染EB病毒,與鼻咽癌關係密切。炎症是多種疾病共同的土壤,除了癌症,還可能是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肥胖、抑鬱等疾病的源頭。

肝炎

那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症,而且在我國患有肝炎的概率也是非常的高的。據研究顯示,中國患有乙肝的人數已經過億。而且在生活中大多數都是由於炎症而導致的,使得炎症進一步的損傷肝臟,讓肝臟處於慢性損傷的狀態,時間久了之後可能就會容易出現肝硬化,最終發展成肝癌。所以大家如果如有肝炎的話,那麼一定要重視。
腸炎

腸炎在生活中也比較的常見,而且症狀有很多,有一些人一吃東西就會噁心或者是嘔吐,其實都是腸道不適的一個表現,不過對於一些人可能會採用吃藥或者是打針的方式來進行緩解。不過對於患有慢性潰瘍性的腸炎來說,是非常容易使得癌變的情況。在治療的過程中反反復複也會容易傷害到人體的腸道,使得免疫力下降,最終導致腸癌的出現。

結腸炎

結腸炎是指結腸黏膜層的炎症,其主要症狀為腹瀉、腹痛、便血等。結腸炎的病因包括遺傳、免疫因素、感染等多種因素。長期慢性結腸炎可導致結腸癌的發生。因此,對於患有結腸炎的患者,應進行有效的藥物治療,並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

這6類食物是天然消炎藥,建議多吃

2021年《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發表了一項綜述,研究團隊從3581項研究中篩選出,包括蔓越莓、葡萄、石榴、草莓、全麥製品、低脂乳製品、優酪乳、芝麻籽、亞麻籽、大豆食品、薑黃等,88種具有抗炎效果的食物。研究人員將可能具有抗炎功能的食物分為6類:

  ①全穀物、豆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②綠茶、大豆等富含多酚、黃酮的食物;
  ③羽衣甘藍、捲心菜、西蘭花等十字花科蔬菜;
  ④蔓越莓、草莓、藍莓、葡萄等漿果類水果;
  ⑤薑黃、生薑、肉桂、肉蔻、鼠尾草及大蒜等香辛料;
  ⑥三文魚、亞麻籽油、海藻油、葡萄籽油、菜籽油、堅果、杏仁等富含ω-3型脂肪酸的食物。

人體非常複雜,很多癌症都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往往在癌症發生之前,都會有癌前病變的階段,大家要注意均衡飲食,提升免疫力,並且在炎症階段就積極治療,避免其進一步發展,從而降低各種癌症的發病率。

炎症如何增加患癌症的風險?炎症是否會癌變?

身體發炎,並不是什麼疾病。它其實是人體自我保護機制啟動的一種免疫反應,當身體因遭受到某種刺激時,如感染、外傷等,身體各大防禦系統就會被喚醒,並對“侵入物”進行攻擊。

炎症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病理過程,可發生於各個組織和器官。日常生活中以感染性炎症居多,它是人體抵禦外界有害病菌侵襲產生的防禦反應。

一旦部分機體“遇襲”,炎症反應隨時可能發生,常見的有胃炎、鼻炎、扁桃體炎、肺炎、肝炎、腎炎等。

小到感冒,大到非典型肺炎、埃博拉等,本質上都是炎症,但嚴重程度有著天壤之別。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的一項報告顯示,世界上1/6得癌症是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這些感染便是老百姓俗稱的“炎症”。

不同的炎症可能是由不同細菌和病毒引發的。例如,胃炎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發的,鼻炎可能是鏈球菌感染。
一種病情也可能是不同病菌引起的,例如感冒,細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無論從感染機制和治療方法都全然不同。

不少人一發炎就隨意吃抗生素,對炎症處理不當,導致抗生素耐藥,或急性炎症轉慢性炎症。因此大家在平時一定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一旦出現發炎的問題,一定要及時尋找醫生的專業指導,通過科學服用藥物,減少炎症帶來的不良反應。

炎症是癌症的“禍根”,世界上有大概兩成的癌症由炎症引起,其中九成原發性肝細胞癌由慢性肝炎轉化而來,如何在炎症和癌症之間轉換一直是醫學研究的焦點。武漢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在炎癌轉化過程中發現了一種重要的趨化因數。
研究人員首次發現趨化因數在肝癌細胞中高度表達,並與原發性肝細胞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進一步研究證實,該因數可通過二者之間轉化的信號通路“誘導”炎症附近的肝細胞發生一定程度的惡性轉化,最終導致肝癌轉移,從而有效驗證了炎症和癌症之間相互轉化的機制。

炎症如何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科學家表示,炎症主要從兩個方面促進癌症:

一方面,當被感染的病毒和細菌進入人體時,它們可能會將自己的基因整合到人類基因組中,導致出現不應表達的癌基因;

另一方面,這些病毒和微生物也可能刺激感染細胞及其周圍細胞分泌炎症因數,從而改變細胞微環境,為癌細胞的增殖、轉移創造有利條件。
炎症是否會癌變?
需要根據炎症的部位、類型,以及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判斷。炎症可分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大多數炎症都不會癌變,只有少數慢性炎症可能會癌變。鼻炎、腎盂腎炎等炎症在通常情況下都不會出現癌變,但極少部分慢性炎症,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喉炎、慢性乙型肝炎、HPV病毒引起的宮頸炎等症狀,有可能會發展為鼻咽癌、肝癌和宮頸癌。另外,慢性萎縮性胃炎合併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時,也有可能會出現胃癌的發生。

飲食對身體炎症水準有一定的影響,比如有些食物屬於促炎食物,要少吃。

1、酒
外用酒精能夠消毒殺菌,減少感染,但是過量喝酒卻會誘發或加重炎症。

2、加工肉、紅肉
加工肉類比如火腿、熱狗、臘腸、培根等;紅肉比如豬、牛、羊等動物的脂肪中,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酸。

3、油炸食物
油炸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屬於促炎食物,食用油最好選擇有機菜籽油、初榨橄欖油等。

4、反式脂肪酸
餅乾、奶茶等都是常見的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容易促進體內炎症的發生以及發展。

5、精製碳水化合物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營養學家維多利亞•德雷克發現,含大量精製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蛋糕、甜麵包等,會生成促炎因數。

為了避免受傷,最後再分享一些“消炎”食物,每天在飲食中適當添加一點,也有好處。新鮮果蔬的抗炎效果最好,每天保證400-500克的新鮮蔬菜水果,對抗炎好處多多;富含膳食纖維的全穀物粗糧和豆類、豆製品抗炎效果屈居第二,堅持攝入也能起到抗炎效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菜籽油、亞麻籽油等優質脂肪適合炎症患者吃,代替飽和脂肪。魚肉、蝦等海鮮每週需要攝入200克左右,作為優質蛋白質來源,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有助於對抗身體內的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