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出現4種症狀,可能是前列腺癌,預防前列腺癌你要這樣做

前列腺癌是一種好發於男性老年人的疾病,所以患病人群的年龄一般都在40岁之後。其發病率世界各國很不一致,在歐美,前列腺癌在腫瘤中是致男性死亡的第二病因,僅次於肺癌。其發病率、死亡率存在地區、種族、民族等差異,1989年統計表明:美國黑人發病率最高,149/10萬,白人次之107/10萬,日本人39/10萬,華人28/10萬。美國,65歲以下發病率21/10萬,而65歲以上為819/10萬,但近此年,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升高,需要大家引起警惕!

越來越多男人患上前列腺癌,可能與4件事有關

前列腺癌患者越來越多,成為威脅男性健康的“殺手”,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導致前列腺癌越來越多嗎?

遺傳因素

造成前列腺癌高發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家族遺傳,也就是說如果父輩患有前列腺癌,那麼下一代患前列腺癌的幾率比正常人要高2~3倍

年齡因素

目前認為年齡是導致前列腺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年齡越大,發生前列腺癌的概率就越大。因為老年人由於衰老導致很多生理機能都不如年輕人,也會影響到前列腺組織的健康。

在45歲前患前列腺癌的人非常少見,大部分患者的年齡都大於65歲,到了40歲以後,年齡每增加10歲,就會使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加倍。

在50~59歲年齡段的男性中,前列腺癌的發生風險為10%,而在80~89歲年齡段的男性中,發生前列腺癌的風險高達70%

不良生活習慣

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後,生活習慣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而導致前列腺癌高發的因素之一就是飲食結構的變化。

比如攝入過量的脂肪,長期愛吃牛肉、豬肉、羊肉、等紅肉,尤其是燒烤過的肉,這些飲食習慣導致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升高。

此外,喝酒也是引起前列腺癌的因素,喝酒年限有40年及以上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是不喝酒人群的3.4619倍,如果每天的喝酒量超過100g,那麼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是不喝酒人群的2.1737倍。

肥胖

前列腺癌和肥胖也有一定的關係,肥胖男性的發病風險比體重正常男性高2.4倍,這是由於肥胖的人體內有過多的脂肪,這些脂肪在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物質來改變激素環境,就會對血液中的睾酮含量造成影響,而前列腺癌又是一種對睾酮過分依賴引起的基本。

前列腺癌是一種比較隱匿的疾病,如果不留意可能很難發現它的症狀,那麼當身體出現哪些症狀時,可能是前列腺癌在“作怪”呢?

身體有這4種“感覺”,多半是前列腺癌

排尿異常

當腫瘤逐漸發展變大後,就會對前列腺以及周圍的組織造成壓迫,患者就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排尿費勁、尿不盡、夜尿增多等排尿異常的症狀,如果是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尿滯留、滴尿等症狀。

睾丸痛、腰痛

腫瘤侵犯浸潤到周圍的組織,特別是直腸和膀胱的間隙時,就會壓迫到該間隙中的前列腺器官,導致出現睾丸痛、下腰痛等症狀。

其他部位疼痛

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到了後期癌細胞還會發生轉移,就會出現轉移症狀,轉移到不同的部位,導致的症狀也會不同,比如轉移到骨骼部位,就會引發疼痛的症狀。

全身症狀

前列腺癌發展到最後會引起全身症狀,比如渾身乏力、體重減輕、頭暈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出現進行性貧血,影響患者的睡眠和正常飲食。

周利群教授認為,任何腫瘤都存在篩查的問題,做好檢查有利於早發現和診斷前列腺癌。那麼,哪些檢查可以診斷前列腺癌呢?

做這3項檢查,可助提前確診前列腺癌

直腸指檢

直腸指檢是早期發現前列腺癌的重要檢查,醫生可以通過手指來觸摸患者的前列腺,能夠初步判斷前列腺是否有硬結、包膜是否光滑、質地以及和周圍組織的粘連情況,以此來判斷前列腺的情況。

PSA(前列腺癌特異性抗原)篩查

前列腺的流標是前列腺的特異性抗原,PSA檢查有助於早發現和診斷前列腺癌。年齡在50歲以上男性應該每年進行PSA檢查。

如果家族中有前列腺癌病史的高危人群,則應該在45歲開始每年做PSA檢查。如果PSA的值偏高,就要儘快到醫院就診進一步檢查,以判斷是否為前列腺癌。

活檢

前列腺穿刺活檢是診斷前列腺癌的金標準,對於PSA值升高、直腸指檢發現前列腺有小結節的患者,都應該行前列腺穿刺活檢來進一步確診。

除了注重檢查外,在生活中男性還要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吃得對有助於預防前列腺癌。

教你5招,遠離前列腺癌

地中海飲食

地中海飲食是泛指西班牙、希臘、義大利南部和法國等位於地中海沿岸各國的飲食風格,主要以蔬菜水果、五穀雜糧、魚類、橄欖油和豆類為主

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泌尿學家發現,對於患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男性來說,如果飲食更接近地中海飲食,那麼這些患者的疾病的進展會更慢。

地中海飲食的評分每增加1分,就會降低超過10%的前列腺癌進展風險,目前該研究發表在《癌症》上。

咖啡因

中國醫科大學的專家發現,喝大量的咖啡可以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和咖啡飲用量最低的男性相比,喝咖啡最多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風險能夠降低9%。

此外,每天每多喝1杯咖啡,就能降低1%的前列腺癌風險。該研究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公開版》上,認為:

咖啡能夠改善血糖的代謝功能,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特性,還能影響性激素水準,這些因素都會對前列腺癌的發生和進展產生影響。

番茄

來自英國布裡斯托大學和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每週吃5~7個以上番茄的男性,能降低18%的前列腺癌風險。

通過實驗分析結果發現,飲食中富含番茄紅素、鈣和硒的食物,對這3種飲食成分的攝入量最好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更低。

該研究發表在《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誌物及預防》中,認為番茄紅素能對抗讓細胞和DNA損傷的毒素,以此來起到預防癌症的效果。

洋蔥

洋蔥含有一種稱為“槲皮黃素”的化合物,它能防止前列腺細胞的生物化學機制出現變異,而且洋蔥還含微量元素硒,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增強細胞代謝能力,從而有預防前列腺細胞癌化的作用。

獼猴桃

獼猴桃富含氨基酸,尤其是“抗突變成分”谷胱甘肽,對前列腺癌細胞突變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防癌食譜:如果想要利用蔬菜水果達到預防前列腺癌的保健效果,不妨試試下列的“防癌食譜”

1、早餐時,多喝一杯番茄汁。

2、午餐時,多吃一碗含有胡蘿蔔、捲心菜或綠色花菜的沙拉或水煮蔬菜。

3、肚子餓的時候,隨時吃一點蘿蔔嬰、小番茄,既不發胖,又可預防癌症。

同是癌症患者為什麼有的活得久,醫:與下列四個原因有關

一首《紅顏劫》仍猶在耳,演唱者姚貝娜卻已經因乳腺腺離世3年,年僅33歲;二度患癌,第一夫人宋美齡不僅安然無恙,還活到106歲高齡無疾而終。

還有約伯斯26歲創辦了蘋果公司,被稱為蘋果之父;任正非44歲創立華為,被稱為“中國約伯斯”。這兩位大佬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例如,都在科技方面都有偉大的建樹,都有著相似的不幸——癌症。但兩人的結局卻截然不同,任正非“治癒”了癌症,繼續帶著華為創造輝煌,而約伯斯卻輸給了癌症,成為了歷史。

同樣是患癌,不少人在確診後沒多久便去世,有人在之後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裡都安然無恙,平安度過。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同样患癌,结局却不同:有人活了一辈子,有人不到2个月就去世
癌症患者活得更久,與下列四個原因分不開

1.發現得早

一般來說,癌症可以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癌症發現得越早,治療難度就越小,治癒希望就越大。專家指出,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癌症發病率實際上比中國高,但死亡人數遠遠少於中國,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在現得早。我國大部分癌症患者在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治癒希望非常渺茫。

同样患癌,结局却不同:有人活了一辈子,有人不到2个月就去世
2.患者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有的患者本身情況不嚴重,但是自己嚇自己,最終被癌症“嚇死”。患者是什麼樣的心態,樂觀或悲觀,會影響治療效果,走向不同的結局。研究已證實,心態積極的患者,治療效果比心態消極的患者更好。除了患者自身的心理,家庭關係也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和生存期。

3.癌症的種類不同

癌症的種類不同,是很多人得癌症之後結果不同的原因。比方說肺癌、胃癌、胰腺癌等癌症的死亡率就比較高,愈後的效果也較差,生存率普遍都非常的低,發現的時候沒幾個月就去世了,尤其是胰腺癌,非常的兇險。約伯斯生前不幸患上的就是胰腺癌,這位天才人物最終未能戰勝癌症,遺憾離世。對於一些癌症來講,它們的愈後效果非常的好,死亡率也很低,比方說甲狀腺癌、乳腺癌等等。得了不同癌症種類的人會有不同的結果,這是正常的。

同样患癌,结局却不同:有人活了一辈子,有人不到2个月就去世

4.治療手段不同

有些人發現癌症之後立馬治療,去正規的醫院進行正規的治療,而有些人在發現得癌症之後,尋求民間偏方的幫助,這也會導致人們結果的不同。民間偏方雖然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但是他依然不是最科學的治療癌症的方式,很大可能性會造成病情的拖延,從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無論什麼時候及時去正規醫院治療,都是癌症患者應該迅速做出的正確選擇。

要注意淋巴瘤早期會有這5個症狀,患上淋巴瘤怎麼治療?

2016年7月,大陸影視演員徐婷被診斷出淋巴瘤,因過去曾目睹好友秦思瀚化療過程,看著對方生不如死地治療後依然死去,她表示自己並不想被化療折磨到面目全非,也擔心治療到最後“人財兩失”,所以放棄了化療,選擇了中醫治療。然而僅僅2個月,也就是9月7日,徐婷的病情卻突然惡化,肺部嚴重感染,高燒40度不退,在北京304醫院緊急進行肺部插管治療後,仍不幸宣告病逝。

2013年9月,51歲的李開複對外宣佈罹患淋巴癌四期,便放下手中工作,積極配合醫生治療;2015年2月13日,李開複稱體檢結果良好,腫瘤已不明顯;等2015年6月30日,李開複在社交上表示“最近兩次檢查都看不到腫瘤了”,已逐漸回歸正常生活當中去。

越來越多人得淋巴癌,5大原因別忽視

說到淋巴瘤的誘因,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比較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長期壓力過大

淋巴瘤其實算是一種“壓力病”,它的發生和壓力有著很大的關係,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下,容易影響人體免疫功能,並出現代謝紊亂,讓淋巴瘤有了“可乘之機”

2、病毒感染

也是比較多見的一種誘因,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Burkitt淋巴瘤、NK/T細胞淋巴瘤及腸道T細胞淋巴瘤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B細胞淋巴瘤

淋巴癌被称为最会伪装的病,有这5个症状的人,是潜在淋巴瘤患者

3、物理因素

比如超劑量接觸輻射,也對此病有促發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廣島事件當中的人,發生此病的幾率要遠遠高於一般人,考慮與癌基因被啟動、細胞突變、DNA損傷等有一定關係。

4、化學因素

如長期接觸一些化學致癌物,比如烷化劑、芳香胺類化合物、多環芳烴類化合物等,也會提升此病的發病率。

5、遺傳因素

如果家族裡有人得過此病,那這個人發病的幾率也會比一般人大,因遺傳易感性等因素與別人接觸相同的致癌物質後更容易得淋巴瘤。

如果發現自己存在上述這些情況,要比一般人更警惕淋巴瘤,密切關注自身是否出現相關異常表現,以便於可以及時發現與診治。

惡性淋巴瘤早期會有這5個症狀

持續發燒

這也是此病早期比較多見的一大表現,主要是因淋巴系統出問題,導致免疫力下降,從而出現高燒的情況,持續時間久

皮膚瘙癢

該表現算是淋巴瘤初期比較特殊的一大表現,多在腫瘤部位的淋巴引流區域出現,無原發皮疹,但有明顯瘙癢感。當病灶切除後,瘙癢感消失。

淋巴結腫大

比較典型的一大表現,大約有60%-70%患者在初期可出現,多呈無痛性、進行性腫大及“橡皮樣”感,早期的時候可活動,常孤立或散在於頸部、腋下腹股溝等部分,晚期容易與皮膚粘連,不能活動,還可能形成潰瘍。

淋巴癌被称为最会伪装的病,有这5个症状的人,是潜在淋巴瘤患者

酒精性疼痛

也就是部分患者在喝酒後,在病灶周邊的淋巴結或骨骼會出現疼痛,其表現早於其它表現及X線表現,對診斷有一定幫助。

骨骼症狀

當病灶累及骨骼,比如胸腰椎、股骨、肋骨、骨盆等部位時,可出現局部骨骼疼痛、按壓痛、病理性骨折等表現。

當出現上述症狀時,要高度懷疑淋巴瘤,儘快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查清楚到底什麼情況,再定制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患上淋巴瘤怎麼治療?

全身化療:是此病最為主要、有效的方法,相關研究顯示,CHOP或CHOP-like方案化療可產生91%的完全緩解率。

不過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如骨髓移植、脫髮、噁心、嘔吐等是不可避免的,不過也別太擔心,目前針對化療毒副反應防治措施也是比較成熟的,基本都是可控的。

放療:部分早期患者經過單純放療也可能實現治癒,但大多數時候,患者是否需要放療還需要根據具體疾病類型、分期等因素決定。它常用於鞏固化療的療效,在化療後進行局部放療有助於提高生存率,減少復發。

淋巴癌被称为最会伪装的病,有这5个症状的人,是潜在淋巴瘤患者

手術治療:手術在淋巴瘤治療方式當中的地位,相對於其它癌症要低,因為淋巴瘤屬於全身性疾病,治療也以全身治療為主。

但手術也是不可少的一項治療,它可幫助我們取活檢病理確診,幫助醫生分型,為制定後續治療方案提供方向。

因為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比它主要可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發病率較低,僅占9%,經過規範治療,5年生存率達60%-90%。

非霍奇金淋巴瘤發病率高達91%,以B細胞淋巴瘤與T/NK細胞淋巴瘤為主,五年生存率極低,很多患者因此失去生命。

淋巴癌被称为最会伪装的病,有这5个症状的人,是潜在淋巴瘤患者
確診淋巴瘤需要做哪些檢查?

常規的檢查包括超聲、CT、骨髓穿刺等,其中,病理診斷是淋巴瘤診斷的“金標準”。如果懷疑有淋巴瘤的可能性,可選擇外科手術切除活檢或者粗針穿刺活檢。得到活檢組織後,病理醫生就會對組織的性質做出最終判斷。

總結:淋巴瘤的發病率是越來越高,在血液系統惡性腫瘤裡,其發病率僅次於白血病,而且從兒童到老人都可能發生淋巴系統的腫瘤,患上淋巴瘤後,給患者帶來的傷害也是非常大的,但是記住,淋巴瘤並不是絕症,只要做到早診早治、規範治療、積極配合,淋巴瘤完全是可以治癒的,所以,對於淋巴瘤,平時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況,發現淋巴瘤異常,及時就醫

癌症可預防,防癌體檢多久做一次,能篩出什麼癌?

防癌體檢是在常見癌症的高風險人群中應用有效的檢查手段發現早期的惡性腫瘤或癌前病變,並對高風險人群及發現異常的人群進行有效干預管理的體檢方式。其目的是提高惡性腫瘤的早診率,降低因癌症引起的死亡。

腫瘤標誌物,高了也未必就是癌症!4種腫瘤標誌物需要重點關注

到底該不該做防癌體檢?

從世界範圍來看,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惡性腫瘤發病第1位的是肺癌,然後依次為胃癌、肝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男性發病第1位為肺癌,第2位〜第5位分別是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女性發病第1位的為乳腺癌,第2位〜第5位分別是肺癌、結直腸癌、胃癌和子宮頸癌。

腫瘤標誌物,高了也未必就是癌症!4種腫瘤標誌物需要重點關注

需要做防癌體檢的人包括以下三類

一是腫瘤高危人群,比如有腫瘤家族史,或者年齡較大,比如年齡在40歲以上並伴有肝病的人、年齡在60歲以上並伴有前列腺疾病的人等。

二是疑似腫瘤人群,一些人在體檢的過程中,發現有卵巢腫物、乳腺增生、肺結節等,並高度懷疑是腫瘤,就需要進一步做腫瘤標誌物檢查,再結合病理檢查、影像學檢查等診斷。

三是腫瘤人群,已經患有腫瘤的人,要知道治療效果如何,也要進行腫瘤標誌物檢查,通過腫瘤標誌物的指標,判斷療效、病情等。

當然,除了以上特殊的人群,對於普通人來說,定期進行防癌體檢也必不可少。比如:

20歲以上的女性,應每年做一次宮頸刮片檢查,有助於發現宮頸癌。

30歲以上的女性,應每年做乳腺癌篩查,有助於發現乳腺癌。

40歲以上的男女,應每年做一次防癌體檢。長期大量吸菸者,應進行雙源性螺旋CT檢查。飲食習慣不良者,應做一次胃鏡檢查和幽門螺旋桿菌檢查

腫瘤標誌物,高了也未必就是癌症!4種腫瘤標誌物需要重點關注

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要做一次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查,有助於發現前列腺癌。

50歲以上的男女,應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有助於發現結直腸癌。

總結:大部分人的防癌體檢一年檢查一次就可以了,但也要結合身體的具體情況、檢查的部位,以及醫學檢查方法來確定多久查一次。因此,要根據每個人具體的個人史、家族史、疾病史等來確定多長時間做1次防癌體檢。其次,不同器官的正常細胞發展成癌細胞所經歷的時間不盡相同,此考慮到癌細胞的生長速度不同,我們要根據不同器官來確定防癌體檢的間隔時間。防癌體檢到底多長時間檢查一次,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個體化的選擇,不能盲目追隨別人,造成嚴重後果,從而影響健康。

得了癌症不治療的話,結局可能是這3種情況!

有人說,癌症治療是死,不治療也是死。治療就得化療,白白花掉一大把錢不算,還要承受這麼多痛苦,說不定不治療,活的時間還能長些。這樣的說法對麼?難道得了癌症真的不去治療嗎?

確診晚期癌症的患者能活到10年確實鳳毛麟角。但有些早期術後、做過輔助化療或者吃吃中藥的確實目前健在者大有人在。換句話說,無論他是什麼類型的癌症,只要在早期階段治癒率還是非常高的,所以早期癌症患者不要被這種言論所干擾,

對於已確診就是中期或者中晚期癌症患者。要看得的是什麼癌症?癌症病理類型?癌症的分子分型?癌症病期階段?病者年齡及其身體條件如何?治療是怎麼治的?合理不合理?但現實中,很多癌症患者,尤其是高齡患者,往往會放棄治療,除了因為治療費用,他們還抱著“一半癌症都是治死的”、“越治身體越差”等觀念,擔心治療後會更快死亡,最終人財兩空

這種情況在國外也十分常見。美國研究人員分析了7000多名高齡肺癌患者的資料,結果發現,有57.6%的人沒有接受任何治療。

一、得了癌症,治還是不治?

確診癌症後能活多久,這是每個患者和家屬都關心的問題。

臨床上,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身體狀況,結合臨床研究和以往經驗,給出一個估算的存活時間。但癌症患者最終能活多久,則受到主觀、客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包括腫瘤類型、腫瘤分期、腫瘤分級、患者年齡、身體素質、免疫力、生活方式、情緒、與醫護的信任和配合等多方面。

如果患者得了癌症後拒絕治療,會發生什麼?結局可能會出現3種情況。

1、癌症出現進展,最終死於癌症

如果堅持不治療,絕大部分患者的病情會發展加速,癌細胞加快增殖,甚至出現全身轉移,癌痛、消瘦、神經系統綜合征、感染併發症、器官衰竭等情況接踵而至,最終導致死亡。

坦白说,发现癌症后不治疗,最终结局会怎样?会不会活得更久?
2、癌症不發展或進展緩慢

少數癌症的惡性程度不高,例如分化型甲狀腺癌、惰性淋巴癌、低度惡性前列腺癌、某些特殊類型的乳腺癌、皮膚癌等等,這些腫瘤進展非常緩慢或長時間不發展,對患者壽命影響較小,甚至可以不做處理,定期觀察即可。

3、癌症自己消失

癌症“自愈”的情況十分罕見,據統計,其發生率僅有十萬分之一,具體原因未明,可能與免疫力恢復、遺傳特徵變化有一定關係。

事實上,癌症不治療卻長久存活的例子是少數。即使是高齡患者,接受治療的5年存活率仍是不治療的5.5倍(9.3%丨1.7%)。隨著放化療技術的改進、靶向和免疫治療的普及,只要及早發現、規範治療,不少癌症能實現臨床治癒或帶瘤生存。

坦白说,发现癌症后不治疗,最终结局会怎样?会不会活得更久?
二、治療後身體更差,能放棄嗎?

化療是治療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口服、輸液等方法,讓藥物進入身體每一處,抑制癌細胞擴散。但有些患者在化療後身體變差,以至於認為“化療會加速死亡”。

化療後身體變差,是因為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殺死身體的正常細胞,容易免疫力下降,出現併發症。但從長期來看,化療可以有效抑制癌細胞,穩定病情,延長患者生命週期。在做化療時,患者如果無法承受副作用,應及時諮詢醫生,根據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坦白说,发现癌症后不治疗,最终结局会怎样?会不会活得更久?
三、抗癌,請努力這麼做

抗癌除了手術、放化療或新型療法外,患者的生活干預也很影響治療效果,下面就來瞭解癌症患者在生活中可以如何抗癌。

1、適當鍛煉

堅持鍛煉可以改善心肺能力,提高身體免疫力,降低腫瘤復發的風險。患者可根據自身質情況,選擇快走、慢跑、太極拳、廣場舞等鍛煉項目,運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度,時間在20分鐘左右為宜。

如果患者四肢無力或行走不便,家屬可每天幫其進行閉目吸氣、屈膝平臥、鬆弛肌肉等動作,達到放鬆止痛的目的。

2、調節心情,生活規律

癌症患者存在巨大的身心壓力,容易出現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患者治療態度消極、情緒波動、依從性降低,都會對治療效果產生不利影響

建議患者儘量調節心情,正確面對癌症,家屬也要盡可能體諒患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多交流,多陪伴,,多鼓勵,適時分散其注意力,打消其消極心態。還要多傾聽患者的意見與想法,幫助他們抒發情緒。

另外,建議患者不要長期臥床或過度疲勞,作息時間要有規律,有助於預防腫瘤復發。

坦白说,发现癌症后不治疗,最终结局会怎样?会不会活得更久?
3、安排好飲食

癌症患者容易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因此飯菜要葷素搭配、粗精兼食,多吃高營養、高維生素、高蛋白的食物,口味要清淡,避免生冷、高脂、高鹽、高油、辛辣、醃制或刺激性食物,以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為主,同時不要偏食,更不要暴飲暴食。

最後的話:癌症是一個轉機,它是一個生命的提醒,願您能從中有所感悟,而改寫自己生命的奇跡!一味的悲觀思想,抱頭痛哭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但適當的抒發情緒很有必要,請你記住:癌細胞是你體內的細胞,你才是它的主人,今天它淘氣了,不聽話,你不能放任它不管。你是主人,你負責著體內億萬的細胞,難道你還怕那淘氣的癌細胞?你可以把淘氣的癌細胞管好的,所以相信自己!加油!

治療癌症就是一場賭博,手術承擔風險,成了,存活期變長,有可能復發,再賭。敗了,人生結束。姑息治療,必然承受最後的煎熬,但存活期內生活品質有一定保障

痔瘡與直腸癌有什麽區別,高危人群要定時腸癌篩查

在日常生活中,直腸癌和痔瘡是2種截然不同的疾病。這2種疾病有著一定的相似度,由於直腸癌的有些症狀和痔瘡是比較相似的。所以,很多時候,有些直腸癌早期患者,會把直腸癌當成是痔瘡,不僅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期,還會給身體帶來非常大的影響,病情症狀也會有所加重。那麼,在平時,我們該如何對痔瘡和直腸癌進行辨別呢?一起來看看。

有一种致命的粗心,叫“把直肠癌当痔疮”,4个方法教你区别开
4個方法區別痔瘡和直腸癌

“早發現早治療”是抗癌的黃金鐵律,但對直腸癌而言,想做到這點卻很難。肛腸科醫生指出,早期直腸癌平均誤診率可達50%以上,最常被誤診為痔瘡,其次是痢疾和腸炎。

有一种致命的粗心,叫“把直肠癌当痔疮”,4个方法教你区别开
那痔瘡和直腸癌我們該如何區別呢?不妨通過4個方法進行分辨。

1、進行肛門指檢

文獻指出,約80%的直腸癌可在肛門指診時被發現,而延誤的病例中,約80%的患者沒有做肛門指診。肛門指檢是發現肛腸疾病的重要檢查,也是直腸癌的初篩。做肛門指檢時,醫生會用一個手指頭大致確定肛門、直腸有無病變和病變的性質。

有一种致命的粗心,叫“把直肠癌当痔疮”,4个方法教你区别开
2、用症狀區分

痔瘡和直腸癌都有出血症狀,發病部位也相同,但它們也有一些區別。

痔瘡出血呈鮮紅色,沒有粘液,無氣味,血液不會和糞便混合在一起,出血具有週期性;而直腸癌的便血顏色較深,有膿液和粘液,有腐臭氣味,糞便和血液是混合在一起的,出血是持續性的。

另外,直腸癌還會出現排便的改變,例如大便變細、次數增多、便秘與腹瀉交替等。部分患者還有腸胃症狀,例如腹部不適、腹脹感、持續性隱痛,可能伴有貧血、無力、體重減輕、低燒等。

有一种致命的粗心,叫“把直肠癌当痔疮”,4个方法教你区别开
3、腸鏡檢查

肛門指檢和症狀判斷也可能漏診,最終應以腸鏡取活組織檢查來確診。腸鏡可以直接觀察病變並做活檢和息肉治療,檢查更加全面,但準備比較麻煩,可能需要麻醉,侵入性更強。

4、大便潛血

利用單克隆免疫試劑來檢測糞便中有無微量出血,間接判斷腸內是否有出血性病變,一般需要連續3天取早晨大便進行潛血試驗,檢查前和檢查期間不可進食動物血等食物,以免造成假陽性。

四、高危人群及時檢查

《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資料》顯示,腸癌在40-50歲後發病率顯著上升,但與其他癌症不同,腸癌的形成需5-10年時間,這給了我們早期發現的機會。腸癌是所有消化系統腫瘤中最好“治”的,早期5年生存率高達90%,晚期治療5年生存率只有12%。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發佈的《直腸癌篩查指南》指出,年齡是結直腸癌的最重要風險因素,94%的病例集中在45歲以上人群。因此,45歲以上且有以下情況,均需定期做腸癌篩查:

有一种致命的粗心,叫“把直肠癌当痔疮”,4个方法教你区别开

1、便秘人群

經常便秘的人,由於大便在體內長時間堆積,往往會導致毒素滲透到腸道之中。

這些毒素會導致腸道細胞的損傷,從而誘發癌變。

2、家族史

一般來說,假如家族之中有人患了直腸癌,其患直腸癌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直腸癌患者家族史中,大約1/4有癌腫家族史,其中半數為消化道腫瘤。

可見,患癌病人體內由於遺傳得到一種易感性。在有害因素的刺激之下,更加容易發生癌變。

3、腸道疾病人群

各種腸道疾病的存在,導致慢性炎症的長期刺激,這些都可能成為誘發指出癌的重要因素。如腸血吸蟲病、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腸息肉等。

吃完飯後常做這幾件事,養生效果非常好

人每天都要吃一日三餐,不少人都會在這三餐飲食上多加注意,務求吃得健康。而健康生活並非只有一日三餐的營養飲食那麼簡單,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飯後一支煙,快活似神仙……飯後做什麼,是由古至今健康界關注的一大焦點。飯後養生方法有哪些呢?飯後做一做一些養生事情,有助於身體健康。下面一起來看下,飯後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叮囑:餐後半小時是“養生黃金期”,養成3個習慣,受用下半生

一、飯後躺下會發生什麼?

關於飯後“葛優躺”可以預防胃下垂的說法,先聽聽專業醫生怎麼說。

飯後馬上躺下的做法不可取,此時胃裡都是食物,平躺會使腸胃蠕動變慢,影響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此外,有的人習慣飯後馬上睡覺,這種做法更不可取。人在睡眠狀態中,新陳代謝會變慢,食物多餘的熱量容易轉化為脂肪,引發肥胖,而且還會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風險。

叮囑:餐後半小時是“養生黃金期”,養成3個習慣,受用下半生
那麼,飯後不平躺而是運動,會導致胃下垂嗎?

醫生指出,只要注意正確的運動方法,不但不會出現胃下垂,還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加快食物消化和吸收。需要注意的是,飯後不宜馬上進行劇烈運動,否則會導致腹腔壓力增高,引發噁心、嘔吐等問題,也會造成胃食管反流。

二、飯後常做3件事,養生!

飯後半小時是黃金養生期,好好把握住,通過輕度運動、漱口刷牙、腹部按摩等方法,可以達到良好的保健效果。

1、輕度運動

營養學家範志紅指出,著名期刊《Nutrition》曾刊文證實,早飯後適度運動,可以預防血糖和血脂升高,增加脂肪的消耗,饑餓素的水準也有所下降。此外,還有利於平衡激素,保持好皮膚和好身材。因此,飯後輕微運動是十分健康的。

叮囑:餐後半小時是“養生黃金期”,養成3個習慣,受用下半生
2、漱口刷牙

口腔是消化道的第一道關口,“居住”了數百種細菌。飯後及時漱口,是保持口腔清潔的好方法,一方面可以清除食物殘渣,另一方面可以預防細菌滋生,減少口腔疾病。如果沒有刷牙的條件,可以直接用自來水或漱口水漱口,也能達到清潔效果。

此外,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口腔細菌與食道癌發生發展關係密切。其中,具核梭桿菌不僅會增加大腸癌風險,還會影響大腸癌患者的預後,降低患者生存率。另外,有牙齦疾病史的人群患食管腺癌風險增加,有牙齒缺損的人群患胃癌的風險增加。

叮囑:餐後半小時是“養生黃金期”,養成3個習慣,受用下半生
除了癌症,口腔細菌還與糖尿病、癡呆症等疾病有關,因此飯後及時漱口,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對於預防疾病至關重要。

3、腹部按摩

對於長期便秘的人,飯後用手掌輕輕順時針按摩腹部,可加快腹腔內的血液迴圈,促進腸胃蠕動和排便,緩解便秘症狀。需要注意的是,腹瀉、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等患者不建議進行腹部按摩,以免加劇腹瀉。

叮囑:餐後半小時是“養生黃金期”,養成3個習慣,受用下半生

4、飯後聽音樂

吃飯時聽柔和清新的音樂,能促進食欲並有助於消化,而飯後欣賞音樂,可以陶冶性情,使元氣歸宗,樂而忘憂。

5、飯後慢慢走

飯後緩行,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但不可快走,不可進行劇烈運動。散步的時間應是飯後20分鐘,絕不是剛吃完飯就出去散步。但體質較差和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飯後不宜散步,而要在飯後平臥10分鐘。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也不適合。

醫:餓死癌細胞用於抗癌治療,不能用於指導飲食

現代人談“癌”色變,因為患有癌症就預示著死亡。其實癌症是由於癌細胞數量擴增演變而來的,要想抗癌,首先得保證癌細胞數量。癌細胞其實跟人、動物一樣,沒有食物就活不下去,只要斷絕癌細胞生長所需營養,就能阻止癌細胞數量。於是有些人提出了餓死癌細胞的說法,那麼餓死癌細胞是真的嗎?下面一起來看看

一、升級版“餓死癌細胞”來了

新研究:癌細胞真“餓死”了,不是斷糖!節食抗癌成有希望了?
 

餓死癌細胞”說法源於癌細胞喜歡“吃糖”,因此,患者認為只要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入,癌細胞就會缺乏能量,最終被餓死。

但大量研究證明,即使葡萄糖不足,癌細胞也不會坐以待斃,它們會開始“”別的東西來維持生命,比如穀氨醯胺。甚至在某些時候,即使患者體內的葡萄糖很充足,癌細胞仍然也會選擇“”穀氨醯胺。

近日,研究人員在《分子癌症治療》發表文章表示,已經確定一種候選抗癌藥IMD-0354,作用是靶向SLC1A5,阻止癌細胞攝取穀氨醯胺,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長。

新研究:癌細胞真“餓死”了,不是斷糖!節食抗癌成有希望了?

新陳代謝的改變是癌症發展的關鍵,尤其是穀氨醯胺的代謝。在研究中,研究人員先選了7000種物質,尋找可以抑制SLC1A5的化合物。經過篩選,確定了其中20種,最終在這20種化合物中,選出了效果最好的IMD-0354。研究人員認為,IMD-0354可以阻止轉運蛋白穿透細胞膜,有效抑制腫瘤生長

目前在黑色素瘤治療領域,許多靶向藥物和免疫療法已經產生了耐藥性,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IMD-0354的出現,不僅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長,也適用於其他癌症,因為許多腫瘤都靠穀氨醯胺存活。

研究人員表示,隨著IMD-0354的不斷改進,相信很快就可以進行臨床研究。

二、自行嘗試餓死癌細胞?不靠譜

上述研究可以算是“餓死癌細胞”的一個角度,因此有人看到結論後不假思索,更加堅定“節食抗癌”的方針。

但實際上,餓死癌細胞是微觀研究,用於抗癌治療,不能用於指導飲食

認為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入,葷腥不沾就可以餓死癌細胞,其實是低估了癌症的生命力。癌細胞愛吃糖,但沒有糖,它們就會換口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篇嚴謹的研究能證明全素飲食可以抑制癌細胞,或者延長生存期。

新研究:癌細胞真“餓死”了,不是斷糖!節食抗癌成有希望了?
還有一點很重要,在對抗癌細胞的過程中,患者的免疫細胞起著重要的作用。癌細胞需要能量,免疫細胞同樣需要能量,如果營養攝入不足,免疫系統也會受到傷害。更顛覆認知的是,《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指出,在有的癌症患者體內,真正愛吃糖的不是癌細胞,而是免疫細胞,因為它們時時刻刻都在“作戰”。

所以,癌症患者過度節制飲食,反而是一件壞事。

從理論上說,如果患者一直不吃東西,讓癌細胞餓到底,也許能夠殺死癌細胞,但這樣的結果是人和癌症“同歸於盡”。畢竟,營養不足,能量不夠,心臟、肌肉、大腦等器官和組織無法正常運行,機能逐漸衰竭,在癌細胞死亡前,身體已經全軍覆沒了。

新研究:癌細胞真“餓死”了,不是斷糖!節食抗癌成有希望了?

我們再把目光轉回到臨床上。

在腫瘤病房內,很多患者都死于營養不良,特別是老年癌症患者。資料顯示,有52.1%的癌症患者營養不良,傷殘風險更高,更容易出現認知功能障礙、體能狀態受損、日常活動不便等問題,甚至影響心理健康,產生抑鬱、焦慮等消極情緒,降低生活品質,影響癌症治療效果,不利於延長生存期

綜上,通過限制飲食來“餓死”癌細胞,是十分不靠譜且加速病情發展的行為,千萬不要嘗試。

三、癌症患者要這樣飲食

對於癌症患者來說,飲食治療的目的並不是殺死癌細胞,而是改善營養狀況,提高免疫力,減輕放化療產生的毒副作用;同時促進手術傷口癒合,加快康復速度,提高生活品質。

那麼,癌症患者到底應該吃什麼?怎麼吃?請患者和家屬記住這3個飲食原則:一是平衡膳食,二是保持適宜的、相對穩定的體重,三是食物選擇多樣性、搭配合理。

新研究:癌細胞真“餓死”了,不是斷糖!節食抗癌成有希望了?
具體的做法為:

1、每日攝入20-30種食物 , 由2/3的植物性食物和1/3的動物性食物構成;

2、非動物性食物包括穀薯類250-400g、非澱粉類蔬菜300-500g、水果200-400g、雞蛋25-50g、大豆類及堅果30-50g 、奶類及製品300g,比如菌菇、木耳、胡蘿蔔、蘋果、無花果等蔬菜和水果;

3、動物性食物包括魚蝦75-100g、肉禽類50-75g;

4、口味清淡,少油少鹽,每日攝入油25-30g、鹽<6g,建議用橄欖油、菜籽油等代替花生油、大豆油;

5、避免攝入黴變、油膩、煎炸、醃制、辛辣性食物,以及粗糙、堅硬、粘滯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新研究:癌細胞真“餓死”了,不是斷糖!節食抗癌成有希望了?
抗癌的蔬菜有哪些

1、捲心菜:可減少患消化系統癌症的幾率。 2、西蘭花:含有萊服子硫,幫助消滅致癌物質。 3、蒜頭:含有避免細胞受損物質,有助防癌。 4、紅椒:半個紅椒能供給成年人一天所需的維生素C。 5、巴西果仁:含有礦物質硒(Se-lenium),減低患癌及心臟病風險。 6、番茄:可減低患前列腺癌機會。 7、洋蔥:除了防癌,還改善血液迴圈及血壓問題。 8、胡蘿蔔:使皮膚健康,加強免疫力。

抗癌的水果有哪些

1、草莓:在抗癌水果中,草莓的作用位居首位。新鮮草莓中含有一種奇妙的鞣酸物質,可在體內產生抗毒作用,阻止癌細胞的形成。此外,草莓中還有一種胺類物質,對預防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液病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柑橘類水果:柳丁、橘子、檸檬、葡萄柚等柑橘類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生物類黃酮,能增強人體皮膚、肺、胃腸道和肝臟中某些酶的活力。同時,它們可增強人體對重要抗癌物質——維生素C的吸收能力。維生素C可增強免疫力,阻止強致癌物質亞硝胺的形成,對防治消化道癌有一定作用。一項研究表明,平均每天吃一個柑橘的人,得胰腺癌的危險比每週吃少於一個者低1/3。

3、獼猴桃:近年研究證實,獼猴桃中含有一種具有阻斷人體內致癌的“亞硝胺”生成的活性物質,因而具有良好的抗癌作用。

4、梨子: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B2、維生素C等,這些營養素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鼻咽癌、喉癌、肺癌患者應該多吃梨。 5、杏:適宜多種癌症患者食用。據研究,杏是維生素B17含量最豐富的果品,而維生素B17是極為有效的抗癌物質,對癌細胞具有殺滅作用。

吸菸致癌!科學家曾花50年時間證實香菸有害健康

肺癌是指起源於支氣管黏膜上皮或肺泡上皮的惡性腫瘤。 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發病率最高、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近幾年,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影像設備的精細化,越來越多的肺癌病人被發現。因為肺癌是惡性程度非常高的腫瘤,導致很多肺癌病人一經診斷,就感覺被判了死刑。其實,肺癌如果被發現得早是有被治癒可能的,所以肺癌的高危人群應該定期進行胸部CT的檢查,以發早現肺癌,早治療。

但很少人知道的是,在100多年前,肺癌其實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癌症,這一切要從1920年說起。

一、肺癌曾是一種罕見癌症

在1900年之前,香菸的身影非常罕見,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香菸,更沒聽說過肺癌。1912年,紐約一名醫生出版的關於肺癌的書籍中明確記載,他翻遍全球的文獻資料,一共只找到374例肺癌病例

然而在1920年,肺癌的發病率突然直線上升,引起了專家的注意,並開始對肺癌和香菸進行研究。直到100多年後的今天,肺癌已經從罕見病變成了“流行病”,多年來發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全球第一。

如果沒有香菸,肺癌將是一種罕見癌症
專家發現,自從1881年美國誕生第一台自動卷菸機以來,香菸的銷量就直線上升。在菸草商的強力宣傳下,美國的人均吸菸量飆升,1960年時人均每年要抽4400根卷菸。

彼時,人們相信廣告裡的宣傳,認為“吸菸有益健康”,醫院甚至出現用“香菸治病”的現象。幾乎在同一時期,肺癌的發病率隨著人均吸菸量的增長不斷上升,座標上延後的20年,恰恰是肺部癌變所需要的時間。

經研究,香菸就是罪魁禍首,香菸產生的菸霧中含4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大部分有促癌或致癌作用。

二、花了50年,才證實“香菸有害健康”

如今,“吸菸有害健康”已是婦孺皆知的生活常識,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科學家花了50年的時間才搞清楚這一事實。

20世紀50年代,已經有科學家指出“吸菸會導致肺癌”,但到60年代,出現了著名的“出生體重悖論”。

•出生體重悖論

正常的來說,如果吸菸有害健康,那麼:母親吸菸 → 嬰兒體重偏低嬰兒死亡率上升。

然而實際統計結果卻恰恰相反,吸菸母親生下低體重嬰兒,死亡率卻比正常嬰兒低。從此以後50年,“出生體重悖論”難倒了許多醫學家和統計學家。

直到2001年,流行病學家Allen的一篇研究駁斥了這一觀點,證明吸菸會影響胎盤的健康。

如果沒有香菸,肺癌將是一種罕見癌症
2006年,波士頓大學研究人員指出,除了母親吸菸,基因缺陷、營養不良等因素也會造成嬰兒低體重,而且造成的傷害更大。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因素使嬰兒死亡率更高,那麼就會“掩蓋”吸菸的危害,但這並不表示“吸菸有益健康”。

最終,科學家對吸菸者和不吸菸者進行大規模研究,依靠大量證據和敏感度分析等新一代統計模型,證實了吸菸與肺癌的因果關係。

三、每年數百萬人因香菸而死

世衛組織估計,全球每年因菸草死亡的人數高達800多萬人,其中100多萬人死於二手菸。

大量科學證據表明,吸菸與多種疾病有關:

•導致細胞癌變,引發惡性腫瘤;

•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增加感染風險;

•使血管狹窄,損傷血管內皮,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損傷遺傳物質,造成男性功能障礙,女性不孕;

•增加2型糖尿病風險,引發多種併發症;

……

如果沒有香菸,肺癌將是一種罕見癌症

不管是主動吸菸,還是被動吸二手菸,香菸對身體的危害都是不言而喻的。

英國研究發現,吸菸者與不吸菸者相比,平均壽命少了10年。每提早戒菸10年,就可以延長3年的壽命,50歲戒菸,可以降低50%死亡風險;30歲戒菸,幾乎可以避免所有與吸菸相關的死亡風險

不要抱著僥倖心理,更不要認為自己已經是老菸槍,戒菸沒有用。戒菸,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如果沒有香菸,肺癌將是一種罕見癌症

延伸:預防肺癌的食物有哪些?

綠黃色果蔬之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並且在動物組織中含有的維生素A也不少。維生素A如果減少了攝取,那麼體內所需要分泌的激素就會減少,十年之後患有肺癌的概率將大幅度增加。維生素A能夠有效的維持體內細胞的完整性,令細胞中的組織代謝恢復正常,同時對於細胞核腫大、DNA修復也有著很好的作用。日常多吃含有維生素A的食物,能夠有效的阻止體內細胞出現癌變的可能,有效的減少肺癌發生的可能。

常見的黃綠色果蔬有很多,例如番茄、胡蘿蔔、菠菜、韭菜、茼蒿、南瓜等等。日常多吃這一類的食物,不僅能夠有效的預防肺癌,對於身體中很多慢性疾病都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常見的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等。

這一類食物中也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身體對於硒元素的攝取量,從很大程度中能夠減少肺癌出現的可能。

生存率極低的膽管癌是怎麼來的?哪些人容易得膽管癌

人體的每個器官每天都在工作著,所以有的時候,很容易會出現一些問題,當發生這些疾病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膽管癌是什麼呢?膽管癌的病因有哪些呢?下面就讓我們來好好看一下吧。

膽管癌是什麼?

膽管癌是指源於肝外膽管包括肝門區至膽總管下端的膽管的惡性腫瘤。其病因可能與膽管結石、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疾病有關。臨床可採用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方法,但預後較差。

為什麼很多人確診“膽管癌”,就覺得生活沒希望了?一文讀懂

膽管癌是怎麼來的?

膽管是一根管壁比較薄的管道,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肝臟製造的膽汁運輸到膽囊和小腸中,幫助脂肪消化、吸收。

目前醫學界對於膽管癌的成因尚不是非常明確,但研究發現,可能與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膽管結石、肝吸蟲感染、消化液反流、肥胖、糖尿病、酗酒等因素有關。

在長期的致癌因素刺激下,膽管內壁的上皮細胞可能發生癌變,形成癌症病灶,即為膽管癌。

為什麼很多人確診“膽管癌”,就覺得生活沒希望了?

膽管癌屬於罕見癌症,在有3億多人口的美國,每年診斷此病的人數只有6千人,但在東亞很多地方,如中國、泰國北部、韓國等地,膽管癌的發病率超出了罕見病的標準。

根據美國臨床癌症學會的資訊,已經轉移的肝外膽管癌或肝內膽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2%。香港知名藝人沈殿霞,就是因膽管癌而過世。

膽管癌的致死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其“難以早期察覺”。不少人有明顯症狀時,已經為癌症中晚期,而那個時候,很可能已經發生癌轉移,患者預後極其不好。

為什麼很多人確診“膽管癌”,就覺得生活沒希望了?一文讀懂

1.症狀隱匿、發現晚

膽管本身相處位置就比較隱秘,通過觸摸,我們也無法有所感應。而在膽管癌早期,它的病症又與感冒很類似,表現為食欲不振,四肢酸痛無力,有時還會覺得全身發冷,很多人會把這種症狀歸於感冒,用治療感冒的方法來應對。

除了感冒症狀,也有患者早期會出現黃疸。臨床中,有9成的膽管癌患者皮膚都會出現黃疸現象。其實出現這個症狀時,已經意味著病情加重,但不少患者卻只是以為自己皮膚發黃,並沒有警惕。

還有部分患者,在膽管癌早期會有皮膚瘙癢的表現,主要是因為膽管周圍發生了病變,血液中的膽紅素含量就升高刺激皮膚末梢神經,從而引起身體發癢。嚴重時還會伴有腹部脹痛、心跳加速等表現

2.難以治療

由於膽管癌比較罕見,相比常見的肺癌、乳腺癌等的治療,膽管癌的治療方式似乎更加有限。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網站,手術、放療和化療是目前治療膽管癌的主要方法,肝移植也用於膽管癌治療。

但由於膽管癌手術相對複雜,且發現時期一般較晚,所以導致術後,患者的預後極差

為什麼很多人確診“膽管癌”,就覺得生活沒希望了?一文讀懂

3.生存率低

膽管癌5年總生存率約為5%,且35%的患者可以進行手術治療,但其中35%的術後治療患者會在2年內復發。所幸,這個癌症的發生率較低,10萬人中,可能只有1人會發生該疾病。

為什麼很多人確診“膽管癌”,就覺得生活沒希望了?一文讀懂

容易被膽管癌“盯上”的人群

1.先天性膽管囊腫;

2.膽管結石患者;3.肝吸蟲感染者;

4.丙肝、乙肝患者;

5.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6.長期生活在不良環境的人群;

7.經常吃黴變食品的人群。

相對容易得膽管癌的有人群

有先天性膽管囊腫的人,和膽管結石的患者,還有肝吸蟲感染的病人,另外就是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的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

另外長期生活在不良環境跟在印染坊、橡膠製造廠、冶煉廠、石油化工行業部門的工人,接觸到有毒的氣體和物質,重金屬容易膽管細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