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的“健康密碼”:遠離致癌物,選對好油脂

在廚房的煙火日常裡,食用油堪稱烹飪的靈魂角色,它不僅為菜肴增添色香味,更在我們的健康飲食中佔據著重要地位。然而,你知道嗎?有些食用油的不當使用或本身特質,竟可能與癌症風險悄然掛鉤。今天,就讓我們深入食用油的世界,探尋如何挑選健康油種,遠離致癌隱患,為健康飲食築牢防線。

揭開致癌食用油的神秘面紗

反復高溫使用的油

很多人在炸完食物後,捨不得倒掉鍋裡的油,想著下次還能接著用。可這反復高溫加熱的油,卻隱藏著巨大的健康風險。在高溫油炸過程中,油脂會發生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反應。一方面,高溫會促使油脂氧化聚合,產生大量的自由基和反式脂肪酸。自由基可是身體的“搗亂分子”,它們極具活性,會在體內肆意攻擊細胞的DNA、蛋白質和脂質等,引發細胞的損傷和突變,而這正是癌症發生的重要起始步驟。反式脂肪酸則會幹擾人體正常的代謝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也可能與某些癌症的發生相關聯。

另一方面,反復高溫還會使油中的營養成分如維生素E、不飽和脂肪酸等遭到嚴重破壞。這些營養物質原本具有抗氧化、保護細胞等重要作用,一旦被破壞,不僅降低了油的營養價值,還會讓身體失去一層抵禦疾病的屏障。當你再次使用這種“千瘡百孔”的油烹飪時,攝入的就可能是滿滿的有害物質。

劣質的自榨油

自榨油,聽起來天然又健康,不少人覺得從自家榨油機裡出來的油,肯定是原汁原味、無添加的好東西。但事實上,自榨油如果生產過程不規範,存在諸多隱患。首先,原料的品質難以保證。如果使用了發黴變質的花生、大豆等作為原料,這些原料中可能含有大量的黃麴黴毒素。黃麴黴毒素可是臭名昭著的強致癌物,它的毒性極強,只需極少量就能對人體肝臟造成嚴重損害,長期攝入會大大增加患肝癌的風險。

其次,家庭自榨油缺乏精煉過程。正規的食用油生產廠家,會通過精煉工序去除原油中的雜質、有害物質,如磷脂、重金屬、農藥殘留等。而自榨油沒有經過這些嚴格的處理,雜質較多,儲存過程中容易氧化酸敗,產生醛、酮等有害物質,同樣可能危害身體健康。

精挑細選,選出健康好油

看原料與產地

優質的原料是好油的基礎。選擇食用油時,優先查看原料的來源和品質。例如,橄欖油最好選擇來自西班牙、義大利等傳統優質產區,且以特級初榨為最佳,因為它是從新鮮橄欖果實中直接冷榨出來的,保留了大量的營養成分和天然抗氧化物質。對於花生油,要關注花生是否來自無污染地區,且無黴變情況。原料優質,才能從源頭上保障油的品質和安全性。

關注加工工藝

常見的食用油加工工藝有壓榨法和浸出法。壓榨法是通過物理壓力將油脂從原料中擠出,這種方法不使用化學溶劑,保留了油的天然風味和營養成分,如維生素、礦物質等。但缺點是出油率相對較低,成本較高。浸出法則是利用化學溶劑將油脂從原料中提取出來,出油率高,成本低,但可能會有少量化學溶劑殘留。因此,在選擇時,儘量優先選擇壓榨工藝生產的食用油,以減少化學物質的攝入。

留意營養成分表

食用油的營養成分表就像它的“健康身份證”,通過查看可以瞭解其主要的營養構成。重點關注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如油酸(單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和亞麻酸(多不飽和脂肪酸)。這些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血管健康。例如,橄欖油富含油酸,玉米油中亞油酸含量較高,而亞麻籽油則是亞麻酸的優質來源。同時,要注意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儘量選擇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的油種,因為過多攝入飽和脂肪酸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

吃對油,為健康加分

多元化用油,營養更均衡

單一油種難以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的需求,因此,建議採用多元化用油的方式。在日常烹飪中,可以根據不同的烹飪方式和營養需求,選擇不同的食用油。例如,涼拌菜適合用橄欖油、亞麻籽油,它們富含不飽和脂肪酸,且具有獨特的風味,低溫使用能最大程度保留營養成分。炒菜時,可以選擇花生油、玉米油等,它們的煙點適中,適合一般的炒菜溫度,能為菜肴增添香氣。而油炸食品時,可偶爾使用棕櫚油,其飽和脂肪酸含量相對較高,穩定性好,適合高溫油炸,但由於飽和脂肪酸較多,不宜經常食用。

控制油的攝入量

無論選擇多麼健康的油,過量食用都會對健康造成負擔。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成年人每天烹調用油應控制在25 – 30克。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在烹飪過程中注意使用量具,如油壺,精確控制倒油的量。同時,減少外出就餐的頻率,因為餐館的菜品往往用油較多。此外,還可以採用一些少油的烹飪方式,如蒸、煮、燉、白灼等,既能保留食物的營養,又能減少油的攝入。

遠離癌症,構築全面防線

合理搭配飲食

除了選對油,均衡的飲食結構同樣至關重要。增加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等富含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質的食物攝入。這些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能夠幫助身體清除自由基,減少細胞的氧化損傷,降低癌症發生的風險。同時,適量攝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魚類、蛋類、乳製品等,有助於維持身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力。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癌症的基石。堅持適量的運動,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跑步、游泳等,運動能夠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有助於預防多種癌症。戒煙限酒,吸煙是導致多種癌症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而過量飲酒也與肝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生密切相關。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身體的修復和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此外,減輕壓力,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也對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

食用油的選擇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瞭解致癌的風險因素,科學挑選和食用食用油,再結合合理的飲食搭配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就能為自己和家人構築起一道堅固的健康防線,遠離癌症的威脅,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速食麵是致癌物嗎?什麼是致癌物質?

速食麵中常見的食品添加劑包括谷氨酸鈉,焦糖色,檸檬酸和特丁基對苯二酚等,這些食品添加劑均為合法添加劑,在標準使用過程中具有極高的安全性。
但如果使用不當的話,就容易產生副作用,甚至危害身體健康。1.谷氨酸鈉。它對人體有害。谷氨酸鈉是一種水溶性很強的物質,廣泛用於麵粉和麵包中。 例如谷氨酸鈉就存在於味精和醬油裡。 人在攝取蛋白質時,經過消化和吸收,還能形成許多谷氨酸。

檸檬酸,一種天然物質,存在於檸檬,柑橘和其他酸味水果中。 它不僅具有良好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而且在食品加工中也有廣泛的用途,如用於生產飲料,糖果,糕點以及各種調味料等。檸檬酸的主要成分為檸檬酸三鈉和檸檬酸鉀。 特丁基對苯二酚(TBPs)是一種能抑制油變味和變差的抗氧化劑,儘管攝入過多會危害身體,但是速食麵中的量遠沒有達到過多量的要求。
我們必須知道致癌物的概念是什麼。致癌物,意思就是導致癌症的外部因素,而這些外部因素的分類是非常多的。一類致癌物,經過當前的科學研究,相關證據已經非常的明確,只要多接觸了一類致癌物,致癌風險就會提高。

二類致癌物的意思就是和癌症的發生可能有關係,但是證據還沒有那麼明確,還需要繼續研究去證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於一類和二類致癌物,最好的辦法還是小心為妙。那真正的致癌物都有什麼呢?跟著我一起來認識一下。
鐵元素

在肉類裡面普遍都存在鐵元素,這是非常正常的。對於人體來說,鐵元素的攝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細胞的層面,想要進行能量代謝,產生出的能量需要用鐵元素這條“河流”來進行運送。同時缺鐵還可能會導致缺鐵性貧血。
但是如果鐵元素超標的話,帶來的危害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很多。當我們攝入過多的鐵元素時,鐵元素會作為一種催化劑,導致氧自由基的過度生成。簡單而言,就是鐵元素讓體內細胞的能量活動過於活躍,導致癌細胞病變的可能性增加。在深加工後的肉,往往會有更多的鐵元素聚集,所以要儘量少吃。

過燙的食物
有時候我們吃飯會比較著急,來不及等食物涼下來就著急吃下肚,這樣對身體的傷害是非常大的。我們的食管黏膜非常脆弱,如果我們吃的食物溫度高於65度,就會燙傷我們的食道黏膜,從而產生黏膜上皮細胞脫落。如果經常這樣吃過燙的東西,黏膜不斷地進行自我修復,在這個修復過程中就容易引發細胞癌變。
所以我們在日常吃東西的時候,就要注意別太著急。溫度還比較高的食物,儘量再涼一涼再吃。特別是在吃火鍋的時候,由於溫度往往都會比較高,要格外的小心一點。

油炸、燒烤食品

多次使用的食用油,通過這種食用油烹飪或者是油炸各種食物都會容易產生苯並芘,苯並芘是一類致癌物。

並且經過動物實驗證明長期吸入或者是食用含有苯並芘較高的食物易誘發胃癌、肺癌、腸癌、肝癌等癌症問題。
隔夜蔬菜、醃制食品

在隔夜菜以及醃制食品等食物當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這種物質在進入人們的身體裡以後會產生亞硝酸胺。

而亞硝酸氨屬於社會容易導致基因突變的一種強致癌物,而在國際上也被認為是一類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