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養最長能活150歲?想要長壽究竟應該如何做呢

眾所周知,衰老是一件無法避免的事情。追求生命的長度,古已有之,求仙問道,煉丹服藥,嫦娥奔月,無不透露著古人對延長生命的渴望,如今的生活,隨著醫療水準的不斷提高,現代人類的壽命也在不斷延長,但是衰老仍然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衰老速度會不斷加快,人的衰老始於細胞,當細胞的功能逐漸減退或喪失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人體器功能的減退和喪失,使人產生衰老。不過隨著科技研究的進步,一些保健產品也慢慢延緩了人類的衰老。

但從深層次而言,人的哀老是由人的心態哀老而決定的,心老了,身自然老了,心不老,則身亦年輕,這與年齡有關,但不是絕對的。尤其是人們進入40歲這個階段時,是事業家庭的攻堅期,需要面對各方面都壓力,很多疾病機會接憧而來,也被人們稱之為是“養壽黃金期”,在這個階段,若你能堅持好習慣,長壽離你會很近!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一、40歲之後進入黃金養壽期

40歲之後,身體器官大都進入衰退,骨骼在35歲就已經衰老,心臟、肺部、肝臟、腎臟也開始慢慢衰退,而在45-55歲之間,正是疾病的高發期。

1、心腦血管疾病

根據美國心臟病協會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人到了45-64歲,尤其是男性群體,腦卒中的患病風險有顯著升高。而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資料顯示,全球腦卒中的發病率大約是16%,也就是每6秒就有1人死於腦卒中或因腦卒中而永久致殘。

2、癌症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在2019年發佈的全國癌症統計資料顯示,癌症的發病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40歲以前癌症的發病率較低,但到了40歲以後,癌症的發病率就會快速升高。以2014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統計的肺癌資料為例,到了45歲以後,無論男女,肺癌的發病率會呈直線上升的趨勢,死亡率也有同樣的趨勢。其中,我國女性即使沒有吸菸,肺腺癌的發病率也偏高。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3、肥胖症

歐洲一項研究指出,女性到了35-40歲時就會迎來發胖高峰期,而男性的發胖高峰期則是40-45歲。35-45歲中年發福後,人體的基礎代謝率會開始下降,加上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工作壓力大、外出就餐應酬多、睡眠品質較差,更容易患上肥胖症,腹部凸出形成“啤酒肚”。

啤酒肚其實是內臟脂肪過多導致的,對健康存在威脅。當過多的內臟脂肪沉積在肝臟時會導致脂肪肝,病情繼續惡化還會誘發肝硬化、肝炎。過多的內臟脂肪也會增加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心臟肥大、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內臟脂肪過多還會導致不孕不育,甚至是癌症。

4、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和正常老化有關,發病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高發於50歲以上男性和45歲以上女性。大部分的骨質疏鬆症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症狀明顯時,往往已經很嚴重。

5、更年期症候群

女性一般會在45-55歲之間進入更年期,在雌激素缺乏的情況下,身體代謝會出現紊亂,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與研究指出,46歲前絕經的女性比晚年絕經的女性罹患中風或心臟病的風險會顯著的增加。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6、器官衰退引發的相關疾病

英國的一項涉及2000多人的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人會從40多歲開始明顯感到身體健康變差。大部分受試者表示,自己是在37-40歲的時候出現身體健康問題的。一般來說,20多歲的時候視力就開始惡化,44歲左右出現背痛,46歲左右出現嗅覺遲鈍,47歲左右腳踝力量變弱、膝蓋出現異常,49歲左右聽力開始下降、有關節疼痛感。

7、壓力引發的相關疾病

40-55歲的中年人群正處於事業攻堅期,每天工作繁忙,常常要加班、熬夜,作息很不規律。除了工作,他們還要兼顧巨大的家庭壓力,包括照顧父母和子女等。工作和生活壓力大,長期積累下來就可能會引發感冒、胃腸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心梗、腦梗等多種疾病。

因此,從40歲開始,應該格外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有人將其稱為“養壽黃金期”。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二、好好養壽,人類最長能活150歲

據記錄顯示,世界上活得最久的歲數是122歲。而目前還在世的最長壽者是119歲的日本田中力子女士。

2021年5月,《自然•通訊》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人類最長能活150歲。美國和新加坡的研究團隊收集並分析了54萬名不同年齡的受試者資料,發現生物年齡和人體自我復原能力是影響人類壽命的兩大關鍵因素。人體自我復原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當復原能力下降到極限時,人就會死亡。而人類到了120-150歲的時候,將會完全喪失自我復原能力,生命也到達了極限。

2014年,華中科技大學和人民出版社聯合發佈了《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報告2014》。該報告指出,我國人均壽命在60多年裡增長了39.5歲,人均預期壽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三、堅持5種習慣,或延長8年生命

2020年,來自中國、美國和荷蘭等多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在《英國醫學雜誌(BMJ)》上發表了一項前瞻性佇列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中年堅持健康生活方式與更長的預期壽命、無主要慢性疾病相關。在50歲時,與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相比,堅持了4-5個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女性無病生存期多了10.7年,男性無病生存期多了7.6年。

研究中選取的5種健康生活方式分別是:

不吸菸

研究中將不吸菸者定義為自我報告從不吸菸的參與者。研究發現,從不吸菸的人群總預期壽命和無病生存期都比吸菸人群有顯著的延長,而且吸菸量越多,預期無病生存期就縮短越多。與從不吸菸者相比,戒菸時間大於10年的吸菸者預期無病生存期縮短了1.7-1.9年,戒菸時間小於10年的吸菸者預期無病生存期縮短了2.6-6年

適量飲酒

研究人員將適量飲酒定義為女性5-15克/天,男性5-30克/天。與不飲酒和大量飲酒(≥30克/天)人群相比,適量飲酒的人群預期壽命和預期無病生存期會更長。

健康體重

研究人員將健康體重定義為BMI(身體品質指數)在18.5-24.9之間。研究發現,過胖(BMI≥30)或過瘦(BMI<18.5)都會縮短預期壽命和與其你無病生存期;保持健康體重的人群的無病生存期會相對較長。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飲食健康

關於飲食品質,研究人員採用了“替代健康飲食指數(AHEI)”的評分標準來進行評估,該評分與患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有顯著關聯。

規律運動

研究人員認為,規律運動是指每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或劇烈運動,平均每週運動3.5小時。規律運動的人群,擁有更長的預期壽命和預期無病生存期。其中,規律運動的女性無病生存期約占81%的整體生存期,而幾乎不運動的女性無病生存期約占77.5%的整體生存期。

四、3條長壽“通關法則”.想要長壽,究竟應該如何做呢?其實,秘訣就在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慣中。

1.飲食營養均衡

想要長壽,飲食上要注意營養平衡化、膳食合理化和食材多樣化,尤其是肉類、蛋和蔬菜的比例要搭配好,《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蔬菜300-500克,雞蛋每天1個,有疾病者除外,可根據疾病情況諮詢醫生適當調整。此外,飲食要注意少食多餐,細嚼慢嚥,每一餐的時長不低於20分鐘。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2.運動有氧無氧結合

運動可以增加人體免疫力和活力,降低疾病風險,也是最容易獲得的長壽秘訣。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每隔一段時間都是當地活動身體。

此外,閒暇時要定期運動,運動有氧和無氧結合,一般每週3-5次有氧運動,可選健走、慢跑、游泳等,無氧運動可選啞鈴、深蹲、平板支撐等,不管哪一種都要注意做好身體保護,循序漸進,以免造成身體損傷。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3.積極社交

想要長壽一定要注重生活品質,學會享受生活,要學會調節情緒,減少或釋放慢性壓力和隱形壓力。生活中可以通過社交來分散壓力,結交新朋友、和鄰居和睦相處,不要增加生活矛盾就是消除情緒激動最好的途徑。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此外,也要學會尋開心,不管是發展個人愛好,還是外出旅遊,通過自己喜歡的事情取悅自己。

堅持良好生活習慣的人,身體健康都不會差,這些長壽的秘訣你學會了嗎?

多國研究發現多吃肉的老人或更長壽,每天應該吃多少肉,應該吃哪種肉

肉類食物在我們的飲食當中佔據著特別重要的地位,但是總有一些人平時不怎麼敢吃肉,這些人堅信一點葷腥都不沾的素食會更加健康.還有一些人看到身上的贅肉和身高的血脂水準,遲遲不敢對肉動筷子;有一些老年人是害怕加重慢性疾病,平時會拒絕吃肉。但是跟一些不愛吃肉的人說一個壞消息,那就是有研究表明不吃肉很有可能會使骨折的風險飆升!

對於老年人來說,摔倒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輕則骨折,重則危害生命。老年人摔倒,帶來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那這種摔倒往往被稱為人生當中的最後一次跌倒。

為什麼這麼講?要知道,老年人跌倒以後,非常容易引起髖部的骨折,講到這兒很多人就不理解了,說不就是一個骨折嗎?怎麼會奪取老人的生命呢?

年紀增長,骨骼當中鈣元素會逐漸流失,更容易出現骨質疏鬆問題,如果平時不注意維護導致骨骼受損,對於大多數老年人來講,日常生活會受到影響,面臨劇烈疼痛。根據醫學資料,中國因缺鈣而患骨質疏鬆症和骨病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尤其是50歲以上的老年人,患骨質疏鬆症的概率約為35.6%。65歲以後,中老年人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高達53.1%,說明骨質疏鬆症已成為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

研究发现:老年人不吃肉,骨折发生风险或增加6倍!吃什么肉好?
一、老年人不吃肉,發生骨折增加6倍!

不少老年人抱著“千金難買老年瘦”、“清淡飲食才是健康的”的想法,從而一味地只吃素菜,一口肉也不吃,殊不知,這種極端的吃法,對健康隱患是很大的。

據瞭解,我國中老年居民(年齡≥65歲),平均每10人就有3~4人出現過摔倒的情況,而摔倒後,不少老人都會出現骨折的情況,尤其是髖關節、脊椎骨、手腕等部位最容易出現。

其中,以髖關節骨折的危害性最大,被稱之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致殘率、致死率極高,不少人因此再也沒有站起來。

那老年人為什麼容易骨折?

隨年齡增長,每個人的骨量會逐漸減少,骨強度降低,加上長期素食、長期低鈣以及低維生素D飲食、吸菸、酗酒、缺乏體育鍛煉等,很容易引起和骨密度低相關的疾病,比如骨質疏鬆,進而引發骨折

而老人一旦發生骨折,後果是很嚴重的,尤其是臥床引起的併發症,如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瘡等併發症,都有可能危及老人生命。

研究发现:老年人不吃肉,骨折发生风险或增加6倍!吃什么肉好?
另外,有研究發現,老年人不吃肉,發生骨折風險增加6倍

全球知名醫學期刊《BMC Medicine》上刊登了一項研究,該研究納集了約54898名志願者,分析對比其飲食習慣,經過了平均長達17.6年的隨訪。

研究者發現:不吃肉的人,尤其是單純吃素的人,發生全骨折或髖部等某些特定部位的骨折的風險,要比吃肉的人高出不少。其中,單純吃素的人發生髖部骨折風險,比吃肉的人高出131%

除此之外,老年人只吃素,還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肌肉減少、加重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問題。

二、多國研究發現:多吃肉的老人或更長壽

傳統觀念認為老年人就應該少吃肉,才有利於身體健康。可事實真的如此嗎?一項涉及了11個國家的聯合調查研究給出了答案。

該研究指出:相對於吃素較多的老人來說,攝入較高蛋白質(肉和雞蛋是其主要來源)的老人,發生癌症的幾率更低,活的更久。如攝入蛋白質40g/天,死亡率僅為18%,如低於這個數值,死亡率升至31%。

研究发现:老年人不吃肉,骨折发生风险或增加6倍!吃什么肉好?
除此之外,老年人適當吃肉,還可獲得多種好處。

老年人本身就容易缺乏蛋白質、脂質、維生素B12、鈣等營養素,而肉又是這些營養素的重要來源,所以適當吃肉,可有效預防營養不良

另外,老人本身的吸收營養、合成肌肉的能力就比較差,而肌肉的生成又少不了蛋白質,適當吃肉還能預防骨質疏鬆、肌少症

可見,老年人適當吃肉,反而對健康有益,尤其是50歲以後。當然,肉怎麼吃,也是有很多學問在裡面的。

三、老年人吃肉有講究,吃什麼肉好?

肉的種類有很多,主要分為紅肉跟白肉,那老年人想要健康吃肉的話,應該怎麼吃才好呢?

首先,對於肉種類的選擇,建議少吃紅肉,常吃白肉,尤其是這幾種:

1、魚肉

當然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可幫助控制血脂,進而保護心腦血管;當中的DHA含量也很高,這種物質可促進大腦細胞的生長發育,增強記憶力,降低老年癡呆的風險。

研究发现:老年人不吃肉,骨折发生风险或增加6倍!吃什么肉好?
2、瘦肉

蛋白質、鈣等營養元素高,脂肪量又少補充營養的同時又能預防因油脂攝入過多而引發的高血壓、高血脂。

3、蝦肉

當中含豐富的蛋白質、鎂、鋅等,可以很好的補充人體所需營養,且容易消化吸收。

其次,烹飪肉類時,也要有所注意,烹飪方式儘量以燉、煮、蒸、燴、燜等為主,可以更好的保留食材的營養。

製作的食材儘量細、爛、軟一些,利於老年人咀嚼,也易消化;至於口味方面,儘量清淡一些,少油(<25g/天)、少鹽(<5g/天)且不刺激(少放辣椒、花椒、胡椒等刺激性調料)。

除此之外,老年人飲食上還要注意儘量做到飲食均衡,儘量保證涉及的種類多一些,主食以各種粗雜糧為主,多吃蔬果,保證可以攝入充足的膳食纖維、維生素A、維生素C等營養素。

如有必要,可在醫師指導下合理使用營養素補充劑,從而預防營養不良。

研究发现:老年人不吃肉,骨折发生风险或增加6倍!吃什么肉好?
1.多吃白肉,少吃紅肉。
肉主要是指動物性的蛋白質,動物蛋白質構成以酪蛋白為主,它能被較好地吸收與利用;動物蛋白質必需氨基酸種類也比較齊全,比例合理,適合我們食用來補充蛋白質,為身體提供能量。我們把肉又分成白肉和紅肉,白肉就是指沒有腿和兩條腿的動物,如沒有腿的魚、蝦等,兩條腿的就是雞、鴨、鵝等禽類,4條腿的動物稱為紅肉,即豬、狗、牛、羊等畜類。肉是我們每天都要攝取的食物,那吃多少才合適呢!

2..多吃瘦肉,少吃肥肉
專家建議成年人一天肉類的攝入量不超過200g,而且儘量在午飯時吃,吃肉時首先應該遵循的一條原則:吃畜肉不如吃禽肉,吃禽肉不如吃魚肉。這是因為畜肉,就拿“豬肉”來說,其蛋白質含量最低,而脂肪含量最高,即使是“瘦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脂肪也占28%。禽肉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不僅總的脂肪含量低,所含脂肪的化學結構更接近橄欖油,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能起到保護心臟的作用,而魚肉蛋白含量也非常高,脂肪含量極低。

還有專家認為,吃肉多少要應該根據年齡、性別、勞動情況而有所區分。60歲以上的中老年不超過120克;75歲以上老人,不宜超過100克。

由此可知,吃肉對身體是有很多好處的,但是吃得太多,對身體諸多器官、系統又會產生影響,增加患病風險。所以我們應該根據年齡及個人體質具體判斷每日攝入量,多吃白肉,少吃紅肉,儘量在午餐時吃肉,這是攝入肉類最好的方式。

吃七分飽,到底是什麼感覺? 飯吃七分飽真的長壽嗎?

育兒經有這麼一句話:想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因為這麼做孩子更好帶,更健康。其實對於成年人來說,這個道理依然適用。當下人們生活水準提高,過著衣食無憂、酒足飯飽的生活。奇怪的是,醫院的患者越來越多。這是為什麼?

中美兩國研究:「七分飽」可逆轉衰老,保持年輕

如今,七分飽對健康的正面影響也有了科學依據。《細胞》在今年發表了一項關於飲食和衰老的相關研究。該項研究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美國索爾克生物學研究所聯合展開的。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項試驗,以嚙齒類動物大鼠為對象,把它們按照年齡分成了年輕任意進食組、年老任意進食組、年老節食組。研究人員從大鼠的中年期開始進行飲食上的限制,每頓讓它們攝入70%的熱量,持續節食9個月。

然後研究人員分別對大鼠皮膚、主動脈、棕色脂肪、白色脂肪、肝臟、腎臟等組織中取到的細胞進行測序,對大腦和骨骼肌中取到的細胞進行單細胞核測序。通過對不同組細胞測序的結果表明,節食組的大鼠,細胞種類變化不大,而且促炎細胞的比例也沒有發生增加,這說明大多數與衰老相關的細胞變化,都能靠節食來抑制。節食,有效組織了免疫細胞在衰老過程中的異常變化,而且還能逆轉四分之一的基因表達變化。

而且,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導致衰老的兩種基因。一種是S100A8,通過節食,該基因在老年大鼠內上升的趨勢得到逆轉。另一種則是Ybx1基因,它是幹細胞增值能力降低和炎症因子釋放增加的關鍵介導,而通過節食,則逆轉了這個表達變化。研究最終揭示:慢性炎症問題是動物界機能和器官衰老的重要標誌,而節食,則能減緩和逆轉這種速度。

頓頓吃撐,你可能在「找病」

而吃得太飽,事實上則是對身體健康的不負責任。《Nature》子刊去年刊發的一項研究顯示,越早進行飲食上的限制,對於身體的健康就越有好處。

 

該項研究是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德國科隆大學、英國Babraham研究所和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開展的。研究人員利用800隻小鼠進行試驗,結果表明,如果小鼠從成年開始,進食量就比隨意進食的小鼠減少40%,那麼就活得更長也更健康,而一旦採取隨意進食的模式,則死亡率增加。

而且,長期節制飲食,才能保證這種益處能延續。研究表明,越早進行飲食上的管控,對於今後的健康就越有好處。

而研究進一步證實,脂肪組織有記憶效應,越早節食管控,記憶效應越低,而節食管控越晚,則記憶效應延續過往的情況。

如果你每一頓都吃得很飽,過剩的熱量會合成脂肪儲存在體內,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肥胖。而肥胖又會為心血管疾病埋下伏筆,患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風險隨之上升。

吃撐還會增加腸胃負擔,造成消化不良,可能引起胃脹、胃痛、便秘等問題。

吃得太飽還會導致血膽固醇和血粘度增高,誘發動脈硬化,增加血栓出現幾率。

「七分飽」該如何衡量?醫生來教你

那麼在生活中,如何來衡量自己吃的是多還是少呢?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李衛敏分享了自己吃七分飽的秘訣:

生活中,可以在餐具上做一個記號,這樣可以提醒自己,以免吃多。而且在吃飯的時候要專註,不要聊天,不要看電視或者手機,因為一旦分神的話就容易吃多。

在吃飯的次序上,可以先吃熱量低、膳食纖維多的食物,然後再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這樣容易增加飽腹感,不會吃過量。

同時在吃的過程中一定要細嚼慢咽,有助於讓大腦有時間接受飽的信號。一旦感到肚子不空了,就可以停止進食。

老年人注意:七分飽≠盲目節食

但需要注意的是,七分飽不是讓人過度節食,尤其是老年群體,本身消化系統已經降低,如果吃得過少,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樓慧玲表示,老年群體吃飯,不能吃撐,但也要保證足夠的營養。

首先要保證肉、蛋、奶等能量的供應,其次是要食物多樣化,要合理搭配飲食,不能偏食。再者,蔬菜和水果一定要多吃,要避免吃的過於油膩或過咸過甜,保證充足的飲水。

吃得太多,與心腦疾病相關的三高也接踵而至,甚至使老年癡呆、癌症發生幾率上升。七分飽並不難,只要你是有心人。七分飽的感覺,就是還沒覺得飽,但進食速度會減慢,只是習慣性地想繼續拿起筷子夾菜,不吃也無所謂。所以,千萬要記得,每天只吃七分飽,醫生少上門,這個長壽秘方一般人我不告訴他哦。

基因療法,真可以延緩衰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根本

從古至今長壽都是我們所追求的,例如秦始皇吃長生不老藥以求延年益壽,西遊記裡妖怪想吃唐僧肉代表人們對長生不老的追求。

1月7日,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科學轉化醫學雜誌》(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發表在線文章,首次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體系在人間充質幹細胞中鑒定出新的衰老調控基因,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可以延緩機體衰老的新型「基因療法」

這項研究為期6年,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技術及人早衰症間充質幹細胞研究體系,鑒定了百餘個新的人類細胞衰老促進基因,最終證實,敲除這些基因可延緩人間充質幹細胞的衰老。其中,組蛋白乙醯轉移酶的編碼基因KAT7是排名最高的候選基因

研究人員發現,靜脈注射靶向敲低KAT7的Cas9/sgRNA慢病毒載體,可以減少衰老小鼠肝臟中衰老細胞的比例,改善小鼠的健康狀態,延長生理性衰老和早衰症的壽命。結果表明,基於單因子失活的「基因療法」有望延長哺乳動物的自然壽命和健康壽命

專家們對這項研究的評價很高,為衰老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科學界對衰老規律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了。

基因的「去除」能延緩衰老,除此之外,一項外國研究發現,「改寫」基因也能延長壽命。1月6日,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的另一篇研究表明,使用一種新型單鹼基編輯技術治療模擬人類早衰症的小鼠,通過修改致病基因,讓壽命延長了一倍多

種種研究表明,長壽與基因有著緊密聯繫。

二、基因對壽命的影響有多大?百歲老人調查公布

人的壽命與經濟、社會、自然環境和醫療有關,但也與個人的性格、飲食、活動、遺傳、家庭等關係很大。

1.家族老大多長壽

調查顯示,百歲老人是獨生子女的佔2.7%,有兄弟姐妹兩到五個的接近80%。即便排除獨生子女,家中老大也是最長壽的,其次是家中老二,再次是家中老三。基因和遺傳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想得開」很重要

許多百歲老人的經濟和身體狀況並沒有我們現象中那麼好,帶病生活的有很多,但這些並不影響他們對生活滿意度和快樂感。當問及「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想得開」這一項時,約8成的百歲壽星給出了十分肯定的回答

3.飲食習慣

飲食直接關係到健康,百歲老人都比較偏愛一下幾種食物。

百歲老人主食是雜糧、米和麵粉,關於蔬菜,每天吃兩三種的百歲老人佔85%,但多數老人常吃肉、魚、蛋,90%以上經常吃豆製品。百歲老人大多講究「吃菜吃鮮」,許多食材都是新鮮採摘,當天宰殺。長壽者的飲食習慣,無意中暗合了食材營養平衡的規律,越新鮮營養越豐富。

三、有「長壽基因」的是少數,健康養生更重要

壽比南山是人們對家裡長輩的美好祝願,能活過90歲已經算高壽,百歲老人更是罕有。不少人希望可以通過某種方法達到長壽的目的。

科學家們通過基因檢測跟蹤研究了許多老人發現,基因底子好,有長壽的慧根,也需要與之般配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而另一方面,有「長壽基因」的人畢竟是少數,就算基因底子不好,也可以通過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模仿這些基因給長壽老人們帶來的好處,從而延年益壽。

做到以上這幾點,雖然不能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百歲老人,但是能夠讓我們在健康長壽上多一些可能。如果你想要長壽,做到以上的要求是最基本的事情,除此之外,每天保持好心情和良好的飲食習慣也是必不可少的。